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解密生活——奥黛丽·赫本的前世今生(2)
不过即使是一场交易,其中也一定有爱情的成分存在吧。试想如果没有爱情,哪一个身份显赫的男人会去娶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呢?但对于艾拉来说,这场婚姻中的交易明显比爱情的成分更多一些。
002.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一场赌博,最大输家是孩子
艾拉夫人是一个荷兰贵族后裔,世袭“男爵”的贵族头衔。和每一个青春少女一样,小时候的艾拉也有自己的梦想,渴望拥有苗条的身材,做一名歌剧演员,做一名英国人。但优良的教育和贵族血统塑造了一个保守传统的女子,她只能把自己做演员的梦想深深埋藏起来,循规蹈矩地结婚、生子。
不过她的第一次婚姻并没有持续多久,在生下两个孩子后她的婚姻就破裂了。那个年代的欧洲,情人司空见惯,离婚单身反而不多见。但艾拉并没有像世人那样守着不幸的婚姻,去婚外寻求安慰。她离了婚,带着两个儿子坚强而独立地生活着。对待婚姻和人生,艾拉有自己的原则,多年后,女儿奥黛丽·赫本完全遗传了母亲这一优点。
每个人都有梦想,实现梦想的方法无非两种:一是实干,努力拼搏;二是靠人脉,走捷径。不过,不是每一个梦想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的,譬如艾拉梦想要成为英国人,这就是凭实干所不能实现的梦想,她只能选择第二种,靠人脉,走捷径。
杨澜曾经说过一句话:找一个帮你实现梦想的老公。世间很多女子都是这样做的,艾拉也是这样做的,她在离婚一年后,与英国的贵族后裔罗斯顿结婚,成为了一名英国媳妇。
事实上,在与艾拉交往时,罗斯顿的身份是一个有妇之夫。他认识艾拉之前,与荷兰女子柯内莉雅·威廉明娜·毕肖普结为夫妻。
在艾拉看来,罗斯顿有着光鲜的打扮,配上他英俊帅气的外表,完全就是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因此艾拉为他而着迷。但艾拉却不知道,罗斯顿是个好吃懒做的人,他与毕肖普结婚后,一直以毕肖普的积蓄生活。关于这一点,罗斯顿是永远也不会让她知道的。
两个人虽然都有过婚姻,对经营婚姻有相对丰富的经验,但这次婚姻依然最终以失败结束。结过婚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一切不以爱情为前提的婚姻都是赌博,而且在这些赌博里,最大的输家是孩子。
想必在婚姻的最初,这对夫妇的相处也是极为愉悦的。他们也有琴瑟相合、夫唱妇随的美好时光,奥黛丽·赫本的诞生便是幸福生活的最好见证。
不过,幸福并没有因为奥黛丽的降临而在这个家庭做太久的停留。如果说婚姻是一块幔帐,那么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性格便像是一柄锋利的尖刀,将这块幔帐割裂出一条条的裂缝,露出里面的不堪来。
父亲罗斯顿常常在外,家里只留下母亲和幼小的奥黛丽。这时候的奥黛丽很想念父亲。她是多么想要父亲摸摸她的头,亲亲她的脸,像邻家小朋友的父亲那样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但每次父亲回来,总是忽略掉她,他所有精力都只是用来和母亲做无休止的争吵。
他们争吵的时候,小奥黛丽悄悄躲在一边,一双美丽的大眼睛里闪动着困惑,年幼的她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要吵架?而不是像别的父母那样相亲相爱。
在奥黛丽六岁那年,父亲和母亲的争吵日趋白热化。终于,有一天,她看到在母亲喋喋不休的吵闹声中,父亲开始收拾自己的行囊,然后拎起皮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任凭她在后面撕心裂肺地喊爸爸,直喊到嗓子嘶哑,那一刻,幼小的奥黛丽已经明白,属于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那份爱从此遗失了……
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家是安全的代名词,更是快乐之源。父亲的不辞而别让奥黛丽心中充满了失落。她是那样渴望爱,但她不知道该在谁那儿获得这份爱,她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之中。艾拉和罗斯顿可能都没有想到,这份对爱的渴望伴随了奥黛丽一生,而渴望不能得到满足的忧伤也陪伴了她一生。
对于丈夫的抛弃,艾拉充满了愤怒和埋怨。家里只有奥黛丽,因此她的负面情绪自然而然地要由奥黛丽来分担。但一个才几岁的孩子怎么能负荷得起这份沉重?那段日子里,奥黛丽·赫本就像是一只被遗弃的小动物,瞪着惊恐的眼睛茫然无措地望着这个纷乱的世界。
003.以爱报怨,学习赫本最完满的孝道经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生命中越缺什么,越渴望什么。母亲越是无休止地数落父亲,奥黛丽就越是渴望父爱。就像她的儿子肖恩说的那样:“失去父爱的母亲就像是一棵生长在阴暗处的树木,尽管见不到阳光,它的树枝还是会千方百计地向阳光的方向生长。”
