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现代图书馆建筑的科学意识
郑俊峰
(黄冈市图书馆)
[摘要] 本文论述了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应体现的七大科学意识,即智能意识、创新意识、综合意识、空间意识、绿色意识、人本意识和参与意识。
[关键词] 现代图书馆 图书馆建筑 规划与设计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值得自豪的文明之一,它既是生活必不可少的实用设施,又是巨大的艺术作品。从人类文明开创的那一天起,建筑就同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有相当多的古代文化因为凝聚在建筑中而得以保留到现在。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欧洲的中世纪教堂等。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古代文明。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跨度中,也同样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由手工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对图书馆的冲击,新世纪的图书馆建筑更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形色色的图书馆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林立在各大城市和学校。本文仅就现代化图书馆建筑与设计中应体现的七大科学意识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对新馆建设的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1 智能意识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在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的高低。
智能意识就是指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现代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必须以结构化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智能识别系统三大平台技术支撑,具体地说就是依赖4C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CRT现代图像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根据建筑物功能的要求,把以上各系统在功能和管理操作上协调一致,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把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达到集中管理、组织、协调各种设备的目的,提高建筑物运行、管理、安全防护及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自动化程度,在为读者和工作人员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工作环境的同时,实现节约能耗、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智能化的内容主要有:办公自动化、通讯自动化以及楼宇自动化。
1.1 办公自动化是图书馆智能化的核心,它包括信息资源和数据库管理、读者管理、行政管理、财务及人事管理、业务管理等自动化管理。
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包括信息的生成与输入、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信息的存储与检索、信息的传输与复制以及信息的安全管理等功能。OAS这种专用系统虽然不能由建筑来提供,但却需要建筑提供实现OAS所需要的一定的物质条件。
1.2 通讯自动化是图书馆的通讯和网络系统,提供馆内外一切语音、数据和图像信息的传递,达到互通信息,共享资源的目的。主要包括:多媒体通讯系统、电视会话系统、Internet网络服务、馆际互借及信息交换等等。
1.3 楼宇自动化系统是以中央计算机为核心,通过楼宇自控系统对馆内变配电、冷水机组、空气处理、热交换、送排风、给排水、照明和电梯等设备进行监测或监控。中央监控系统对各子系统的工作程序、参数、启停状态、故障情况等进行自动监测和控制。系统可随时进行人机对话,对各设备发送指令进行监控。各设备工作异常时,系统能发出异常状况或故障情况的报警信号,并同时诊断出设备类型、编号、故障性质及具体位置,给出故障处理信息。
2 创新意识
