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火烧赤壁争霸荆州(3)
黄盖的这封诈降信,语气诚恳,逻辑缜密。他讲自己投降的原因,不是政治上的不得意,也不是嫌地位不高,而是明白曹操必将胜利的趋势。而且,明白这一趋势的也不止他一个人。曹操生性多疑,但显然他是不会轻易相信黄盖的。他把送信的人叫来,仔细地询问了一番,并没有发现什么破绽,这才相信了。他对送信的人说:“我怕你欺骗我。如果黄盖在信中说的确实诚心诚意,一定会受到奖赏的。”曹操十分高兴,认为黄盖投降是上天赐给他击破吴军的机会。当初官渡之战时,也是袁绍手下的许攸投降,给了他可靠情报,才帮助他取得了胜利。
周瑜见曹操中计,就命令黄盖挑选了数十艘冲锋船和大型战船,里面装满柴草和油脂,然后用布盖上,然后在船上竖起军旗。在大船后面,还有许多轻便、灵巧的快船,名为“走舸”。这种小型战舸,往返迅捷如同飞鸥,船上载满了经过挑选的精锐士兵。一旦火攻得手,“走舸”就迅速脱离大船,乘势冲杀。
到了黄盖约定投降的这一天,恰好刮起了东南风。黄盖命令十艘冲锋船先出发,其他的船跟在后面。过了江心之后,黄盖一边命令这十艘船向北扬帆疾行,一边命令众将士齐声呐喊:黄盖“降焉”!这时曹营将士都纷纷出寨观望,指点船上的标志,认为黄盖果然如约前来投降。而在离曹军约两里远的地方,黄盖令将装满柴草和油脂的大船一起点燃,等到火船行驶到曹军面前时,早已燃成一个火球。不一会儿,凶猛的火就乘着强劲的东风将曹军的战船卷入火海之中。火势继续蔓延,呼啸的火窜上江岸,点燃了曹军营寨的木栅栏、军营、马厩、帐篷、仓库……曹军人马被烧死的不计其数,有的士兵跳入江中,想借江水灭火,但因不习水性淹死在江中。刘备大军远远望见江北火光冲天,知道曹军的舟船、营寨都已着火,于是下令出击,与东吴军队水陆并进,追击逃敌。
曹操见无法挽回局势,干脆借联军的火烧掉其余的战船,带领人马从陆路向江陵方向撤退。从陆路到江陵,要走华容道。那时候,那里是一片沼泽,曹军退到那里,在凛冽的寒风中踏泥而行。为了穿过沼泽,曹操令老弱士兵背着草填泥路,好让骑兵踏草而行。那些负草填泥的老弱士兵,在填泥时多陷入泥中死去。赤壁一战曹军败得十分狼狈。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而孙刘联军在诸葛亮、周瑜等人的指挥下,把曹操打得一败涂地,因此这次战争一直为后人所赞,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典例。
肇基荆州
三国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
曹操赤壁之战败后,退至江陵,孙刘联军乘胜追击。曹操鉴于形势严峻,难以击败孙刘联军,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自己则率领残余部队北还。在回到中原之后,曹操把注意力放在后方的巩固工作上:军事上他筹划解决马超、韩遂等割据于关西的武装集团,以杜绝后患;经济上则继续发展中原地区农业,为日后统一全国积蓄力量。曹军在荆州处于战略防御,而孙刘联军则转为战略进攻。
周瑜、刘备率领军队沿江南下逼近江陵,诸葛亮留守江夏,孙吴军屯驻柴桑,分别作为刘备和周瑜的后援。
此时,诸葛亮在江夏,一边密切注视着江陵方面的战争状况,一边思考着下一步的战略行动。诸葛亮认为,江夏不适合久留,它靠近孙吴,如果周瑜拿下江陵,那么江陵便是孙吴势力的中心地带,必定容不下刘备军,那么刘备及诸葛亮等人的处境就非常危险了。然而此时又必须留在江夏,江夏对于刘备的发展,有着其他地方无法相比的优势。周瑜率领三万孙吴军队在江夏郡的西面同曹军作战,而孙吴的主力军在江夏郡的东面。诸葛亮率刘备集团主力两万多人驻扎在江夏,方便向荆州的西南方向行动发展。事实证明,诸葛亮先屯兵江夏,后又在合适的时机离开江夏,是同当时紧张的军事斗争密切相关的。
孙吴与刘备之间,既有联合关系又有斗争关系。
在孙权集团中,既主张抗曹,又主张抑制刘备的代表人物就是周瑜。周瑜虽然反对诸葛亮提出的联合抗曹但却没有明确表示出来。当周瑜率军西上,在樊口与刘备相会,以军务在身为由让刘备前来相会。而当刘备遗憾援军太少时,周瑜表示三万足矣,让刘备看他如何破曹。这些言语体现出周瑜轻视刘备,自信却又自负的统帅心态。
孙刘联军到江陵后,并没有立刻攻城,而是和曹仁隔江相对。这时刘备提出带领一批人马渡过夏水,从侧面包抄江陵,以配合周瑜的正面进攻。刘备率领两千人马,即使是侧翼,人也少了些。为了不让周瑜疑心,刘备又提出以张飞率领一千人马随周瑜,要周瑜给自己两千人马,实际上等于给刘备增兵一千。周瑜同意了。
