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中信国学大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河水(卷一至卷五)

本卷导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先秦及汉初的文献没有“黄河”一词,古籍称黄河为“河”,或称为“大河”。成书于汉武帝时的《史记·河渠书》,详细讲述了治理黄河的历史,却也只称它为“河”。其他河流也各有专名,例如“江”、“淮”、“汾”、“渭”、“汶”、“泗”、“伊”、“洛”、“汝”、“颍”等。“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以“黄”字形容河水的浑浊。黄色就是大河的最明显特征,因此“黄河”之名逐渐通行。《水经注》以《河水》为开端,全书四十卷,《河水》独占五卷,详细记述了黄河主流经过的地方景物和历史掌故,而黄河的重要支流,如渭水、汾水、伊水、洛水等,也独立成卷,可见黄河流域地位的重要。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从上古石器时代以来,她孕育了不知多少代的炎黄子孙。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所公认的两位祖先,传说他们活动于黄河中游的平原、河谷,辛勤耕作,把河滩、荒野开垦成农田,发展农耕,孕育出华夏文明,并以此为核心,向四周扩展,经历数千年的互动、同化,把古代中原的华夏先民与四方的戎狄夷蛮融合为汉民族,因此,炎帝、黄帝被后世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中华文化肇始于黄河,然而,黄河之水从何而来呢?古人无法得知黄河的真正源头,只能靠传说和推想。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虽然是文学的想象,但也反映了古人对黄河之水发源于天的崇敬。当然,据现代的科技和深入的实地考察,我们已得知黄河的源头不在天上,而在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冰川,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全长约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最后在山东省东营市注入渤海。但数千年来的黄河,几经沧海变迁,古代黄河下游流经的地方,与今日并不相同。

黄河自荥阳(今郑州附近)到开封一带,历史上曾多次改道,《水经注》对多条黄河故道,例如“禹河”、“大河故渎”、“王莽河”等都有记述。读者可以追溯古代不同时期黄河流经的地方,以对应史事。《水经注》成书之后,黄河也有过多次重大的改道,北宋末年,黄河从开封附近折向东南流,曾经夺淮河流入黄海,扰乱了淮河下游水系,后来因沉积日渐严重,尾闾淤塞,改道经徐州直出黄海。至清咸丰五年(一八五五),黄河在开封铜瓦厢决堤改道,折向东北流,夺济河出渤海,也就是现代黄河的下游河道。因此,《水经注》所记述的黄河下游,并非现代的黄河下游;而《水经注》的济水下游,却相当于现代的黄河下游。

本书每篇开章录《水经》某水系全文,属内各小节选读某条《经》文、部分《注》文。昆仑墟在西北昆仑墟:战国至秦、汉时传说中的世界巅峰,在中原以西,没有确定位置,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把西域南侧的山脉称为昆仑山。“墟”是故址的意思。,去嵩高五万里嵩高:又名崇山,即嵩山,在今河南省郑州市附近。古人认为河南是天下之中,因此崇高山被称为五岳之中的中岳。,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陬:即角落。,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入渤海:在中原东方,被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抱形成海湾,今天津市在渤海西岸。古代黄河及济河、漳河、滦河、辽河等分别流入渤海,北宋末至清咸丰初,黄河改道向东南方流入黄海,咸丰五年(一八五五)再改道夺取济河,济河下游成为黄河河道,注入渤海。。又出海外海外:指中原之外。,南至积石山下积石山:在今青海省与甘肃省交界。,有石门。又南入葱岭山葱岭山:即今帕米尔高原。,又从葱岭出而东北流。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南山:即今新疆与西藏交界的昆仑山脉。于阗,今写成“于田”。,北流与葱岭所出河合,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即今新疆东部的罗布泊。;又东入塞塞:指边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过敦煌”句:以上诸郡始设立于汉武帝击走匈奴之后,与武威合称“河西四郡”,位于今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为丝绸之路上交通要道及战略要塞。;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陇西河关县:陇西,即陇山以西,是高原山地,古代民族杂居,战国时秦取得其地,设置陇西郡。河关县,是汉朝时黄河进入中原第一县,在今甘肃兰州市以西。,洮水从东南来流注之洮水:黄河上游支流。;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金城:汉昭帝时设置金城郡,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又东过榆中县北。又东过天水北界天水:西晋时分陇西郡设置天水郡。;又东北过武威媪围县南武威:河西四郡之中最东一郡,设置于汉武帝时,为河西枢纽,东汉凉州首府,治所在姑臧县,五胡十六国时,曾是前凉、后凉等割据政权首都。;又东北过天水勇士县北;又东北过安定县北界麦田山。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北地:战国时秦国设置北地郡,管辖西北方泾水流域至今宁夏一大片的边疆。;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朔方:汉郡,在黄河、阴山之间,为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角力之战略要塞。,屈从县北东流,至河目县西,屈南过五原西安阳县南五原:汉北方边郡,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市一带。,屈东过九原县南;又东过临沃县南;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云中:在阴山与黄河之间,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及山西省大同市一带,战国时赵国开辟北方边疆,设郡。;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定襄:西汉分云中郡东南部设置定襄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又南过西河圁阳县东西河:战国时魏国在西部边疆设西河郡,因黄河自北往南流过得名,其后被秦国攻占,西汉设置西河郡,管辖吕梁山区黄河两岸。;又南过离石县西;又南过中阳县西;又南过土军县西;又南过上郡高奴县东上郡:战国时秦国在北方设置上郡,管辖首都咸阳以北山区,治所在今陕西省延安市。。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河东:位于黄河由北往南折向由西往东流的东侧,春秋战国时期为晋国及魏国核心地区,其后被秦国攻占,由于从秦国视野看在黄河以东,所以设置河东郡,即今山西省南部临汾、运城等地。;又南过皮氏县西;又南出龙门口龙门口:黄河其中一段激流,在今陕西省韩城市以东。由于河流侵蚀,激流向上游推移,后退至今壶口瀑布。,汾水从东来注之汾水:黄河中游重要支流,纵贯今山西省中部及南部。;又南过汾阴县西;又南过蒲坂县西;又南至华阴潼关潼关:黄河转弯处的重要关隘,北临黄河,南阻秦岭,东连函谷,西通关中,历来是战略要地。,渭水从西来注之渭水:黄河中游重要支流,自东至西横过关中平原,经天水、宝鸡、西安、渭南、华山,至潼关汇入黄河。;又东过河北县南;又东过陕县北;又东过大阳县南;又东过砥柱间砥柱:黄河中游穿越中条山及崤山,河道中山石冒起,形成河中岛屿,称为砥柱,水流湍急,自古有人门、鬼门、神门之称,所以又称“三门峡”。南岸设置湖县及函谷关,以拱卫长安。函谷古代又称为“陕”,因此函谷以西称为“陕西”。北魏在汉湖县设置陕州,近代陕州改名三门峡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三门峡东部建筑大坝,蓄河水成水库,三门险要已淹没在水库之下。;又东过平阴县北,清水从西北东注之清水:清水河,古称西洛水、高平川水、蔚茹水,宁夏境内最大、最长的黄河支流。;又东至邓。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又东过巩县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周朝为巩伯食邑,秦开始设县,在洛河汇入黄河处。唐朝诗圣杜甫是巩县人。,洛水从县西北流注之洛水:黄河中游重要支流,流经古都洛阳。;又东过成皋县北,济水从北来注之济水:黄河中游重要支流,古人认为济水越过黄河,再向东流出,然后经泰山以北,注入渤海。;又东过荥阳县北,蒗渠出焉蒗(此处少一个生僻字“艹石易”)渠:古代从黄河分出的一条人工水道,现已湮没。;又东北过武德县东,沁水从西北来注之沁水:黄河中游重要支流,从太行山流出,往东南流汇入黄河。;又东北过黎阳县南;又东北过卫县南;又东北过濮阳县北,瓠子河出焉瓠子河:西汉中期黄河改道后出现的分支,长期成为黄河下游水患的源头。;又东北过东阿县北;又东北过茌平县西;又东北过高唐县东;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商河:黄河下游其中一条分支。;又东北过漯阳县北;又东北过利县北;又东北过甲下邑,济水从西来注之济水:济水其中一条分支,又与黄河下游合流。;又东北入于海海:指渤海。

