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温
二二、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①,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标暑温之大纲也。按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也。温盛为热,木生火也。热极湿动,火生土也。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前条温热例,不得混入暑也。形似伤寒者,谓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也。水火极不同性,各造其偏之极,反相同也。故经谓:水极而似火也,火极而似水也。伤寒,伤于水气之寒,故先恶寒而后发热,寒郁人身卫阳之气而为热也,故仲景《伤寒论》中,有已发热或未发之文。若伤暑则先发热,热极而后恶寒。盖火盛必克金,肺性本寒,而复恶寒也。然则伤暑之发热恶寒,虽与伤寒相似,其所以然之故实不同也,学者诚能究心于此,思过半矣。脉洪大而数,甚则芤,对伤寒之脉浮紧而言也。独见于右手者,对伤寒之左脉大而言也,右手主上焦气分,且火克金也,暑从上而下,不比伤寒从下而上,左手主下焦血分也,故伤暑之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者,对伤寒太阳证面不赤,口不渴而言也。火烁津液,故口渴。火甚未有不烦者,面赤者,烦也。烦字从火从页,谓火现于面也。汗大出者,对伤寒汗不出而言也。首白虎例者,盖白虎乃秋金之气,所以退烦暑,白虎乃暑温之正例也,其源出自《金匮》,守先圣之成法也。眉批:不知守先圣成法者,不可与读此书。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并见前
〔词解〕
①左脉反小于右:“右手主上焦气分,左手主下焦血分”,暑热伤气,右手脉一般大于左手。这里举此,也是为和伤寒初起脉紧左盛相区别。
〔评释〕本条所论,是暑温病的提纲证及其辨证论治。
夏季气候由温转热,人感暑热病邪,表现为头晕痛,高热,恶寒,多汗,面色赤,口渴较厉害,右手脉洪大而数。这就是暑温的特征,是它所必有的提纲证。
所谓“形似伤寒”,是说明不要把暑热开始出现的头痛,高热,恶寒等类似伤寒的症状误认为是伤寒。因为这些症状虽然类似,而继之出现的主要脉症,如脉的右手洪大而数,左手反较右手小,症的口渴比较厉害,面颊发赤,经常冒汗,则不一样。而且这些脉症的病机,都具有暑热浸淫气分,热盛伤气逼津的特点。再结合发病季节,就更可以肯定它不是伤寒,而是“暑温”。
手太阴暑温,临床上有邪盛的实证和邪盛正虚证的不同,必须据证给予不同的治疗。凡症状同上,脉见洪数有力,即为邪盛,治疗必须清泄热邪,应采用辛凉重剂的白虎汤以清热保津。凡症状一样,而脉现中空无力,如按葱管那样,即为邪盛正虚,气阴被伤较甚,治疗上除用白虎汤清热保津外,还必须加人参补益气阴,以防虚脱。
此外,本条是“暑温”证,治用“白虎”法,而“风温”的手太阴证,也用“白虎”法。二者的病因,有“暑”和“风”的区别,发病有“夏”和“春”的不一。那为什么对其治疗又都一样呢?因为:其一,暑温和风温都属于急性温热病;其二,感邪后,病变部位都在手太阴;其三,病机都是热盛而邪入气分;其四,见症都具有高热,口大渴,多汗,脉洪数等特征。因此,在这种性质、病机、证候相同的情况下,对其治疗自然也就一样。
二三、《金匮》谓太阳①中暍②,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③芤迟④,小便已,洒然毛耸⑤,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⑥,则发热甚,数下,则淋⑦甚。可与东垣清暑益气汤。
