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学时代
进入古典中学
列宁自幼聪明,父亲常常教他认字。
列宁一家保持着让孩子们自觉读书的习惯,父母给孩子们选择读物并给予指导。列宁自幼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并终其一生。
列宁将近5岁时,跟母亲学会了朗读。列宁非常喜爱朗读,常和与他同时学会朗读的妹妹奥丽珈高高兴兴地读着父亲买来的儿童书刊。接着,他们又读起俄国历史故事来,并开始背诵诗歌了。
出乎意料的是列宁太聪明了,自学能力极强。不久,他竟能长时间地躲在父亲的书房里看书了。
父亲的藏书极多,内容丰富,物理、数学、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方面的书应有尽有。
列宁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无书不读。他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还把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当作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列宁没有上过小学,1878年,列宁想直接上中学读书。父亲也主张早一点让列宁上学,这样可以让他早些学会劳动,增强自律性。
为准备中学入学考试,列宁得进预备班。但是,在中学四年级读书的哥哥亚历山大反对过早地给列宁套上学校的羁绊,毫无益处地每天在教室里坐到下午3点钟。列宁也不愿意上预备班,而愿意跟老师业余学习。
父母商量后,同意这样做。
列宁先是跟一个男教师业余学习,只学了几个星期,因为距家太远,便换了一个离家很近的市立学校的女教师,由她来指导列宁学习。
列宁爱读书,父亲常像教哥哥、姐姐那样,要列宁在学习上坚忍不拔,要正确、细心地完成学习任务。列宁十分听话,这对列宁很有帮助。
列宁每天去女教师那里一小时,偶尔两小时,时间是在女教师上课之前,或在女教师空闲时间。一般都是上午九时到十时,这个时间里学校正在上圣经课、手工或图画课。
列宁从小就极其敏捷,总是飞跑着去女教师那里去上课,从不耽误。
在秋天转凉的早晨,母亲想给他穿上大衣,可是一转眼,他已经不见了。母亲探头向外张望,打算把他叫回来,发现他已经飞快地拐进胡同里去了。
不久,父亲检查列宁的读、写、算的状况后,认为列宁即使在家自学一年,不经过预备班和老师的帮助。也能成为正式的中学生了。
1879年8月,九岁半的列宁被辛比尔斯克古典中学录取了。
列宁穿上学生制服,硬硬的领子顶着下巴,八个银色的钮扣一个紧挨着一个自上而下整齐地排列着。
列宁望着镜子里的自己,高兴极了。他很喜欢这套制服,因为他太爱读书了。
母亲拉着列宁的手,送他去学校。一路上,母子别提多兴奋了。
在教师的率领下,新生排成两行到学校大礼堂去作祷告。
祷告后,列宁的学校生活开始了。
辛比尔斯克中学实际上是一所贵族学校,贵族及官吏子弟占该校学生的52%,占9%的乡村学生都是能够交纳昂贵学费的富家子弟。列宁和他的哥哥之所以上这所学校,是因为他们是国民教育机关职员的子弟,可以免交学费。
小编辑和小作家
在辛比尔斯克古典中学,列宁度过了从9岁到17岁这段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列宁家实行严格的作息制度。列宁上中学后,也和哥哥、姐姐一样,早晨7点钟准时起床,用冷水沐浴,收拾好床铺后就坐下来复习功课、预习新课,一直到母亲为上学的孩子准备好早饭和茶为止。
在列宁家,进餐是有严格的规矩的:一定要把桌上的饭菜统统吃光,一点也不许剩。喝完茶后,必须还要在饭桌旁边端端正正地坐上十分钟,以免饭后浑身热乎乎地,出门容易感冒,同时也是为了稳定一下情绪。
列宁虽然活泼好动,但他养成了认真对待学习的习惯,上课时总是专心致志地听讲,加上他聪明绝顶,所以在课堂上就能很好地掌握教师新教的课了。
回家后,列宁几乎不用温习功课,很快就把作业做完,接着就玩起来,又是翻筋斗,又是打虎跳,妨碍了哥哥和姐姐的学习。
这时,父亲忙把列宁领到自己的书房去,检查他的功课,照着课本从头到尾仔细地考问他。列宁总是对答如流,令父亲十分满意。
父亲劝列宁在学习上要精益求精,要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为了让精力充沛的列宁课后有事做,父亲要孩子们编一本手写的家庭杂志——《星期六》。于是,列宁从9岁起就用笔名“库贝什金”在杂志上写故事。
每逢星期六晚上,孩子们当着父母的面朗诵自己的作品。
列宁写的故事最多,也写得最好,大家都喜欢听他写的故事。
这样,列宁便成了世界上年纪最小的编辑和作家了。
父亲不但教育列宁专心致志地学习,还总是亲自检查他的作业。
父亲终日勤奋工作,为列宁树立了榜样,对他起到了很好的影响作用。
列宁继承了父亲的高贵品质,长大后有毅力,全心全意献身于工作,精力充沛,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
范文
