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尚书》(2)
公元六世纪:
唐朝,孔颖达受皇帝指派撰写五十八篇的评注(《尚书正义》),把所谓的孔注融合起来,成为自那时起至今的标准《尚书》文本。
3.真实性问题。
大多数现代学者为学者批评家表现出来的巨大渊博所胁迫,都接受了古文《尚书》是伪造的说法,认为古文《尚书》并非孔安国的那个文本,一些重分无法证明,所谓的孔注也不是真正的孔注,但他们普遍相信郑注。后面两点不如第一点重要。阎若璩[185]认为古文《尚书》在西晋时期已不复存在,梅赜是伪造者,但丁晏认为它在西晋时期确实存在,伪造者是王肃,因为他是西晋第一位皇帝的外祖父,因而能够把该书施加给当时的学者。但是,丁晏关注的是证明孔注并不真实,还有一点,孔根本没有撰写过评注。1855年,魏源又向前走了一步,他攻击郑康成和马融的评注,甚至断言孔本人就是今文《尚书》传统。事实上,在西汉时期,根本不存在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学派的区分。这样对立的论点表明,每人推断自己结论的证据是多么不足以信。
尽管这些“文本批评家”的学术著述冗长,但我认为,根据现代文本批评标准,他们的方法并不科学。这些批评家(包括姚际恒在内)把巨大的学术勤奋博学与松散的推理结合起来,尽管惠栋[186]是一位极其准确且有道义感的学者,是满族王朝最优秀的学者之一。还必须记住的是,当时伟大的学者毛奇龄并不接受这一理论,后来孙星衍[187]采取了折中的态度。这一案子必须重新开庭。
惠栋和阎若璩都是在兜圈子辩论。主要事实是,古代文本(《论语》《孟子》《左传》《史记》《礼记》《墨子》《荀子》等)中存在数以百计的《尚书》引文,在今文《尚书》的二十八篇(或重分部分的三十四篇)中都看不到,但大部分可以在古文《尚书》中看到。论据是“伪造者”把这些引文都收集起来,借助于其他古代思想和语句,把它们编织成大杂烩,作为《尚书》的佚失文献。惠栋费力追溯这些思想、语句和实际引文的“源头”。他说“其思想毫无问题”。阎若璩认为“(伪造本中)任何一句重要的话语都有古代出处”。就连随意运用的词语也与古代用法一致。这证明了什么呢?
论证类型如下。我核查过惠栋的十五点,发现没有一点能站得住脚,尽管他在每一点上只是得出谨慎怀疑的结论。如果孟子引用《尚书》,古文《尚书》中又有这个引文的话,他们会说“你瞧,有伪造的出处”。要是引文的用语不一致,就会指控古文《尚书》“败坏”之。如果孟子直接引用像“汤誓”或“泰誓”这样的名篇,今文《尚书》里没有这些引文,他们就辩论说,目前的今文《尚书》当然在这些篇章上不完整,而把“汤诰”和古文《尚书》的“泰誓”里确实存在这些引文证据搁置一边。追溯一些普遍使用的词语更加糟糕:如果《左传》中把“诚”这样的形容词用来形容人,那么古文《尚书》要是使用这个词描述同一个人,就会被指控借鉴了《左传》。《礼记》一章的一句话里,把“殷”宅说为“伊”,古文《尚书》有同样的引文。因此人们争论说古文《尚书》不应写作“伊”,却没人对《礼记》文本本身这样做的权利提出质疑。这就是兜圈子辩论。但是使用的大部分松散推理类型则纯粹是主观且不科学的。根据古文《尚书》,舜把土著人(苗)赶了出去,禹帝前去镇压他们。批评家就说了,既然舜已经把他们驱逐了出去,他的继位者怎么还要去与之征战呢?再说,作为皇帝,他该派大将出征呀!他们想忘掉“平定”的土著人不断起来反抗,这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根据古文《尚书》,舜帝在战前发表了演说,但这些批评家说,根据今文《尚书》,开战之际战前演说始于他的继位者禹帝,因此这一风俗不应该始于善良的舜。演说的风俗突然成为禹的发明,这一推测完全是臆断,无法证明其正确性。如果今文《尚书》说尧把王位让给了蚩和稷,那么这就是尧把同一个王位让给了皋陶(古文《尚书》)的伪造证据。也就是说,尧可能把王位接连让位给两个人,但不可能连续让位给三个人。事实上,这三人当中,尧最终谁也没给他们王位,而是把王位传给了舜。根据其他古代出处,如果一首曲子只由禹帝的儿子演奏,那么古文《尚书》中提到他父亲演奏同一首曲子就被引证为与古代出处有矛盾的证据。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不许儿子跟父亲欣赏一样的音乐,而且没有证据表明这首曲子是在父亲去世之后儿子谱成的。事实上,孟子提到的许多内容只是与今文《尚书》传统相“矛盾”,或者说对其中的内容有同样多的增加,但是《孟子》的真实性并无人质疑。我对此类松散推理并不太信服。
唯一真正的三字“文本”批评似乎要好得多,但推理却不见得好。“相”(宰相)与“论”(讨论)两个字在《五典》中并没有出现,但在《论语》《孟子》和《左传》里却随处可见,论证不是结论性的。但是,要说《礼记》中可能用了“业”(最初的意思是“锯”,然后是“惧”,再往后是“事业”和“成就”之意)这个字,孔子传了下来,但在《尚书》中使用的意义却不一样,也是孔子传下来的,确实歪曲了这一点。最糟糕的是,在孔子和孟子时代不通用的词语,一个也没使用。
这一罪过的“动机”并没有得以充分确立。据说王肃伪造之来反对郑的阐释。实际上,王注所讲的几乎完全是今文《尚书》。王肃可能伪造了孔注,而非文本本身。此外,批评家的努力证明,在保护古文《尚书》方面有着传统的连续性,几乎没有哪个时期古文《尚书》不为人所知或消失不见的现象出现。