张石顽注谓: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此因暑而伤风露之邪,手太阳标证也。手太阳小肠属火,上应心包,二经皆能制金烁肺,肺受火刑,所以发热恶寒似足太阳证。其脉或见弦细,或见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此热伤肺胃之气,阳明本证也。愚按小便已,洒然毛耸,似乎非阳明证,乃足太阳膀胱证也。盖膀胱主水,火邪太甚而制金,则寒水来为金母复仇也。所谓五行之极,反兼胜已之化。发汗则恶寒甚者,气虚重夺当作伤其津当作阳也。温针则发热甚者,重伤经中之液,转助时火,肆虐于外也。数下之则淋甚者,劫其在里之阴,热势乘机内陷也。此段经文,本无方治,东垣特立清暑益气汤,足补仲景之未逮。愚按:此言太过。仲景当日,必有不可立方之故,或曾立方,而后世脱简,皆未可知。岂东垣能立而仲景反不能立乎?但细按此证,恰可与清暑益气汤。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词,尚望遇是证者,临时斟酌尽善。至沈目南《金匮要略注》谓当用辛凉甘寒,实于此证不合。盖身重疼痛,证兼寒湿也。即目南自注,谓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内暑而兼阴湿之变也。岂有阴湿而用甘寒,柔以济柔之理?既曰阴湿,岂辛凉所能胜任!不待辩而自明。
清暑益气汤方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复法
黄芪一钱 黄柏一钱 麦冬二钱 青皮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升麻三分 当归七分 炙草一钱 神曲一钱 人参一钱 泽泻一钱 五味子八分 陈皮一钱 苍术一钱五分 葛根三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虚者得宜,实者禁用;汗不出而但热者禁用。
〔词解〕
①太阳:是指《伤寒论》辨证纲领“六经”之一。他认为暑病也是从“太阳”开始。
②中暍:《金匮要略》中的病名之一。同《素问》中所说的伤暑。
③脉弦细:是阴不足。
④芤迟:“芤”是脉不收敛,“迟”是气不足而脉运缓慢。
⑤洒然毛耸:寒貌。《素问·诊要经终论》:“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这里是寒栗的形容词。“毛耸”是毫毛竖起的形容词。这种在小便后的表现,是自觉有从背脊部到颈项的上行冷感,随之发生战栗,但只是很短暂地抖动一两次即止。
⑥温针:是“针法”之一。即在毫针刺入穴位后,在针体部燃烧艾绒,以达温热刺激的作用。
⑦淋:是小便频急短数,并有灼热涩痛感的一种病。这里是指下后,下焦虚而膀胱失于约束。
〔评释〕本条前半段论述伤暑或中暑的脉症,后半段论误治的变证。
“中暍”,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里,是“伤暑”或“中暑”的一类病。暑邪致病的早期临床表现是恶寒发热,身体重痛,遇劳动热势就增高,口开齿燥,脉弦细芤迟,甚至小便后微寒而栗,手足发凉。其中,恶寒、发热、身痛是邪犯肌肤的表证,即所谓“太阳证”,也就是温病的“卫分证”。由于暑多兼湿,湿性重着,暑湿郁于经络、肌肉之间,并有身重的感觉。暑伤气阴,脉见弦细芤迟,身劳则阳气弛张,阴气更伤而热势增高;口开齿燥,则更是热灼津伤的象征。膀胱经循背脊而主表,小便后出现一时性的背部微寒、战栗、肤腠紧缩、毫毛耸起和手足发凉,是阳气因溺而偶然下降,经气暂虚,不能外达的缘故。
综如上述,都以暑湿为主而为外郁肌表,内伤气阴之证。治法应以清解暑湿,益气生津为宜。吴氏选用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以养阴和阳,清暑除湿,对体虚,证偏气阴两伤而汗多身重痛的较为合适。
此外,文中指出如误用汗下、温针,会发生变证。是何原因呢?因为汗法是疏风散寒的一种方法。暑为阳邪,本易蒸腾津液而使汗外泄,如妄用或过用汗下等法,则阳随汗泄而阳气更虚,遂身凉怕冷。下法是治热结腑实的方法,暑则伤气耗阴,如果无热结而用下法,则下虚津伤,膀胱腑气失于约束,以致小便有如淋病那样频数短少。温针是一种温热刺激疗法,用于暑病,那就火热相合,内扰迫阴,热势反会更高。因此,汗、下、温针都不是治暑病的方法,临床上应加以注意。
