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解(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敬人亲仁 诚心竭力

下一句“泛爱众”,世人皆须敬,皆须爱。那些你认为恨之入骨,烦死人的人,退一万步说,即使他真错了,也是没明白道理之前的错误,总有一天会回头。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敬他,但是呢,敬而远之,不跟他合在一块就好了,一样要敬。如果碰到一个真的所谓传统上说的老师或善知识,一定要敬而亲近他,因为,他会把我们引上正道,引向明白的境地。

“而亲仁”,我们亲什么,远什么,就是人生两条路。心里面喜欢什么,外面表现出来就是人生之道,所以根本不用去打卦。就看看这个人,看看他的书房,看看他每天所言所行,看他干什么,他未来是个什么样的结果,就可以给他判断了。要想细说他明天中午跟谁吃饭,梅花落几颗,就去研究《梅花易数》。可是我警告大家,等研究明白了,恐怕头发也白了,没用了,而且耗尽精神。扪心自问评估一下,你比邵康节先生还有天赋吗?他老人家刚活到六十岁。不要消耗这个心神,我一再地提醒自己,把自己那个圆满的天相养回来,不要让现在喜欢我的同仁、同事,一见面就说,钟老师请多保重身体。做过了嘛,这是我需要检讨的。

为什么这几年我一定要抓紧时间去做?因为机不可失,恰恰现在就需要。很多人都在学传统文化,门入错了,老师选错了,没有进这个经典之门。有一些人并不是真修,为了沽名钓誉,完成他自己自私的想法,没有真修。念了几天《弟子规》就想上讲台做老师,让人供养他,这会误导大众。随着国家的提倡,整个传统文化界的老师,要经过一个筛选的过程。在这样一个传统之下,当教授不一定有用,博士学位不一定有用,甚至当院士、得奖,没用。就看为人真不真,践行真不真,为国家、为人民尽心尽力这件事情真不真。

我为什么能知道这一点,因为我服膺的刘有生老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今年七十五岁,我学完回来之后,三年不好意思去见他老人家。修不好、修不真,不好意思见老师,很羞愧。这一次耿秀萍老师告诉我,其实刘老师经常惦记我们。前天跟耿秀萍老师通电话的时候,她说刘老师这一次在北戴河开会见到你以后非常高兴,感觉就像是一位老父亲,在家里面苦苦地劳作支撑,干了几十年,终于盼到一个还算对得起老人家的儿子回来,就是那份高兴劲儿。听了之后,我就知道以后践行还要加把力。老人家七十五了,我知道他的心情,那高兴劲儿我也能看出来。

在《道德经》讲堂上我公开讲过,很多人修哇修哇,修得迷信。我说错了我负责,我认为刘老师是明心见性的人,他看谁看得都很清楚,你真不真?假到什么程度?都很清楚,可是他不吱声。我跟他见面,请教他老人家的一点,就是我自己的判断,要经过他老人家的印证。比如说传统文化的某一个老师,把五行五伦的方位改了,这样大言不惭地对大众讲,我认为有问题,那我就要听他老人家的意见。老师一表态,我就知道了,我修对了。七十五岁的老人家,真干出来的,一辈子践行出来的。同样的话,他对学生说,立即就管用;而有些人说,就是照着念,都不管用。为什么?念的人不真!同样儒、释、道、医、武各家,完全都是这样。就是同一个招式,这个老师用出来灵,换个照猫画虎、照本宣科的人,没人听,没人信,没人干。为什么?因为他本人不真干,不能感动人。开谎花,外面也返给你一个假的结果;真干真行,外面也给你一个真的结果,就是这样,互相感应而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建议大家去看一下,看看《汉书》里面对他的介绍。

“行有余力”,做得真了,还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今天弄反了,一开始就学文、学理,学什么专业,没真干。连老师好几代人都没有学传统文化了,不学反了吗?所以现在的老师也假。我求过这些老师啊,今年“三八”节之前,讲过一场,这个光盘也在申请出版。我说求你们了,你不认真给班级的孩子讲课,希望他们背后参加你课后辅导班的时候,能不能别一小时要五百块?没说让你白劳动,要两百块、一百块行不行?不要那点钱,会要命吗?现在提倡市场经济的一大误区,就是造成老师拿学生赚钱,医生拿病人赚钱,公务员拿权力赚钱。说到底,是在出卖天良。

第七段,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易色”,很多人解释这句话,我觉得有问题,不能够令人信服。比较能够令人信服的一种解释:第一个贤是动词,以贤人为贤,就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用法。当领导人要有当领导人的样儿,叫君君;那父父子子是一样的,当爹有当爹的样儿;当儿子有儿子的样儿,就这么解释的。以贤为贤,以圣为圣,叫圣圣贤贤,真真挚挚,都可以这样去解释。麻烦的是后面这两字:易色。有人说这个表示每个贤人对自己的父母很难做到和颜悦色。确实,有些人尽孝,扔给爸妈一个大房子,买汽车,你去旅游;没有承欢膝下,不回家陪老人,为什么《常回家看看》这个歌能流行?就是因为用钱打发父母而不是真正孝心,要让他感觉到你是用真心去关心他。“贤贤,易色”,根据下文,我有一个解释,就是说,每一位贤人,都会根据生活当中不同的场景,表现出自己的真心。尽管是不同的表象,易色嘛,变了容颜,但是,都是真的。

往下看,“事父母,能竭其力”,尽孝的时候,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这个君,未必是皇帝啊,我们的朋友、领导人、值得尊重的人,甚至比我们年轻的人,人家有道德,都是称呼为君。古代,女子称呼自己的丈夫为夫君,敬称。男子称呼自己的妻子,就不叫拙荆啊,贱内啊,叫太太。太太的称呼已经给大家介绍过,来源于文王的奶奶、妈妈和妻子,三代圣母,涵养着数代圣人。太姜奶奶,生养了三位圣人,文王爸爸那一辈的三个儿子,都是圣人。《泰伯第八》中的泰伯就是其中之一,是文王的大大爷。太任是文王的妈妈,爸爸是季历。文王的妻子太姒,仍然是圣母,生养了武王、周公。这种称呼决定了家庭的氛围,女子柔下来把自己摆到一个柔和,甚至低下的位置。现在呢,女人强,老公听自己太太的,这个可以慢慢去调试,每个家的情况不同。但“事君能致其身”,有身,说明有心,这个心,未必全心全意,但是如果能“致其身”,已经可以了。对父母“竭其力”,大家体会中间这个差别,会有不一样,“贤贤易色”,会不一样的。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答应了一定要做,要做得好;做不到,及时解释,言而有信,而且,一定要善始善终。“虽曰未学”,尽管他没上过学,是一个农民,他自己谦虚地说:当啥老师,我就是个农民。这就是刘有生老师说的。“吾必谓之学也”,全天下的人,都以他为老师。为什么?那是真学,真文明。所以,不识字的人,未必是文盲,人家真有文化,自诚明,人家是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