我这里谈的创新,是指图书馆建筑造型上的创新。国内图书馆界知名的图书馆建筑研究专家李明华先生认为,图书馆的造型应追随功能,功能决定造型。如今许多地方要求图书馆成为标志性建筑,代表本地发展的高大形象,这就更多地赋予图书馆精神文化方面的功能。图书馆的造型可以五花八门,但优秀的建筑总是遵循“形式追随功能”的原则,从内到外,由内容决定形式。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豪华气派、违背功能要求追求超高层及大玻璃幕墙,都与现代图书馆要求朴实、稳重、简洁与雅致是格格不入的。
我们在设计图书馆建筑时,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陈陈相因、强求比拟。如比拟书籍的构思,从国内到国外,“打开的书”、“叠放的书”、“平放的书”等等,从设计图样到建筑实体,被反复炒作。这样的设计理念,很难再谈创新、个性和艺术科魅力了,可以说是为表达而表达,而没有充分考虑地域的和大众性格特征。有的图书馆身处南国,周边环绕中国古典园林名胜,那么图书馆建筑就应该顾及到与环境氛围的协调和沟通,在统一中求变,以中国古典建筑风范为基调,在此基础上深化调整建筑主题。苏州图书馆在设计上充分利用馆址原有“天香小筑”的庭院布局,使之与新建筑融为一体。其中“天香小筑”安排为贵宾接待室和古文献阅览室等,古籍部建筑风格与之相一致,与亭榭楼阁成为一个整体,四周以空透长廊沟通,做到了古典与摩登、庄重与明快的完善衔接,成为姑苏古城的文化缩影。又如2007年设计出炉的湖北省图书馆新馆方案,很有创新意识,看后让人浮想联翩。据介绍,新馆的主体造型以“楚天鹤舞,智海翔云”为主题立意,充分展现荆楚文化内涵,巧妙融入了沙湖环境特色和省图书馆发展历程。新馆东西两翼的对称舒展暗喻楚天鹤舞的飘逸抽象;开阔大气的南侧入口、简洁古朴的天花纹饰,体现百年老馆厚重的过去和升腾的未来;中庭室内,通过均匀排列顶部的遮阳板和各层的栏杆扶手,形成如鹤如凤、似云似水的空间效果。
3 综合意识
现代图书馆建筑所承担的功能,已远远超出藏书、借阅和内部管理三大块传统功能。藏书由单一藏印刷型文献,已变为藏缩微资料、声像资料、计算机磁盘、数据库、光盘等多种载体的文献;读者借阅方式,除了传统的借阅外,增加了网上借阅、网上阅读、声像资料视听、电脑查目、联机检索等;图书馆员由纯粹的手工操作,已逐渐发展到适用计算机采购和编目、利用电传获取文献以及通过国际联机来获取文献等。由于有了这些变化,建筑所承担的功能与传统意义的建筑是有着质的不同,因此图书馆建筑设计必须要有综合意识。
4 空间意识
20世纪60年代,擅长设计大学图书馆建筑的英国著名建筑师哈里·佛克纳·布朗(Harry Faulkner Brown)提出图书馆建筑设计十项原则,并把空间意识置于首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建筑要有空间意识的观点引起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现代图书馆空间意识可理解为: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在不改变建筑结构的条件下,为适应将来发展变化而具有改变内部空间布局、组合、划分和使用的可能性。70年代传入我国的模数式图书馆建筑被认为是图书馆建筑空间意识的象征。框架结构的模数式图书馆建筑通过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统一柱网,将固定功能转变为动态功能。图书馆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内外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例如:阅览室多少和大小的调整,开架范围的变化,藏阅兼容或互换,设备的更新和相应空间要求的变化等等,这些都依赖于空间是否具有灵活性。实践证明传统图书馆所具有的固定式的空间布局必然不能适应今后的发展变化。所以说图书馆建筑使用空间的灵活性是现代图书馆的生命。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必须要有空间意识。
5 绿色意识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和实体之一,设计“绿色图书馆”的环保生态理念义不容辞。图书馆建筑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观念过渡转变的时代,变革直接影响图书馆建筑设计对节能环保的要求,人们喜爱的图书馆建筑都是以它富有创新色彩的建筑体系、建筑材料、建筑技术以及建筑空间设计而得到后世赞美并流芳百世,社会发展中,节能环保的设计将成为现代图书馆建筑主角,图书馆建筑的生态设计和原则将应运而生。
图书馆建筑材料应符合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利用低能耗、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无辐射、无放射和无污染的节能环保材料,室内装饰材料,应符合国家检测标准,减少有毒物源,切实保障图书馆的健康环境。大量新材料的开发,为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供了极好条件,低能耗材料的广泛使用,使建筑墙体、门窗等构造发生巨大变化,更多地使用许多成熟技术,如隔热、双层玻璃及高效供热系统等,直接达到环保、降能效果。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制的真空玻璃,在严冬能保持室内热量避免散失,盛夏又能阻止室外热浪进入,全息玻璃窗通过衍射,使背光之处犹如阳光照耀,图书馆的特点对该材料的应用前景广阔。
