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鸠占鹊巢 新生美联储攫取了货币控制权(1)
“我确信,威胁我们自由的,不是常备军队而是(私人)银行体系……如果美国人民允许私人银行控制货币的发行,那么银行和那些将要依靠银行成长起来的公司会首先用通货膨胀,然后用通货紧缩……剥夺人民所有的财产,直到他们的孩子梦醒时发现,他们在父辈们征服过的大陆上无家可归……货币发行权应该从银行那里夺回来,还给人民,它应该属于人民。”
一托马斯·杰斐逊,《关于重构银行法案的辩论》(1809年)
J.P.摩根登上了王位
J.P.摩根因为在1893年与贝尔蒙特合谋策划了那场大型金融危机,在19世纪90年代已经是世界上最有势力的银行家之一。在他24岁刚刚开始职业生涯时,就以欺诈手段做了一笔生意,把美国军队过剩的旧步枪买下来再重新卖给美国政府去打内战。这批步枪是他通过所谓的代理人从纽约的美军军火库购买的。他的代理人偷偷地以每支枪3.5美元的价格购得5000支枪,把有缺陷的步枪作为完好的新枪,然后按每支22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圣·路易斯的陆军司令部。从此开始了他欺诈、蒙骗和腐败“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1)
在J.P.摩根忙于买卖步枪蒙骗美国政府的时候,其父J.S.摩根(摩根·皮博迪公司这家银行的合伙人)把家搬到伦敦,与美国银行家乔治·皮博迪一起,担任美国政府在南北战争期间驻英国的财政代表。
在摩根与乔治·皮博迪建立合伙关系的时候,皮博迪是林肯政府驻伦敦的代表。林肯政府那时正全力以赴投入,力图使北方联邦战胜南方邦联。一份颇受尊敬的麻省报纸《春田共和报》1866年曾报道说,皮博迪和摩根“……在我们为国家的生存而战时既没有表现出任何忠诚也没有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完全像英国人一样,不相信我们的事业会取得成功,他们只为南方而不为国家说话和做事”。《纽约时报》就摩根和皮博迪在伦敦的活动也说过:“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乔治·皮博迪公司那样让我们欠欧洲的债务(借据)在我们的货币市场上泛滥,并且打压它的价格,削弱对我们国家的金融信心,而且他从这里赚的钱比任何人都要多。”
根据《美国宪法》,皮博迪和摩根在伦敦的活动已经构成明确的叛国罪。(2)
有其父必有其子,J.P.摩根依靠欺诈、叛国和蒙骗在美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银行和工业帝国,更有欺骗意味的是,此人始终刻意让有关他的所有新闻报道将他描绘成一个具有基督徒美德的慈善家。
J.P.摩根的银行在20世纪初已经成为美国最有实力的金融机构。1913年他参与建立了联邦储备委员会。纽约对外关系理事会也得到了摩根银行的支持;这个“理事会”是一家私人智囊机构,就是它制定了整个20世纪的美国外交政策。在《道威斯计划》的幕后也有摩根银行,该计划要求德国根据凡尔赛和约支付战争赔款。这些事件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详细叙述。
摩根在1907年恐慌中扮演的角色,对于随后的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美帝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击败德国的挑战,最终在战争的废墟上继承了破产的英帝国往昔的地位,摩根1907年走的这一步至关重要。
摩根和洛克菲勒导演了“1907年恐慌”
1893年恐慌的赢家是摩根、时任纽约国民城市银行(洛克菲勒标准石油托拉斯的银行)行长的詹姆斯·斯蒂尔曼,以及为数不多的以贝尔蒙特和库恩-洛布公司为首的券商交易所。那次恐慌是他们一手导演的一场挤兑黄金的行动。
J.P.摩根利用这次危机取得了对美国钢铁和铁路两个战略产业的控制。他于1901年控制了美国的钢铁业,合并了卡内基钢铁公司和其他公司,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在创建美国钢铁公司的过程中,摩根为他的新钢铁托拉斯(世界上第一家资产达10亿美元的公司)发行了名义价值高达14.02亿美元的“注水”股票。
