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
在很多种人类文化中,鹳都是最具象征意义的鸟类之一。在欧洲国家,白鹳一直以来都是圣洁和可靠的象征。它们会做长途迁徙,却表现出高度的忠诚——春天如期返回巢址。
鹳是如此可靠,它们营巢于村庄,与人类愉快相处,甚至流传着鹳接送小孩的民间故事(源于德国和奥地利,已传遍世界)。鹳无论出现在哪里,都让人感到放心。
吉祥鸟
形态与功能
普通鹳为大型涉禽,长腿、长喙,仪态大方挺拔,走路昂首阔步,栖息于湿地、水边、农田和热带大草原。它们钟情于暖和的大陆性气候,尽量避开冷湿地带,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少数种类营巢于温带,但在热带地区也有分布。鹳种类数目最多的为热带非洲和热带亚洲。
白鹳和黑鹳的分布尤为广泛,营巢地遍布欧洲、东亚、北非和非洲南部。两者一年内大部分时间在非洲或印度度过。普通鹳还包括秃鹳类和大型鹳类,如裸颈鹳、黑颈鹳、鞍嘴鹳以及非洲秃鹳,后者的翼展可达2.9米。除了裸颈鹳和黑尾鹳,普通鹳均为旧大陆种。
鹳的翅膀长而宽,飞行能力出色。飞翔时,颈普遍前伸,但秃鹳类例外,它们头部回缩。鹳能做出多种特技飞行动作,如俯冲、垂直下落、空中翻转等。黑鹳双翅相对较窄,更多地依赖于翻转飞行,为鹳类中所少见。大部分鹳会轮流进行翻转飞行和随上升热气流翱翔。
尽管分布范围广泛,黑鹳仍倾向于避开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它们更偏爱森林,在多沼泽的空旷地上或溪流边捕食鱼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
普通鹳的喙长而沉,大部分笔直,只有裸颈鹳的巨喙微向上弯。它们通过慢慢走动或站立不动来捕食多种水上和陆上的猎物。一只普通鹳会缓慢地穿过农田,伸长颈、低下头来寻找猎物。大型鹳长有巨喙,可以捕食大的猎物。黑颈鹳在捕猎时有时会来回跑动、跳跃及扑动翅膀,新大陆最大的鹳——裸颈鹳则通过触觉觅食。它们慢慢涉水,每过一段时间便将张开的喙伸到水里。秃鹳的巨喙可用于撬动、咬断和撕碎猎物,同时也是在觅食地与竞争者展开争夺的有力武器。
鹮鹳族包括像鹮一样具下弯喙的鹳和与鹮鹳具有亲缘关系的钳嘴鹳(如它们的名字所暗示的,在它们的上下颌骨之间有一道可见的空隙)。除黑头鹮鹳外,均为旧大陆种类,栖息于热带湿地,那里季节性的降雨使水位起伏很大,大型的螺非常丰富。4种鹮鹳都依靠触觉觅食,缓慢涉水,喙部分张开,伸入浅水中,一触到鱼迅速咬合。通常在水位下降、鱼变得更集中时,它们的捕鱼手段便特别有效。钳嘴鹳的喙可用于捕食软体动物,尤其是水中的螺。喙尖伸入壳的开孔,啄断螺的肌肉,然后将整只螺肉拉出来。钳嘴鹳会骑在游动的河马身上来捕食被河马搅起来的螺。
鹮鹳类、秃鹳类以及裸颈鹳头部不覆羽,两性相似,但雄鸟大于雌鸟。黑颈鹳和鞍嘴鹳的雄鸟具黑虹膜,而雌鸟为黄虹膜。鹳颈部皮肤下部具气囊,其中非洲秃鹳和大秃鹳具长而裸露的下垂喉囊。幼鸟羽色暗淡,出生一年内羽毛全部长齐。黑尾鹳成鸟体羽为白色,但雏鸟为黑色,很可能是为了增加隐蔽性。此外,非洲钳嘴鹳为黑色,而与它具有密切亲缘关系的亚洲钳嘴鹳则为白色。喙的颜色连同裸露的头部和腿部肤色,是区别各种鹳的重要特征。而这些部分的颜色在求偶期间会变得越发鲜明。例如,繁殖的黑尾鹳有一个醒目的蓝灰色喙,在靠近红色脸部的地方则成栗色。裸颈鹳只要一兴奋,它的粉色颈圈就会变成深红色。