在古典中学,老师指定的家庭作文常常规定两个星期交卷,许多同学往往拖到交卷前一天的夜里才匆匆忙忙地写完。
列宁不是这样,老师指定作文题后,他当天就动手。他先拟好作文提纲,接着就打草稿。他把打草稿的纸竖着对折一下,分成两栏。接着,他在左边一栏里打草稿,并且根据提纲的次序在草稿上标出号码。在右边一栏里,他写上许多引文,或者补充许多新的内容。然后,他就根据右边一栏的材料修改草稿,改好后謄在作文本上。
列宁打草稿用铅笔。他把铅笔削得尖尖的,草稿上的字笔画很细,又清楚又整齐。
这所中学的校长就是列宁的语文老师。他常常称赞列宁的作文写得好,总是把列宁的作文作为范文贴在墙上,或读给大家听。他还在班上说列宁遵守古人的明训:言简意赅,希望大家都遵循这一点。
当需要了解有关文献时,列宁就到卡娅姆津图书馆去。在这个图书馆里有他家三张押金为15卢布的借阅证。
这所辛比尔斯克唯一的图书馆离古典中学不远。图书馆只有一个相当大的藏书室,同时又是阅览室。列宁在那里找到他所需要的书,并把需要的内容记下来。
这种对一切工作细心准备的作风成了列宁终身的工作特征。后来,每写一篇社论、文章或作一次演说,他总是先写一个大纲。他写一本小册子或一本书之前,要起草几次,一次比一次详细,一次比一次精确。他细心地编辑必要的引文、数字和材料。
这所中学的校长是列宁父亲的好朋友。列宁的哥哥行刺沙皇未遂牺牲后,沙皇政府决定驱逐列宁,不许他在中学读书。由于校长被列宁的天才征服了,于是他向沙皇政府报告说列宁是国家难得的奇才,并以身家性命为列宁作保,列宁这才得以继续留在学校里读书。
这位校长很喜欢列宁的作文,给他打的不是普通的“五分”,而是“五加”。他见到列宁的父亲或母亲时,总是夸奖列宁。他说列宁的作文肯用心思,很明显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还说列宁的作文条理清楚,思想丰富,语言简练、明确。
小小翻译家
列宁所在的学校属于“古典中学”一类。教育部特别注意在这类学校中肃清“罪恶的自由思想”,严防学生沾染“虚无主义”和“有害思想”,极力让学生埋头钻研希腊文和拉丁文等古典语文。
教学大纲要求古典中学的学生死记硬背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语法,还要与俄文进行枯燥无味的互译。这样,学生根本没有时间阅读其他书籍,博物、文学、普通历史所占的课时数少得可怜。
同全国一样,辛比尔斯克古典中学受到沙俄警察的监视,任何进步思想都受到排斥。学校除了向学生灌输信奉上帝、忠于沙皇等传统思想外,主要是教神学、宗教、希腊文和拉丁语等课程。这显然是为了培养顺民,从思想上控制国民。
一个人如果长期接受这样的教育而不进行独立思考,就会变成一个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的奴才。为此,列宁曾气愤地说:“学校的课程安排得极不合理,尤其是神学和宗教课程竟要学8年,简直是浪费青年的大好时光。”
希腊文和拉丁文极难学,但聪明的列宁一学就会,而且学得十分认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学会了希腊文和拉丁文,他才有大量的时间读课外书。
列宁学习成绩优异,但并不独善其身,而是极其乐于助人。
列宁在班上与同学的关系处得非常好,他常给同学讲解难题,反复讲解他们弄不懂的地方,帮助他们校正误译之处,帮助他们修改作文,愿意让大家都得高分。为此,他常常提前半小时到校,帮助那些学不好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同学,把他们译不出来的地方给译出来,有时也为他们解释复杂的语法。
列宁走在全班的最前面,并乐于帮助别人前进,因此全班同学都非常敬爱他。
有一天,拉丁文教师在课堂上叫学生把俄文翻译成拉丁文,可一连叫了12个学生,谁也翻译不出来。这些学生面红耳赤地站着。如果没有人翻译出来,他们是不能坐下的。
学生们一个接着一个站了起来,都默不作声,因为他们不会翻译。渐渐地,班里有近半数的人都站起来了,一个个沮丧地喘着气。
这时,大家都希望老师快点叫列宁,而老师只是看了列宁一眼,越过他去叫别的同学,结果还是不会翻译。
最后,老师不得不叫列宁了。列宁站了起来,流利准确地把俄文翻译成拉丁文了。大家都轻松地喘了一口气,被允许坐下了。
同学们都称列宁是他们的“救命人”和“备用辞典”。
列宁流利地翻译了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斯和希罗多罗,罗马作家西塞罗和采里·恺撒、历史学家朱维,诗人维吉尔和贺拉斯、奥维得·纳庄的作品以及荷马、索福克勒斯的作品,这是连大学教授都很难做到的事。这时,他还不到十七岁啊!
热爱读书
列宁学习神学、宗教和拉丁语课程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阅读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赫尔本、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俄国民主主义者和进步作家的作品了。