毫无疑问,所有儒家经典的几个文本同时存在(如《诗经》的四个版本),没有哪个版本可以说是确切完整、未经损坏,文本一代代抄录下来,讹误在所难免,包括《论语》在内的所有文本都有插语(通常在章节末尾),梅赜的文本也不例外。他与在孔子家宅墙壁中发现古文《尚书》的时间相隔四个多世纪。就连公元前213年焚书坑儒前通过使徒统绪的方法[188],只传下来一本正确无误、未遭破坏、原原本本的文本,这一推断也不正确。像《墨子》《孟子》《庄子》《屈原》《荀子》《国语》和《左传》等其他书籍是怎样得以幸存下来的呢?难道说孔子时代就有1500年的尧典原本吗?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引入不同的版本,至少又重分了两篇。重分和插语是大部分古代文本历史的一部分。但是插语或再分跟伪造是两码事,也可能目前孔注被王肃或其他人伪造了。
还有个事实,如若把古文《尚书》与《尚书》断裂开来,将使对《尚书》数以百计的引文无法解释,尤其是一个引文提到某一篇名,我们根据今文《尚书》查一下的时候。孙星衍(1753—1818)试图不用古文《尚书》来恢复《泰誓》,结果内容上非常拙劣可笑,因为该篇的所有最佳引文都不见了。仍然存在的事实是,古文《尚书》包含作品中最为丰富的部分,尽管人们争论究竟我们目前的版本是在孔宅墙壁里发现的原始文本呢,还是后来发现的几个文本之一,还是只是后来的大杂烩,但通过批评家的努力,证明该本大部分文章是其他作品中引用的《尚书》部分,其真实性不容置疑。即使作为这样引文的大杂烩,它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编撰本。但还不只这些,古文《尚书》不仅包含直接的引用,还包含使用古代术语的其他材料和思想。这些篇章表现出极大的连续性,其真实性有着内在的依据,就连节奏也是古代的。这部作品非常厉害,把学者们蒙骗了一千三百多年,它一定还关涉超人的努力。我倒真希望那些学者尝试着自己学着伪造一下;就连孔子本人对这一任务也一定会缩手缩脚。最后,关于文本的状况,我们在它以后的著述中都可看到,事实上,《论语》和《礼记》亦是如此。
因此,读者至少可以在等待案子重开庭之际,把古文《尚书》中的那些篇章视作《尚书》的一部分而存在,因为这些篇章得到像《孟子》这样的其他古代出处中的引文的支持,而且孟子也这样讲过。在注解中,我已经试图指出,论证出处只是用于那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篇章。通过这些注解,读者可以得到赞成或反对古文《尚书》论争本性的一些概念。顺便提一句,如果哪位读者希望收集到这部作品的最重要的“民主”论说,只需查查脚注即可。
我采用了理雅各的译文,他那有点狂妄别致的措辞似乎也适合这些古代文献。我只是在专有名词的拼写上做了一些变化,以便于与目前的韦氏罗马拼法相吻合,比如说,理雅各把周朝的名称拼写为“Kau”,他那奇怪的拼写是因为东方圣书的统一拼写体制以及他的粤语发音。
尚书
理雅各 英译
尧典[189]
1.曰若稽古[190],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2.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帝[191]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3.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嚚讼,可乎?”帝曰:“畴咨若予采?”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义?”佥曰:“於!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192]。”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193]
4.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纸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
5.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194],班瑞于群后。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唯刑之恤哉!”
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6.二十又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7.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曰:“食哉!唯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唯时懋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唯明克允。”
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帝曰:“俞!往哉!汝谐。”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195]。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唯寅,直哉唯清。”伯拜稽首,让于夔[196]、龙。帝曰:“俞,往,钦哉!”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帝曰:“龙!朕塈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197],夙夜出纳朕命,唯允。”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唯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