美国公司调查局的一项调查确定,在售予公众的资本化的股票中,有一多半(即7.27亿美元)的发行价值没有任何实物财产依据,摩根实际上是把未来的利润都资本化了,这年代后期股市狂热中的行为如出一辙。此外,摩根又创建了庞大的通用电气公司、国际收割机公司以及其他无数大型产业集团,端坐其上的正是J.P.摩根公司这家银行。
斯蒂尔曼的国民城市银行(花旗银行集团),即约翰·洛克菲勒标准石油托拉斯的银行,是美国当时最大的银行。摩根和斯蒂尔曼在1893年后上演的“救市”行动挽救了美国财政部,但却严重地伤害了克利夫兰总统所属的民主党农民派,这成为1896年选举中的一个大问题;银行界为此遭到倡导使用白银的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的攻击。
标准石油巨头约翰·洛克菲勒与J.P.摩根及其华尔街上的银行家同伙们,向共和党候选人威廉·麦金利大笔捐钱。麦金利在1896年击败了白银倡导者布赖恩赢得大选。麦金利来自俄亥俄州,该州就是标准石油的家乡,他的职业生涯就是由洛克菲勒的合伙人马克·汉纳一手安排的。汉纳是约翰·洛克菲勒读书时的同学,后来成为其商业合伙人。麦金利当选美国总统,是洛克菲勒与摩根华尔街集团之间密谋串通的结果;汉纳代表洛克菲勒家族,铁路大亨詹姆斯·希尔代表摩根的利益,他们事先进行过秘密会晤。对于摩根和洛克菲勒来说,麦金利当总统等于总统权柄握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借助金本位制,麦金利于1900年再次当选连任。至此金银复本位制的白银集团全军覆没,摩根及其纽约小集团和伦敦盟友接管美国财政的道路已经扫清。
到了1907年,摩根和洛克菲勒金融集团已经准备好向美国经济发起下一轮金融进攻,这就是后来被称为“1907年恐慌”的金融危机。这是金融政变之前发起的最后一次攻击,1913年它们将要发动规模最大的(金融)政变——通过1913年《联邦储备法》。在该法案中,懵懵懂懂的美国国会将自己本应该控制的印刷货币的这项权力,拱手让给了私人银行家财团。
1907年发生的一切都与一家纽约银行有关,这家银行叫尼克伯克信托公司。这是一家中型银行,行长是独断专行的查尔斯·巴尼。巴尼及其合伙人弗里德里希·A.海因茨正打算大量收购联合铜业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是十分抢手的金属黄铜的大型供货商。因此,海因茨迎头撞脸地与强大的洛克菲勒集团对抗上了,因为控制这家大型联合铜业公司的正是洛克菲勒,对于出生在蒙大拿的海因茨这个外来的暴发户对手,洛克菲勒毫无怜悯之心。
1907年10月14日,联合铜业公司的股票价格暴涨,每股超过62美元。仅仅两天之后它就以15美元收盘,把F.奥古斯图斯·海因茨逼上破产的穷途末路。洛克菲勒将几百万磅黄铜投放到市场,造成黄铜价格暴跌,连带着海因茨的联合铜业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路下跌。海因茨作为一个商人具有一个明显的缺陷,他不属于富豪卡特尔,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特立独行的人,并没有留心摩根或洛克菲勒的权势,结果悔之晚矣。
海因茨在纽约也有自己的银行,即商业国民银行,他是用自己的资产进军被洛克菲勒主导的黄铜市场的。海因茨银行的董事C.F.莫斯与其他6家中型纽约银行有业务联系。这个信息被泄露给纽约新闻界,马上引起存款人的恐慌和提款,这6家银行和商业国民银行都遭到挤兑。另一条新闻引起了全面的恐慌:纽约第三大信托储蓄银行(即尼克伯克信托公司)的总裁与商业国民银行董事莫斯也有业务联系。这条新闻立即触发了挤兑行动,规模较大的尼克伯克信托公司也遭到挤兑。(3)
尼克伯克信托公司即刻遭受重创。尼克伯克信托公司被迫求助于私人银行的票据交换所协会。这个票据交换所协会的头头不是别人,正是J.P.摩根。
摩根要求首先对尼克伯克信托公司的账簿进行审计,然后再考虑可能的援助或救助方案。审计组的负责人是摩根的亲信和雇员本杰明·斯特朗,他后来当上了美联储的第一任主席。审计之后的结论是,由于有关银行资不抵债的谣言已经传开,摩根拒绝提供紧急信贷来阻止存款人取款的恐慌。
接下来掀起了一波对其他信托银行更大范围的取款挤兑浪潮。根据纽约当时的法律,主要贷款给房地产的信托银行可以比诸如摩根或洛克菲勒城市银行这样的国民银行持有更低的储备金水平和执行更宽松的规章制度。恐慌的蔓延,正如此后1911年的国会调查中所写的,是精心策划的谣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摩根的亲信们在他们控制的报纸上大肆散布谣言,这些报纸包括摩根顾问威廉·拉芬的《纽约太阳晚报》和阿道夫·奥克斯的《纽约时报》。新闻报道专门盯住几个信托银行做挤兑报道,如美国信托公司,这是摩根和洛克菲勒意欲除掉的公司。