列宁喜欢读有关生活和人的好书,但他还得拿出时间来背会希腊文和拉丁文,早点背会了,就可以早点去读好书。他珍惜每一分钟,为了更好地掌握教科书中枯燥的部分,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学。
在中学学习的四年中,列宁得了四张奖状,可谓年年必得。凡是应该学的,他都学得非常好。
列宁是卡娅姆津图书馆的常年读者,有时间就去借书。可是图书馆藏书有限,渐渐地,列宁把这座图书馆里的好书都读了。
为了能找到需要的书,列宁不得不经常向同学借。他的同学阿波隆有一个很大的书库,列宁是这个书库的常客。
阿波隆是辛比尔斯克著名建筑师的孙子,独自一个人住在厢房里。其中一间被用作书库,沿墙是一排高大的书柜,上下全是书。
列宁一到那书库,就什么都忘了。他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在小板凳上,不停地翻阅着,寻找他心爱的书,对任何呼唤全都置之不理了。
在寒假和暑假,列宁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作品,尤其喜欢果戈里和屠格涅夫的作品。他先是醉心于果戈里,后来又迷上了屠格涅夫。列宁反复地把他们的作品读了好几遍。
果戈理是俄国19世纪上半叶最优秀的作家,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果戈里和著名诗人普希金是好友,由普希金提供素材,果戈里于1836年发表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描写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正一筹莫展,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时,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农奴制度下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荒唐和反动。接着,又由普希金提供素材,果戈里于1841年完成《死魂灵》第一部,1842年发表。果戈理的《死魂灵》一问世,立即引起激烈的争论,它用似乎荒诞不经的故事来展现俄国当时的社会风貌。赫尔岑、别林斯基都给予《死魂灵》最高的评价,被誉为自然派的奠基人。《死魂灵》的成功之处在于把五个地主集中起来写成讽刺典型,把他们推上历史的审判台,击中了帝俄专制制度的要害,形成这本书反对农奴制的鲜明倾向。
果戈理的创作与普希金的创作相配合,奠定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是俄国文学中自然派的创始者。他对俄国小说艺术发展的贡献极大,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他为“俄国散文之父”。屠格涅夫、冈察洛夫、谢德林、陀斯妥耶夫斯基等杰出作家都受到果戈理创作的重要影响,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期。
屠格涅夫的成名作《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成书,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屠格涅夫的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而且善于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恰当的言语、行动,通过对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语言简洁、朴质、精确、优美,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俄罗斯伟大作家的文学作品加深了列宁对俄国社会的了解,激发了他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促进了革命思想的形成。
渐渐地,列宁开始喜欢读政论文章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爱好越来越强烈了。特别是在乡下度暑假的时候,他总是要阅读大量的政论文章,并且在笔记本上写下密密麻麻的摘录。
在众多的政论家里,皮萨列夫的一生成了列宁坚韧不拔、忠贞不渝为理想而献身的榜样。
皮萨列夫是俄国政论家、文学批评家,1861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文史系。
这位大无畏的政论家在参加文学活动初期就被关进了监狱。在监狱刑讯室里,他勇敢地向专制制度挑战。他在拘留四年不予审理期间,利用一条条窄纸片——监狱发给的书籍的页边,用小字写出了一篇篇揭露性文章。他的母亲每次探监时,把写好的纸片藏在鞋里带出狱去,转交到指定的地方发表。
列宁读书越来越多,经常遇到一个问题——怎么办?社会这么黑暗,该怎么办呢?
