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建筑
Buddhist Buildings
必知理由
东方艺术的灵魂
孕育了不朽的建筑艺术
类型:佛教建筑
代表:大菩提寺
佛教诞生于印度,并在印度孕育了不朽的建筑艺术。印度的佛教建筑艺术主要集中在佛教的圣地。
阿旃陀石窟第29窟佛陀涅槃像 6世纪上半叶
王舍城在古印度的佛教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坐落在古印度摩揭陀国都城,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底赖雅附近,有新旧城之分。旧王舍城为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建都之地,四周有婆罗跋恕山、萨多般那求呵山、因陀世罗求呵山、雷特那山、萨簸恕困直迦钵婆罗山五座山峰,这五座山峰在佛经中被称为“灵山”。新王舍城为频婆娑罗之子阿阇世王所建,它在灵山五峰之外,距婆罗跋恕山约2千米,规模比旧城小。释迦牟尼生前经常在此居住传教。释迦牟尼逝世以后,他的弟子曾在这里举行了第一次结集。所以,这里成为佛教的圣地。
新王舍城的主要佛教古迹有灵鹫山和竹林精舍。灵鹫山耸立于勒那山南麓,山上有许多天然石窟,传说释迦牟尼长年在这里居住、修行、说法。频婆娑罗王曾来到这里向佛祖求教。考古学家在此发掘出释迦牟尼像、七佛像、弥勒菩萨像及印章等文物。竹林精舍又称“迦兰陀竹园”,位于新旧王舍城之间,相传是王舍城的迦兰陀长者皈依佛教后献出的。频婆娑罗王在此加建了精舍。释迦牟尼曾在此宣讲佛法。此外,新王舍城还有温泉精舍、七叶窟、伽兰陀池、毕钵罗窟、释迦牟尼舍利塔、提婆达多石室等遗址,这些遗址体现了早期佛教的建筑风格。
菩提伽耶,古印度佛教遗址,传说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地方,在今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南约10千米处。主要的建筑物为高约50米的大菩提寺,形状很像金字塔,底部为边长15米的四方形,上部逐渐收缩,顶部呈圆柱状,顶端立着一个铜制螺旋形圆顶。寺塔第一层四角有四个与主塔形制相仿,但规模较小的金字形塔。寺的东大门前有一石牌坊,大门两旁佛龛,龛内及寺内大殿供有贴金佛像。寺的其余三面有60多根高2米的石制围栏柱,先后建于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2世纪。现在的石围栏大多为复制品,真品已移至各博物馆陈列。
据说,大菩提寺为阿育王创建,后代多次重建或扩建。寺西侧是著名的大菩提树,树下有一金刚座。相传释迦牟尼就是在这金刚座上成佛的。周围有中国、日本、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佛教组织和僧人修建的寺院。附近有村女善生供奉乳粥遗址和释迦牟尼留影窟遗址。近代曾在此发现五方北宋初期的汉文碑刻,现存于加尔各答博物馆。
印度的佛教遗址很多,一些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比如桑奇的大佛塔。这些建筑影响了中国以及其他信仰佛教的国家的建筑风格。印度的佛教建筑是东方艺术的灵魂。
大菩提寺 5~6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