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人格 光辉的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抗日战争是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历时8年。

在这场捍卫中国的民族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战斗旗帜,始终站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列,最坚决、最勇敢地为抗日救国、维护民族利益而进行不懈的奋斗。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坚持抗战、争取抗战的胜利指明了正确道路;党领导敌后军民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敌后战场日益发展成主要战场,不仅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的作战,而且在坚持抗战,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发挥了伟大的战略作用;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者和坚强支柱,它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革命力量,争取中间势力,积极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并且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来坚持国共合作抗日到底,保证了全民族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一、七七事变与国共第二次合作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争取国民党共同抗日。1937年2月中旬至7月中旬,中国共产党派代表与蒋介石先后进行了多次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判。但因国民党方面坚持取消共产党组织上的独立性,取消红军,取消革命根据地的主张,双方没有达成协议。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这就是著名的“七七事变”。

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布通电号召全中国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在庐山与蒋介石继续谈判。同一天,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谈话。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扬言3个月内灭亡中国。由于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胁,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在共产党的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二、平型关大捷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攻入中国内地,进展神速。正面战场的国军虽然全力抵御,但不敌装备精良、作风强悍的日军,屡屡后撤,士气受到严重打击。日军士气高涨,扬言“三月解决中国事变”。南口会战后,日军主力沿平汉线南下寻找在保定的中国主力决战,奉命防守侧翼的板垣征四郎却联合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违反日本大本营和华北方面军的战役规划,紧随败退的国民党军,向绥远发起追击,把战场扩大到华北屋脊的山西。阎锡山判断,日军为运送部队、军火,展开机械化部队,发挥其优势,必然把锋芒指向大同。据此,他部署了大同会战计划。置重兵于大同南北,形成口袋阵,坐等日军进攻。东条英机的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沿平绥线(北京—包头)主攻目标直指大同,9月上旬,东条纵队和伪蒙军沿平绥线击破李服膺部防守永嘉堡、天镇间的国防工事,直抵阳高城下,成功吸引了国民党军主力。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行动飘忽不定,其属下的第9旅团已经向平汉线日军主力靠拢,脱离他的指挥。他的21旅团却突然出现在平型关附近,打垮了晋军的刘奉斌师。整个第二战区立即作战重心不稳,如果日军继续进攻,突破内长城,指向雁门关或者太原,整个第二战区抗战形势将不可收拾,而阎锡山清醒的记着,上一年板垣征四郎以去五台山朝佛为名,放着汽车不坐,徒步考察过这条线路。至此,阎锡山部署的大同会战计划流产。雁门关一带兵力虽多而无用,而平型关一带则兵力空虚,危如累卵。阎锡山被迫立即着手部署平型关会战。

为积极配合第二战区友军防守内长城线,1937年9月23日,八路军总部命令115师向平型关、灵丘间移动,伺机侧面攻击向该线进攻的日军。115师接到任务后,决心抓住日军骄横、疏于戒备的弱点,利用平型关东北的有利地形,出其不意,以伏击手段将由灵丘向平型关进发的日军歼灭于山谷之中。为达成战斗的突然性,各部队于24日晚利用暴雨和黑暗做掩护,向平型关东北开进,其中688团由于被山洪所阻,未能到达预设阵地,被留作战役预备队。至拂晓前,其他参战各团均隐蔽地进入设伏地域,并完成了战斗准备。

25日凌晨,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沿灵丘至平型关的公路西进至预设战场。当时,115师并不了解这支日军情况,不知道他们眼前的对手是被日本人称为“钢军”的日本第5师团,更不知道日军的师团长是日本陆军大学的高材生、熟读《孙子兵法》、精通现代兵学的日军名将板垣征四郎。

7时半,日军全部进入第115师预伏地域。115师抓住战机,全线开火,两侧山坡上顿时弹如雨下。在第一轮攻击中,日军最前面的几辆汽车就被击毁,堵死了狭窄的出路。骄横的日军遭到意外打击后,不知所措。我军伏击部队立即乘敌陷于混乱之机,适时发起冲击。685团首先从关沟以北高地迎头截击日军,歼其先头一部,封锁了敌人南窜之路。687团将敌后尾部队分割包围起来,切断了日军的退路。686团第1、2营冲向公路,与麇集在公路上的日军展开了激战。经过激战,八路军成功地全歼所围日军。

此战,115师发挥了善于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保证了战斗的突然性,以劣势装备一举歼灭日军精锐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辆,缴获轻重机枪20余挺,长短枪1000多枝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

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在当时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节节后退的形势下,八路军首战告捷,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而极大地振奋了民心,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三、《论持久战》发表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消息余音尚未平息,日军发动旨在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国难当头,在我党的斡旋、倡导以及广大爱国人士的努力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

然而,统一战线的建立并没有立刻成为军事上“防御外侮”的战役防线。在抗战进行到10个月时,1938年5月,不仅东三省难以收复,甚至从山海关到杭州湾,北部、东部中国主要的大城市都已沦入敌囊,19日,徐州会战结束,陈兵黄河东岸的日军正待发起新一轮攻势……日军的猖狂推进,动摇了一些人当初“抗战到底”的信心,一时间,“日本不可战胜,抵抗必亡”的亡国论调甚嚣尘上。汪精卫的公开投敌又成为加在“亡国”上的重量级砝码。战与不可战、亡与不会亡之间,也有人提出“持久战”。面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命运,在当时还没有人作出正确而科学的分析判断。

徐州会战结束之际,毛泽东开始撰写酝酿已久、建立在科学判断和分析之上的时政论文——《论持久战》: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日本必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他旗帜鲜明地批评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但怎样进行持久战?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需要建立在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基础之上,这还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在延安城内凤凰山麓,毛泽东写下了《论持久战》并在一次集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这篇文章和这次演讲对当下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而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轰动。在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建议下,《论持久战》被油印成册,在党内传阅,在传播到各个根据地后,成为我党我军树立信心、指导抗战的纲领。