聪明过人、理想远大的列宁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为“怎么办”找到答案。
有一天,列宁发现一个同班同学好像有革命情绪,便决定和他谈谈,并且约好了到维斯亚加河边去谈,但结果没有谈成。原来,这个同学一开始就谈如何选择职业,如何能过上舒服的生活,如何可以升官发财?列宁想:一个只想升官发财的人,绝不是一个革命者。因此,扭头便走,没有和那个同学谈。
父亲去世
1886年1月24日,列宁家里发生了不幸,父亲伊里亚因患脑溢血突然去世,终年55岁。
孩子们对父亲的离去万分痛苦。有时,列宁晚上从图书馆回来,看到父亲书房里亮着灯,脑子突然闪过愉快的念头:“爸爸回来了!”但他立刻意识到这是错觉。这时,列宁更加痛苦了。
父亲去世了,母亲同孩子们商量后,决定把一半房子租出去。列宁和小弟弟搬到母亲的卧室去住,亚历山大的东西也搬过来,保姆搬到安娜房间里去住。钢琴挪到餐厅里,餐厅门口放着父亲的书橱。
这样,便腾出四个大一些的房间租了出去。两天后,房客们庆祝乔迁之喜,传出阵阵的欢笑声。列宁听到笑声,在家里待不下去了,于是出门久久地在街上徘徊,想借此减轻内心的痛苦。但是,他又担心亲人们听到别人的欢笑声更会感到揪心的痛苦,于是,他又回到家里来。
列宁在父母的熏陶下,变得十分高尚。即使在他最痛苦的时候,也没忘了帮助别人。
楚瓦什学校的教师奥霍特尼科夫通过别人,想请列宁帮他学习古代语。奥霍特尼科夫很有天赋,全部中学数学课程他全自学完了。但是,他并不满足,还想通过中学毕业考试后再考大学。很多东西都是他自学的,但他就是对付不了古代语,因为自学古代语是非常困难的。不过他很有毅力,便请古典中学校长为他推荐一个高年级学生辅导他学习古代语。校长立即想到又有学问又乐于助人的列宁,于是便推荐了他。
校长特地向列宁说明,奥霍特尼科夫薪水很低,又是个有家的人,因此没有能力付辅导报酬。虽然列宁由于父亲刚刚去世,极其缺钱,但他还是不假思索地说:“行,我同意。”
于是,中学七年级学生列宁成了学校教师奥霍特尼科夫的辅导教师。列宁除每星期三个晚上给他讲授外,还尽量使他对古老的、早已僵死的语言产生兴趣。在列宁的谆谆教导下,奥霍特尼科夫仅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便学完了八年中学的古代语课程。
父亲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彼得堡读书的姐姐安娜不愿离开母亲,她在寒假过后仍待在家里。后来,她认为还是应该在冬天结束之前,到彼得堡去继续她在高等女子学院的学业。在那里,三年都要考拉丁文,这是她所在的历史语言系的必修课。而这个学校的拉丁文教得枯燥无味,安娜和其他许多同学一样不愿意学。安娜希望放假在家的时候能补一补拉丁文,但父亲去世后却没能学起来。她想:如果列宁能像帮助奥霍特尼科夫那样帮助她的话,那她无疑会很快地取得进步。可是她又不好意思跟列宁说,列宁还是个不满16岁的中学生,而她还差一年就要成为高等女子学院的毕业生,已经22岁了。如果列宁除了辅导奥霍特尼科夫外,再给她上课的话,那他什么时候做自己的功课呢?他还有一年就中学毕业了,功课也不少。为此,安娜十分忧郁。
列宁终于发觉了姐姐的难处,表示愿意帮助她。安娜怀疑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怎么能学完教学大纲上要学习两三年时间的东西呢?列宁安慰她说,学校教学是例行公事,成效较差,而有自觉性的学生可以抛开教学大纲,用自己的计划取代它,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学会很多东西的。在列宁的鼓励下,安娜那种局促不安的情绪很快消失,轻松地学起来了。
春天,安娜回到彼得堡,轻而易举地通过了拉丁文考试。
初夏,安娜和亚历山大一起回到辛比尔斯克度暑假。
列宁带着极大的兴趣翻阅哥哥带回来的书,看得津津有味。《俄国农民起义史》、《俄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亚历山大一世时期的俄国社会运动》、《英国文明文》、《欧洲思想发展史》等书让列宁大开眼界,了解了许多过去不知道的东西。
