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与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及相关理论述评

第一节 创新型国家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综述

一、创新型国家及自主创新的内涵

(一)创新型国家的概念

关于何为创新型国家,学术界的认识不尽一致,但都关注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以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吴汉东教授认为,所谓创新型国家,是指以知识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为基本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国家。马维野认为,创新型国家具有四大特征,当前美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属于创新型国家,我国离创新型国家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知识产权制度是科学技术与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科技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密切联系。冯晓青教授认为,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为基础与核心,激励知识创造,鼓励与促进知识创造成果广泛传播与利用的法律制度。它是促进科技创新,推进科技进步的法律制度。谢富纪认为,创新型国家是指以追求原始性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取向,以原始性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不断把国民经济推向从事高新技术经济活动,从而处在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高端的一种国家类型。

我们认为,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

(二)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特征谭智勇.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D].西南大学,2007.

创新型国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基本战略,以科技创新能力构成其竞争优势的国家。其具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在发展动力上,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来推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比传统的以从事生产链最低端工作为主的国家要高得多。主要以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竞争优势,以此来发展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在科研、教育、人才培养上有更大的投入。

第二,在发展资源选择和对外依赖程度上,创新型国家与资源消耗型国家不同。资源消耗型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外资依赖型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凭借自己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广大人口构成的消费市场,通过招商引资,搞“三来一补”来发展经济。创新型国家主要依靠知识和技术来增加国民财富,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均在30%以下。

第三,在战略设计和发展的特色上,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实现、不断向目标逼近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都开始重视科技进步,创新型国家的标准也会越来越高。一些国家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而一些创新型国家也可能由于科技发展竞争力的下降达不到创新型国家的标准,退出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之路不是简单的模仿。中国建立的创新型国家必然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而不是盲目模仿和照搬他国模式。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但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不同,其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模式,以及创新型国家建立后的未来发展模式也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各个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发展的基础是不同的,面对的国家环境和国际地位也不同。因此,模式可以借鉴但绝不可以照搬。

从定量角度看,创新型国家大体具有这些基本特征:

其一,科技创新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在国际技术贸易收支方面,高收入国家获得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8%。

其二,创新资金投入达到了一定的标准。目前的创新型国家,R&D资金投入占GDP总值的比重都在2%以上。以2002年为例,日本和美国的R&D投入分别占其GDP的3.35%和2.79%,瑞典和芬兰也都超过了3%。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全球R&D投入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占86%。

其三,具有很强的自我创新能力。目前的创新型国家,对引进技术的依存度均在30%以下,创新能力指数超过25。

其四,专利数量大、质量高。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数(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数量的绝大多数。世界公认的20个创新型国家拥有的发明专利总数占全世界的99%,而仅占全球15%人口的富国却拥有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成果,科学成果在世界级科技出版物中占的比例高达87%左右。

(三)自主创新的内涵

关于自主创新内涵的界定,学术界的研究比较丰富。前几年研究自主创新的内涵,大多从技术角度或者企业角度入手。万君康(2000),认为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本国自身的学习与R&D活动,探索技术前沿,突破技术难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张景安(2003),认为“自主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高级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现在人们逐渐从广义的角度使用自主创新这一概念,如宋河发等(2006),认为“自主创新是因创新主体创造性活动而获得的主导性新产权,并获得主要收益”。张于掂、张义梁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内涵的研究》中从自主创新的主体、如何自主、自主程度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自主创新。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认识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提供了借鉴意义。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建设主要指技术创新建设、制度创新建设和观念创新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体系、自由开放的技术创新原则、思想鲜明的观念和创新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保障,是提升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创新型国家的体制模式与完善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将积极促进我国全方位的发展。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体制层面看,先进的体制能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观念思想的更新,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技术,优秀的创新成果是完善的体制机制下的产物。

Riehard Suttmeier(2009)从哲学层面上探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制度选择,指出制度层面可以区分为基本制度、操作制度和战略制度,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保障,和谐竞争的制度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途径。Rajneesh Narula(2010)将创新型国家建设与高校科技发展相结合,提出高校创新的发展战略与主要任务,认为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是技术创新的源泉,要重视高校的巨大作用。MathesonD(2010)思索政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角色,认为政府根据国情,积极推动自主创新,转变思想,从机制体制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注重创新型教育,政府积极塑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让政府成为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者。谢富纪(2009)探讨了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说明了创新建设的演化模式,从历史、认知、创新力等方面分析比较我国与其他先进国家的差异,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我国的创新发展给出建议。李昕(2011)总结新加坡成功的创新发展经验,提出新加坡目前由“引进模仿型”的发展阶段进入“自我创新型”的发展阶段,认为产业结构、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素。曹勇(2009)研究日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系列政策措施,分析日本推行这些措施的背景和意义,分析日本推进创新政策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不完善的地方,根据日本的创新发展机制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对策。辜胜阻(2010)将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结合,强调企业与政府是创新型建设的关键参与者,建立法律制度,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发挥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