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肾就是养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脏的内在关系

五脏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侣山堂类辩》中说“五脏之气,皆相贯通”,也正是讲五脏之间彼此相通,互为依赖。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即生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病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相乘、相侮、子及母、母及子四方面的影响。但经过历代医家的观察和研究,脏与脏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主要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述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反证其生理上的关系。

1.心与肾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另一方面是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无论哪种,心与肾都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有“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的说法,这表明阴阳水火升降原理。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

如《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降者水火”。《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炽,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为“心肾不交”或“水火未济”,临床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

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精化为血,如《张氏医通》所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这种精血互生关系,即体现了心肾之间在生理上的关系之一。亦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功能创造了物质基础。临床所见心血不足导致肾精不足,或肾精不足导致心血不足,出现面色无华、心悸、耳鸣、腰酸膝软等症,就是心(血)肾(精)同病的征象。

2.肺与肾

肺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两方面的协同作用和依存关系。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肾的协同作用,保证了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而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肺肾在水液代谢功能方面,既有协同作用,又有依存关系。因此,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而至尿少,甚则水肿。肾阳不足,关门不利,则水泛为肿,甚则上为喘呼,咳逆倚息而不得平卧,即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肾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呼吸运动的功能。肺的呼吸功能,主要是呼吸的深度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维持。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故《景岳全书喘促论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另一方面,肺气肃降,有利于肾之纳气,而肾气摄纳,也有利于肺之肃降。因此,肺肾在呼吸运动方面,既有协同作用,又有依存关系。

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呼吸浅表出现动则气喘等症。此外,肺与肾之间的阴气也是相互资生的,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根本,所以肺阴虚可损及肾阴。反之,肾阴虚亦不能上滋肺阴。故肺肾阴虚常同时并见,而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

3.肝与肾

肝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与精之间和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方面。肝藏血,肾藏精,藏血与藏精的关系,实际上即是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称之为“精血互生”。

在病理上,如肝血不足可以引起肾精亏损,肾精亏损亦能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昏、目眩、耳鸣、腰酸等症。肝与肾中各有阴阳,肝肾阴阳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肝肾阴阳,息息相通,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维持协调与充盛的生理状态,称为“肝肾同源”。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如肾阴不足,可以导致肝阴不足,称为“水不涵木”;肝阴不足,亦可以引起肾阴亏虚而致相火偏亢;肝火太盛也可下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之证。

另外,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若二者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的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4.脾与肾

脾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肾脾为先后天之本的依存与协同关系。

(2)脾之运化功能与肾精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

(3)脾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关系到脾、肾两脏。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景岳全书·论脾胃》说:“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比较而言,后天更重于先天,故又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脾主运化,肾中有肾精、肾阳,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脾之健运,化生精微,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推动、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补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脾主运化水液,肾主管水液代谢。两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相互配合,发挥协同作用,以保证水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过程的正常进行。

在病理上脾肾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导致脾阳虚亏,则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症。若脾阳久虚进而可损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之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