列宁家在遭到父亲去世的不幸之后,生活渐渐走上了正轨。母亲认为不应该沉湎于悲观绝望中,应当振作起来,为孩子们活着。好在孩子们走的都是正路,再过一年,亚历山大就要大学毕业,成为家庭的可靠支柱了。
不料,就在这个时候,即1887年3月13日,亚历山大和安娜因参加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捕了。
革命的哥哥
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生于1866年,比列宁大4岁。
列宁的哥哥在童年时代爱看《儿童读物》杂志,这让他从小迷上了自然科学。当他升入中学六年级时,就决定独立研究生物学和化学。他为了挣钱购置一些最普通的化学仪器,如蒸馏瓶、烧瓶、试管等,就去当家庭教师。
亚历山大请求父母把厢房里的一个单独的小厨房给他作实验室,他要根据门德列也夫的著作开始系统地研究化学。既然他对科学感兴趣,父母就同意了。
古典中学里没有化学课,亚历山大完全靠自学去研究。
1883午6月1日,亚历山大中学毕业,获得了毕业文凭,上面写着:“鉴于亚历山大品行可嘉,学科成绩优异,特别是拉丁文和数学更为突出,教务委员会决定授予该生以金质奖章。”
父亲主张让亚历山大去喀山大学就学,因为他自己曾在喀山大学上学,而且这所大学具有优良传统,一些名人都曾在这所大学读过书。再者,喀山大学离家近,那里还有亲戚。
但是,亚历山大要求去彼得堡大学读书,那里聚集着许多科学家。父亲最后让步了,他谅解儿子想去彼得堡大学读书的意愿,彼得堡大学毕竟是俄国最好的大学。
亚历山大觉得去彼得堡之前应当帮助父亲减轻一点家庭负担,他接受了辛比尔斯克商人斯卡奇科夫的邀请,决定整个夏天都到他家去帮助他的两个儿子准备补考,酬金是很不错的。父母听说后,不让亚历山大去挣钱,因为他很快就要到彼得堡去了,大家要他好好休息,养精蓄锐,好迎接新的学习生活。亚历山大只得作罢,不去辅导富商的孩子了。
安娜在玛丽亚古典中学毕业时获得了最高的嘉奖——一枚大大的银质奖章。但那时她患了伤寒病,没能立即到大学去学习。她恢复健康后,要求做些有益的事情来帮助家里。家里的开支越来越大,只有父亲一个人有薪水。她要求父亲把她安排在随便哪所小学里当女教师的助手,等亚历山大中学毕业后,再和他一起到彼得堡去继续学习。现在,安娜将和亚历山大一起去彼得堡,她要在女子高等学院学习。
为此,父亲高兴地说,我的孩子没有一个不是好样的。
父亲对亚历山大很放心,他走的是正路。他严肃认真,善于思考;他沉着冷静,会选择可靠的朋友。他很谨慎,不说任何多余的话。这些,都是他的优点。
而列宁有男孩子好斗的激情,他的性格还没有定型。父亲希望他再过三四年能变得像哥哥那样。
安娜年龄稍大一点,她很稳重,也很聪明。
总之,列宁家里的一切都很顺利,父母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没有出过差错。
1884年,亚历山大回家休假,他把8个月里结余的80卢布交给父亲。父亲每月给他寄40卢布,供他和安娜使用。亚历山大每月收到钱后就存10卢布。他曾在去彼得堡之前,后来又在家信中多次说不要给他那么多钱,他说他和安娜每月有30卢布就够用了。父亲还是每个月给他们40卢布,现在他把余钱带回来,这使父亲吃了一惊,感动得几乎要哭起来,他拥抱着儿子说:“谢谢!谢谢……”
亚历山大这次回来,随身带着一本厚厚的书,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想借去看看,亚历山大说:“你还小,读不懂,以后再看吧。”
父亲对马克思的这部著作也感到好奇,很想读一读,但是没有时间。
1886年1月,列宁还不满16岁时,父亲不幸因脑溢血病故了。这对全家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然而,全家还没有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另一个不幸又降临了。就在父亲去世的第二年,即1887年3月,列宁一向爱戴的哥哥,即将成为教授的亚历山大因为参与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被警察当局关押,不久便为革命牺牲了。
