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妙语话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品德篇

品德是一个人的标签,彰显着人性的优劣

君子与小人之分,好人与坏人之分,都在于品德。品德是一个人的标签,彰显着人性的优劣。做人要做个有品德的人,这样才不失为真正的人。一个人的好品德犹如金灿灿的光环,会终生围绕着他。

品德如果不注意滋养,最后也会荡然无存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唯心之谓欤?

——《孟子》

【释义】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有位哲人说,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品德。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愚笨;没有高尚的品德,就是卑俗。

品德是儒家的说法。“品”字义为等级,“德”指的是事物的特性特征。人的修养是有差别的,修养不同其表现也不同。

孟子认为,一些人放任良心失去,也像用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是不能保持茂盛的。人之初虽然性本善,但是,如果品德之树不注意滋养,也会像茂密的山林一样,在人性“贪婪”斧头的砍伐下,荡然无存。而一个人若没有了道德,就会变成一个“人面兽心”的禽兽,危害他人或社会。所以,关键是自我把持,而不要到身外去寻求。“操则存,舍则亡。”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打理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为彼此的心灵找到一个安静、健康的处所,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少一分凄凉和丑陋,多一分繁荣与美丽。

【感悟】

人一生下来,道德的种子就已经播种在心间。人们所需要做的是经常为这些种子施以仁爱之水,它就会茁壮成长起来,变成枝繁叶茂的森林。否则,道德的种子就会干枯而亡。

一个人要有好的才能,更需要有好的品德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论语》

【释义】对于千里马,不要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能力又非常强,野心往往很大,那他所造成的危害就会非常大。

反过来说,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一点,但他只要虚心好学,提高自己,也就会逐渐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能力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东西,现在许多单位更看重工作热情。能力可以靠成长和磨炼不断提高,热情则是工作的“永远的动力”。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为了测试应聘者的品质,有时在进行面试时,会故意问一些有关父母、亲人等有关亲情的话题。通过这个交谈的过程,基本能判断出来一个人的基本品质特征,但有时也难免遇到很会现场表演的那种应聘的人,可能也会被蒙蔽。

但是,如果在应聘中,品质做了假,那总有一天是要露出马脚的。我们要明白并肯定自己是谁、来自何处,知道如何恰当地表现自己,知道生活中什么对自己最重要。这就是“个人价值观”的含义。与此相反,许多人并不是根据个人价值观作出重大决定,而往往依据某种标准做出事业上的重大决定,或者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

真正有能力的人,无论学历如何,无论资格如何,总会冒出头来。用人是非常务实的事情,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和品德。

人品最要强调的,其中包括一些最基本的素质,比如吃苦耐劳,责任心,以及关键时刻的大局观。因为它是个人成长多年来形成的观念,不可能短时间纠正,所以就显得更为重要。

人才的品质比能力更重要。当然,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现代社会里任何事业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与他人的良好沟通与合作是当今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一个人如果沟通协调能力比较差,在一个集体里面搞得大家都不舒服,或者在一些工作上沟通方式有问题,这个人即使能力再强也算不上是个人才,因为他的效率低。

特别是对管理者而言,沟通能力就更为重要。最后才是一个人的学识与经验。之所以放在第三位,是因为如果知识不够,学历不高,经验不足,都可以以后再补充提高。

【感悟】

能做到德才兼备最好,当一个人二者不能兼得的时候,品德应该重于才干。因为才能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成,而没有好的品德,则可能有越多的才能就会掀起越多的波澜。

【儒林小故事】

范仲淹置义田

北宋的范仲淹自幼好学,曾在僧舍读书,后来慕名到名学者戚同文处学习。范仲淹家庭贫困,在僧舍苦读时,有一天晚上,他看见一只白老鼠从他面前跑过,突然钻进一个洞里,却又探出头来望着他,样子十分奇怪。他走过去,只见一个坛子里装满银子。他把洞口用土封好,丝毫没有贪念。

