温疟
五十、骨节疼烦①,时呕,其脉和平②,但热不寒,名曰温疟③,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故但热不寒。令人消烁肌肉,与伏暑相似,亦温病之类也。眉批:是故入本论。彼此实足以相混,故附于此,可以参观而并见。治以白虎加桂枝汤者,以白虎保肺清金,峻泻阳明独胜之热,使不消烁肌肉。单以桂枝一味,领邪外出,做向导之官,得热因热用之妙。眉批:谁人能言,谁人能解此言。经云“奇治之不治,则偶治之。偶治之不治,则求其属以衰之”是也。又谓之复方。
白虎加桂枝汤方辛凉苦甘复辛温法
知母六钱 生石膏一两六钱 粳米一合 桂枝木三钱 炙甘草二钱
水八碗,煮取三碗,先服一碗,得汗为度。不知再服,知后仍服一剂,中病即已。
〔词解〕
①骨节烦疼:指周身骨关节疼痛不安,并有热感的症状。
②脉和平:指脉象和无病时一样。疟疾的脉象多弦,如热势很高时,仍可见弦大而数的脉象。
③温疟:《素问·疟论》中的疟疾名称之一。以“先热而后寒,亦以时作”为特点。《金匮要略》则说其以“身无寒,但热”为特征。本文属后者。
〔评释〕疟疾无论是间日一发,还是三日一发,都有周期性定时发作的规律,有脉弦而恶寒、战栗、高热、口渴、汗出及汗后热退身凉等典型特征。如果确是疟疾而没有这种规律性,发作过程表现得也不典型,那么,除二重或三重感染,以及不同种类疟邪的混合感染外,以疫疟为多见。疫疟之所以发作不规律,表现复杂多样,是由于疫疟之邪舍于营,出合于卫没有常规(见《素问·疟论》)的缘故。
本条所说的“温疟”就是以但发热,不恶寒,没有疟疾典型症状和规律为特点的一个类型。其内容是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引录而来,并结合叶案“疟门”第八胡姓案的证治。就其所论的因、机、症、治归纳如下:
其一,成因是先感风寒,复受暑热疫疠,疟邪伏郁而发病。
其二,病机是邪气内蕴,郁久化火,以致阴气先伤,阴伤则阳盛,阳气与邪相并而热炽。
其三,症状是只发热,不恶寒,周身骨节热痛不安,时时想呕,脉象和平常一样而无多大变化。但是,由于阳盛伤阴,必然还应有口渴,汗出不畅,或热多寒少而头痛,舌红苔黄,或脉弦数等特征。总的是以发热多不典型为特征。
其四,治法以清热护阴,领邪出表为主。
其五,方药以白虎加桂枝汤为主。
吴氏“自注”谓:白虎能清肺和阳明的热邪,上保肺的清肃,外免肌肉的消灼。单以桂枝一味,可领邪外出作为向导,有热因热用的妙处。如热过盛,也可将桂枝改为柴胡或青蒿。
病案:陈某之弟,农民。1947年初秋患疟,日发一次或两次,发时寒战高热,热多寒少,面赤舌红,大渴烦躁,小便短赤,汗后病减而热不全除,脉弦数有力。此为暑热内蓄,郁久化火,以致阴气先伤,阳与邪并,邪正相搏,成战而不溃之象。即《金匮要略》中所谓之“温疟”。宜急予清暑热,护阴液,领邪外出。当予白虎柴胡汤加青蒿、山栀、竹叶等味。三剂后,热退疟止。并嘱继服鸦胆子七日,每次15粒,用龙眼肉分包,温开水吞服,以防再发。
五一、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①,名曰瘅疟②,五汁饮主之。
仲景于瘅疟条下,谓以饮食消息之,并未出方。调如是重病,而不用药,特出饮食二字,重胃气可知。阳明于脏象为阳土,于气运为燥金,病系阴伤阳独,法当救阴何疑。重胃气,法当救胃阴何疑。制阳土燥金之偏胜,配孤阳之独亢,非甘寒柔润而何!此喻氏甘寒之论,其超卓无比伦也。叶氏宗之,后世学者,咸当宗之矣。
五汁饮方见前
加减法:此甘寒救胃阴之方也。欲清表热,则加竹叶、连翘;欲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之化源,则加知母;欲救阴血,则加生地、元参;欲宣肺气,则加杏仁;欲行三焦,开邪出路,则加滑石。
〔词解〕
①阳气独发:意思为孤阳无所制约。也有由于阴伤不能制阳,阳气独盛的意思。
②瘅(dān)疟:“瘅”是热气极盛之意。“瘅疟”是《素问·疟论》篇的疟疾名称之一。它以“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为特点。本文与此略有差异。
〔评释〕本条与上条比较,其主要症状都是“但热不寒”。又因脏腑所伤的程度不同,兼证略有差异。前条是热盛消灼肾精而骨节热痛,扰胃上逆而欲呕;本条则是热盛消灼胃津而舌干口渴为著。因此,宗喻嘉言“甘寒”之论,以五汁饮柔润救液为法。
五汁饮,纯属生津滋液的药品,用于邪去津伤最为适宜。如津伤而热邪未尽去,应配合清宣等味。吴氏参考叶案“疟门”第一、第二之孙、施两案列出的加减方法可从。如津伤太过而邪热仍盛,叶霖在按语中认为,“赵氏以白虎汤加入育阴之品,最为两得”,可参考。所谓育阴之品,即元参、生地、麦冬、石斛、芦根等味。