图书馆作为文化场所,环保精神体现在尽可能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和自然调温,节能、节水及节材等方面;图书馆因开放时间长要消耗大量能源,每年水、电和取暖降温费用极大,如上海图书馆夏季仅电费每天就高达一万多元,造成能源、资金投入巨大。这就要求图书馆要有强烈的节能意识,通过优良的设计、适宜的技术,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及周边环境使建筑节能,从自然界中考虑太阳能、水和风等自然资源因素。
6 人本意识
人本意识就是图书馆建筑要有人性化设计,它的涵义包括满足人的生理心理以及多重因素。图书馆建筑遵从人性化设计是现代图书馆的追求,首先要满足人们阅读舒适性和保存各种文献资料的适应性,一切设计都应有益读者与馆员的身心健康。目前,满足生理需求的环境已逐步被重视,但对环境心理需求还没有发展到一个科学系统的程度,设计中应深入研究室内光、声、热与气流等总体环境和人体工程学中人体对环境的心理、生理反应,创造健康舒适环境。所以图书馆空间设计,除必备实用功能外,读者环境舒适、空间灵活及内外布局艺术等都应考虑,合理布局和设计背景音乐、画面,创造出心旷神怡的阅读环境,使读者产生一种和谐、理性的精神交融和探索热情,感觉在图书馆阅读与研究是一种高品位文化享受。如书架、桌椅是图书馆使用频率较高的设施,设计的科学程度关系到读者舒适性,根据人体工程学理论,书架高度以4~5层最合适,而设置部分可移动桌椅,可让读者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环境学习。
另外,人性化设计还要兼顾到一些读者群对图书馆的利用,例如针对残疾人读者设计无障碍通道、针对携带儿童进馆的读者提供照看的场所等等,这些都会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
7 参与意识
参与意识是指图书馆领导必须积极参与建馆的规划、调研,提出设计任务书,审定设计方案。在拟定设计任务书时,要预计城市未来的发展,根据读者的数量及藏书量来确定图书馆的规模,还要根据藏阅方式、服务内容、载体形式以及传播手段等进行合理的布局。
建造一栋图书馆是百年大计。它要求图书馆建筑既能满足图书馆现在职能的需要,也能满足若干年图书馆发展变化的需要。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可能让人很难预测得太远。如1997年以录像带为载体的视听室还非常时尚,而到1998—1999年,以光盘为载体的视听室就将其取代了。因此,图书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其职能和作用在不断丰富和充实,服务方式也在不断地变革,存在着很多不可预见的因素。这种不确定性,随时都会要求图书馆对其内部结构和布局作出相应的调整。建筑师要倾听图书馆方面的意见,把功能上的要求通过设计方案加以实现,并创作出美观的造型。只有双方密切配合、谅解与合作,才能建造出良好的图书馆。
对于缺乏建馆经验的馆长和未曾接触过图书馆建筑设计的设计师来说,请有关行业专家咨询,对于保证设计质量是非常必要的。只要广大建筑师和图书馆专业工作者能够团结在一起,清醒地预见到时代的要求,把存在的问题看作是分内的任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就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读者的图书馆。
随着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21世纪的图书馆将不再是独立的、有明显界限的图书馆,而表现为网络的、区域的、全体的联合馆藏。图书馆作为专业的应用信息系统,其功能、信息对象、检索方式、用户界面都有很多新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图书馆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创造。现代图书馆建筑既不能照搬照套国外的布局形式,也不能固守我国的传统模式,要从体现智能意识、创新意识、综合意识、空间意识、绿色意识和人本意识等多个方面作全面的衡量,进行精心的规划和设计。
参考文献
[1] 陈葑.也谈图书馆建筑功能的体现[J].图书情报论坛,2007(3).
[2] 钱嘉燕.现代化图书馆建筑的规划与设计[J].图书馆论坛,2004 (5).
[3] 邢宁.传统和现代视角下的图书馆建筑设计[J].图书馆,2004(6).
[4] 吴力武.节能环保与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3).
[5] 刘君君.李明华的图书馆建筑思想[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 (3).
[6] 翁桂南.现代图书馆建筑要求争议[J].图书馆论坛,2006(3).
[7] 李苏华.现代图书馆建筑特色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