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有些学者将内在的本性叫作“三摩地”,而另一些人则称之为“涅槃”,还有些人把它叫作“圆满”或“开悟”。它当然也可以是“合一”。词汇和标签一点都不重要。

“冥想”这个概念存在许多不同的解读,这为我们正确理解它带来了困惑。究竟什么是冥想?应该如何练习冥想?有些人误用这个词来表达思考或沉思,还有些人用它来指做白日梦或幻想。事实上,这些都不是冥想。冥想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充分理解它的含义格外重要。

它是一项独特的技能,能使大脑得到休息,达到与平时完全不同的意识状态。冥想的时候,你是完全清醒和觉察的,大脑不会去关注外部世界或周围发生的事情。你的意识并没有沉睡、做梦或幻想。相反,它是清晰、放松和专注于内在的。

“冥想(Meditation)”这个词的英文单词词根与“医药(Medical)”和“医治(Medicated)”等词的英文词根接近。这一词根有注意、关注某物的意思。就“冥想”而言,你关注的是自己平时难以觉察的维度,最深入也最内在的层面。这些深入的层面极其奥妙,远远超过思考、评判、幻想或情感的体验与记忆。冥想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注意力:它平静、专注,但同时又是非常放松的。要形成这种内在的专注力并不困难,事实上你会发现冥想本身就是一个有利大脑休息的过程。在初始阶段,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意念从未经受过具备内在专注力的训练。

纵观世界各地,我们会发现:人们接受教育都是为了学习在社会中谋生的技能——如何交谈、思考和工作;如何对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如何去体验外部世界等等。人们研究各种学科,如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等,并用学到的知识去了解这个世界。但是,学院也好,综合大学也罢,没有一所学校会教授我们如何探索和关注我们自身的内在。我们只知道去模仿他人的理想,跟随风尚,追求那些社会的主流价值,却从未对自我有过深入的了解,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这让我们缺乏对自己的认识,不得不依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

冥想是独特、精细、准确的方法。这个简单的注意力训练,可以让我们对身体、呼吸和意念进行全方位的自我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习练者的愉悦感会增加,思维变得愈加清晰,洞察力也会得到提升。你将享受冥想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伴随着这些轻松的体验,你还会感受到生理、神经和精神的压力也得到了释放。

这本冥想指南提供了练习的系统指导,回答了入门阶段最常见的问题。有了这些技巧,你就能够随时开始练习了。之后,在冥想中的某个阶段,你需要有经验的冥想士指导你取得更大进步。这本书将帮助你度过最重要的基础阶段。你会发现,要取得冥想的进步,在身体层面你几乎不需要做任何特殊或吃力的事情,也无须养成奇怪或陌生的习惯,更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或大量时间。在享受冥想的同时,你的身体将更加放松,思维会更具创造性,意识也将更加专注。你甚至还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健康状况和人际交往都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初始阶段,冥想具有理疗作用。它能够放松紧张的肌肉与自主神经系统,将我们从精神压力中解放出来。冥想使人获得安宁的情绪,降低我们对压力的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力。即使你只是练习几天,只要全身心投入,也能起到控制食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愤怒的作用。冥想还能减少你对睡眠的需求,使身心更具活力。以上是我们在各行各业的学员们身上观察到的变化。

作家、诗人和思想家通常会希望自己更富创造性和觉察力,而直觉是所有知识中最精细、复杂的一部分。冥想能够系统地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这种内在的潜力。

冥想对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现代社会中,大部分疾病可归因于心理压力——由心理失调、思考过度及情绪变化所引发。近来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仅仅采用保守药物治疗或传统的心理疗法,并不能彻底治愈这类疾病。因为如果病源是心理和情绪反应,那么仅仅凭借外部治疗,又如何能恢复健康呢?依靠外在的疗愈方法,而不去了解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就很可能会对治疗师或医生产生依赖。相比之下,冥想却可以让你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内在的动力,从而更有效地处理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冥想作为一个过程

在冥想的过程中,我们让意念放下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回忆、判断,以及对过去的执着、对未来的期待。我们减缓大脑的思考与感受速度,并用内在的觉察和专注力来取代它们。因此,冥想并不是对问题进行思考或对现状进行分析。它也不是幻想、白日梦或是让思绪漫无目的地飘荡。冥想不是自我与自我的对话或争辩,也不是某种强化思维的过程,它只是一种非常简单、安静、不费力气的专注与清醒。

冥想中,我们应当尽量避免胡思乱想、浮想联翩,连那些平时稍纵即逝的思绪和联想也都要尽量舍弃。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我们要完全清空大脑,事实上这也不可能。我们这样做只是让意念专注于某一个特定的对象或物体,因为这将引导注意力转向内在。通过内在的关注,我们在精神层面就能避免产生压力的思维过程,比如担心、筹划、思考和评判。