原来,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去世后,皇储继位,史称亚历山大三世,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第十三位皇帝。
亚历山大三世倒行逆施,中断改革,加强君主专制,对社会自由化浪潮加以遏制。
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之初,就颁布诏书,规定了一系列强化社会治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还加大了对罢工、游行等活动的惩罚,人民稍有反抗即施以酷刑,对革命运动实行高压政策。鉴于教育机构,尤其是大学是自由思想的策源地,亚历山大三世取消了亚历山大二世给予大学的自治权利。
亚历山大三世取消了自1861年以后开始的许多具有进步倾向的改革,禁止车夫、仆役、洗衣妇、小店主的子女上中学,扼杀国民教育,剥夺教务会议选举校长和教授的权利。亚历山大三世这一系列开历史倒车的做法令俄国有识之士大失所望。
亚历山大三世的反动统治加深了社会矛盾,为最后通过暴力革命和内战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埋下了伏笔。
为了拯救俄罗斯,民意党人计划在1887年3月1日这天刺杀亚历山大三世。不料,警察机关及时察觉了他们的活动,在他们的计划开始实施前逮捕了所有刺杀行动的参与者。经法庭判决,所有参与者被判绞刑,其中就有列宁的哥哥。
在大学期间,亚历山大参加了民意党组织,并接触了马克思主义著作。
俄国民意党是俄国民粹派的秘密组织,于1879年8月从土地和自由社中分裂而来。它的主要活动家有热里雅鲍夫、米哈伊洛夫、彼得罗夫斯卡娅等人。
民意党的目标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主张人民拥有土地的权利,拥护地方自治。民意党人的活动分为宣传活动和暗杀活动。他们非常重视在军队和工人中进行宣传,建立了工人和军官的民意党组织,力图把政治民主的变革思想普及开来。他们把暗杀沙皇作为主要活动之一,认为这将有助于进行建立自由制度的斗争。
1886年2月,亚历山大参加了彼得堡为追悼那些为解放农奴而斗争的作家们所举行的示威游行。接着,民意党人开始谋划刺杀专制的亚历山大三世。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这个任务,准备用炸弹炸死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他刚刚准备好,还未来得及行动,就不幸于1887年3月13日被捕了。
哥哥亚历山大和姐姐安娜被捕的消息是一个亲戚传到辛比尔斯克的,由于担心母亲过分悲痛,这个亲戚没有直接写信给母亲,而是写信告诉了母亲的一位密友、女教师卡什卡达莫娃。卡什卡达莫娃立即把列宁从学校里叫出来,把信给他看。列宁紧皱眉头,沉默许久。最后,他说事情很严重,结果可能对哥哥不利。
列宁反复考虑后,不得不把这个可怕的消息告诉母亲。他看见母亲听了之后,脸色都变了。
母亲当天就准备到彼得堡去。当时,辛比尔斯克没有火车,要坐马车先到塞兹兰再转乘火车,这一路必须有人同行。列宁到处为母亲寻找同伴,但哥哥亚历山大被捕的消息已传遍了辛比尔斯克,谁也不愿和他母亲同行。在这以前,母亲是人人赞扬的总监的妻子。而现在,以前时常来往的人都躲着列宁一家。母亲的悲伤和人情冷暖对列宁是个很大的打击,使他第一次看到了鼓吹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的怯懦和冷酷无情的真面目。
母亲去彼得堡后,列宁特别关心弟弟和妹妹。他努力克制自己的悲痛,继续坚持学习。他变得严肃、沉默了,只有在弟弟妹妹面前才像以前那样有说有笑。
父亲去世后,亚历山大继承了父亲的贵族称号。几位身居要职的官员曾告诉他母亲说,如果他表示悔过,并请求沙皇予以赦免的话,他是可以保住性命的。但他拒绝说出密谋的底细,因此被法庭判处死刑,于1887年5月20日被处以绞刑,年仅21岁。
列宁听到这个噩耗后,在屋子里待不下去了。他跑到花园里,坐在长凳上,用手搓着火辣辣的太阳穴,从脸上抹去不轻易流出的眼泪。
