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义务与未来(3)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巳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义曰:“夫教之以诗则出辞气斯远暴慢矣,约之以礼则动容貌斯立威严矣。度其言,察其志,考其行,辨其德,志定则发之以《春秋》,于是乎断而能变。德全则导之以乐,于是乎和而知节。可从事则达之以《书》,于是乎可以立制。知命则申之以易,于是乎可与尽性。若骤而语《春秋》,则荡志轻义,骤而语《乐》则玩神,是以圣人知其必然,故立之以宗,列之以次,先成诸己,然后备诸物;先济乎近,然后形乎远……”
王通:《文中子中说·立命篇》
子渭收曰:“我未见欲仁好义而不得者也,如不得,斯无性者也。”
王通:《文中子中说·魏相篇》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兰芷鲍鱼,与之俱化。慎乎所习,不可不思。
吴竞:《贞观政要·论慎终第四十》
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易》称聚人曰财。《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夫子曰:“既富而教。”斯之谓矣。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设职官在乎审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后知礼乐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俾分领焉,置边防遏遇戎敌焉。
杜佑:《通典》
遂告之曰:学校者,所以明道设教之地也。道非任人所独得,非有愚智、远迩,古今之间,学则至焉。不能以圣人之学立身,弃其身者也;不能以圣人之治治民,弃其民者也。弃身者殃,弃民者亡。故立身莫先于学,治民莫先于兴学。
揭傒斯:《揭傒斯全集·广州增城县学记》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阙矣。百年必世养之而不足,一朝一夕败之而有余。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与人书九》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门之内,而犹有不帅教者,然后归之士师。然则人君之所治者约矣,然后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显,以别之。悉其聪明,致其忠爱以尽之,夫然刑罚焉得而不中乎?是故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罔攸兼于庶狱,而民自不犯于有司,风俗之醇,科条之简,有自来矣。诗曰:“君之宗之。”吾是以知宗子之次于君道也。
顾炎武:《日知录·爱百姓故刑罚中》
三代之人才出于学校,近世之人才出于科目。科目之士,足未能如三代之学成而后入官,然未有不从学成出者,则近世之学校,固人才之渊薮,不可不重也。汉高帝谓:“以马上得天下,安事诗书?”陆贾曰:“以马上得之,岂可以马上治之!”高帝卒难以对。是故战乱以武,守成以文,不易之理也。
归庄:《归庄集·重修天长县学记》
天地贞观,日月代明,惟其有常,万古不倾。于穆不已,维天之命,降哀于民,是曰恒性。厥性维恒,学亦视此,日有孜孜,毙而后已。成汤目新,文王缉熙,学而不厌,是为仲尼。立志既定,持之以久,斯须有问,神气不守。迷不知往,有时改移,既识其途,夫又何疑?譬彼山林,前哲启之,坦坦康庄,小子履之。流沙、昆仑,程途万千,西辕不止,终造其巅。即不自力,或鼓或罢,中无驻足,不登即下。下将焉之?泥涂荒秽,邈矣云逵,呜呼不再!学已过时,毋或不勤,我兮自誓,敢告天君。
归庄:《归庄集·恒轩箴》
失教化之兴,非一世之事也,三代之哀,自公、卿、大夫以至甿、隶,皆知守道兴官,而以死生之际为甚轻者,先王教化入人之深,而万物皆有以立其命也。迁谪放流,人情所畏恶,毒肢体,滨死亡,士大夫之危辱莫甚焉!而明时台之以言事廷杖者接踵,而蹈之如归。盖高皇帝以廉耻礼谊为陶冶,士自居庠序之中,而己知上所以待之不苟矣。进而历于朝廷,益凛然上之所以相属,与己知所以自处者。故方其盛时,上下清明,几无一职不得其理。至于神宗之季,亦少贬矣,而士大夫之居清要,矜节行者,十常八九。虽不足以涪于三王之盛,而要岂汉、唐所能望哉?惜乎!神宗不能审察于邪正之间,如公类者,非惟不用其言,又显弃其身,而其后明政卒以党败也。
方苞:《方苞集·明御史马公文集序》
余游好中,资村可与学古而望其有立于德与言者,仅得数人,而几于成者益寡。其语人皆曰:“吾为境困也,时相迫也。”而悔而自责,未尝不曰:“志之不固焉。”夫功必有所得而后成,若德与言,则根于心达于学而与时偕行者也,何境之能夺哉!