冥想练习者可以使用内在的工具来使意念获得集中。大部分情况下,最常用的是声音,但有时也会用到视觉图像。声音和图像既可以是外化的,也可以是敏感细致的,这要根据练习者的思维结构来决定。这种用来集中意念的声音叫作曼陀罗,它在我们的精神层面会产生强大影响。

曼陀罗可以是一个词、一句短语、一段唱诵,或仅仅是一个音节。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可以帮助练习者不再进行那些无意义的、混乱的思维过程,从而进入更深层次的自我。不同种类的曼陀罗,在全世界各地被广泛应用,比如OmOm基本和Aum是一致的,代表宇宙绝对真理的声音。根据瑜伽文献《奥义书》,Aum由三个字母组成,A、U和M,分别代表了觉醒、睡眠和深入睡眠状态。念过Aum之后有一段时间的沉默代表超越这三种意识的常态的绝对状态或超验现实。Aum是最高级的曼陀罗,是代表最高存在和知识的符号。、AmenAmen,阿门,希伯来语,意为“但愿如此,实实在在的”,是犹太教、基督教祷告和礼拜时的宗教用语。和ShalomShalom,希伯来语,意为“和平,平安”,也是基督教中经常使用的词汇。这里用“Amen”、“Shalom”这两个词表示曼陀罗在世间各方面的广泛使用。等等。这些声音都是为了让使用者集中意念。本书会向读者介绍一个简单易学的曼陀罗,经常使用它会取得显著效果。

全世界的各类心灵修习传承都会使用声音系统:他们念诵一个音节、某种声音或一组词语,就像我们所说的曼陀罗一样。这是一门极为博大精深的学问,而只有那些在这个学科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才能引领学生们走上正途,因为这门学问指向内在。练习者在初期的实践中无须老师的指导,因为这一阶段的内容非常简单且易于操作。可一旦练习者开始面对自己的意念,就需要有合适的曼陀罗来进行辅助。使用深谙冥想传统的老师所传授的曼陀罗,对练习效果会产生更为强大的助益。

有关曼陀罗的文字和古籍浩如烟海。瑜伽科学的集大成者帕坦伽利曾提到:曼陀罗是所有内在觉知的源头。因此它也被认为是连接尘世和不朽之间的桥梁。当死亡来临时,身体、呼吸、自我意识会与无意识及灵魂分离,这时冥想者此前记忆的曼陀罗便会在无意识上继续留下印迹。这些印迹作为强大的动力源能够对习练者的转化过程有所帮助,使未知的死亡之旅更加容易被超越。

曼陀罗是意识的焦点和支撑点。老师会根据练习者的心灵状态及渴望探索内在真知的强烈程度,来为其挑选适宜的曼陀罗。

正如爬山可以走不同的道路一样,冥想的技巧也同样有许多选择,不尽相同。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内在的专注、祥和与静谧。任何能够协助你达到这种状态的练习都是有益的。在这个前提下,实际存在的各种冥想方式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

有时人们会纠结于比较冥想方法的异同,热衷于争论哪个流派、哪位老师“最好”。优秀的冥想老师会承认并尊重方法的普适性,而不会刻意推销自己擅长的某种技巧——冥想是用来探索内在维度、逐步了解生命各层面的有效途径。只要老师不自大、不执着于某种特殊的方法或坚称自己技高一筹,那么他所进行的传授,就是值得肯定和富有价值的。

练习者在初始阶段的思维还不够清晰,不能辨别和掌握正确的冥想方法。此时老师个人的冥想方式很可能会影响初学者。遗憾的是,某些老师自己都不进行冥想的练习,他们并不十分真诚。许多学生为了找到真正的冥想方法,不断地更换老师,结果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在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之后,很多学生可能会非常失望和沮丧,最终放弃所有努力。在瑜伽的传统中,我们有时会讲,如果世间真的存在罪过,那么老师误导诚心求学的学生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之一。

当我们仔细审视生活,就会意识到:从幼年开始,我们接受的教育就仅仅止于观察和了解外部世界。从来没人教导过我们,应当如何向内看、发现和了解内在。因此我们在渴望了解别人的同时,对自己而言却依然是一个陌生人。由于缺乏自我了解,我们的人际关系并不那么称心如意,生活中也常常充满了困惑与失望。

事实上,常规教育体系只开发了我们大脑的一小部分。而另外负责做梦、睡眠以及用于存储所有经历的无意识领域,仍不为人知。它们从未经受过训练并难以被控制。我们的精神的确有对整个身体的把握,但身体却不能掌控精神。除了练习冥想,没有其他真正能够控制全部意识的方法。

我们懂得在外部社会中应当如何采取行动才是恰当的,但却从不知道该如何让内部安静下来,并了解其中包含的奥义。与此同时,我们不应该让保持安详与宁静成为一种特殊的行为或宗教仪式,因为这是人类自身的普遍需要。冥想时我们会获得一种难以名状的喜悦,它能够让我们达到人类已知愉悦感的顶点。世上其他任何形式的喜乐都是稍纵即逝的,但冥想所带来的积极感受,不仅非常强烈,而且能够持久。这么说并不是夸夸其谈,古往今来的圣贤们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他们有的已获得真理、离开人世,有的还在世间生活却不受世事的纷扰。

