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是我国政府的既定国策。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是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的。在此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我们要紧紧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解科技创新“四不”问题,从科技创新活动的各个链条、各个环节入手,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消除体制机制的障碍,真正让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让市场在创新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从而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各项创新更好更快地惠及人民。我国政府把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重要手段。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因其所处的起点不同,均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发现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发展方式:一是依赖自身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的国家,如中东产油国家;二是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进行发展的国家,如一些拉美国家;三是把科技创新作为其发展的基本战略,其科技创新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形成了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这类国家通常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创新型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GDP世界排名不断提升。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到2014年,我国GDP已位居全球第二,GDP总量为90386.6亿美元,仅次于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然而在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的隐患,一是经济增长仍然依赖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粗放型特点明显,随着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低价工业化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二是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一些产业产品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利润分配受控于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通过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的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实地调研和考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都不断强调创新。2014年1月6日,习近平在会见探月工程人员代表时再次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5月10日,习近平在郑州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还是技术创新;6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8月18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时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