清暑益气汤方是由补中益气汤和生脉散化裁而成。溽暑浸淫,气津被伤而表虚不固,方中的生脉散合黄芪生津消暑,益气固表。暑盛热炽,水亏阴衰,用黄柏、泽泻,泻火壮水,滋生化源。暑多兼湿,二术合泽泻祛湿,配青皮、陈皮,以理气降浊;神曲、甘草,以调胃和中。肺津伤而胃液亏,当归、葛根可滋养胃液。表热郁而肌燔灼,升麻、葛根可解肌退热。姜、枣可调和营卫。合而成为暑、湿并治,清、补兼施的方子。
二四、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证如上条,指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言。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实为异,故用香薷饮发暑邪之表也。按香薷辛温芳香,能由肺之经而达其络。鲜扁豆花,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恶其呆滞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为最。如无花时,用鲜扁豆皮。若再无此,用生扁豆皮。厚朴苦温,能泻实满。厚朴,皮也,虽走中焦,究竟肺主皮毛,以皮从皮,不为治上犯中。若黄连、甘草,纯然里药,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连翘、银花取其辛凉达肺经之表,纯从外走,不必走中也。
温病最忌辛温,暑证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眉批:分别极明晰。故此方香薷、厚朴用辛温,而余则佐以辛凉云。下文湿温论中,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热也。
新加香薷饮方辛温复辛凉法
香薷二钱 银花三钱 鲜扁豆花三钱 厚朴二钱 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评释〕本条是暑热夹湿兼寒的辨证论治。
所谓“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就是指前面暑热之气分证第一条的形似伤寒症状而说的。但那一条是“汗大出”(虽有恶寒,必轻而短暂),本条则是“汗不出”(必恶寒重),这一个“大”和“不”再加上恶寒的轻重、有无,就是本条辨证的要点,是决定治法的关键。
因为恶寒轻或不恶寒而“汗大出”,是暑热蒸腾,腠理疏泄,迫津外泄的热盛津伤证;恶寒而“汗不出”,则是夹湿兼寒,外束于表,腠理致密,热为寒束的表实证。
可见恶寒与否,有无汗出,性质有别,治法自然不同。既是暑为寒遏的无汗表实证,就绝不能用清热保津的白虎汤,而应用散寒清暑、略兼化湿的新加香薷饮进行治疗,才为合法。
新加香薷饮方是由《局方》中的香薷散化裁而成,为清暑解表、化湿的方子。香薷辛温芳香,一药具备散寒、祛暑、化湿三种作用。配以银花、连翘辛凉达表,可以宣透暑热。鲜扁豆花,清而不滞,味芳香,既可清暑热,又能化在表的湿浊,稍佐厚朴,取其苦温开气化湿,以降在里的浊邪。数药合用,解表清暑化湿浊而不燥,清暑热而不滞,真是治暑兼湿寒无汗的好方子。临床上用治夏季感冒(即“冒暑”而恶寒发热无汗)效果很好。
二五、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①,虽有余证,知在何经②,以法治之。
按: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眉批:如庖丁解牛,奏刀砉然。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若暑温、湿温,则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发之。发汗之后,大汗不止,仍归白虎法。固不比伤寒、伤风之漏汗不止,而必欲桂、附护阳实表,亦不可屡虚其表,致令厥脱也,观古人暑门有生脉散法,其义自见。
〔词解〕
①表虚:古人认为“暑是火邪,火盛克金”。所以,发病后,多气短体倦,神疲脉虚,此就是暑热伤气的表现。肺主皮毛,统卫固表,发病后自汗,就是肺气被伤、体表失固的表现。