人是一种感性动物,从生到死这个过程中,我们有许多情感上的体验:高兴、厌倦、憎恨、悲伤、喜欢等等。在这些情感体验中,最折磨人的莫过于思念,因为它总是让人魂牵梦萦,欲罢不能。奥黛丽·赫本人生中第一个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便是思念,幼小的她尚不懂得成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在无数个夜里,痛苦的思念让她暗暗哭泣。
思念无处宣泄,奥黛丽想到了写信。她要把自己对父爱的渴望通过邮局寄到父亲的手里。那时候,奥黛丽只有七八岁,是英国贵族寄宿学校的一名学生。很多时候,她总是独自一个人趴在桌子上,用一支笔在信纸上写字,她用自己认识的有限的文字去倾诉她对父亲的思念。但她的信寄出去却一直没有回信,遗失的爱无处找寻,她的思念依然无处安放。
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情感体验上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怨恨是最常见的问题。年幼的奥黛丽·赫本也有过怨恨。她怨父母为什么要分开,她怨恨父亲,嫌他不忠于婚姻。在赫本的儿子写给她的传记《天使在人间》中,他写道:“因为愤恨,她放弃了那个家庭所拥有的全部尊贵头衔,搬到她的外祖父家居住。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的外曾祖父,在我出生前三年他就去世了。我母亲很少提起她以前的生活,不过她总是说,外祖父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父亲的角色,因为父亲很早就离开了她,在她的童年生活中对父亲的印象很淡。20年后当她与父亲重逢时,两人之间也没有流露出父女间那种深厚的感情。”
但遗失的爱并没有让奥黛丽·赫本变得自私狭隘和小肚鸡肠,相反,长大后的奥黛丽变得宽容、善良。这是因为她有一个要强的母亲。
身为荷兰世袭男爵贵族,艾拉在一个严厉且具有维多利亚文化的家庭中长大,因此她为人处世端正正直。她对女儿和儿子们说:“做女爵的孩子不会让你与众不同,你们要坐得端正,站得笔直,随时随地保持优雅的礼仪。不要忘了,礼仪意味着友善。所以要永远保持友善。要记得为老妇人开门,这样才能帮助她们。”
母亲对这样的处事态度坚定不移,如果奥黛丽·赫本和哥哥们没有守规矩,为他人着想,就会受到母亲的责问。正是这种“他人为先己为后”的观念让奥黛丽学会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因此她的怨恨也在这种思想观念中逐渐减弱。
斯托夫人说:“母亲是天生的哲学家。”在这一点上,奥黛丽·赫本的母亲艾拉夫人显然是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她因为婚姻失败而让女儿沦为单亲孩子,但她又因自己的品格而让女儿远离愤恨和哀怨,成为一个心地宽厚的优雅女子。
在多年以后,奥黛丽·赫本的丈夫梅尔·费勒通过红十字组织寻找她的父亲,并与他约好父女两个见上一面。在都柏林谢尔伯恩酒店的大堂里,看到奥黛丽的时候,父亲罗斯顿像尊雕像一般站在那里,没有走近,也没有伸开双臂拥抱,他脸上的表情一如当年他甩开六岁奥黛丽的小手那般冷漠和骄傲。
但奥黛丽·赫本主动走上前去拥抱了他,就像其他那些幸福的女儿拥抱自己慈祥的父亲一样。虽然父亲的遗弃让她心中受到极大的创伤,但她依然选择了宽恕和原谅。甚至为了担心他会内疚,在这次团聚中奥黛丽一直努力忍住眼泪。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奥黛丽的父亲一直接受着女儿的赡养,虽然他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一直缺席,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但奥黛丽认为这是两码事。她说:“他们只是平凡人,抱怨并不能改变什么。他没有做到他应该做的,不意味着我就应该以牙还牙。我必须做到我自己该做的那一部分,不论我曾经被伤害到什么程度。”
三、母亲是个哲学家
小时候,母亲总是告诉我,如果引人注目就是不礼貌。永远不要出洋相。母亲告诉我:“要准时”“记得要想想别人”“不要老是谈你自己,你没什么了不起,这世上还有别人”。
——奥黛丽·赫本
001.六周后,我将告别人世
提到童年,每个人都会有说不完的话题:父母的宠爱、小伙伴儿的嬉耍,甚至是一只小小的鸟雀,都会让我们的童年回忆充满快乐。但巨星奥黛丽·赫本的童年却是伤感的。她的童年除了父亲的遗弃,还有病痛的折磨、生活的窘迫和战争的恐惧,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负面的,没有丝毫的快乐可言。奥黛丽的童年是一个忧伤的童年。