范仲淹对自己要求相当严格,对儿女也不例外,凡事以身作则来教导子女。他教育子孙不能忘了他清贫俭约的家法,然而他却轻财好施。设置义田、义庄来救济族人,一直是范仲淹的心志。虽然从立志到完成,长达三十年之久,但他不气馁,最后终于完成心愿,而且把义行遗留子孙。起初,他财力不足,无法实行,一直到他当上了副宰相,才有了较高的官俸和赏赐来完成他的心愿。

于是他在苏州附近购买了几千亩的良田作为义庄、义田,用所得的收获来周济族中的穷人,使族人个个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不必因天灾、人祸而挨饿受冻。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更继承父志,将义田扩大为三倍,使之具有社会教育机构的功能。

做人要有尊严,也要有骨气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

【释义】一篮子饭,一碗汤,吃了便可以活下去,不吃就要饿死。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人虽然饿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踩踏后再给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但现在,万钟(指丰富的粮食。钟,古量器名)的俸禄却有人不问合乎礼义与否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奉养以及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奉养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吗?这种做法叫作丧失了本性。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一连三个月没下雨,田地干裂,庄稼全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他们照旧吃香的喝辣的。有一个富人名叫黔傲,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他反而幸灾乐祸。他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每当过来一个饥民,黔傲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傲便丢出去好几个窝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傲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黔傲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喂,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傲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黔傲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黔傲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不食嗟来之食”就出自这个典故。它教导人们做人要有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绝不能做出辱没骨气和志气的事情。本来,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因为施舍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把好事真正做好,千万不要把让爱心捐赠变成“嗟来之食”。对于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要有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要保持做人的尊严。

【感悟】

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眼前利益之间,绝不能为了一时私利而丢掉本性。

要想当好伯乐,自己必须是品德高尚的人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释义】该典故出处为《左传》。推举人才,在外,不避开自己的仇人,在内,不避开自己的亲人。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来自于一个故事。晋平公在位时,一次,南阳县缺少个县令。于是,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这个职务合适。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听了很惊讶,说:“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仇人呢?”祁黄羊答道:“您是问我谁担任县令这一职务合适,并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于是,平公派解狐去任职。果然不出祁黄羊所料,解狐任职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南阳民众的拥护。又有一回,朝廷需要增加一位军中尉,于是平公又请祁黄羊推荐。祁黄羊说:“祁午合适。”平公不禁问道:“祁午是你的儿子,难道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坦然答道:“您是要我推荐军中尉的合适人选,而没有问我儿子是谁。”平公接受了这个建议,派祁午担任军中尉的职务。结果祁午不负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孔子听了以后,感慨道:“太好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举荐贤德的人。祁黄羊称道他的仇人,不是为了向人讨好;安排自己的儿子,不是为了营私,真可称得上是品德高尚的人了。

墨子云:“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张载也说过:“贤才出,国将昌。”人才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除此之外,举贤还要知贤。祁黄羊对他所举荐的人就非常了解,所以当晋平公要他推荐人选时,便对答如流。有的人举荐一些人时,未能做到全面了解人,而是只了解其一点一面,就看成为完人。这里有一个如何衡量人的德、才、绩的问题。现在有的人,在选才、荐才时,往往不能对所荐、所选之人进行全面考查,而只是重其一面,这难免会误事。

【感悟】

人们常说,千里马常在,而伯乐不常有。说明伯乐难找,也难当。如果荐人者不从大的利益出发,只顾自己私欲,那么他就很难做到唯才是举了。因此,要想当好伯乐,自己必须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儒家人物】

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

王守仁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阳明心学。王阳明一生中写过许多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两篇是在贵州所作。一篇是千古不磨的《瘗旅文》,激情所致,一气呵成。另一篇是《象祠记》。这是受贵州宣慰司宣慰使安贵荣之托而写的,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有关王阳明的主要传记有阳明弟子钱德洪等人所编的《阳明先生年谱》、阳明友人湛若水撰述的《阳明先生墓志铭》、阳明弟子黄绾所作的《阳明先生行状》、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黄宗羲的《明儒学案》等。

