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市场经济学——关于市场交易的经济学
为什么把牛奶倒进臭水沟——相对过剩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农场主们把一桶桶的鲜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除此之外他们还把一车车的肥猪扔进河里。仅仅在1933年,美国就有几百万头猪被扔进河里活活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人们点火烧了,更有无数桶的牛奶被倒进河里。不光是在美国,当时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全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它们浪费了太多的东西。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资本家到底怎么了?他们难道疯了吗,还是因为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实在吃不完,只好烧掉毁掉?不,他们没有疯,他们精明得很,他们所毁掉的东西也并不是多得用不了,因为当时有无数的劳动者缺衣少食,过着极端贫苦的生活。相信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20世纪30年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陷入了困顿之中,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东西被毁掉呢?为什么资本家宁愿把这些东西毁掉,也不愿意便宜卖给贫苦的劳动人民呢?
相信很多人看了上面的故事后都会觉得奇怪和愤慨,那些资本家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当时被毁掉的物品并不是真正过剩,它们只是相对过剩。
经济学小窗口
相对过剩是指一种商品的过剩,是相对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言的,是相对于人们的购买能力的过剩。具体来说,就是社会的供给超过了具有购买能力的人的实际需求,而与此同时,还存在很多买不起这种商品的人。
相对过剩是经常会出现的事情,只要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存在着相对过剩的现象。相对过剩在一个行业内的发生还具有周期性,从生产商的长远经济利益来看,相对过剩的商品并不适合免费发送给那些没有购买能力的人。
了解了相对过剩的含义后,我们就会对故事中出现的奇怪现象有更深的了解,就会明白相对过剩只是相对于没有能力购买的人来说的。
其实,相对过剩的现象也经常在我们的身边发生,我国就发生过奶农将鲜奶倒入下水道或是臭水沟的事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产出的鲜奶太多,已经远远超出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因此才会造成大量鲜奶滞销,这些鲜奶没有办法长期保存,奶农又不想降低价格,就只好将鲜奶倒掉。
除了鲜奶相对过剩外,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存在着这一现象。现在的房子由于价格太高,普通的老百姓在短时间内根本买不起房子,而房地产商人为了保持房子的价格,宁愿将房子空置也不愿意降价出售,从而导致大量房屋空置。从表面上看是房子卖不出去,实际上却是老百姓的住房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同样,在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也存在着相对过剩的现象。比如说整个社会都在喊大学生太多了,难道大学生真的是太多了吗?并不是,其实现在的大学生只是处在相对过剩的状态,因为并不是每一个机关、企业都拥有了具备各种专业技能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相对过剩的现象是因为:①市场需求不足,也就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对不足,因此才导致了大学生过多。②高校供给过度,具体来说就是高等院校的发展速度过快,盲目扩招,直接导致大学生的批量生产,大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超过了人才需求的正常发展速度和规模。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相对过剩的问题呢?是将商品自动降价以吸引顾客呢,还是像牛奶一样倒进臭水沟?都不是,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彻底地解决相对过剩的问题。只有促进经济发展,扩大整个社会对商品的需求量,再适当地限制生产商盲目增加生产的倾向,把单纯地追求增加数量转变为追求提高商品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相对过剩的问题。
丰收却不盈利——蛛网理论
陈超是一个养猪专业户,多年的养猪卖猪经历让他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他看到市场上的猪肉价格处于高位时,他马上多养了几头猪,可是当他的猪开始上市的时候,猪肉的价格却下降了;当他因猪肉价格下降而减少猪的养殖后,猪肉的价格却又上升了。这样的结果让他很郁闷,他想市场为什么总是和他对着干。他还联想到每当村子里的粮食大丰收时,粮食的价格就会降下来;可当大家减少粮食的种植时,粮食的价格就又升了上去。这让他很不理解。
陈超所经历的事情相信很多生产经营者都经历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涉及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蛛网理论。
经济学小窗口
蛛网理论是因某些商品的价格和产量变动相互影响,引起规律性循环变动的理论。这一理论是1930年由美国的舒尔茨、荷兰的J.丁伯根和意大利的里奇各自独立提出的。由于价格和产量的连续变动用图形来表示的时候就像蛛网一样,因此这个理论就被称为蛛网理论。
经济学家还利用它来解释生猪和玉米的价格和产量的关系以及波动。
经济学家指出因为玉米是生猪的主要饲料,因此生猪和玉米的价格会互相影响。当玉米的价格发生变动后,就会影响到下一年玉米的产量。玉米的产量发生变动后又会影响到玉米的价格,玉米的价格发生变动后会影响生猪的价格,这样就会影响生猪下一年的产量,进而再影响生猪的价格。就这样一直到出现一个长期的平衡,也就是玉米和生猪的价格与产量相对稳定下来。