我们的意念总是有一个倾向,就是用过去的思维模式去想象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它并不懂得如何应对当下和面对此时此刻。只有冥想能令我们充分体验当下并连接永恒。在冥想技巧的帮助下,意识转向内在,获得力量,进入自我更深层次的存在。意念本身并不制造分裂或偏离,它可以令人全然专注,这也是冥想的前提。那些已经知晓这一事实并开始习练冥想的人是非常幸运的,而那些坚持进行冥想的人则更加幸运。最幸运的是那些将此列为头等要务的佼佼者,他们定期进行练习。

要开始这条道路,就要清晰地了解冥想的含义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规律练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进行。不过,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很快就会变得不耐烦,不仅没练多久就选择放弃,还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完全没有价值,毫无意义。他们就像种下了一颗郁金香球茎的孩子,只因在一周之内没看到花朵就沮丧不已。其实,如果你定期冥想,肯定会有进步,这几乎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练习初期,进步可能会表现在放松身体和稳定情绪方面。然后你会感受到更多微妙的其他迹象。冥想的重大效果和利益并不会突然出现,也不容易被察觉,但随着你的坚持和时间的推移,它们将慢慢呈现。后面我们将介绍如何评估你的进步以及何时可以进入更高级别的冥想。

而在结束这个话题的讨论之前,我们澄清一下经常与冥想混淆的一些精神状态。

冥想不是……

冥想不是沉思或思考。沉思的确有益,特别是那些有关真理、和平与爱等积极理念的沉思。但它与冥想的状态不同:沉思的时候,你需要深入理解一种观念,开动脑筋去思考某种想法的意义和价值;但当你冥想的时候,你却不会让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任何观念,而是远远超越这些精神层面的活动。虽然在冥想体系中,沉思作为特殊的练习也会被偶尔使用,但它只是一项单独训练。

冥想也不是催眠,更不是自我暗示。在催眠过程中,大脑会受到来自自己或他人的暗示,内容有可能是:“你越来越困(或放松)……”因此,催眠会试图安排、操纵、控制意念,让其相信某事是有益的,或是让大脑沿着某个方向进行思考。有时,这种提示是有效的,因为暗示的力量非常强大。但不幸的是,消极的暗示同样也会对我们的方方面面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相反,在冥想的时候,你不需要给大脑直接暗示或试图控制它。要做的只是观察它,让它安静下来。你允许曼陀罗带领自己深入自我,探索和体验更深层次的存在。从冥想的角度来看,催眠具有潜在劣势,比如它会与大脑形成冲突,因为大脑对外部提示会产生微妙的抵触。催眠或暗示这类行为或许有医疗效果,但我们却不能将冥想与它们混为一谈,这一点尤为重要。圣贤们认为,冥想恰恰是催眠的对立面——它是一种清晰的状态,完全独立于外界的影响和干扰。

冥想还不是宗教。冥想并不通过某种奇怪而陌生的练习改变你的信仰或文化背景。它与宗教根本无关,而是一项实用、科学并且系统化的技能,一种可以帮你全方位了解自我的路径。冥想不属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或宗教,它是一种纯粹而简单的方法。它探索生命内在的维度,最终使你安住在自己的本性之中。有些学者将这种内在的本性叫作三摩地,而另一些人则称之为涅槃(Nirvana),还有些人把它叫作“圆满”或“开悟”。它当然也可以是“合一”。词汇和标签一点都不重要。冥想的目的是提升内在精神境界,而不是宣扬某种宗教。

社会上某些人推广的所谓冥想练习,实则掺杂了其他的宗教观念和文化价值。学生们会因此担心冥想扰乱他们的宗教信仰,或者他们必须放弃自己的文化背景去适应另一种习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宗教所传授给人们的是去相信什么,而冥想带给你的则是直接的自我体验。两个体系之间不存在任何冲突。崇拜、祈祷、与神灵的对话都是宗教的一部分。你完全可以做一个虔诚祈祷的教徒,同时,又是一个掌握冥想技巧的练习者,没有必要为了冥想而信奉或拒绝某个宗教传统。冥想的练习应当纯粹、系统化、有次第地进行。

冥想时,你需要学会:

如何放松身体;

如何以舒适、稳定的姿势进行练习;

如何让自己的呼吸平缓安稳;

如何平静地目睹自己的思维如装满货物的火车一样在大脑中奔驰;

如何评估思考质量,提升正面、有益于成长的思考;

如何保持专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受干扰。

本书将系统地讨论以上所有问题,使你的冥想愉悦、深入且有效。练习冥想的时候,如果你能清晰地了解冥想的概念,再加上适宜的技巧与态度,它就会令你精神焕发、精力充沛。在理解冥想的基本背景之后,我们将进行下一步:为冥想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