方苞:《方苞集·赠李立候序》
君子之学,所以复其性也。三才万物之理,生而备之,而古圣贤人所以致知力行以尽其性者,具有遗径。循而达之,其知与力,可以无所不极。然其事不越人伧习用之常,非若横索而履之,与以足运瓮于高空之危且艰也,而有志于斯者则鲜焉。盖谓是非有利于已之私,而无可歆羡焉耳。
方苞:《方苞集·壬子七月示道希》
寄鱼封鲊,千古艳称。刘球之弟玭,令莆田,寄球一夏布。球即日封还,贻书戒之曰:“守清白以光前人,他非所望子弟者。”又新城耿华平之母徐氏寄子诗云:“家内平安报汝知,田园岁入有余资。丝毫不用南中物,好做清官答圣时。”家教之正,古人不得专美于前矣。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家教》
凡岁时讲律令,讲乡约,官府所不能尽达者,士则因而宣之。使百姓知何者为正道,何者为邪教,又知正道之必可致福,而邪教之徒为取祸。其从者则告于富而奖励之,否则告于官而纠饬之。岂独邪教立绝,将六德,六行,六艺,皆由此兴,虽至刑措不难。
黄爵滋:《黄少司寇奏疏》
要除去人生毫无意义的痛苦,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鲁迅:《鲁迅全集·我之节烈观》
人的生活像是蠕动于奋斗力极弱,抵抗力极微的生活线上,并由此而生出一种静态的心理,庶使人难以容忍侮辱而与宇宙相调和。它也能够发展一种抵抗的机谋,它的性质或许比较侵略更为可怕。
林语堂:《吾国吾民》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韩愈:《韩昌黎文集·争臣论》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
韩愈:《韩昌黎文集·争臣论》
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
韩愈:《韩昌黎文集·争臣论》
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余少之时,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
韩愈:《韩昌黎文集·游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
韩愈:《韩昌黎文集·进学解》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容策筹,善行无关键而不可开。是圣人尝善救人,故无弃人;善救物,故无弃物。
高濂:《清修妙论》
盖有自受命治水之禹,承命教稼之稷,自然当任己饥己溺之事,救焚拯溺之忧,我辈安能代大匠斫哉!我辈惟是各亲其亲,各友其友。各自有亲友,各自相告诉,各各尽心量力相救助。
李贽:《焚书·答周柳塘》
夫惟真实敏事之人,岂但言不敢出,食不知饱,居不知安而已,自然奔走四方,求有道以就正。有道者,好学而自有得,大事到手之人也。此事虽大,而路径万千,有顿入者,有渐入者。渐者虽迂远费力,犹可望以深造;若北行而南其辙,入海而上太行,则何益矣!此事犹可,但无益耳,未有害也。苟一入邪途,岂非求益反损,所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者乎?是以不敢不就正也。如此就正,方谓好学,方能得道,方是大事到手,方谓不负时敏之勤矣。
李贽:《焚书·复京中友朋》
君子何为而仕于人哉?天生一物,即所以生万物之理。故一人之身,万物之理无不备焉。万物之理备于一人。举凡天下之人,见天下之有饥寒疾苦者必哀之;见天下之冤抑沉郁不得其平者必为忿之。哀之忿之,情不能己,仕之所由来也。然君子居穷,应一身一家其事易;及应举人宫,事为胶噶,人为奸欺,日临于前而不能操吾明且刚者以应之,谓能应事之善焉,不可也。且身当利害得失丧之冲,始于执义,终于舍义随俗。宾客之怂恿,室人之交谪,始于为人,终于舍人为己。初仕,良心扩充之未能,私心之牿丧,而可哀可忿之在民者,与我不相关矣。吁!仕云乎哉!
海瑞:《海瑞集·淳安县政事序》
民主之国,其用人行政,可以集思广益,曲顺舆情;为君者不能以一人肆于民上,而纵其无等之欲,即其将相诸大臣,亦皆今日为官,明日即可为民,不敢有恃势凌人之意。此合于孟子“民为贵”之说,政之所以公而溥也。
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是以伊尹负鼎,居于有莘之野,修达德于草庐之下。躬执农夫之作,意怀帝王之道;身在衡门之里,志图八极之表。故释负鼎之志,为天子之佑,克夏立商,诛逆征暴,除天下之患,辟残贼之类,然后海内治,百姓宁。
陆贾:《新语·慎微第六》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易》有渐卦,道有渐门。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故设渐门观我所入,则道可见矣。渐有五门。一曰斋戒,二曰安处,三曰存想,四曰坐志,五曰神解。何谓斋戒?曰澡身虚心;何谓安处?曰深居静室;何谓存想?曰收心复性;何谓坐志?曰遗形忘我;何谓神解?曰万法通神。
《天隐子·渐门》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金缕衣》
良能良知,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德性谓天赋天资,才之美者也。凡立言欲涵蓄意思;不使知德者厌,无德者惑。凡省外之事,但明乎善,惟进诚心,其文章虽不中不远矣。所守不约,泛滥无功。
程颐、程颢:《二程集·遗书》
人量随时长,亦有人识高而量不长者,是识实未至也。大凡别事人都强得,惟识量不可强。今人有斗筲之量,有釜斛之量,有钟鼎之量,有江河之量。江河之量亦大矣,然有涯,有涯亦有时而满,惟天地之量则无满。故圣人者,天地之量也。圣人之量,道也。常人之有量者,天资也。天资有量者,须有限。大抵六尺之躯,力量只如此,虽欲不满,不可得。且如人有得一荐而满者,有得一官而满者,有入两府而满者,满虽有先后,然卒不免。譬如器盛物,初满时尚可以蔽护,更满则必出。此天资之量,非知道者也。
程颐、程颢:《二程集·遗书卷十八》
一双璞玉禀天和,远向东州就琢磨。
待得永无痕锓相,莫言功用不须多。
叶适:《叶适集·送黄严二秀才》
知人无法而知德有法,岂惟知德有法,而教德有方也。天德虽偏,必以人德补之;天德非异能,补之以人,则皆异能也,合而听之,天下之材不可胜尽也。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尚书》
盖闻民生于勤,勤至则大劳自息。礼成于俭,仁行而至美宜章。翕终年于一日,可以千秋。析百物于微端,遂谐万事。是以闵鸿雁之悲歌,必覃思于究宅。奠竹松之燕寝,遂永奠于攸芋。
王船山:《王船山诗文集·连珠有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