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有人可能想区分艺术和设计,其实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武断地认为设计是为他人而做,艺术是为自己而做,可能会冒断章取义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艺术作品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也就没有功利目的考虑;而设计首先考虑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所以设计批评必须包含对功能设计的批评,而不单是对审美欣赏的批评,故更具客观性。
而事实上艺术与设计从古至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艺术中有设计,设计中有艺术。艺术被人们广泛认可的原因是它带给我们的“感动”,这种感动是融化在艺术作品中的价值认同,然而感动与否也不能构成区分设计与艺术的理由,因为设计所带来的感动并不亚于艺术。虽然设计的目的是达到智力的愉悦和满足,促进人类的创造智慧,最终更好地为现实生活服务,但是很多优良的设计作品还是隐藏着设计师的艰苦努力甚至于以人生为代价的牺牲。
艺术作品的思想意境具有相对独立性,很少考虑其他因素;而设计则更多地考虑人、工具与环境的关系。艺术审美较多停留在视觉或听觉感觉上,更多地需要用人们的全部感官和感觉来体验,甚至包括行为方式上的体验。艺术意蕴总是含蓄、象不尽意、境在画外、似与不似之间的状态;而设计有着明确的目的,强调使用功能或传达效果,历史上通常被认为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以设计批评必须理性化,甚至是科学化,要能够明确评判设计意图的合理性。
很多人强调设计的大众性,强调设计的市场需求,的确与艺术相比设计表现出更明显的商业倾向性,但如果我们只讨论商业价值和设计的表面价值的话,大众所能体会到的乐趣也是有限的,因为事实上有些设计也会让设计师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地表达内心思想,追求更高的美学意境,这其中的价值完全可以等同于艺术品,甚至更高。所以我们认为“设计不是设计师和大众之间的商业游戏,而是价值游戏。”只有这样,大众能得到的乐趣才会更多。“在古代的造物中,设计往往表现为一种渴望造物的艺术精神与装饰的倾向,它是工艺的灵魂;而当代乃至未来的技术行为或文化行为中,它更丰富地扩展为融多种因素于一体的创造行为系统协调关系之间更为高级、有序的结构形式。”
设计发展的下一个主要阶段与20世纪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潮有关。人文主义的设计观,是以人为本,尊重使用设计产品的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在产品使用上的意向和行为。换言之,设计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把视野扩张到整个社会环境。设计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物之间的和谐,设计出发点是人,不是产品。设计以人为本表现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人体工程学产生在技术学科、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等的交叉点上,综合运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和探讨人与产品、环境的适应性关系。与艺术不同的是,设计学以人为出发点,首先是人在生理上、物质上的满足,然后才能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愉悦,这一点是设计学的基本特点。
作为设计师要了解国家形势、经济、政治、市场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是设计的基础,当人们忙碌于衣食住行的温饱阶段时,根本就谈不到设计。当生活水平低下,物质匮乏的阶段时,也根本意识不到设计。技术的发展是设计的前提,设计是需要技术来支撑的,我们要了解新技术,要了解国内外新的设计动向,要知道别人在干什么,作为设计师还要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设计师要有很好的审美,要有好的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设计师还要有一定的商业头脑,他的设计作品要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因为设计师是在创造价值。而艺术家可以不考虑这些,以能抒发自己的情感为前提,别人喜欢与否并不重要,当然若是艺术家的作品能得到大众的共鸣也令人高兴。可是设计一定要有时代性,要知道今天、明天人们喜欢什么,人们向往什么,要知道流行趋势,设计师是在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是引导人们生活的先行者。有时产品是表演者,市场是舞台,设计师则是幕后的工作人员,为产品创造受欢迎的条件,而有时设计师像表演者,要不断演绎高难度的表演,或是体现能持续设计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