②知在何经:指根据所见症状,可以得知是那一经的病变。
〔评释〕暑热伤气,本多自汗,治必以清解暑热为主,是忌用辛温发汗的。前条用新加香薷饮,是治暑热为寒、湿外束,症见无汗的表实证,不是治暑热的。因此,文中谓服后得微汗,外寒一解,就不可再服,以免“重伤其表”。因为“暑必伤气,最令表虚”,多服过汗,必导致津泄气耗而表虚失固。所以,吴氏认为当时虽还有其他症状,也应据证分析,随机辨治,这是很正确的。
综上所述,根据暑热忌用发汗的道理,可知“自注”中“暑非汗不解”一语,显然有语病。应是指前条暑为寒束而说。
二六、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①,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喝②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此条与上文少异者,只已经发汗一句。
白虎加苍术汤方
即于白虎汤内,加苍术三钱。
汗多而脉散大,其为阳气发泄太甚,内虚不可留恋可知。生脉散酸甘化阴,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也。以人参为君,所以补肺中元气也。
生脉散方酸甘化阴法
人参三钱 麦冬二钱,不去心 五味子一钱
水三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煎服。脉不敛,再作服,以脉敛为度。
〔词解〕
①喘:指呼吸粗快有力。
②喘喝:《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是形容喘息的声音,说明少气之喘,喝喝声微。
〔评释〕本条是在上条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暑热与夹湿及虚、实证等的辨治方法。
本条前半段和上条比较,从对暑热实证和实中夹虚证的辨治而论,基本上是相同的。其中所不同的是“已经发汗”一语。说明温病本不应当责汗,而暑热伤气耗津,常多自汗,更不得误作伤寒而随便发汗。在开始的治疗中,如误用发汗剂,虽未至酿成败证,但也促使热势加重,迫津外泄而汗出淋漓。这时辨治虚实的原则,还是和前条一样,症脉合参,以脉为主。
本条后半段,一是说明暑热夹湿的辨治方法,暑多夹湿,但一般以热为主,今症见身体沉重,这是夹湿较重的表现。因为湿多重着,身重是湿邪留滞肌腠的象征,这时如单用“白虎”,则热为湿恋而热难以清。所以,除用“白虎”以清暑热外,还必须加苍术以燥太阴之湿,才能达湿去热清的目的。二是说汗出过多,则阳气发泄太过,以致肺元大虚,阴液脱失的辨治方法,症见汗多、脉散、喘喝少气,是阴阳失恋已蒙虚脱的征象。这时的关键是“固脱”,即“留阳守阴”,应急用生脉散以“酸甘化阴”,固气敛汗,自可获阴阳固守,汗敛喘平的效果。
生脉散为治气阴不足的名方。暑为阳邪,易伤气耗津,所以,用于暑热汗多,气喘,脉散欲脱之证,更为相宜。方中参麦、五味相伍,共起补气益阴,生津敛汗的作用,而达“留阳守阴”的目的。其药仅有三味,实是力专效宏。
二七、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①,余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②治之。
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剂明矣,只以芳香轻药,清肺络中余邪足矣。倘病深而入中下焦,又不可以浅药治深病也。
清络饮方辛凉芳香法
鲜荷叶边二钱 鲜银花二钱 西瓜翠衣二钱 鲜扁豆花一枝丝瓜皮二钱 鲜竹叶心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
〔词解〕
①目不了了:指眼睛看东西模糊,不太清楚。
②中下法:指用治中焦证或下焦证的方法治疗。
〔评释〕论手太阴暑温,汗后余邪未清的症状和治法。
所谓“汗后”,是指以上有关条文暑兼寒、湿无汗的卫分证,经过发汗治疗而说。暑热初起,病多发于气分而多汗,是忌用发汗的。惟有兼感寒、湿,表为邪束而无汗,才见卫分证,需用清暑、解表、发汗。用后得汗,恶寒、发热、身重痛等一般症状都减退,只留有身微热,口微渴,头有些发胀,视物有些模糊,舌淡红,苔薄白,这是上焦余热不清的现象。治疗就不需要再用重剂,只用辛芳轻清的清络饮,以清余邪就行了。