周瑜同意给刘备增兵,让刘备率领三千人侧攻江陵,是出于三方面的打算。一是利用刘备力量牵制曹仁,二是借机消耗刘备力量,三是分兵西进为占据荆州做准备,其中第三个是周瑜的主要目的。
吴军一到达江陵南岸,周瑜就命令大将甘宁向西占领夷陵。曹仁听说吴军占领夷陵,江陵上游受到威胁,急忙派人前来争夺。当时甘宁驻守夷陵,新旧部队加起来只有千余人,而曹仁所派人马是甘宁的五六倍,甘宁一面坚守,一面派人向周瑜告急。甘宁请求增援的急报传来,大多数人都认为援助甘宁会使抵御曹仁的兵力分散,对吴军不利。而吕蒙则认为应当援助夷陵,他对周瑜和程普说:“我与你们前去救援,留下凌统坚守。我们援救甘宁的时间不会太长,我保证凌统在曹军进攻前能坚守十天。”他还建议在救援的同时,派出三百人马在险峻的要道上堵住敌人。周瑜认为吕蒙的意见很对,就采纳了。果真,甘宁守军见援军到来,士气大涨,里应外合击败曹军,又在险峻的道路上截击了曹军。这一仗,曹军大败,吴军巩固了对夷陵的占领。
夷陵大胜后,吴军渡过长江,在长江北岸安营扎寨。建安十四年(209年)十二月,曹仁在与周瑜相持一年多,损失惨重,抵抗不住士气大涨的吴军,只好放弃江陵,退兵回襄阳。这样,荆州八郡之一的南郡(江陵)就归孙吴所有。
诸葛亮在刘备侧攻江陵撤退后,周瑜率军同曹仁的相持中,敏锐地察觉到周瑜想要占据荆州境内长江的意图。诸葛亮认为吴军是向北而不是向南发展,因此,周瑜占领夷陵后的进攻重点一定是江陵。这样,就给刘备向荆州南部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时机。于是,诸葛亮果断地向刘备提出放弃江夏,全力占据荆州南部四郡,等根基稳固后,再寻找时机谋取荆州北部的战略要地,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
在向荆州南部进军前,刘备上表汉献帝奏请刘琦为荆州刺史,刘琦是刘表的长子,是最合适的掌管荆州的人选。刘表临终前,刘备曾答应辅佐公子,这样可以实现诺言,不失信于人。当然,刘备主要是想利用刘表及刘琦父子的潜在影响力去安抚荆州士民,为自己在荆州立足减少阻力,奠定基础。
就这样,荆州八郡的归属情况如下:曹操占有南阳、章陵二郡;孙权占有南郡、江夏二郡;刘备占有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所谓“鼎足之形”就是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面正如诸葛亮在隆中所设想的那样。
孙、刘两家在划分荆州中,各有不满意之处。虽然刘备得到的土地面积大于孙权所得到的,但从地理位置来看,荆州境内的长江归孙权所有,而长江是荆州境内中的战略要地。刘备不满意孙权全据长江,而孙权也不满意刘备占据那么大的地盘。所以在曹操势力退回北方,孙刘联盟的外部压力减轻时,孙刘之间开始重分荆州。
孙刘重分荆州共有三次。
三次重分荆州
第一次重分荆州是在建安十四年(209年)。
《资治通鉴·汉纪·建安十四年》记载:“会刘琦卒,权以备领荆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备。备立营于油口,改名公安。”
刘琦是刘备上表汉献帝立为荆州刺史的,而刘表逝世前刘备也算是刘表集团的一分子。刘琦死后,刘备接管荆州顺理成章,孙权也只能同意让刘备领荆州牧。
孙权让刘备领荆州牧,是出于抗曹大局的需要。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承认了孙权徐州刺史的地位,换取了孙权对他荆州刺史地位的承认。徐州在长江下游,荆州在长江中游,孙刘二人相互承认,是联合对曹操施压。
刘备成为荆州刺史,那么他要求与孙吴共有长江便有了十分充足的理由:他是荆州刺史,却不能拥有贯穿荆州东西的长江,没有长江,难以北上,就不能更好的对抗曹操。孙吴没有理由也没有拒绝刘备的要求,在经过一番权衡过后,孙吴将南岸的油江分给了刘备。
油江是今湖北境内一条自西向东的河流,是长江流经江陵后的一条支流。油江入江口就是油口,后来被刘备改名为公安。公安地处江陵下游,仍被江陵所控制,但对于刘备来说,能够走到长江边上,就使他实现“隆中对”有所依托。
孙刘第二次重分荆州,是在建安十五年(210年)。
刘备进驻公安后,许多刘表旧部都归附于他,因此刘备集团的势力渐渐扩大起来,这使孙权感到不安,但是为了抗曹大局,又不得不任其发展。为了笼络刘备,孙权在刘备的甘夫人去世后,把自己二十九岁的妹妹嫁给了当时已经四十九岁的刘备。