因此,蛛网理论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均衡被打破,经过竞争后,这种均衡状态会自动恢复。可是蛛网理论却显示,按照古典经济学静态下完全竞争的假设,供给量和价格的均衡一旦被打破了,经济系统不一定就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均衡状态。这种理论成立的条件是:
※生产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主要产品应该是农产品。因为这种理论决定了它所适用的产品从生产到上市需要比较长的生产周期,而生产规模一旦确定之后,在生产过程还没有完成前,不可以中途改变。因此,产品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个周期的产量。同时,本期产品的产量取决于上一期的价格,本期的价格决定下期的产量。从各种条件来看,蛛网理论适用的只能是农产品。
※产品价格由供给量决定,供给量由上期的市场价格决定。
※完全竞争,每个生产者都自认为当前的市场价格会延续下去,自己改变生产计划不会影响市场。
产品价格和供给量的变动情况总共分为三种模型:
※收敛型蛛网。具体来说就是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这意味着产品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小于对需求量的影响。这个时候价格和产量的波动会逐渐减小,使市场价格趋于均衡价格。
※封闭性蛛网。当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同时,价格与产量的波动始终保持着相同的程度,既不远离均衡点,也不趋向于均衡点。
※发散性蛛网。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受到外力干扰偏离均衡状态的市场价格通过对下期供给量变动的影响,使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上下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远离均衡点,使均衡没有办法恢复。
由于农业生产者受到蛛网理论的影响,总是陷入市场的怪圈中,没有办法获得更高的收益。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减轻或者是消除这种现象,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利用市场本身的调节机制进行调节,即运用期货市场来进行调节。
※由政府出面,运用支持价格或是限制价格之类的经济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
为什么会“洛阳纸贵”——供求机制
西晋有个大文学家叫左思,从小长得很丑,而且理解能力也比较差,因此连他的父亲都看不起他。但他不甘心受到这样的鄙视,就开始发奋学习。
他经过十年的准备,写出了一篇《三都赋》,将三国时魏国的首都邺城、蜀国的首都成都、吴国的首都建康都写入了这篇赋中。此赋一出,马上就引起了轰动。人们认为这篇赋的水平已经超过了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结果一时之间,这篇赋开始在洛阳城广为流传,人们争相传阅、抄写,一下子让洛阳的纸张贵了好几倍。虽然纸一再涨价,但是最终还是销售一空,有的人不得不从外地买纸来抄写,因此这个故事被后人称为“洛阳纸贵”。
为什么会出现“洛阳纸贵”的情况呢?道理很简单,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产品的供给却跟不上需求,这样一来价格自然就会上涨。其中涉及了经济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那就是供求机制。
经济学小窗口
供求机制是调节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使之趋于均衡的机制。具体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供求关系受价格、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供求关系的变动又能反过来引起价格的变动和竞争的开展。
通常来说:当供需平衡时,市场价格就是正常价格;当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就会低于正常价格;当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就会高于正常价格。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关系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价格越高,需求量就越低;价格下降,需求量就会上升。
另外,供需的变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说当社会上传言吃含碘的盐可以抵抗核辐射时,人们纷纷抢购盐,这个时候市场上的盐因为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全面上升;当中东战争爆发时,美国的汽油价格会上升,而高级轿车的价格却会下降。这些都表现出供给与需求同市场环境的密切关系,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通过价格来反映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会出现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价格越低、需求量反而越小的现象。因为这些商品通常都是在社会上象征地位的炫耀性商品,比如说钻石、古董等,它们会因为价格的提高而需求量得以扩大。
供求机制是市场机制的主体。供求连接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反映与表现。供求运动又是市场内部矛盾运动的核心,其他要素的变化都围绕供求运动而展开。供求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它可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整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供求结构的变化能够调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供求机制作用的具体表现:
