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疾病护理常规(6)
2.中医治疗
(1)内治法
1)解毒汤:茯苓皮10g,茵陈12g,防己12g,薏苡仁30g,防风10g,白芷10g,地肤子30g,金银花12g,连翘12g,鱼腥草30g,焦山栀6g,乌梢蛇15g,老鹳草20g。每日1剂,水煎服。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止痒。主治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及一切过敏性眼炎,眼睑湿疹等。使用本方时,要因症而用,随症加减。若痒甚者,加苦参12g;睑皮湿烂,体壮者,加石膏30g。
2)消炎汤:生地10~30g,丹皮10g,黄芩10g,赤芍10g,木贼10g,蝉蜕6g,归尾15g,桑白皮30g,金银花20g,连翘10g,桔梗10g,白蒺藜12g。先将药放人药锅中,用清水浸泡20分钟,再煎20~30分钟,取药液150ml,加水再煎取药液150ml,将2次煎出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饭后30~60分钟和晚上临睡前各服1次。用治结膜炎,泪囊炎。若眼球疼痛难忍者,加玄胡6g;口干口苦者,加麦冬10g,龙胆草10g;大便秘结者,加酒军3~6g;眼痒者,加白鲜皮20g。
3)清肝明目汤:菊花9g,密蒙花9g,谷精草9g,山栀6g,金银花15g,连翘15g,川黄连6g,桑叶9g,生地9g,赤芍9g,茅根15g,桔梗6g。每日1剂,水煎服。清热解毒,凉血消炎。主治急性结膜炎,症见双目红肿疼痛、有异物感、分泌物多、视物不清。
(2)外治法
1)针灸治疗:风重于热者,泻太阳、外关、少商为主;热重于风者,泻合谷、曲池为主;均配合眼周穴位。太阳、合谷若点刺出血,效果更好。眼周及头面穴位采用0.5~1寸针灸针进行针刺,进针深度0.2~1寸;腰背四肢穴位采用0.5~1.5寸针灸针进行针刺,进针深度0.5~1寸,本病不适宜采用灸法。
2)推拿按摩:参考眼保健操,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推拿按摩。
3)耳穴治疗法、穴位贴敷法、熏洗疗法等。
(3)民间验方
蒲公英汤:鲜蒲公英120g,干品用60g,水煎2碗,滤净。一碗内服,一碗外洗患眼。
二、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健康史。
(2)眼部情况:眼部有无刺激感和充血、分泌物是否变黏性液及脓性,偶有眼睑水肿,视力下降。
(3)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
(4)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治疗的配合程度。
(5)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情绪状态。
(二)一般护理
(1)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安全、舒适。
(2)按眼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3)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视功能检查,做好护理记录。
(4)患者出现眼胀、头痛、眼压增高时,报告医师。
(5)心理护理评估病人心理状态以及对疾病认识程度,加强沟通、疏导,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三)常见症状及证候施护
(1)风重于热型:症见胞睑肿胀,白睛红赤,痛痒兼作,畏光多泪,头痛鼻塞,恶风发热。
证候施护:①眼疼者减少光线刺激,冷敷。②中药冲洗结膜囊,做结膜囊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③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紧张或急躁。
(2)热重于风型:表现为白睛浮肿,赤痛较甚,胞睑红肿,热泪如汤,怕热畏光,口渴尿黄。
证候施护:①保持环境清静舒适。②饮食宜清凉降火,保持大便通畅。③滴眼药水,涂药膏,患眼忌包盖。④观察眼疼、畏光、流泪等症状。
(3)风热并重型:症见白睛赤重,痛痒兼有,恶寒畏光,头痛鼻塞,发热,口渴欲饮,便秘尿赤。日久失治者,可转变为慢性。
证候施护:①创造良好环境,避免忧思伤脾。②宜食补脾宜气之品,如山药、莲子等。③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防劳伤脾,参加适宜体育锻炼。
(四)健康指导
(1)严格注意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提倡勤洗手、洗脸和不用手或衣袖拭眼。
(2)急性期患者需隔离,以避免传染,防止流行。一眼患病时应防止另一侧眼感染。
(3)严格消毒病人用过的洗脸用具、手帕及接触医疗器皿。