对美国信托公司的挤兑是媒体报道之后才开始的。该银行实际上具备偿付能力,但是它在田纳西煤矿和钢铁公司里也持有大宗股票。这家公司拥有丰富的矿石储藏,为摩根新成立的美国钢铁公司所觊觎。摩根要求美国信托公司一定先同意将它全部田纳西煤炭和铁矿的股票都拿出来作抵押,才肯提供摩根银行家辛迪加的流动资金,那里的矿山是美国已知品位最高的铁矿石储藏地之一。摩根甚至还特意派他的两个副手——美国钢铁公司的亨利·克莱·弗里克和埃尔伯特·加里——去见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要他们拿到罗斯福明确的意见,同意暂停执行美国的反托拉斯法,以便美国钢铁公司吞并田纳西钢铁公司,他们的理由是,这样做可以“拯救国家”。罗斯福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是解散托拉斯的人,实际上他与金融托拉斯,特别是摩根利益集团是一丘之貉,只不过他总是远远地躲在幕后。(4)
作为共和党总统的罗斯福总是与洛克菲勒集团、摩根集团或二者的主要代表一起讨论重大的公共政策,他让这个做法形成惯例。他曾将他任内第三份国情咨文的草稿交给洛克菲勒的银行家、国民银行的詹姆斯·斯蒂尔曼,答应根据斯蒂尔曼的想法修改货币问题的部分。1903年10月,他曾邀请摩根到白宫进行私人会晤。一项1912年美国参议院特权和选举委员会关于政治收买和贿选资金的调查发现,罗斯福总统曾秘密与铁路大亨E.H.哈里曼就政治任命和竞选捐款通过信。(5)
由于心理上遭到重大打击,巴尼在一个月之后自杀身亡。纽约股票市场崩溃,其原因是缺乏现金的信托银行靠出售股票来筹措资本。国家陷入又一场严重的经济萧条,持续的时间长达13个月。全国的地区性银行拒绝按照法律的要求将存款兑换成黄金,它们担心会失去“硬通货”。在某些方面,这场萧条和整整一个世纪之后2007年爆发的银行间信心崩盘的情况十分相似。只是在1907年还没有公共的“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来实施干预。
直到罗斯福宣布暂停执行反托拉斯法后,恐慌才渐渐平息下来。摩根如愿以偿得到了他渴望已久的田纳西煤炭和钢铁公司的矿石资源。洛克菲勒和他的银行家詹姆斯·斯蒂尔曼消除了来自海因茨的黄铜竞争。当摩根从美国信托公司拿到田纳西煤矿的股票后,报刊也就不再散布谣言,银行又恢复了正常营业。轻信的公众听到的是,无私的J.P.摩根对国家的银行系统实施了一次“英雄般的拯救”。只有少数人并不相信摩根、洛克菲勒及其华尔街亲信真的抱有利他动机,这些人中包括力挺白银的民主党议员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他在一份陈述中公开声明:“无耻的金融家应该遭到唾弃,他们手中握着打家劫舍掠夺来的财富,他们玩弄最高级的金融手段,对整个国家进行剥削。”(6)
一份不受欢迎的财政部建议
美利坚合众国的政府其实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具有干预的力量和向缺乏信贷的银行提供贷款的实力,并且可以通过财政部部长行使这个权力。可是在辩论为何反复发生银行恐慌的时候,这个事实几乎从来没有人提起。财政部本来能够轻而易举地扮演最后贷款者的角色,并且将国家的信贷过程纳入联邦指导和公众控制之下;国会应拨备紧急储备基金,由财政部部长全权处理。这是在《美国宪法》第1条中就明确规定了的。
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部长莱斯利·肖坚决主张更多地运用美国政府的实力来控制货币市场的危机。在1907年恐慌的前一年(即1906年)的一份美国财政部报告中,他写道:
如果财政部部长得到了在他认为必要时可以存入或取出银行的1亿美元,除此之外,如果他还被赋予了控制若干家银行准备金的权威,有权随时紧缩全国银行流通(规模),那么我的判断是,只要不发生工业停滞,那么他完全有能力平息任何威胁美国或欧洲的恐慌。世界上没有任何中央银行或政府银行拥有(美国)财政部部长那样的权威,可以让他随时出手调节全世界的金融形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