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诗经》

俗话说:“饮水思源头,吃果子拜树头。”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正是“感恩知福,饮水思源”的道理。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我们就受尽众人的付出与恩惠。饮水思源乃是人生、事业与道德的根本。牛顿曾说:“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甘乃迪也呼吁美国人民:“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他们的话何尝不是“饮水思源”精神的流露与发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许多人为我们织就幸福。做人要知福、惜福。一流清浅,一定有源头活水;一棵大树,一定有泥土滋养。人生在世,不也会感受到来自人海的千丝万缕的恩情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那位昔日年轻美貌的女子没有看懂那几个字,她已不再记得那个男孩和那杯热牛奶了。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必定会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如果别人帮助了你,你就应该心存感恩。感恩,是普照生灵的不息阳光,更是寻得旷达的一份铺垫。人之一生,需要感恩的人或事实在太多。我们必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万物。放开胸怀,学会感恩才能使世界更加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感悟】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他人。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感恩是做人的一条最基本标准,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与人方便就是于己方便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增广贤文》

【释义】给他人便利,他人也会给你便利。

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你做事留有余地,给人方便,自己也会方便。因为你的付出,别人便乐于为你创造条件,让你方便做事。生活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事情。往往是自己先给了对方一个平台,或者协助对方搭建了一个平台,方便对方办事,对方才可能会出于感激,用同样的方法回报于你。

在一幢楼里,每天晚上一位盲者都会到楼下花园散步。奇怪的是,无论上楼还是下楼,他虽然只能顺着墙摸索,却一定要按亮楼道里的灯。一天,一个邻居忍不住好奇地问他:“你的眼睛看不见,为何还要开灯呢?”盲人笑笑说:“开灯能给别人上下楼带来方便。”邻居说:“原来您是在为别人照明。”盲人却说:“不,我也是为自己。”邻居疑惑地问:“你眼睛看不见,开灯能给你带来什么方便呢?”盲人说:“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开了灯,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碰撞到我了。这不是给我方便吗?”邻居这才恍然大悟。

人们常用“瞎子点灯白费蜡”来比喻劳而无功、徒劳无益的事,其实也不是这样的。于人方便,于己也方便。这个盲人虽然眼盲但心不盲。他是不幸的,可是他有博大的胸怀,他能为别人着想,所以他能得到回报。

【感悟】

你付出了什么,才有可能得到什么。只有懂得了给予和付出,才会真正地得到一些东西。人不能总为自己而活,也要为他人着想。不管是在学习中,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要记住:与人方便就是于己方便。

不去记恨曾经作恶于我们的人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

【释义】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很少。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尖酸刻薄的话语报复别人,只图自己嘴巴一时痛快,殊不知这样可能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蚊子遭扇打,只为嘴伤人。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那么多的矛盾纠葛,往往只是因为有人逞一时口舌之快,说话不加考虑,伤了他人的自尊,让人下不来台,才导致了恶性循环。

一次,华盛顿率部驻防亚历山大市。当时正值弗吉尼亚州议会选举议员,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支持的一个候选人。华盛顿就选举问题和佩恩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其间华盛顿失口,说了几句侮辱性的话。当时佩恩怒不可遏,挥起手中的山核桃木手杖将华盛顿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闻讯而至,要为他们的长官报仇雪恨。华盛顿阻止并说服大家,平静地退回了营地,一切由他自己来处理。翌日上午,华盛顿托人带给佩恩一张便条,约他到当地一家酒店会面。佩恩自然而然地以为华盛顿会要求他道歉,以及提出决斗的挑战,料想必有一场恶斗。

到了酒店,大出佩恩之所料,他看到的不是手枪,而是酒杯。华盛顿站起身来,笑容可掬,并伸出手来迎接他。“佩恩先生”,华盛顿对他说,“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昨天确实是我的过错。你已采取行动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觉得已经足够,那么就请握住我的手,让我们做个朋友吧。”这件事就这样皆大欢喜地了结了。从此以后,佩恩成了华盛顿的崇拜者和坚定的支持者。