温带繁殖的鹳以及一部分热带繁殖的鹳会进行季节性迁移,但热带种类的迁移距离相对较短,不及前者为适应会影响繁殖条件的降雨模式的变化而展开的迁徙。相比之下,欧洲白鹳的迁徙自“圣经时代”起便已出名。但鹳的迁徙依赖于上升热气流,而后者往往见于陆地上空,因此便限制了迁徙路线,它们只能在水面上做短途飞行。于是,欧洲白鹳选用2条路线前往非洲,一条经过伊比利亚半岛南下,另一条穿过中东进入埃及——2条路线都避开了在地中海做长途海上飞行。
生活于南亚和东南亚的彩鹮鹳以繁殖群庞大而出名。例如2002年,有不少于5000只的彩鹮鹳在村民的积极保护下,聚集在印度南部的小村庄——维拉普拉一起营巢。
猎手和食腐者
食物与觅食
大部分鹳单独或成小群觅食,不过当食物丰足时,也会形成大的觅食群体,这在鹮鹳类中尤为常见。另外,白腹鹳也经常大规模群体狩猎,特别是在草丛的火堆边和成群的蝗虫附近。
通过沿热气流翱翔,鹳可以从繁殖群居地或栖息地出发进行长途觅食。尤其是白鹳、鹮鹳和秃鹳,能够飞到很高的高度,滑翔至远处的觅食点。这种方式有助于它们锁定食物集中的地方,然后进行群体捕食。在东非,会出现多达7个种类的鹳在同一个地点捕食的情况。
鹳类的食物多种多样。白鹳平时食水生脊椎动物、昆虫和蚯蚓,然而在非洲的过冬地却被称为“蝗虫鸟”,因为它们经常跟踪蝗虫群;此外,它们还会随时跟随割草机。鹮鹳类和钳嘴鹳类为特化鹳,猎食范围相对很窄。
秃鹳、大秃鹳和非洲秃鹳主要以食腐肉为生。它们与秃鹫和鬣狗一样,都以经常光顾动物的尸体而出名。其中,曾经在印度城市街头经常可以见到的大秃鹳会食包括人的尸体在内的多种遗弃物。虽然不善于撕肉,但庞大的体型和巨大的喙保证它们能够从秃鹫身边窃得少量肉。非洲秃鹳经常出没于被食肉动物捕杀的猎物尸体附近、牲畜围场、犁过的农田、垃圾场以及即将干涸的池塘(那里有育雏所必需的新鲜猎物)。它们还会从很远处就被草丛的火堆所吸引,并且沿着火势前进。其猎物大小差别很大:它们既会站在白蚁集中的土墩上捕捉成群的白蚁,也会捕杀大型的猎物,如幼鳄鱼、红鹳的雏鸟和成鸟、小型哺乳动物等。
鹳的喙非常适于在浅水中搜罗鱼类和两栖类等猎物。下图中,一只白颈鹳捕获了一只圆鼓鼓的青蛙,觅得一顿大餐。
独居或群居
繁殖生物学
所有鹳类的繁殖周期都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取决于食物的供应情况。只有白鹳和黑鹳会定期离开热带,在温带的春季和夏季营巢。黑头鹮鹳在干旱季节营巢,因为那时快干涸的池塘里猎物集中,很容易通过触觉觅食捕获。非洲秃鹳也选择在干旱季节营巢,因为那时尸体和腐肉同样容易觅得。其他鹮鹳类则在潮湿季节营巢,这是猎物最丰盛的时候。而白腹鹳在埃塞俄比亚被认为是“雨的使者”,因为它们在每年的第一场大雨降临时开始营巢——大雨使它们所食的昆虫大量涌现。
鹳的代表种类
1.非洲钳嘴鹳;2.黑头鹮鹳;3.非洲秃鹳;4.白鹳。
鹮鹳类、钳嘴鹳类、秃鹳类以及白腹鹳都群体营巢,并且会和水禽类的其他种类群居在一起。其他种类如白鹳和黑尾鹳,或者繁殖群很松散,或者为独居。大型的鹳倾向于单独营巢。黑头鹳的一个繁殖群居地可能会出现上万个巢,而欧洲的许多村庄里则往往仅有一对白鹳在当地营巢。
大部分鹳营巢于树上,但也会营于悬崖和地面。非群居的热带种类如鞍嘴鹳会和配偶一年四季双飞双宿;白鹳则通常是繁殖期到来时和以前的配偶重新配对,因为双方都会被吸引到之前的巢址。巢址一般都靠近容易获得食物来源的地方,如黑头鹮鹳会选择快干涸的池塘边,非洲秃鹳会将巢筑在产生尸体和腐肉的牧场附近,白鹳则营巢于农田旁。
