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解(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语段落 安排有序

我们回味一下《学而篇》的前两句:首先要学习,学习要掌握方法,这是第一段的内容;然后要知道学什么,学了还不能忘本,所以第二段就把有子的话拿过来。有没有人知道我这么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是从农村考到大连来读大学,我现在深知《论语》这么安排的精妙,也可能我体会错了,请各位同仁和同胞指正。怎么讲呢?我们家前面有一个村,我的一个师兄考入了一个大专,这大专当时在农村仍然当作是大学呀!终于出大学生了,家里面要摆宴庆祝请父老乡亲,大连话说那很“展扬”了。吃完饭这哥们就掏出了手绢擦擦嘴,结果迅速传遍全村:你看他家那小子还没上大学呢,就弄这一套!

什么意思呢?有些人上了大学之后开始瞧不起自己本村的人,开始瞧不起生养自己的父母,大家见没见过这样的孩子?这是农村的例子。城市的例子就拿大连来讲,我身边有好多人不在大连读书,去哪读?我们东财就有“2+2”或“3+1”(国内高校有些专业与国外联合办学,两年在国内读,两年去国外读,或三年在国内读,一年去国外读),去英国萨里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美国、德国都有,出国啦!哎呀,国外的月亮好大!无论你学到什么程度,无论你有多么快乐,无论你有多大名气,都要把所学的知识回报给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否则就违反了有子的第二条“忘本”,这个人在中华文化里盖棺定论的时候,几乎可以说“一文不值”!就有这么严重,不孝哇!亏本啊!而且难有善终,子孙难以发达啊!

当我体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说《论语》绝不是说乱七八糟、杂乱无章地把几句话塞到这里面来,读也读不出个顺序,读不出一个逻辑来,逻辑其实是有的。这第二句为什么是谈孝悌,谈不忘本,谈君子要务本,然后“其为仁之本与!”“仁”是《论语》精神最高的代表。很多人研究《论语》研究不明白,说孔老夫子认为仁是最高的精神,那么多人问什么是仁?孔老夫子的回答里很少见到说,这就是仁。可孝是为仁之本,抓到根本,本立而道生。

我们学习,刚开始说学谦虚;谦虚不够,学谦逊;还不够,学谦卑,谦是真诚的,卑是见人就低。因为常人都喜欢别人把自己捧一捧,那好,满足你,恒顺众生嘛,满足你,你高,你肯定高。这我也亲身经历过,写完《中国经典经济学》有叫好的,也有叫骂的,也有当面说请教,实际上是来挑战的,五花八门。怎么办?你发泄了心里的想法,我恭恭敬敬地送你走,你认为你高,你就高呗,与我何干?我说错了我负责,我向祖宗负责,我向天地良心负责。你就认为你对,那你对去!我还感谢你又让我体会一下,正面教材是教材,反面教材也是教材,一样的,这老夫子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为什么讲完了本质后,突然来这么一句“巧言令色,鲜矣仁”,大家知道了吧?我刚才说的就是。“钟博士,您有时间吗?我请教一下”,非常客气。见了面就非常不客气,我不是说他不客气对我不好,就批评他,是说他缺乏真诚。我完全可以接受一接电话臭骂我一顿:你是不是糟蹋老祖宗东西,需要这么做吗?老祖宗的东西好好地放在经典里面,学就好了嘛,没关系,甚至有些人骂娘,没关系,嫉妒,没关系。可是表面上跟你说挺好挺好,不错不错,背后就说三道四。“巧言”,说得天花乱坠,“令色”,表面上看,他是你天下最好的朋友。这样的人,仁的精神没有了,等于他自己亏本了。如果说学《论语》、学经典学到了这样一个表象就完蛋了。仔细观察我们周围,许多这样的人。大家可以慢慢地自己去观察,就是没有真诚,怎么办?不是说不要礼节,直通通的那样子,您可以体会出一个人交往既不失礼,又有真诚。这里面有孔夫子形容的文质彬彬,就是自己的质地跟表象要相合,现象跟本质要相合,脱离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