(4)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之后必须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必要时应戴防护眼镜。
(5)新生儿出生后应常规立即用1%硝酸银眼药水1次或涂0.5%四环素眼药膏,以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和衣原体性结膜炎。
(五)药膳食疗方
(1)取人乳或鲜牛乳滴入眼内,闭眼10分钟,每日2次,每次2滴,连用2天,忌辣。
(2)用苦瓜250g(干苦瓜125g),木贼草(笔壳草或笔筒草)15g,共煎汤(中老年人一次服用量)。先将鲜苦瓜洗净剖开去瓤,切成小薄片,木贼草切成3~5cm长的短节,两味同时放入瓦锅,注入清水,文火煎至两碗,将渣滤去服用。早晚各1次,3天1个疗程,可治愈。
第七节 慢性泪囊炎(漏睛)
一、概述
(一)定义
西医定义:由于鼻泪管的阻塞或狭窄而引起,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农村和边远地区多见。常见于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下鼻甲肥大等阻塞鼻泪道,泪液不能排出,长期滞留在泪囊内。表现溢泪、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等症状。
中医定义:漏睛是指大眦部常有涎水或脓汁自泪窍外漏为特征的眼病,又名目脓漏(《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漏睛脓出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相当于西医学之慢性泪囊炎。现代医家认为,漏睛是一种常见病,成人或老年人最多,青年及儿童则较少,女性多于男性。有一眼独病者,也有两眼俱病者,但以一眼独病为多。多为椒疮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并有可能演变为漏佣疮。另外,邪毒长期伏于内眦,脓汁不尽,若行眼部手术或目珠外伤,尤其黑睛破损,皿邪毒乘隙而入,可继发凝脂翳、黄液上冲等严重变症。
(二)病因和病机
由于鼻泪管的阻塞或狭窄而引起,常见于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下鼻甲肥大等阻塞鼻泪道,泪液不能排出,长期滞留在泪囊内,泪液中的细菌,如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在此滋生,刺激泪囊壁,引起泪囊黏膜慢性炎症,产生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三)临床表现
1.西医症状
(1)溢泪,内眦部结膜充血,皮肤常有湿疹。
(2)以手指挤压泪囊部,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
(3)由于分泌物大量聚积,泪囊逐渐扩张,内眦韧带下方呈囊状隆起。
2.中医辨证分型
(1)风热停留:大眦头皮色如常,或睛明穴下方稍显隆起,按之不痛,但见有少量浊粘泪液自泪窍溢出,或按之而出。自觉隐涩不舒,时而泪出,或时觉有涎水粘睛。
(2)心脾湿热:大眦头微红,稠粘脓液常自泪窍溢出,浸渍睑眦,拭之又生,尿赤,苔黄腻。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本病应与泪道阻塞相鉴别,二者相同的临床表现是均有溢泪;不同的是泪道阻塞者按压内囊区或冲洗泪道时均无黏液或脓液流出;而本病按压内囊区或冲洗泪道时,均有黏液或脓液自泪小点流出。
2.鉴别诊断
(1)皮脂腺囊肿:位置表浅,一般无瘘管。
(2)寒性脓肿:结合X线照片及详细病史,即可确诊。
(五)常见并发症
长期慢性泪囊炎,对眼部安全是一严重威胁。如角膜感染,葡行性角膜溃疡或眼部贯通伤,内眼手术时可引起眼内眼甚至全眼球炎,而致视功能丧失。
(六)治疗
1.西医治疗
(1)勤滴眼药:各种抗生素眼药水频滴患眼,但首先应将泪囊脓液挤压干净。
(2)泪道冲洗:用生理盐水或抗生素、激素或酶抑剂(如α-糜蛋白酶)冲洗。
(3)探通与扩张:经过一个时期冲洗,待分泌物消失时方可采用,但禁用暴力,以防形成假道,使感染扩散,导致加重其阻塞程度。
(4)手术疗法:以泪囊鼻腔吻合为主,亦可作泪囊摘除。应根据情况选择其适应证。如萎缩性鼻炎、狼疮、结核、梅毒患者,泪囊周围组织炎症或筛窦化脓性炎症,恶性肿瘤,角膜炎症,内眼炎,眼外伤等应首先考虑泪囊摘除以达安全。
2.中医治疗
(1)内治
1)风热外侵:方用白薇10g、石榴皮10g、防风9g、白蒺藜10g、羌活8g、蒲公英15g。如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者,为肝肾不足之象,可加菊花、枸杞子、补骨脂各12g。
2)心有伏火,脾蕴湿热:方用柴胡9g、栀子11g、羌活9g、升麻6g、甘草6g、黄芩9g、黄连5g、大黄6g、茯苓10g、草决明12g、赤芍12g。如脓多黏稠,可去羌活,加天花粉10g,漏芦10g,乳香、没药各9g,以加强清热排脓,祛瘀消滞的作用。
(2)外治法
1)八宝眼药水点患眼内眦角,1日3次。
2)泪道冲洗,可用黄连水冲洗泪道,每日1次,以清热排脓。