列宁想父亲去世,哥哥遇害,尊严被侮辱,祸首都是这个残酷无情的黑暗世界,我要摧毁这个禁止言论自由、自由思想的专制制度,要为这一目的献出自己的一切。
可是,聪明过人列宁转念一想,假如哥哥他们的目的达到了,沙皇被炸死了,以后的情况又将如何呢?这个沙皇没有了,还会出现一个新的、更残酷的沙皇。结果一切还是照旧。
看来,这样做是不行的,要想办法造成这样一种局面:
把一个沙皇除掉了,不让另一个沙皇上台。要想这样,靠少数人不行,即使几百上千个像哥哥那样勇敢的人也办不到。这只能靠广大人民群众去完成。这就要使人民懂得,只要专制制度存在,国家就会处于贫穷、愚昧之中。人民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指望少数人的力量,才能消灭这个建立在压迫、剥削、仇恨、谎言基础之上的社会。哥哥说过,年轻的工人阶级能够率领人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这么说,哥哥他们这样的牺牲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不能走这条路。
长子的牺牲给母亲带来的打击是巨大的,但她没有被压倒。她把眼泪和悲伤尽量隐藏在心底,像往常一样,甚至比从前更加关心自己的子女。因为丈夫死后,只有她一个人关心孩子们了。
母亲尽量不使孩子们的年轻生命蒙上暗淡的色彩,让他们挺直脊梁去创造自己的未来,她理解孩子们的革命志向。
在任何一件事上,列宁的母亲都不给孩子们设置障碍。相反,她的支持、劝告和勇气成为孩子获取力量的源泉。
玛丽娅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完全无愧于自己的子女,无愧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母亲。
哥哥的死,令列宁无限悲痛。他要继承哥哥的遗志,与沙皇斗争到底,但他决定不走哥哥那种行刺的路,他要发动无产阶级革命来战胜沙皇。
哥哥的死没有使他陷入盲目的悲痛,也没有使他走上单纯复仇的道路。哥哥的死使列宁重新思考许多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作对他有了新的意义。他不仅在考虑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而且在思考革命斗争的道路和方法。他开始到马克思著作里寻找答案。哥哥那里有一部《资本论》,以前他很难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哥哥死后,他开始用另一种态度去研究了。
金质奖章
列宁对自己各方面都严格要求,加上优良的学习方法,使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以至每次升级都能获得优等奖章。
1887年,在辛比尔斯克古典中学的小礼堂里举行的毕业考试就要开始了。学生们都非常紧张,把盖着大印的空白考卷在自己的面前摊开,工整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等待着校长宣布考题。
坐在考生面前的是校长,他兼任高年级的文学课和逻辑学课。
校长当着考生的面缓缓地撕下漆封,然后从封套里抽出考题,飞快地扫了一眼题目,接着把目光移向紧张不安的考生。校长把考题交给考试委员们传阅后,宣布作文题是“普希金作品中的沙皇鲍里斯·戈东诺夫”,然后,他掏出怀表放在面前的桌子上。
考生们紧张地思考着,开始埋头写作文。过了一会儿,校长背着手,顺着一排排课桌缓缓地踱步。当他踱到列宁身边时,目光停留在他的身上了。
这时,校长想起前一天国民教育部的一份通知,就学校授予那个被捕的、现已被处决的国事犯亚历山大以金质奖章一事向学校提出警告。在校长看来,列宁的哥哥一直是一个老实勤学的好学生,学生们总是把他当作表率,学校为他的学习成绩感到骄傲。谁想到他竟成了国事犯!目前,他的弟弟列宁将成为学校获得金质奖章的第一位候选人,这该怎样办呢?取消这位才华出众的学生的候选资格吗?既然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就应当获得奖章,难道不发给他吗?