曾经有一次,奥黛丽对儿子肖恩说:“如果将来我要写自传,开头会是这样‘1929年5月4日,我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六周后,我告别人世。’”这不是黑色的幽默,也不是一个母亲哄儿子开心的玩笑,在奥黛丽出生后六周的时候,她便与死神面对面地接触过。
在20世纪20年代,百日咳还是一种没有办法遏制的传染性疾病,如果有谁不幸传染上这种病,便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如果是新生儿被传染上这种病,那么死亡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不幸的是,刚出生六周的奥黛丽患上了这种病。奥黛丽的父亲是一个银行家,他不会把时间用在守护家里的婴儿之样的事情上。而奥黛丽的母亲,艾拉偏偏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她深信仁慈的上帝比医生要万能,所以当女儿患病的时候,她没有送奥黛丽去医院,而是在家里为孩子虔诚祈祷。
上帝真的能治病吗?我想起我们小区的一个名叫良子的男子,他的媳妇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每日里三遍跪拜祈祷。一天半夜,良子突然喊心口痛,他媳妇连忙跪在外面客厅里开始祷告,在她祈祷的过程中,良子没有再闹腾难受,而是逐渐安静下来,因此她深信上帝会为良子解除痛苦。可是等她祷告完再走进里屋,却发现良子早已停止了呼吸。尸检报告说良子死于急性心脏病,如果发病的时候就送去医院的话,完全会被抢救过来。就这样,在良子媳妇以为上帝来帮助她的时候,死神却来带走了他。
奥黛丽遇到了与良子同样的情况。艾拉夫人的祈祷并没有让小奥黛丽的状况得到改善。在几次剧烈的咳喘后,她的呼吸突然停止,柔弱的身子也逐渐发紫。这可把艾拉夫人吓坏了,她顾不得祈祷,一手提起小女儿的身子,另一只手拼命地拍打她的屁股。就在艾拉夫人绝望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小奥黛丽咳嗽了几声后,悠悠地醒转过来,呼吸也逐渐顺畅。在艾拉夫人的精心照顾下,小奥黛丽的百日咳竟然不治而愈。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奇迹没有出现,那么好莱坞就不会有影后奥黛丽·赫本,而我们的世界也会因此而逊色许多。索福克斯说:“人世间有许多奇迹,人比所有奇迹更神奇。”小奥黛丽以后的人生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死神虽然撒手而去,但却给奥黛丽留下后遗症,百日咳后紧接着就是“二战”带来的饥饿,这让小奥黛丽的身体受到严酷的摧残,严重的营养不良使本来就身体羸弱的奥黛丽小小年纪便患上了哮喘。小奥黛丽要承受哮喘给她带来的胸痛、呼吸困难等折磨,这是一种让人痛苦的病症。
正是因为童年承受了这么多的不幸,所以奥黛丽·赫本在晚年时期才会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到慈善事业中去,她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为那些在苦难中的可怜孩子们奔走。
002.从单亲孩子到“二战”难民,屋漏偏遇连夜雨
在一个周末的早晨,六岁的小奥黛丽开心地在屋里跑来跑去,最后淘气地钻到餐桌下,等母亲和父亲来发现自己。她在等父亲来找她,她已经想好,等父亲掀开桌布,她就爬出来给父亲一个深深的拥抱和甜甜的亲吻。
但她没有等来父亲的呼喊声,而是听到父亲和母亲的争吵声。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大,期间还夹杂着母亲的抽泣。小奥黛丽吓坏了,她惊恐地掀起桌布,却看到父亲正提着一个行李箱往外走。她冲出去一把拽住父亲的衣摆,祈求他不要走。谁知父亲连看都没有看她一眼,拂掉她的手,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小奥黛丽没有想到,父亲这一走就走出了她的生命。后来,罗斯顿先生向艾拉夫人提出要奥黛丽的探视权,为了奥黛丽能够在英国接受好的教育,艾拉夫人答应了丈夫的要求。于是,六岁的奥黛丽被父母送进英国肯特郡的寄宿学校念书。
去学校的那段日子是小奥黛丽最难过的日子,她是多么想要每天都陪伴在父母的身边啊。但她却不知道,她与父亲的更长久的持续一生的分离即将到来,比起这样的分离,寄宿学校的离别真的算不了什么。实在想不出世上还有什么样的别离比父亲的遗弃更加让人难过和痛苦的了。
艾拉夫人以为罗斯顿先生将女儿带在身边,就会好好照顾她,谁知让她和奥黛丽都没有想到的是,罗斯顿并没有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女儿身上。他只是忙自己的事情,奥黛丽在肯特郡私立女校读书的四年中,父亲罗斯顿只去探视过她四次。
多年以后,奥黛丽回头看才明白,从父亲离开家那一天起,她的所有关于成长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纵使奥黛丽渴望父爱泛滥成灾,他都没有再拥抱她,给她父爱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