※调节时间上的平衡。它促使一部分劳动者从事跨季节、跨时令的生产经营活动,比如说温室种植、跨季节仓储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需求,缓解了供求矛盾。
※调节总量平衡。一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自然就会上涨,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供大于求时,一部分商品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就会导致投资者被迫压缩生产或是退出生产。
※调节地区之间的平衡。它促使统一大市场内的各个地区调剂余缺,实现互通有无,让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得到具体落实。
※调节结构平衡。供求机制通过市场让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的部门之间进行合理转移,导致经济结构的平衡运动。
有些生活必需品是不会降价的——刚性需求
陈先生自己独自经营着一个米粮超市,生意不算好也不算坏。五一的时候,他周围的商家都在进行降价促销的活动,商品打折促销的声音不绝于耳。他的老婆看到别的商店超市因为搞促销活动而吸引了很多顾客,觉得这样做肯定能增加销量、提高收入,于是也劝他降价促销,可是他并不同意。他告诉老婆粮食属于市场刚性需求的商品,只要价格不太离谱,是一定可以卖出去的,根本就不需要搞什么打折促销。可是,老婆根本听不进他的那一套理论,还是逼着他降价促销。他没有办法,就将粮食的价格降了一些,可是来购买的人并没有增加多少,一天的经营结束后,他们一算账,发现今天的盈利和往常差不了多少。
为什么陈先生将粮食降价后还是没有增加多少顾客呢?因为粮食是属于刚性需求的商品,它的销售量受价格的影响很小,也就是粮食涨价了,只要不是涨得太离谱,人们就会照样购买;同样粮食降价了,但是只要降价的程度正常,也不会吸引太多的人去购买。这一切都和刚性需求有关。
经济学小窗口
刚性需求是指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这些商品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和家用耐耗品等,也可以理解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商品和必需品。
通常来说,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弹性比较小,非必需品的价格弹性比较大,因为生活必需品才会成为人们的刚性需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生活的角度讲,粮食比其他商品对生命更重要。没有了其他商品人还能活着,没有了粮食一个人就没有办法生存。因此,粮食可以说是最有刚性的需求,耕地的不断减少严重制约了粮食的进一步增产,一些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比较少,这就让粮食产量的提高受到了限制,导致粮食的供给没有办法大幅度地扩张。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加,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长,再加上全世界对生物能源的需求,共同构成了未来对粮食的长期刚性需求。因此,粮食根本就不需要降价,因为每天都有人需要,所以只要价格在正常的范围内,就会有人购买。
我们再来看看香烟,其实香烟也是价格弹性比较小的商品,对于那些喜欢吸烟的人来说,只要价格上涨得不是太离谱,那他们就不会减少消费。同样对于不抽烟的人来说,就算是它的价格再低也不会去买。有时候国家为了限制香烟的消费,就会对香烟征收重税,但是烟厂的利润还是相当可观。因为消费者对香烟有刚性需求,生产者会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结果国家对香烟征收的税费主要由消费者承担。
房子对消费者来说也属于刚性需求,就因为人们对房子存在刚性需求,所以房子的价格才会频繁上涨。但是,我们要注意所有的刚性需求都是相对的,如果商品的价格上涨得过快、过于离谱,已经超出了消费者的购买力,那么这种需求就变成了弹性需求,买得起的可以买,买不起的虽然有需求,可是也不会买。
另外,我们要知道刚性需求也是随着人们购买力的增加和观念转变而变化的。举个例子来说,手机刚出现时还属于有钱人的弹性需求,可是现在却变成了几乎每个人都需要的刚性商品了。电脑也一样,刚开始的时候也并非刚性需求,可是现在已经变成了最坚挺的刚性需求产品了。也就是说随着人们购买力的增加和观念的转变,还会有别的商品变成刚性需求。
没有用途的物品不值钱——使用价值
《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庄子的好朋友惠施(名家的代表人物,曾做过魏国的丞相)对庄子说:“魏王曾经送我一粒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在地里,没有想到葫芦长成了后却大得有些离谱,竟然能够在里面存放五石粮食。我很想用它来存水,可是它的皮太脆,没有办法承受水的重量。我想把它剖开当水瓢,可是它太大了,居然没有水缸能容纳它。左也不行右也不行,它把我搞得着急上火,于是我一气之下就把它给砸碎了。”
庄子听完微微一笑,说:“你小子的脾气也太大了,我倒觉得不是瓢大无用,是你不知道该如何使用罢了。我听说过去有一个宋人,懂得如何配置能够治疗皴手的药。因为他有这种本领,所以他家世世代代都为人家洗衣服,手裂了就用自己的药治疗。有一个南方的商人听说这件事后就找到了他们家,表示愿意出一百两金子购买他家的药方。于是,这个家族的人就聚集在一起商量,他们都认为自己家世代为别人漂洗衣服,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两金子,现在居然有人愿意出一百两金子买药方,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就很愉快地将药方卖给了南方的商人。南方的商人拿到药方后就献给了吴王,后来吴越两国在水上交战,吴军把用这个药方制成的药涂在手上以防冻裂,而越国的士兵却因为没有这种药而冻得手都裂了,没有办法使用兵器,结果越军被吴军打败了,只好向吴国割地投降。吴王因此封了一块地给那个商人,以此表彰他的功劳。同样是治疗皴手的药方,在宋人手里只能为人洗衣服,在南方商人的手里却能帮助吴国打败越国,自己也能得到一块封地。这就充分说明不是大瓢无用,而是你小子不懂得如何使用啊。现在你有一个可以放五石粮食的葫芦,为什么不凿成小船在江海之上遨游呢?”