在孔子的学说里,消除心中的怨恨,是很难能可贵的修养。为什么要消除心中怨恨呢?因为怨恨容易使人心生不满。不满的情绪,如果恣意发泄出来,可能就伤害了他人;而如果强加压抑,积久则郁懑自伤。而且不满的情绪,往往使人失去理性,不能持平看待人事,言行也就偏激,不合礼义。人必须懂得宽恕,懂得不去记恨曾经作恶于我们的人,也不要老陷在过去不悦的事情上,否则始终无法走出人生的阴影。

【感悟】

其实生活就好比一面镜子,你给予它什么,它就回报你什么。有时在争执中,宽容别人一点,往往对方也不会再咄咄逼人,同样会退让一步。忍住自己的冲动,去宽恕别人,许多事办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圆满的结局才是我们乐见的。

【儒家人物】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做官期间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他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修整,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看到别人的优点并加以赞扬

舜其大知也欤!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中庸》

【释义】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

人总是喜欢听好听的话,即使明白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里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赞美,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赞美是一种学问,其中的奥妙无穷,但最有效的赞美则是在第三者面前赞美对方。语言是人一生当中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思意念的工具。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是和睦相处,还是冷眼相对,往往与他们说的话紧密关联,因为有其人必有其言。当来自他人的赞美使其自豪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时,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悦和鼓舞,并对说话者产生亲切感。这时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因赞美而拉近。

赞美别人的话,当面说和背后说是不同的,效果也不会一样。当你直接赞美对方时,对方可能以为那是应酬话、恭维话,目的只在于安慰自己。若是通过第三者来传达,效果便截然不同了。此时,当事者认为那是认真的赞美,毫不虚伪,于是真诚接受,对你感激不尽。

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可以创造快乐的。一句关心、鼓励或赞美的话,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任何人在任何场合都需要鼓励。鼓励性的言语不仅对他人有益,能增强他人的信心,而且对自己也有莫大的好处。当我们努力超越自己的观点,并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特别是那些与我们的意见不一致的人的立场上进行思考时,我们的认识就会变得更加深刻和丰富。这样做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观点,或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是意味着要与人和谐相处,努力地创造自己的成功的生活。我们应学会体谅他人的感受,考虑兼顾他人的利益。

【感悟】

赞扬就像温暖人心灵的阳光,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它。真诚的赞美即非逢迎的献媚,也非虚伪的自欺欺人。虚情假意的恭维和溜须拍马的讨好,只会给人不实在、不可能的感觉,甚至会令人轻视你的人格或怀疑你是否别有用心。同样,过度的赞美会令人不安,让人感觉你言不由衷,也是一种不真诚的表现。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

【释义】君子周济急切待援的人,而不给富人添富。

为人做事,难免有时候给人雪中送炭,有时候给人锦上添花。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只能先救急,再救穷。只有把雪中送炭的事做完,才会有锦上添花的雅致。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落井下石的情况。对于落井下石的人应该提防,因为无论对谁“下石”,都说明这个人的品德有问题。

赞美别人,有助于发扬被赞美者的美德和推动彼此友谊健康地发展,还可以消除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龃龉和怨恨。赞美是一件好事,但绝不是一件易事。赞美别人时如不审时度势,不掌握一定的赞美技巧,即使你是真诚的,也可能变好事为坏事。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最需要赞美的不是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人,而是那些因被埋没而产生自卑感或身处逆境的人。他们平时很难听到赞美的话语,一旦被人当众真诚地赞美,便有可能振作精神,大展宏图。因此,最有实效的赞美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此外,赞美并不一定总用一些固定的词语,见人便说“好”。有时,投以赞许的目光、做一个夸奖的手势、送一个友好的微笑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我们目睹一个经常赞扬子女的母亲是如何创造出一个完满快乐的家庭、一个经常赞扬学生的老师是如何使一个班集体团结友爱天天向上、一个经常赞扬下属的领导者是如何把他的机构管理成和谐向上的集体时,我们也许就会由衷地接受和学会人与人之间充满真诚和善意的赞美。

【感悟】

凡事都有轻重缓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事又何尝不应做如此处理呢?与其给人锦上添花,不如为人雪中送炭。可以赞美别人,但不可做落井下石之人。