在孙刘联合的第二年,刘备以人口增加为由向孙权争取土地。孙权把事情告诉了属下,周瑜建议把刘备留在东吴,用美女、器物将刘备软化,再把张飞、关羽分开解决,最后将他们逐一消化。鲁肃则认为刘备不是好酒色之人,而他身边的诸葛亮、张飞、关羽等皆不是平庸之辈,把他留在东吴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孙权在反复权衡之后,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而是同意鲁肃的观点,将南郡借给了刘备,他认为鲁肃的意见更适合当时政治斗争的形势。周瑜在知道自己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孙权决定把荆州南郡借给刘备之后,他又提出了西取巴蜀的计划,这个计划既维护了孙吴的利益,也符合孙吴未来的发展方向,更与孙权想要建立帝王之业的志向相契合。此计划一出,立即得到了孙权的采纳。孙权决定西取巴蜀之后,把让南郡给刘备的事放在一边,他给刘备写信,约他共取巴蜀。
刘备在收到孙权的来信之后,将孙权此举给刘备集团带来的危害看得清清楚楚,他立刻回信给孙权,强调了西取巴蜀的危害,拒绝了与孙权共取巴蜀的请求。尽管如此,孙权还是决定攻打刘璋,并派周瑜率水军进入夏口。可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巴丘(今湖南岳阳)病逝。损失了一员猛将的孙权只好放弃西取巴蜀的计划。
周瑜之死,对孙吴无疑是重大的损失,但是对于刘备集团的发展却是一个机会。刘备再次提出领有南郡的问题,孙权终于同意了。孙吴让南郡给刘备,是一件对双方都极为有利的事,这使得双方联合对抗曹操的力量得到了加强。
第三次重分荆州,是在建安二十年(215年)。
建安十八年,经过数年征战,刘备集团攻下成都(今四川成都),益州刺史刘璋投降,益州归刘备集团所有。孙权对刘备占有益州深感不安,刘备集团的日益强大使孙权害怕东吴会受到来自盟友的攻击。而此时刘备集团还同时拥有荆州、益州,又处在孙权的上游,只有拿回借出的南郡,把荆州收为己有,孙权才能感到心中踏实。
建安二十年,孙权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前往成都,向刘备索要荆州。此时,刘备已经把成都作为了自己的政治重心,诸葛亮、张飞、法正等重臣都已经聚集到了刘备身边。孙权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心腹,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之一,派诸葛瑾去,与公与私都好说话。不料,诸葛瑾到了成都之后,向刘备提出索要荆州,却被刘备婉言拒绝了。刘备对诸葛瑾说:“我现在计划夺取凉州,等到我把凉州拿下之后,就把荆州全部交给你们。”诸葛瑾见刘备虽然婉拒,但是态度坚决,知道此次来成都必定要不回荆州。诸葛瑾了解自己的弟弟,知道诸葛亮不会因为兄弟之情而牺牲自己集团的利益,劝说诸葛亮不仅要不回荆州,恐怕还会影响自己与诸葛亮的兄弟之情,因此,诸葛瑾没有与诸葛亮见面,就回江东去了。
孙权听到诸葛瑾的答复之后十分生气,认为刘备就是不想归还荆州,等拿下凉州再归还荆州的话只是为了拖延时间而已,于是他决定出兵收回荆州。当吴军与蜀军相持于益阳时,传来了曹操率兵进入汉中的消息。汉中是益州北部的门户,刘备怕继续与孙权相持,会威胁到益州的安危,于是派人向孙权求和。孙、刘双方达成协定:以湘江为界,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于东吴,南郡、零陵、武陵归属刘备。第三次重分荆州,就这样结束了。
对于孙、刘两家来说,荆州是战略要地,是他们实现各自政治抱负的心腹之地。重分荆州,意味着孙、刘两家利益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家力量的对比。
三次重分荆州,对于孙吴来说,可能有许多不满意之处;但对于刘备来说,却是一个比较完满的结果。刘备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这使刘备集团在益州的发展有了坚实的靠山。而刘备集团能在重分荆州中取得如此的结局,诸葛亮功不可没。
诸葛亮治理荆州
自从刘备三顾茅庐结识诸葛亮后,刘备集团就在诸葛亮的帮助下日益强大起来。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刘备集团获得了荆州四郡,并逐渐稳住了根基,北边的曹操和东边的孙权都不能轻易地将他赶出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