庄子着重论述了一个不能存水的大瓢究竟有没有使用价值的问题,最后他得出结论:大瓢仍然具有使用价值,那就是可以把它凿成小舟。庄子告诉我们同一个事物蕴含着多种使用价值,这些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条件下又可以表现为不同的价值。那么究竟什么是使用价值呢?
经济学小窗口
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想要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能成为商品的。
需要注意的是,物品的使用价值总是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因此它是在人与物之间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如果离开了这种关系,那么物品就根本谈不上使用价值了。生活中我们购买商品,其实就是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某件商品对我们有用我们才会去购买,如果一件物品对我们没有任何使用价值,我们根本就不会购买,它也不会值一分钱。消费者之所以会去购买粮食,是因为粮食可以满足自身吃的需要;之所以要购买衣服,因为衣服可以满足我们穿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不同的。首先,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与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其次,使用价值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而交换价值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得到体现。再次,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交换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具有交换价值的物品必定是具有使用价值的。最后,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交换价值,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得物品的使用价值,因此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有效地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分别满足他们的需要。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
2008年,在郑州上学的两名女生在位于二七纪念塔附近的一家名叫保罗国际的理发店理发,她们俩事先并没有问理发的价格,因为她们当时想:理个发能收多少钱呢?可是她们理完发后却被告知收费1.2万元,平均一个人6000元。当时她们非常惊讶,认为自己被理发店敲诈了,因此拒绝付钱,随后这家理发店被告上了法庭。
为什么两个女学生会对理发店理发的价格很惊讶?理发作为一种有偿服务,价格应该有多高?制定价格的依据在哪里?答案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发作为一项有偿服务在定价时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价格不能过分地远离价值,也就是说不能太过离谱。那么,什么是价值规律呢?
经济学小窗口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具体来说,就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互相交换。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并不是商品经济中唯一的经济规律。商品经济中还有很多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最基础的,它和其他任何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商品的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是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的价格虽然有时升有时降,但是它的变动却总是以实际价值为轴心的,不会偏离其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说普通石头不会卖出黄金的价格,除非有人疯了。商品的价格和价值虽然经常会发生偏离,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它们还是相等的。
那么,商品的交换为什么一定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呢?