校长在苦苦地思索着,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列宁并不知道校长就站在自己的身后,正思考着关于他的问题。
列宁总在想哥哥怎么会成为革命者呢?在他看来,哥哥不可能成为革命者,因为一个献身革命的人哪能那么热衷于研究自然科学呢!平时,哥哥总是俯在显微镜上,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把一块块生物组织分别放在显微镜载片上,耐心细致地制作组织切片,从不厌倦。
校长走到桌前,大声宣布道:“时间已过30分钟!”
校长的声音打断了列宁的思路,他意识到自己要抓紧时间写了,于是他低头迅速地写起来。
究竟要不要发给列宁金质奖章呢?校长最后决定把这个难题交给教务会议解决。
在教务会议上,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全票通过授予列宁金质奖章。
毕业典礼那天,小礼堂里挤满了人。同学们都穿着节日礼服,按照年级排成整齐的队形。毕业生单独排成一排,准备接受祝贺。
校长也穿着整齐的礼服,站在放着毕业文凭的主席台旁。
毕业典礼开始了,当校长在掌声中结束致辞后,教务委员会秘书宣布了有关的记录,由校长颁发毕业文凭。
校长轻轻地咳了一声,然后郑重地拿起放在最上面的一份文凭喊了一声。这是列宁的文凭。
列宁站起来,走到主席台前,听校长读道:“鉴于该生操行优秀,学习勤奋,各科成绩优秀,教务委员会决定,授予列宁以金质奖章,并发给中学毕业文凭。”
全场乐声大作,掌声雷动,大家都向列宁表示衷心的祝贺。
在列宁一家悲痛的日子里,列宁表现出无比的镇静和坚强。他顽强地学习,出色地通过了中学毕业考试。他在班上年纪最小,却是唯一获得金质奖章的人。
中学毕业后,列宁决定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于是他填写了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的志愿。喀山大学检查机关了解列宁的哥哥因谋杀沙皇被处死,因此拒绝了列宁要求入学的申请,要求出示列宁在中学毕业时的鉴定书来。
古典中学校长在列宁的鉴定书上写道:
“列宁非常有天赋,一贯勤奋,品格端正。列宁在各年级都是出类拔萃的学生,作为在学习成绩、发展水平和操行方面最最合格的学生,他在毕业时获得了金质奖章。不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未发现他有过学校领导和老师给以不佳评价的言行。列宁的学习和德育一直得到父母的关注,而自1886年父亲去世之后,只能得到母亲一人的关注。她的全部操劳都集中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教育的基础是宗教及合理的纪律。家庭教育的良好结果明显地反映在列宁的优秀品质上。仔细地了解列宁的家庭生活方式和他的性格之后,我不能不发觉他过于孤僻,他甚至不愿和熟人来往,在校外则不与曾为学校增光的那些同学交往。列宁的母亲不打算把儿子单独留下读大学,要坚持陪读。”
校长为了让列宁能够顺利地通过审查进入喀山大学,故意强调列宁受教育的基础是宗教,还撒谎说列宁过于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其实,列宁的性格正好与此相反。最后,还说列宁的母亲将监督列宁。
在校长的帮助下,1887年8月,列宁总算顺利地跨入喀山大学的校门,开始攻读法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