如果初起治不得法,见中、下焦的一些症状,那就是暑湿病邪深入,应根据症状选用治疗中、下焦的一些方法治疗。
清络饮方是吴氏用治暑伤肺经气分的轻剂,有解暑清肺的作用。方中,银花、荷叶消暑清热;翠衣清暑生津;豆花、丝瓜解暑化湿,并清肺络;竹叶清心除烦,还能利水导热。各药辛芳轻清,鲜品功效更优,既能治上焦暑病和余邪未解等邪浅病轻之证,又可煎汤当茶饮,以作为暑热证补充水分之用。本方原用量较轻,临床应用时,一般都应加重剂量。
二八、手太阴暑温,但咳无痰,咳声清高者,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主之。
咳而无痰,不嗽可知。咳声清高,金音清亮,久咳则哑,偏于火而不兼湿也。即用清络饮,清肺络中无形之热,加甘、桔开提,甜杏仁利肺而不伤气,麦冬、知母保肺阴而制火也。
清络饮加甘桔甜杏仁麦冬汤方
即于清络饮内,加甘草一钱、桔梗二钱、甜杏仁二钱、麦冬三钱。
〔评释〕这条与上条是相互关联的,也是余邪不解所致。本条更由于火邪偏重,证较上条为重。所谓“咳声清高”,显系火灼肺燥;“但咳无痰”,当是不兼湿邪。所以,治用清络饮以解余邪而清肺热。由于病主在肺,故又用杏仁、甘、桔,辛润开肺,麦冬、知母,清肺润燥,以加强其宣清肺热的作用。不过,症见干咳声高,主是火盛失肃,加甘、桔,似不恰当,不如加炙枇杷叶、兜铃较好。
二九、两太阴①暑温,咳而且嗽②,咳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主之。
既咳且嗽,痰涎复多,咳声重浊,重浊者,土音也,其兼足太阴湿土可知。不甚渴,渴不多饮,则其中之有水可知,此暑温而兼水饮者也。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蠲饮和中,再加厚朴、杏仁,利肺泻湿,预夺其喘满之路。水用甘澜,取其走而不守也。
此条应入湿温,却列于此处者,以与上条为对待之文,可以互证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方辛温淡法
半夏八钱 茯苓块六钱 厚朴三钱 生姜五钱 杏仁三钱
甘澜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日三。
〔词解〕
①两太阴:指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因湿痰咳嗽与肺脾有关。
②咳而且嗽:“咳”指有声无痰;“嗽”指有痰无声。不过,二者在临床上除干咳无痰者外,一般常并见。
〔评释〕论湿重痰多的治法。
本条“自注”说:“证属湿温,列于暑温,是为与上文对照互证。”既如此,则所谓“两太阴暑温”,是应为“湿温”方对。
湿温病初期咳嗽痰多,咳声重浊,口不很渴,或渴不多饮,这与脾气素虚,内停水饮,又感湿热毒邪,以致内外邪并,邪从湿化,郁久酿痰,上贮于肺,影响肺气下降有关。从而构成太阴肺、脾两经的病变,证属气分,为邪从湿化,湿重痰多的“湿痰”证。治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宣肺化痰。
《金匮要略》中的小半夏加茯苓汤,是治停饮呕逆、眩悸的方子。尝用于饮停中脘,胃气失和,或上见呕逆,咳嗽痰涎,或下见小便短少,大便溏泄,确很有效。吴氏在本条中,用它加厚朴、杏仁,以辛开气机,和中化饮而燥湿祛痰。对于病在肺脾,湿重痰多之证,如此化裁很不错。
三十、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①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夜寐不安,心神虚而阳不得入于阴也。烦渴,舌赤,心用恣而心体亏也。时有谵语,神明欲乱也。目常开不闭,目为火户,火性急,常欲开以泄其内火,且阳不下交于阴也;或喜闭不开者,阴为亢阳所损,阴损则恶见阳光也。故以清营汤急清营中之热,而保离中之虚也。若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当于湿温例中求之,故曰不可与清营汤也。