※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商品的生产者总想提高产品的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会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
※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如果一方总占便宜,而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过程是没有办法持续下去的。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价值规律具体有哪些作用。
※筛子作用。商品经济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想方设法缩短生产商品的单位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就会出现优胜劣汰的结果,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刺激作用。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在这样的情况下谁先改进技术设备,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一来就能获得比较多的利润。因此,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存在竞争,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
※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具体分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在进行交换时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的双向制约实现的。因此,当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从而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当产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又会下跌,导致生产规模缩减。价值规律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
当然,价值规律也有消极的作用,有时它本身的自发作用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极大浪费,因此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亚当·斯密的法宝——那只看不见的手
1787年的一天,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来到伦敦,和他的忠实的支持者、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首相皮特见面。当时他是最后一个到达约定地点的,然而当他一进屋时,所有人都马上站起来欢迎他。他很谦虚地请大家坐下来,可是皮特等人还是坚持让他先坐下来,他们对亚当·斯密说:“您应该先坐下来,我们都是您的学生。老师不坐下来,学生怎么能入座呢?”皮特贵为英国首相却能够对亚当·斯密如此恭敬,原因就是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经典理论,这个理论不仅在当时被看作是经典,就算是现在我们在谈到市场时,也会经常提到“看不见的手”。
今天,我们时常谈起“看不见的手”,那么它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经济学小窗口
“看不见的手”是市场机制的同义替代词。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受到看不见的手的驱使,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结果却能使大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都获利。也就是在分工和市场的影响下,国家会变得富裕。到了后来,看不见的手就成了形容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专业用语。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私有制,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都能自由地获得市场信息,进行自由的竞争,不需要政府干预的经济活动。
这样看来,看不见的手其实就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市场得以运行的实现机制,它是通过市场供求的变化、市场价格的波动,还有市场主体对利益的不懈追求去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它是市场经济机体内的价格、竞争、供求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功能的体现。
了解了市场机制的含义后,我们再来看看构成它的要素。我们在理解市场机制时,应该把它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主要由市场风险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等要素构成。
如果我们先不理会市场的社会属性,那么可以把通常意义上的市场机制看作是一种特有的市场自我调节的方式,自从有了市场,它就一直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只是因为市场性质的不断变更和各种不同的外在制约因素,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在不同时期是有区别的。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和全面地理解市场机制的真正含义,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市场机制是一种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的开放型的社会经济体制。
市场作为社会分工发展和商品生产以及商品交换不断扩大的产物,非常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复杂经济关系,因此它的本质是开放的。市场是市场价格、供求、竞争这三个要素的组合及具体的运动变化,它受到各种直接、间接因素以及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此同时外在的某些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市场机制要素的关联和相互影响,因此绝对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市场机制的运动。
※市场机制是市场三大要素(价格、供求、竞争)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一个循环运动的过程。
※市场机制运转循环的原始动力只能是市场活动参与者的根本经济利益。
充分地了解了市场机制的含义后,我们最后来看看市场机制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市场机制的优点是:
※市场策略的多元化。在市场机制下,每一个市场主体都可以自由地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做出判断,进而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
※反应敏捷、快速。市场机制下的无数个市场主体随时都在关注着市场信息,因此市场的微妙变化很容易被捕捉到。