人生立世诚为本,巧言令色多有诈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

【释义】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话说得很动听,脸色装得很和善,可是一点也不诚恳。这样的话就不是仁的表现了。

孔子之意应为有目的、不诚恳、不合宜的巧言令色是不好的。“巧言令色”所说的并非发自内心的真情善意,所以问题不在于是不是要和颜悦色地对人,关键是要正其心。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的人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的伪君子。

虽然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但并非任何赞美都能使对方高兴。能引起对方好感的只能是那些基于事实、发自内心的赞美。相反,你若无根无据、虚情假意地赞美别人,他不仅会感到莫名其妙,更会觉得你油嘴滑舌、诡诈虚伪。例如,当你见到一位其貌不扬的小姐,却偏要对她说:“你真是美极了。”对方立刻就会认定你所说的是虚伪之至的违心之言。但如果你着眼于她的服饰、谈吐、举止,发现她这些方面的出众之处并真诚地赞美,她一定会高兴地接受。真诚的赞美不但会使被赞美者产生心理上的愉悦,还可以使你经常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使自己对人生持有乐观、欣赏的态度。

【感悟】

人生立世诚为本,诚实之人受欢迎。自作聪明的人靠隐藏在“漂亮”技巧后的虚伪去掩饰自己,不仅显得滑头、虚伪,而且往往惹人反感。生活中,我们要警惕这种虚伪的人。巧言令色多有诈,不仅孔子,凡有识者,均能洞悉此理。我们不吝惜夸赞人,但是要发自肺腑,真诚地赞美。虚情假意的夸奖只会惹人厌烦。

贪是人生的大忌,不懂节制会惹出祸患来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

【释义】诸侯有三样宝:土地、人民和政事。如果错以珍珠美玉为宝,灾祸必定落到其身上。

只要心存过多贪念,就会使原本刚直的气节变成柔弱偏激,丧失理智而头脑发昏。慈悲的心肠就会变得很残忍,把恩人当作仇人。原本纯洁的人格就会污浊,最终名声扫地,毁了一辈子的品德。所以,古代贤人认为,不贪婪是一种宝贵的品德,贪婪只会害了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赶上动乱的时代,大家都背起行囊逃荒去了。一个农民背起一袋红薯,加入到了逃荒的队伍中。走到半路上,农民碰到了饿得奄奄一息的父子二人。父亲背上也背着一个很重的袋子。那人见农民背着那么多红薯,便向农民讨要一个给孩子吃。农民不肯。那人便说:“你卖给我,行吗?”说完把自己背上的一袋银子全倒在地上。农民的眼睛直了,因为他穷了一辈子,做梦都没见过这么多银子。于是,农民把红薯给了那父子二人,背着一袋银子上路了。他怕那父子二人反悔,加快了脚步往前赶。几天后,农民再也走不动了,因为他一路上买不到任何东西吃。他快要饿死了。正在这时,买他红薯的父子二人,也赶上了他。农民望着那个男人背上的红薯,那曾经是他的啊!他开始后悔了,走上前去要把红薯买回来。那父子二人却无论如何也不肯卖。农民失望地跌坐在地上,抱着他的银子,在饥饿中死去。

还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个穷人,对神仙非常虔诚,感动了神仙。神仙决定帮他一把,于是在他面前显灵,朝路边的一块砖头一指,砖头变成了金砖。神仙将金砖送给穷人。那个穷人并不满意。神仙又用手一指,把一尊大石狮变成金狮,一并送给他。那个穷人仍然不满意。神仙问他:“怎样才满意呢?”那个穷人犹豫了半天说:“我想要你的这个手指。”神仙吃了一惊,他从来没见过这等贪心之人,于是他消失了。那个穷人什么也没得到。

【感悟】

贪是人生的大忌,弄不好就要惹出祸患来。人生在世,没有钱不能生活。但一个人若不顾法律,不讲道德,不讲良心,一心追求金钱,永无止境,一定会身败名裂。不要太过贪婪,也不要以自己的小聪明去算计别人。这样做的结果是伤害了别人,最终也伤害了自己。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制造财富,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应做金钱的主人,而不做它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