清营汤方咸寒苦甘法
犀角三钱 生地五钱 元参三钱 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银花三钱 连翘二钱,连心用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词解〕
①手厥阴:即“心包络”的经脉。本条从证型论,实是“营分证”,不是“心包证”。
〔评释〕论暑热入营的主要脉症及辨治方法。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所列的舌、脉、症,是热邪进入营分阶段的主要症状。因为本条是专论“暑温”,所以是“暑入手厥阴”。
第二段,主要说明,出现上面热入营分的症状,治疗应以清营汤为主。
第三段,说明舌苔如果色白滑腻,就不是单纯暑邪或湿热,而是热未完全入营,气分夹有湿邪,湿热并重,热为湿邪所郁遏的现象。在这一情况下,治暑热入营的清营汤会助湿碍邪,故不能用。应采用治湿温气分证的清化之法。
以上是各段大意,下面再分析一下“热入营分”的具体证治:
第一,证机分析。营血同源,营是血之清者,与血并行脉中。当营分为热邪所淫,病变属于血之浅层;营又与心相通,当热入营分,往往容易影响到心包而见轻度的神志异常表现。因之,其见症及机理有:
心烦,夜寐不安,时有谵语:都是邪入营分,扰及心包所致。由于病主在营,心包仅受到间接影响,所以,神志被扰的症状较轻。
舌赤:已是血热的征象。心主血,舌为心苗,热入营分,舌先色赤。
口渴:是热盛津伤,邪初入营的征兆。
目喜开不闭,或喜闭不开:不闭是火热上冲所致,喜闭是阴伤畏光的缘故。
脉虚:是指暑温说。暑热灼津耗气,脉多虚象而兼数。如果是温热病脉现虚数,就是阴虚血热。
文中未提到发热,因为热证没有不发热的,所以从略。不过,营分的发热,应是灼热,入夜尤甚,此是热入阴分,阴虚则内热的缘故。
第二,治疗方法。营分有转气、入血之机。热入营分的治法,当以清营为主,必须透热转气。清营汤就是具备了清营和透热的作用,是治“热入营分”证的主方。
三一、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精神不了了①,时时②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身热,不恶寒,已无手太阴证。神气欲昏,而又时时谵语,不比上条时有谵语,谨防内闭,故以芳香开窍,苦寒清热为急。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方义并见前
〔词解〕
①精神不了了:意同神志不清。
②时时:即经常持续。
〔评释〕论暑热逆传心包的症状和治法。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此即逆传心包之证。本证从“不恶寒”三字可知初时有恶寒,或兼感他邪而有恶寒的卫分证。这时只觉发热而不觉恶寒,是已无手太阴卫分证了。暑为阳邪,易伤气阴,兼邪去,恶寒解,按一般的规律,应是显现气伤津耗的气分证,但这时表现出的是神志不清,经常说胡话等邪传心包、热扰神明的特征,所以,它属于“逆传手厥阴心包”之证。
本条和前条比较,前条是“时有谵语”而尚未见神志不清,它是邪入营分,间接影响心包。本条是“时时谵语”,且已见神志不清,是直接传入心包,将有内闭机窍之势。可见同一营分证,同样有谵语,其属于营热,还是进犯心包,关键在于神志症状的有无、轻重,通过其可判断病邪对心包的影响和病变部位的主次。这样再结合其他脉症进行分析,自可明确无误。前后两条,由于部位不同治疗也有区别。前条主要属于“营热”,只用清营汤以清营透热就行了,本条主在心包,并有内闭机窍的趋势,单纯清营就不行了,非加用牛黄丸、紫雪丹等芳香开窍、清热解毒之剂,就不能扭转局面。
三二、暑温,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名曰暑瘵①,为难治,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主之。
寒热,热伤于表也;舌白不渴,湿伤于里也,皆在气分。而又吐血,是表里气血俱病,岂非暑瘵重证乎?此证纯清则碍虚,纯补则碍邪,故以清络饮清血络中之热,而不犯手;加杏仁利气,气为血帅故也;薏仁、滑石利在里之湿,冀邪退气宁而血可止也。