当然市场机制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的缺点:
※市场的多元性在一定条件下很可能让市场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中。
※市场信息有真有假,最可怕的是大多数人根本分不清信息是真是假,这样一来很容易因为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举动。
※市场信息也有长期信息与短期信息之分,可是现在绝大部分市场都只关注短期信息,而忽略了市场的长期信息,因此看不清市场发展的趋势,导致在机遇或是危机来临时没有任何反应。
※市场信息又可以分为局部性信息和整体性信息。绝大多数市场主体往往只局限于局部信息,对整体信息严重忽视。很多人都对自己所处的市场非常了解,而对别的地域的市场却一无所知,这就会导致错误的判断,从而采取错误的行动。
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工资分配的奥妙
孔雅婷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工作,每年也就回一次家,因此她与家里人的交流很少。去年国庆节,堂弟结婚时她回了一趟家。堂弟的婚事办完后,她终于有时间和堂弟坐在一起聊聊天,这时她才知道堂弟在镇上的化工厂做杂工,每个月1500元的工资,另外厂里还管中午饭。弟媳在县城里的火锅店做服务员,一个月1000块钱。她听了这些后心里很惊讶,她问堂弟这点收入究竟够不够用,将来怎么养孩子、供孩子上大学。堂弟说他没有想过,现在只想多挣点钱,将来的事走一步看一步吧。
孔雅婷又想到经常在电视上、报纸上看到的某些大型国企或是私企的高级行政人员每个月拿着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工资。她想不通为什么不同的工作之间工资差距会这么大,为什么很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却只得到微薄的工资。
孔雅婷所观察到的情况其实是我国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工资差距现象的一个集中体现。为了让大家对我国不同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我们先来看下面一组数据:
1998年,我国职工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平均工资是10633元;职工工资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是4528元。两者之间的工资差距是2.35倍。
2008年,我国职工工资最高的是证券业,平均工资为172123元;当时职工工资最低的是畜牧业,平均工资是10803元。两者之间的差距是15.93倍。
2013年,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9965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4倍;年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25820元,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0%,相差近4倍。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农林牧渔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是最低的,而金融证券行业的工资是最高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这是因为现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比重过高,绝大部分人都从事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劳动密集产业的工作都比较简单,不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是大多数人都可以胜任的。另外,有些地方因为经济不够发达,人们的收入并不多,因此严重限制了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这样一来,企业就会比较少,想要找工作的人很多,可是工作岗位却不多,这就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行业经营者才会降低工人的工资。
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者经营企业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产品的价格被严格限定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通过尽量压低工人的工资来降低成本,降低了成本也就等同于增加了利润。可以说他们这么做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我们不能太过苛责他们,毕竟他们不是慈善家。
除了不同的行业导致巨大的工资差距外,一个人所创造劳动价值的大小也决定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工资差异。有的人虽然拥有高学历,但是他所创造的劳动价值并不高,因此他的工资就不高。农民工的学历虽然低,但是因为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能够创造出一定的劳动价值,因此有时候农民工的工资比某些大学生还高。
针对不同工作之间的巨大差距,我们怎样做才能有效地缩小这种差距呢?除了更加努力地工作学习外,还可以依靠政府的税收、社会保障等再分配的政策来有效地调节收入的差距。并且还应该采取措施完善现行的工资分配制度,从初次分配的源头上去解决问题。
企业扩张的快捷方式——兼并
沃伦贝格公司是德国的一家老牌数控机床生产厂,在大型车铣床制造方面拥有雄厚的技术,总共有10多项专利。上海市的机床企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和该公司合作,引进对方的车床进行生产,这一干就是20多年了。可是别看当了20多年的徒弟,其中的核心技术却是一点都没有学到。包括上海明精机床公司在内的上海机床企业都一直在中低端的市场展开竞争,汗水流了很多,可是得到的收益却不多。
进入21世纪后,沃伦贝格公司由于德国机床市场萧条再加上企业本身的原因,在经营上陷入了困境,有倒闭的危险,他们急于寻找一个新的投资方来救活自己。消息传来,上海市其他的机床公司都觉得和沃伦贝格公司的合作算是到头了,可是明精机床公司的领导却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想趁着这个机会兼并沃伦贝格公司,他们这样想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与其继续引进其他公司的技术,继续做徒弟,还不如抓住机会,兼并沃伦贝格公司,自己做主人,这样自己就可以得到他们的10多项专利,实在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考虑清楚后,明精机床公司马上主动派人联系沃伦贝格公司,和他们谈起了兼并的事情。沃伦贝格公司在当时的处境下觉得这样做是最佳选择,于是就同意和明精机床公司进行谈判。结果双方经过近两年的谈判,最终达成协议,由明精机床公司收购沃伦贝格公司53.6%的股份,这样明精机床公司在没有花费多少钱的情况下成为沃伦贝格公司的新主人,重要的是他们还拥有了10多项专利。这次兼并他们可以说是占了大便宜,要知道沃伦贝格公司以往在中国市场一项专利的转让价就是30万欧元。
上海明精机床公司在沃伦贝格公司遇到危机时抓住有利时机对其进行了兼并,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花小钱办了大事。这样做不仅可以让他们获得德国企业的先进技术,还能获得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企业扩张的一种快捷方式。
经济学小窗口