武汉会战结束后,在陪都重庆,周恩来第一次向白崇禧介绍了《论持久战》并得到了白崇禧的认可。白崇禧在国民党上层并亲自向蒋介石转述了《论持久战》的主要精神。蒋也对《论持久战》深以为然。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在取得周恩来的同意后,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论持久战》在成为国共两党领导抗战的共识之外,在国际上也引起了重大反响。当时周恩来寄了一册给香港的宋庆龄。读完文章后,宋庆龄深为认同毛泽东鞭辟入里的分析判断,她找到自己亲近的朋友爱泼斯坦等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了英文,准备在海外出版。毛泽东得知后,特意为英文版写了序言:“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检验,雄辩地证明了抗日战争正是按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设想的那样发展的,中国人民最终战胜了侵略者。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间,中国人第一次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取得了完全胜利。历史见证了毛泽东的科学分析和预测,《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被列入了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四、百团大战

1940年夏秋,日本在中国战场加紧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活动,同时以主要力量继续进攻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在华北加紧推行1940年度“肃正建设计划”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使中国成为其“南进”的后方基地。

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克服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危险,八路军总部决心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在华北交通线中,正太铁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平汉、同蒲两铁路的纽带,也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八路军的进攻战役首先在正太铁路发起,因此开始称为“正太战役”。

7月2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副参谋长左权下达《战役预备命令》,规定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袭正太铁路。同时要求对同蒲、平汉、津浦、北宁、德石等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要公路线,展开广泛的破袭,以配合正太铁路的破袭战。8月8日,朱德、彭德怀、左权下达《战役行动命令》,规定:晋察冀军区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阳泉(不含)段;第一二九师破袭正太铁路阳泉(含)至榆次段;第一二○师破袭忻县以北的同蒲铁路和汾(阳)离(石)公路,并以重兵置于阳曲南北地区,阻击日军向正太铁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袭交通线的同时,相机收复日军占领的一些据点。在这些地区和交通线上,驻有日军3个师团全部、2个师团的各2个联队、5个独立混成旅团全部、4个独立混成旅团的各2个大队、1个骑兵旅团的2个大队,共20余万人,另有飞机150架和伪军约15万人。

按八路军总部原来规定,参战兵力不少于22个团。但战役发起后,由于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和抗日根据地民众痛恨日军的“囚笼政策”,参加破袭战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计晋察冀军区39个团、第一二九师(含决死队第一、第三纵队等)46个团、第一二○师(含决死队第2、第4纵队等)20个团,共105个团20余万人,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参加作战。

当彭德怀、左权在八路军总部作战室听取战役情况汇报、得知实际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时,左权兴奋地说:“好!这是百团大战。”彭德怀说:“不管一百多少个团,干脆就把这次战役叫做百团大战好了!”由此,正太战役就发展成为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分为三个作战阶段:

战役第一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是交通破袭战,重点摧毁正太铁路。晋察冀军区部队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指挥下,向正太铁路东段日军展开攻击,攻克晋冀交界的要隘娘子关,井陉煤矿被破坏,迫使其停产达半年之久。第一二九师在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指挥下,对正太铁路西段日军展开攻击,同时对平辽、榆辽公路进行破袭。第一二○师在师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指挥下,对同蒲铁路北段和铁路以西一些主要公路进行破袭。同时,晋察冀军区和第一二九师部队在游击队和民兵的配合下,对平汉、平绥、北宁、同蒲南段、白晋、津浦、德石等铁路线和一些主要公路,进行了广泛的破袭战。各部对路轨、车站、桥梁、隧道、通信设施实施全面破袭,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陷入瘫痪。

战役第二阶段(9月20日至10月5日):是扩大第一阶段战果,重点攻占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根据地内的日军据点。晋察冀军区部队发起涞(源)灵(丘)战役,歼日伪军1000余人。第一二九师发起榆(社)辽(县)战役,歼日军近1000人。第一二○师对同蒲铁路北段进行了新的破袭,再度切断了该线交通。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部队发起任(丘)河(间)大(城)肃(宁)战役,歼日伪军1500余人。第二阶段作战,八路军攻克日伪军据点多处,平毁了部分封锁沟、墙,打击了日伪政权组织,进一步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战役第三阶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下旬):中心任务是反击日军大规模报复“扫荡”。从10月初起,日军调集重兵实施“反击作战”,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残酷“扫荡”。将重点置于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等领导机关所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尔后又相继对太岳、平西、北岳、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日军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使抗日根据地遭受重大摧残。在这段时间里,八路军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太行、太岳、平西、北岳、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

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从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达46480人。同时,缴获各种枪5942支(挺),各种炮53门;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破坏煤矿5个,仓库11所。此外,还缴获和破坏了其他大量军用物资。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百团大战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进一步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诬蔑,蒋介石也给朱德、彭德怀发来贺电:“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

百团大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五、皖南事变

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调离;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的题词。

针对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决定,1942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继续领导新四军坚持长江南北敌后抗日斗争。

1月22日,毛泽东发表谈话,指出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酝酿已久的全国性反共突然事变的开端,揭露蒋日勾结,蓄谋灭共和打击人民军队的罪行,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斗争,并提出了取消1月17日的反动命令、惩办皖南事变祸首、恢复叶挺自由、交还新四军全部人员和武器、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等12条解决皖南事变的根本办法。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利用一切公开场合和机会,向社会各界和驻重庆的美、英、苏等国外交、军事人员与记者等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中国共产党的正义立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各民主党派、海外华侨及国际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经过共产党的坚决斗争,终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