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分析范式

这部分可能有点抽象,但是对于论文写作不可缺少。

以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为基础,一系列思想体系建立其上,形成对于知识产出的分析框架。这些框架也被称为知识的分析范式,每种范式都遵循一定的思维定势,有自己特定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工具。对论文写作而言,具体的分析范式既是特长又是局限。

分析范式隐含着一些基本预设,运用什么范式从事研究,意味着接受并使用它包含的若干预设。不同的分析范式有时是针锋相对的,它们针对他者的欠缺建立自己的预设,理解这些预设,就会更深入地理解该范式并准确运用它们。

所以,一些看似观点的分歧,实际上是不同范式及其预设分歧的结果。范式影响研究的视角以及提问方式,不同的范式往往以不同的方式回答问题,比如“马克思问题”或者“韦伯问题”。如果研究的结论属于相同范式中的不同观点,比较容易直接对话。因为很多具体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概念受到相应的范式支配,但如果在不同的范式下辩论,交锋看似在观点层面,实际上可能在分析范式层面。

对论文特别重要的,是分析范式隐含的一些基本预设。使用某种范式,等于以这些预设为基础开展研究。

比如,研究社会转型的时候,可能已经在“进化论”的分析范式下工作了。如果论文提出这样的问题——某一社会在历史上何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提问表明,你已经接受了进化论的解释范式。这一范式预设,发展是一种进步,社会的发展是阶梯性的、分阶段的,是由低级向高级的文明阶段进化的。这些观念是范式中包含的内容,使用它的人,无论是否意识到,都将巩固这些预设,并沿着它们得出结论。

再比如,如果论文的研究问题是——为何某地城市化的迹象缓慢——这一提问表明,论文已经接受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联的预设。这样,在作者看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辅相成是前设的知识,不用再加以证明,如果出现了反例,就意味着差异和“不正常”。与此相似的,还有传统—现代、国家—社会、挑战—回应、他者想象等分析范式。

这些预设经常包含在论文使用的分析范式中,当作者使用它们的时候,就把它们作为已经存在的知识,加以肯定并运用。作者自然会顺着这些预设知识,进行分析。比如上述第一个问题,作者会自然接受这样的预设:与停留在封建主义阶段相比较,进入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进步,而且必然发生;又比如上述第二个问题,作者自然会讨论,工业化发展受阻或不完备,将怎样影响城市化的进展。

所以,分析范式有思维定势的作用,它让论文沿着某一些“线路”往下走,而不是沿着另一些预设进行。作者可能会自然地忽略其他范式的预设,或者把它们定义为不正确的知识排斥掉,让论文的探索在固定的思路中进行。

因此,论文写作尤其应当注意不同范式的针对性。比如上述进化论范式,同多元类型范式就是不同的,前者承认普遍道路的预设,即认为所有社会将沿着一般模式进展;而后者则承认特殊道路的预设,它认为每一条社会发展道路都可能是独特的、不重复的,它们并不沿着同一个轨道和进阶发展。如果一篇论文的解释范式是后者,就会针对普遍范式,力图去证明它的缺失。

在同一个研究范式下,不同观点的交流更为容易,因为基本假定相去不远,可能在共认的假定上工作。比如,两篇研究都在进化论范式中工作,不同的是寻找证据说明社会何时进入某一阶段。用“挑战—回应”的分析框架说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在普遍进化论的范式下工作(暗含的预设是现代化的产生和扩展出现在欧洲),而结构论的进化范式会承认,多元结构分化对于一元结构来说,具有进化乃至进步的含义。但如果论文采用不同的范式(比如认为社会根本不必然走向资本主义阶段,因为没有普遍的进化轨道),则无法产生一致的结论。这个时候,有效交流变得困难:由于缺少共享的预设,如果发生分歧,辩论也很难在同一层面上进行。

在选择范式方面,一个常见问题,是对范式包含的基本预设不清楚,这样就会影响准确使用。另一个问题是一味求“新”。“新的就是好的”这种想法,在初学者中很容易盛行,如果把“新”误解为“创新”,就可能在论文中热衷寻找新角度,而不在乎如何合乎逻辑地提出新问题。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将一些所谓的新范式、新角度、新术语和一些已经有基本定论的问题强拉到一起,换一套语言重说一遍,但并未产生任何有价值的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