兼并是指通过对产权的有偿转让,把其他企业并入本企业或是集团中,让被兼并的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是改变法人实体的经济行为。通常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是其他形式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是改变法人实体,并且取得对这些企业的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
企业兼并在现在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当一个优势的企业将一个劣势企业兼并之后,后者的资源就可以被前者充分利用。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进而让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和企业规模都得到显著提高和扩大。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兼并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横向兼并
具体是指,两个处于同一行业而且在生产经营上处于同一阶段的企业的兼并,比如说美国波音航空公司以130亿美元的巨资兼并曾经在世界航空制造业中排名第三的美国麦道公司。这项兼并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同时也引起了欧洲空中客车航空公司的巨大不满。因为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后,新的波音公司在资源、研究和开发等方面的实力急剧膨胀,对空中客车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两家世界航空业巨头为此爆发了激烈的争执,最终新成立的波音公司同意放弃已经和几十家美国航空公司签订的垄断性供货合同,以此换取欧洲人对自己所进行的超级兼并的认同。
纵向兼并
具体是指两个在同一行业,但是在生产经营方面却不处在同一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兼并。比如说汽车制造商和配件商之间的兼并。
混合兼并
是指跨行业、跨产品的综合性企业的兼并,又被称为一体化兼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实现经营的多样化。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把“兼并”“合并”与“收购”混淆,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其中的差别。
虽然这三种行为都是企业产权的有偿转让,都是企业为了谋求发展而采取的外部扩张措施,但它们还是有所不同的。
具体来说,合并是指两家以上的公司归并为一个公司;兼并是把其他企业并入本企业,被兼并的企业将会失去法人资格或是改变法人实体;收购在操作程序上要比兼并相对简单,只要能够收购目标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进行董事会、监事会改组就可以达到目的。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收购是兼并的一种形式,而兼并又包含在广义的合并概念中,属于吸收合并。
由于兼并涉及两家以上企业的合作,因此它的操作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成功的兼并应该符合这样几个基本原则:合理、合法、可操作性强、产品导向正确以及产品具有竞争力。
同时,还一定要处理好沟通环节,做好不同企业之间技术和人才的交流,这样会使兼并后的企业变得更加强大。
最后,进行兼并的企业一定要特别注意兼并中蕴藏的巨大风险,千万不要只注意到规模的扩大,而不去考虑可能产生的风险。
绝对自由带来的副作用——市场失灵
唐朝时有一个土财主,他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小妾。妻子比他的年纪大,小妾比他的年纪小。可奇怪的是,不管是年纪大的妻子还是年纪小的妾,和他在一起相处都很有压力。原来妻子觉得自己比丈夫年纪大,每次看到丈夫头上的黑发时她都会觉得很难受,觉得自己和丈夫不配,而小妾觉得自己比丈夫小好多,每次看到丈夫头上的白发时就觉得好有压力。
就这样,财主的妻子和小妾每天都在思考着减轻压力的方法,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她们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妻子在和丈夫单独相处时,总会悄悄地将丈夫头上的黑发拔掉,她想只要丈夫头上的黑发少了,只剩下白发,那样就会显得年老一些,这样和自己才般配;小妾这边也想到一个妙招,她在和丈夫单独相处时总会悄悄地把丈夫头上的白发拔掉,她觉得丈夫头上的白发少了,才会看起来和自己更般配。
就这样,土财主的妻子和小妾各自按着自己的想法行事,结果没多久,土财主变成了秃子。
土财主为什么会变成秃子呢?因为他的妻子和小妾一味地做着自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事,全然不考虑别人,一个人拔黑发,一个人拔白发,她们的行为没有受到控制,因此土财主的头秃了,经济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市场失灵。
经济学小窗口
市场失灵是市场没有办法有效地进行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这个词通常被用在市场效率低下的情况特别严重时,或者是非市场机构比较有效率而且其创造财富的能力比私人强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被用于描述市场没有办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现实证明,市场是一种使资源得到充分配置的良好方法,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有效率。但我们不能把市场看作万能的东西,因为它没有办法有效地调节人们在所有领域的经济生活。事实证明,如果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抱着利己的目的而毫无顾忌地采取行动,那么就会导致市场失灵的悲剧。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市场存在非对称信息
由于消费者(买东西的人)和经营者(卖东西的人)在参与经济活动时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同的,相对来说经营者在信息方面存在优势。因此,一些不法的商家就可以利用信息方面的优势欺诈消费者,这样做严重地损害了正当交易的进行。只要有一个人不守规则,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存在侥幸之心,大家会觉得如果旁边的人进行欺诈时并没有受到惩罚,那么自己在进行相同的活动时也不会受到惩罚。就这样,会有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开始欺诈消费者,比如:在牛奶里加水;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等等。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当消费者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到交易活动时,市场的作用就会丧失,这个时候市场自身资源配置的功能也就完全消失,市场就没有办法自行解决问题了。因此,为了能够让市场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律法规来制止和约束恶劣的欺诈行为。
市场的盲目性