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方
即于清络饮内加杏仁二钱,滑石末三钱,薏仁三钱,服法如前。
〔词解〕
①暑瘵:急性热性病病名。发生于暑热季节,以突然咯吐血、咳嗽为主要症状,并伴全身性外感症状而状似痨瘵的病证。
〔评释〕论暑热兼湿,病在气营而咯吐血的症状和治法。
吴氏在本条内指明论的是“暑瘵”病。这一病证是根据叶案“暑门”第48案王姓案而来。将所述症状结合现代医学的传染病来看,近似于“钩端螺旋体病”的“肺出血型”。
这一病证的原因,有暑热和暑热兼湿的不同。它发病较急,以暑湿犯肺,络伤血溢为本条病证的主要病机。症状以咯吐血为主外,还必具咳嗽、胸闷痛等邪壅于肺,肺失宣降和邪伤于表的寒热等全身性症状。由于本条有舌苔白滑,口不渴的症状,其类型应属于暑热夹湿。这种证是比较难治的。因为失血之后,阴伤邪留,单独治以清热滋阴则恋邪碍湿,单独进行宣化湿浊则助热化燥,所以,选用清络饮轻清、透解肺络热邪,加杏仁、薏仁、滑石的辛淡开气化湿,以此用治轻浅病证,可获湿热两清,邪退血止的效果。若是重证,则病重药轻,力不能济,还必须再加入清热凉营,止血宁络的药,如鲜生地、丹皮、黄芩、白茅根、侧柏叶等味。叶子雨在按语中指出,宜用“栀、翘、蒌、贝、通、滑、豉、薏等味”,可作加减时的参考。
本条应与上两条参合研究。
三三、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小儿之阴,更虚于大人,况暑月乎!一得暑温,不移时有过卫入营者,盖小儿之脏腑薄也。眉批:脏腑薄则传变速也。血络受火邪逼迫,火极而内风生,俗名急惊,混与发散消导,死不旋踵。惟以清营汤清营分之热而保津液,使液充阳和,自然汗出而解,断断不可发汗也。可少与紫雪者,清包络之热而开内窍也。
三四、大人暑痫①,亦同上法②。热初入营,肝风内动③,手足瘛疭,可于清营汤中加钩藤、丹皮、羚羊角。
清营汤、紫雪丹方法并见前
〔词解〕
①暑痫:“痫”是以一时性的突然昏倒,口吐涎沫,痉挛,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的病。这里应是“暑风”,是感受暑热毒邪,热盛动风所致的突然项背强直、高热、神迷等痉厥症状,不能当作痫证。
②亦同上法:指同上条。因本书以每一条为一法。
③肝风内动:指病中出现肢体动摇,抽搐,眩晕等症状。有虚、实之分。虚是阴液损耗,称为“虚风内动”;实是热毒过盛,又叫“热盛动风”。本条属于后一种。
〔评释〕论暑风重证和暴发证的症状和治法。
以上两条,都是暑风证。所不同的是,小儿由于年龄幼小,体属“稚阴稚阳”,病则有“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特点。所以,当感受暑热毒邪,病发就病势暴急,表现出高热、神迷、直视、项背强直等邪侵心、脑,直达下焦肝经的征象。
至于成人则由于身体发育成熟,抵抗病邪的力量强盛,除暴发者外,一般多在入营以后,热炽毒盛,才引动下焦肝风,而出现或轻或重的抽搐。这种差别,是因年龄、体质发育的不同,而非病因、病机的相异。现归纳如下:
病因:暑热毒邪。
病机:热毒逆犯心、脑而热极生风,或营热引动下焦肝风,风火相扇,病属两厥阴实证。
症状:高热,神志昏迷,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或四肢抽搐,挛急,牙关紧闭。脉象沉而弦数。如四肢逆冷,多有面垢齿燥。
治法:小儿出现痉厥,多是暑热毒邪侵凌心、脑,热极生风,治应以清营息风为主,用清营汤加羚羊角、钩藤、丹皮,或加少许紫雪丹以清热解毒。成人则因热盛伤阴引动肝风,以致两厥阴同病。其中以心包热炽为主的,治以清心息风法,用清宫汤清心开窍,加羚羊角、钩藤、丹皮凉肝息风;以营热伤阴,肝亢风动为主的,治以凉肝息风法,用羚角钩藤汤加牛黄丸以清心开窍,凡抽搐较甚的,可加服止痉散以镇痉息风。
暑温出现痉厥,都是危重之证,特别是小儿,不得以一般消散药治疗,如误用耗伤阴液,会更生他变,临床上应十分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