五二、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①,杏仁汤主之。
肺疟,疟之至浅者。肺疟虽云易解,稍缓则深,最忌用治疟印板俗例之小柴胡汤。眉批:吃紧。盖肺去少阳半表半里之界尚远,不得引邪深入也。故以杏仁汤轻宣肺气,无使邪聚则愈。眉批:仆尝以此方治人,一二剂辄效,阅此,心怦怦有动也。
杏仁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滑石三钱 桑叶一钱五分 茯苓块三钱 白蔻皮八钱 梨皮二钱
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词解〕
①肺疟:是《素问·刺疟》中的疟疾名之一。以心中发冷,冷甚发热,热的时候容易发惊、害怕为特征。吴氏这里是因疟疾兼以咳嗽为主,而名“肺疟”的。
〔评释〕疟疾发作时,恶寒由背部开始,舌苔白,口渴想喝水,并见频繁的咳嗽,这叫作“肺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夏伤于暑,秋必痎疟。”暑多兼湿,它应是感受疟邪,兼夹暑湿伏肺所导致的疟疾兼咳之证。因此,治用杏仁汤轻宣肺气,祛除暑湿。
杏仁汤方方是吴鞠通参考叶氏治“肺疟”各案的处方化裁而成(“疟门”第五十七某姓案,原方为桂枝白虎汤加杏仁)。他以桑、杏、翘、芩合梨皮,宣肺透邪,清热润燥;用白蔻皮,辛芳化浊;滑石、茯苓,辛淡利湿。合为宣肺透邪,清热利湿的方子,使肺气宣通,暑湿外解,虽不截疟而疟除。朱武曹在眉批中说:“尝以此方治人,一二剂辄效。”我亦曾用此方加减,治疟疾兼咳获效良多。
病案:魏某,男,30岁。在榆林邮电局工作。1950年9月,患疟疾,每于子初发作,寅后汗出。开始时,寒从背起,战栗鼓颔,头额两侧疼痛,面色发青,继而高热达40.5℃,面部两颊转红,口渴喜凉饮,持续约4~5小时之久,汗出热退。从发作开始直到汗前,都兼有气急咳嗽,连连不已,痰少色白,咳剧则呕,汗后咳虽减而不除,胸脘闷而不舒,纳差,小便短黄,大便不利,舌苔白薄,质红,脉在高热时,浮弦有力而数,发作后,弦而力减等症状。此为疟发少阳,袭于肺络,肺反受侮,气失肃降,似“肺疟”证,实“少阳疟”逆犯肺络所致。仿《温病条辨》杏仁汤法,加青蒿四钱,厚朴二钱,以宣肺清热,祛疟降逆。连进三剂,气平咳止,疟发时,寒热也较前减轻,时间亦缩短。惟汗后体倦,舌干口渴,脘仍微闷,大便仍不利。这是肺气宣通,邪却津伤的征象。改用祛余邪,益气阴,兼润大便法。青蒿四钱,黄芩二钱,太子参四钱,花粉三钱,枳壳一钱五分,首乌四钱,甘草一钱,水煎服。两剂后,疟止便通而愈。
五三、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①,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②,口气重③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心疟者,心不受邪,受邪则死。疟邪始受在肺,逆传心包络。其受之浅者,以加减银翘散清肺与膈中之热,领邪出卫;其受之重者,邪闭心包之窍,则有闭脱之危,故以牛黄丸,清宫城而安君主也。
加减银翘散方辛凉兼芳香法
连翘十分 银花八分 元参五分 麦冬五分,不去心 犀角五分竹叶三分
共为粗末,每服五钱,煎成去渣,点荷叶汁二三茶匙,日三服。
安宫牛黄丸方见前
〔词解〕
①心疟:《素问·刺疟》中的疟疾病名之一。以心中烦热,想喝冷水,反恶寒重,发热轻为特征。本文证候,是以高热神志失常为特征的,属“心疟”的另一证型,与此有异。
②舌浊:指舌苔浊腻。
③口气重:指口中浊秽气味很重。
〔评释〕疟疾出现高热,谵妄,神昏,甚至狂躁,烦渴,舌质色赤,舌中间布有黄苔,这是疟邪侵入营分,热毒灼伤营血,进犯心、脑的严重征象。所以,叫作“心疟”。疟邪侵害心、脑,虽因感受的邪毒过重,但与心营内虚,抵御邪气的力量不足,也有一定的关系。从脉象弱、数看,数是热盛,弱是正虚。对此,应当急用清心达邪的加减银翘散治疗。如舌苔浊腻,口气秽浊,是受秽浊病邪过重,须防内闭外脱,可急用安宫牛黄丸,以辟秽化浊,清心开窍。其实,前面所见的昏谵狂躁,牛黄丸已是必用的药,不必等到舌浊口秽才用。再者,苔浊、口秽与神昏并见,则是浊邪过重的蒙蔽现象,牛黄凉开,反不够贴切。还不如在前方中加菖蒲、郁金,以及甘露消毒丹(包煎),以辟秽化浊,芳香开窍。
本方证是从叶案“疟门”第五十五乐姓案而来,并参考了第五十四王姓案的第二诊,开闭辟秽用牛黄丸法。方中用犀角、竹叶清心热,元参、麦冬滋阴清热,银花、连翘合荷叶汁,解毒清凉透邪,更加辟秽开窍的药,则浊化热清,邪透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