3)漏睛久不愈,可考虑手术治疗,彻底根治。
(3)民间验方
1)经冬桑叶10g煎水,倒入净杯中熏洗患目,每日2次。
2)青鱼胆1个、孩儿茶10g,一起煮熟,候冷,用青鱼胆汁水点眼内,一日2~3次。
二、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对泪道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2)眼部情况:有无溢泪、脓性分泌物,结膜有无充血,泪囊区有无红肿、疼痛、有无脓肿形成。
(3)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
(4)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手术及治疗的配合程度。
(5)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情绪状态。
(二)一般护理
(1)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安全、舒适。
(2)手术前后护理:做好泪囊鼻腔吻合术、泪囊摘除术或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围术期护理。①向病人解释手术目的、方式,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②术前3天应用抗生素液冲洗泪道,1%麻黄碱滴鼻。③术后半卧位,利于伤口积血的引流,减少出血。切口加压包扎2天,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出血量较多时可行面颊部冷敷。手术当天勿进过热饮食。④注意鼻腔填塞物和引流管的正确位置,嘱病人勿牵拉填塞物及用力擤鼻。⑤用1%麻黄碱滴鼻,以收敛鼻腔黏膜,利于引流。⑥术后第3天开始连续进行泪道冲洗,保持泪道通畅。⑦7天拆除皮肤缝线,同时拔去引流管,嘱病人定期复查。
(3)指导病人正确滴抗生素眼液,每日4~6次,用药前先挤出泪囊内分泌物。
(4)术前给予易消化饮食,局麻者术前一餐不宜过饱,以免术中呕吐;全麻者术前禁食10~12小时,禁饮4~6小时。术后进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饮食,忌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5)心理护理:评估病人心理状态以及对疾病认识程度,加强沟通、疏导,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三)常见症状及证候施护
(1)风热停留:大眦头皮色如常,或睛明穴下方稍显隆起,按之不痛,但见有少量浊粘泪液自泪窍溢出,或按之而出。自觉隐涩不舒,时而泪出,或时觉有涎水粘睛。
证候施护:①对流泪量多者,遵医嘱用湿棉签(生理盐水)清洁患眼,每晚睡觉前涂眼膏于结膜囊内。②大便秘结体弱者,可口服蜂蜜水或遵医嘱泡服中药代茶饮。
(2)心脾湿热:大眦头微红,稠粘脓液常自泪窍溢出,浸渍睑眦,拭之又生,尿赤,苔黄腻。
证候施护:①创造良好环境,避免忧思伤脾。②宜食补脾宜气之品,如山药、莲子等。③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防劳伤脾,参加适宜体育锻炼。
(四)健康指导
(1)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治疗上持之以恒。
(2)保持眼部清洁,每日挤压泪囊区(大眼角)2~3次,脓液排干净后点抗生素眼药水(如氯霉素、利福平等),每日3~4次。
(3)睡眠充足,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检查有无全身疾病(如糖尿病)。
(4)多吃水果,禁食辣椒、大葱等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5)治疗6个月仍不见效者,应当尽早到医院行手术治疗。
(五)药膳食疗方
(1)食疗:天仙子3g,生甘草6g,红枣8个。水煎服,每日2次。
(2)忌过食辛辣炙煿等有刺激性的食物,特别是患眼疾者,更需注意,以免脾胃蕴积湿热,引发眼病。
第八节 角膜溃疡(凝脂翳)
一、概述
(一)定义
西医定义:角膜是眼球最前面的一层透明的薄膜,经常暴露在空气里,接触病菌机会多。常因异物等外伤,角膜异物剔除后损伤以及沙眼及其并发症,内翻倒睫刺伤角膜,细菌、病毒或真菌乘虚而入,引起感染而发生角膜溃疡。此外,如结核引起的变态反应、维生素A缺乏、面瘫及眼睑瘢痕致眼睑闭合不良均可引起角膜溃疡。
中医定义:中医眼科称为“凝脂翳”和“黄液上冲”,根据临床实践观察,认为多因毒邪外侵,肝胆内热,内热壅盛,上攻于目;或因肺阴不足,津液短少,内有郁热,外受风邪,风热毒邪交攻;或因肝胃实热,火毒炽盛,上攻于目所致。
(二)病因和病机
1.病因
引起角膜溃疡的病因极其复杂,外伤与感染,是引起角膜炎最常见的原因;结核、风湿、梅毒、营养不良等全身性疾病,是一种内在性的因素;角膜邻近组织疾病也可影响,如急性结膜炎、巩膜炎、色素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