译文

昆仑墟在西北方,距离嵩高山五万里,在大地的中央。河水从它的东北角流出,曲折地在它的东南面流过,注入渤海。又有说河水发源于海外,往南流至积石山下,有一处石门。又往南流进入葱岭山,又从葱岭流出而向东北方流去。其中一处源头发源于于阗国的南山,往北流,与发源于葱岭的河道会合,又往东注入蒲昌海;又往东流进入内地,经过敦煌、酒泉、张掖郡的南面;又往东经过陇西郡河关县的北面,洮水从东南面而来注入河水;又往东经过金城郡允吾县的北面;又往东经过榆中县的北面。又往东经过天水郡的北界;又往东北经过武威郡媪围县的南面;又往东北经过天水郡勇士县的北面;又往东北经过安定县的北界麦田山;又往北经过北地郡富平县的西面;又往北经过朔方郡临戎县的西面,曲折地从县的北面向东流过,到河目县的西面,曲折地向南流过五原郡西安阳县的南面,曲折地往东流过九原县的南面;又往东经过临沃县的南面;又往东经过云中郡桢陵县的南面;又往东经过沙南县的北面,在县城转向东流,往南经过沙陵县的西面;又往南经过赤城的东面;又往南经过定襄郡桐过县的西面;又往南经过西河郡圁阳县的东面;又往南经过离石县的西面;又往南经过中阳县的西面;又往南经过土军县的西面;又往南经过上郡高奴县的东面。又往南经过河东郡北屈县的西面;又往南经过皮氏县的西面;又往南流出龙门口,汾水从东面而来注入;又往南经过汾阴县的西面;又往南经过蒲坂县的西面;又往南到了华阴县的潼关,渭水从西面而来注入;又往东经过河北县的南面;又往东经过陕县的北面;又往东经过大阳县的南面;又往东经过砥柱之间;又往东经过平阴县的北面,清水从西北面向东流,注入河水;又往东到了邓乡(在洛阳西北四十二里)。又往东经过平县的北面,湛水从北面而来注入;又往东经过巩县的北面,洛水从县的西北面流过注入河水;又往东经过成皋县的北面,济水从北面而来注入;又往东经过荥阳县的北面,蒗渠分流出来;又往东北经过武德县的东面,沁水从西北面而来注入;又往东北经过黎阳县的南面;又往东北经过卫县的南面;又往东北经过濮阳县的北面,瓠子河分流出来;又往东北经过东阿县的北面;又往东北经过茌平县的西面;又往东北经过高唐县的东面;又往东北经过杨虚县的东面,商河分流出来;又往东北经过漯阳县的北面;又往东北经过利县的北面;又往东北经过甲下邑,济水从西面而来注入;又往东北注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