雄鸟挑选巢址,并捍卫它不受任何侵犯。一般是雄鸟开始做各种求偶炫耀行为,被吸引的雌鸟以表示满意的行为进行回应(见特别专题“抬头、低头、飞圈”)。炫耀行为依种类而各异,但通常包括身体的上下运动、鸣叫及喙的格格作响。在极端的求偶炫耀中,鹳可以将颈一直向后弯直至头触到背。在有些种类中,做出这样的姿势会将喉部的一个共鸣腔打开,从而使上下颌的快速咬动声更响亮。甚至刚孵化的雏鸟也会这么做。
双亲共同孵卵,一起喂养相对没有行为能力的雏鸟,喂食时,亲鸟将食物回吐到巢底。它们还会将水回吐到卵上和雏鸟身上,很可能是为了给它们降温。繁殖成功率取决于食物的供应状况和天气条件。事实上,只有当整个繁殖期都有充足的食物来源时,鹮鹳类才能将雏鸟喂养至长齐飞羽,而在降雨量很大的年份或地区,白鹳的繁殖成功率就很低。
数量下降
保护与环境
一些鹳的种群数量出现了大幅下降。甚至连长期以来被视为多子多福之象征的白鹳也难逃厄运。1900~1958年间,白鹳的西欧种群数量减少了80%,1900~1973年间则下降了92%。在瑞典和瑞士,已没有鹳营巢。
鹳的数量减少的确切原因不明,但可能的原因有夏季变得更凉更潮湿、巢址被破坏、杀虫剂的滥用、过度捕猎、人类农业实践活动的变更等。最后一个假设得到了事实的证明。欧洲的鹳类数量近年来一直呈下降势头,原因就在于越来越多的觅食地成了现代农业的牺牲品。而人类在其非洲过冬地的捕猎行为很可能也是导致它们数量减少的一大因素。
大秃鹳的种群数量在各个分布区域内都大幅减少;仅生活于东南亚红树林中的白鹮鹳因栖息地遭到破坏也面临危险。有些种类如黑颈鹳,在大多数分布区都已很稀少,另一些种类如钳嘴鹳虽然数量仍较多,却仅限于局部地区。黑头鹮鹳虽然在其他分布区很兴旺,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却在减少,原因是大沼泽地国家公园的生态变化使该鸟无法觅得足够的食物来育雏。总体而言,保护湿地和其他觅食地乃是保护鹳的根本之道。
知识档案
鹳
目 鹳形目
科 鹳科
6属19种。
分布 遍于世界范围内的温带和热带地区。
普通鹳(鹳族)
4属13种:黑鹳、白腹鹳、白颈鹳、黄脸鹳、黑尾鹳、白鹳、东方白鹳、黑颈鹳、鞍嘴鹳、裸颈鹳、秃鹳、大秃鹳、非洲秃鹳。分布:旧大陆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另有美洲热带种1种。体型:体长75~150厘米,体重0.9~7.4千克。大部分种类雄鸟大于雌鸟。体羽:主要为白色、灰色和黑色。鸣声:通常安静,在营巢期间依种类不同会发出多种鸣声,如哞哞声、嘘嘘声和喙的格格作响声。巢:以树枝、草根和嫩细枝等巢材筑起的大型结构。白鹳的巢可反复使用,故可达数米深。卵:窝卵数通常为1~4枚,最多可达7枚;白色。孵化期29~38天,雏鸟留巢期5~115天。食物:多种鱼类、水栖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有些种类食陆栖昆虫尤其是蝗虫。
鹳(鹮鹳族)
2属6种:黑头鹮鹳、白鹮鹳、黄嘴鹮鹳、彩鹮鹳、非洲钳嘴鹳、钳嘴鹳。分布:旧大陆的热带地区,另有美洲热带种1种。体型:体长80~105厘米,体重~3.4千克。雄鸟大于雌鸟。体羽:5个种类为白色(其中2个带粉色),1个种类为黑色。鸣声:通常安静,在繁殖群居地会发出喇叭般的鸣声或嘶嘶声。巢:大型树枝结构。卵:窝卵数1~5枚;白色。孵化期25~32天,雏鸟留巢期35~65天。食物:鹮鹳属为食鱼特种,钳嘴鹳属则专食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