各个分散的企业只知道从自身的局部利益出发,按照自己得到的市场信号调整自己的经济行动,往往会导致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无序状态,必然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掀起了一场“彩电热”“冰箱热”,于是全国各地竞相生产彩电、冰箱;90年代中期,又出现了“空调热”“VCD热”,于是全国各地又开始竞相生产空调和VCD。厂家们瞄准的是市场价格,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同一型号的电子产品进行了重复引进和重复生产,又没有办法形成生产规模,最终因为产品过剩,很多企业不得不退出或是降价销售,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市场的盲目性所带来的后果需要经过长期的、无数次的反复,才有可能达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市场调节的滞后性
一个村子里,大家都种玉米。有一年老王家因为种苹果挣了钱,他的收入是种玉米的人收入的两倍。村子里的人都觉得种苹果能挣钱,于是大家就一窝蜂地开始种苹果。没想到第二年的时候,市场上几乎全是苹果,根本卖不出去多少,没办法大家一狠心就开始降价,可是就算是降价也卖不出去了,最终大部分苹果都烂在家里,村子里的人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上面提到的小故事反映了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因为市场经济中的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具体来说,就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在某种商品因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涨或是下跌后才做出扩大或是减少商品供给的决定。因此,它并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趋势,当生产者为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而竞相生产某一产品时,这个商品的社会需求很有可能已经达到了饱和点。可是,生产者因为不了解这个情况而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等到了因为滞销引起价格下跌时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个时候已经太迟了。就算马上转而生产别的商品,但先前生产的商品却会造成积压,不得不贱价卖掉,有的生鲜产品还会因为变质无法销售而蒙受巨大损失(如鸡蛋、水果)。
郁金香不断涨价的后果——经济泡沫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开始腾飞,整个日本都处在一种狂热之中,连报纸上都公开喊出了“日本房地产永不下滑”的口号。当时日本的企业都在盲目地追求利润,它们将房价炒得很高,造成经济上表面的繁荣,据说当时日本东京的地价可以抵得上整个美国的土地价格。当房价上升到几十倍的时候,美国的投资者突然将资金抽离,于是日本的房地产市场突然崩溃,土地价格开始急速下跌,日本股票价格指数狂跌了一半。与此同时,日本各大银行开始遭遇严重困难,由此连带所有的产业泡沫同时破灭,日本的金融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从此之后,日本的经济出现了长达10年的漫长衰退,直到今天都没有恢复元气。
日本之所以在上个世纪会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其根本原因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经济泡沫,而且经济泡沫被越吹越大,急剧膨胀,产生了虚假的经济繁荣,直到泡沫破灭,导致经济衰退。
经济学小窗口
经济泡沫指的是由于局部的投资需求(这种需求是一种虚假需求)使资产的市场价格脱离资产内在价值的部分。它的本质是与经济基础条件相背离的资产价格的膨胀。
单纯对名词的解释可能没有办法让大家真正理解经济泡沫的含义,因此大家不妨认真阅读一下下面这个关于郁金香的故事,相信这个故事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经济泡沫。
荷兰的上层社会从17世纪开始便因为郁金香那新奇的花色和独特的花形花香而喜爱和追捧它,当时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以拥有珍奇的郁金香为荣,这时的郁金香已经成了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在上层社会的推动下,郁金香的价格开始疯狂上涨,荷兰社会掀起了一波收藏郁金香的高潮。当时很多人为了能够收藏珍贵的郁金香品种,不惜一掷千金,甚至争得头破血流。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和郁金香拉上了关系,当时在礼服上别上一枝郁金香成了荷兰上流社会最时髦的装扮。人们还会将彼此所拥有的郁金香拿出来比较,谁收藏的品种越珍奇,谁的地位就越高。
到了1634年,市场对郁金香的需求依然不断上涨,于是很多投机分子也想从中分一杯羹。为了能够快速地获得资金,他们并没有投机郁金香花,他们投资的是转手方便的郁金香球茎。在投机者的参与下,郁金香球茎的价格一路狂升,很多人因此赚了大钱。还有一些人,因为羡慕那些一夜暴富的人,所以也加入了投机者的行列。这个时候郁金香市场的泡沫开始不断膨胀,郁金香的价格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的时候,有人开始意识到这样做并不能创造财富,其实只是把财富从一个人的手里转移到了另一个人的手里罢了。于是一部分人清醒了,他们开始想尽办法将自己手中的郁金香卖掉,这个时候别的人也受到影响,开始疯狂地甩卖郁金香。结果郁金香市场崩溃了,成千上万的人在这次崩溃中变得一无所有。
相信大家看过这个关于郁金香的故事后都会对经济泡沫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感悟,现在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经济泡沫就是一种或是一系列商品的社会有效需求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不停地涨价,在涨价的过程中形成了虚假需求。当大家都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商品的价格就会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或是市场崩溃告终。
经济泡沫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泡沫经济,具体来说虚假需求的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的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体经济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最终导致金融证券、房地产价格的飞涨,金融市场会出现投资交易异常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活动中,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终这个泡沫会破裂,导致社会震荡,引发经济危机。
我们不能把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混同来看,因为两者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是也有一定的区别。经济泡沫是一种经济现象,比如金融证券、房地产、债券的投机交易等,只要能够把它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它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经济泡沫过多,过度地膨胀,那么它就会转化为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可见泡沫经济是经济泡沫的扩大化。我们既要承认经济泡沫存在的客观性,也要防止其过度膨胀,而演变成泡沫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