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签订《尼布楚条约》
(1)雅克萨大捷
雅克萨位于今漠河以东呼玛西北黑龙江北岸,隔江与额木尔村相望。雅克萨在满语中是河流冲刷的河流之义。当时是我国达斡尔头人阿尔巴西的驻地。雅克萨是黑龙江上的交通枢纽,从贝加尔湖方向和雅库次克方向进入黑龙江,雅克萨均是必经之地。顺治七年(1650年),俄侵略军在哈巴罗夫率领下向雅克萨一地侵扰,阿尔巴西领导居民奋勇抗击侵略者,终因寡不敌众,美丽的雅克萨被俄军所占领。哈巴罗夫在雅克萨建阿尔巴金城堡,以此为进一步侵华的据点。后俄军被清军击败,其在雅克萨、黑龙江中下游的侵略势力被肃清。
康熙四年(1665年),俄侵略军重新占领了雅克萨,雅克萨又成为俄侵略军在黑龙江上的最重要据点。
康熙帝永戍黑龙江的成功,使收复雅克萨彻底驱逐沙俄侵略者的时机已成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康熙决定以武力收复雅克萨。他向议政王大臣宣示:“向者罗刹,无故犯边,收我逋逃,后渐越界而来,扰害索伦、赫哲、飞牙喀、奇勒尔诸地,肆恶多端。是以屡遣人宣谕,复移文来使。罗刹竟不报命,反深入赫哲、飞牙喀一带,扰害益甚。应即翦灭。”早在一年前,康熙曾用满、蒙、俄三种文字致书雅克萨俄方,令其送还根特木儿,从中国撤兵,俄方对此置之不理。但此次康熙仍主张于出兵征伐之前,再致书俄方,若在“宣谕之后,罗刹果能遵旨即回,以雅库为界,我兵即驻扎于黑龙江,设斥堠于雅克萨,令疆圉帖然。如果仍行抗拒,则大兵相机而行”。议政王大臣详议后,对康熙帝的主张表示赞同。将军萨布素戍守黑龙江有功,但前一年康熙令其进兵雅克萨,“尽刈其田禾”,使俄人缺乏粮食,萨布素没有执行,而且所管“耕牛尽毙,农器损坏”。康熙认为萨布素若担当指挥以征讨,“定误军机”,故组建了新的前敌指挥班子,命都统彭春统兵,又派副都统班达尔善、护军统领佟宝、副都统马喇及銮仪使侯林兴珠等参赞军务,侍郎萨海仍令督耕。同时令萨布素将黑龙江将军印移交彭春掌管。达斡儿副头目倍勒尔奉命往雅克萨侦察敌情,生擒俄俘讯问,对雅克萨城的防守工事有了了解,并得知,守城俄国“兵众不满千人”。三月初,康熙得此情报,他收复雅克萨的决心更坚定了。
三月十七日,康熙再次派人致书俄国察罕汗,提出撤退雅克萨俄军、双方以雅库地方为界的建议。
四月二十八日,3000名清军奉命出发,分批前往雅克萨。五月中下旬,清军陆续抵达雅克萨。其中包括驻瑷珲的乌喇、宁古塔兵1500名,索伦、达斡尔兵500名、新调之京营八旗五六百名及康熙亲自选调的善用藤牌大刀的汉族官兵420名,在发起进攻之前,彭春派被俘俄人进城送信:一封是康熙帝写给沙皇的,内容同三月十七日信大致相似;另一封是彭春给雅克萨俄国督军托尔布津的咨文,其内容着重在于讲明清廷出兵之由,令俄人交还逃人,撤回雅库,“则我亦将尔投降之人员悉予遣回”。
俄军恃城防坚固,对彭春的信置之不理,清军决定发起强攻。五月二十四日,清军消灭了一批前来支援的沙俄侵略军,毙30余人,俘10余人。当晚,清军在城南建立档牌土垄,布置弓弩,佯作攻击之势,而暗地里在城的东西两翼架设了红衣大炮。二十五日黎明,攻城战开始,清军枪炮齐发,毙俄军百余人。城内无防火设备,清军炮火所及,烈焰熊熊,城内一片火海。俄方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走投无路,决定投降。康熙对俄军战俘极为宽大,事先已遣亲随侍卫关保至军前传谕:“以我兵马精强,器械坚利,罗刹势不能敌,必献地归城,尔时勿杀一人,俾还故土。”彭春遵照康熙的指示,“宥其困而后降之”,在保证不再重犯条件下,俄军战俘被释放了。同时他们还带走了其财产与武器。俄军举行投降仪式之后,清军即将700余俄国人(包括少数妇女、儿童)送至额尔古纳河口,遣返俄国。另有巴西里等45人不愿归国,清廷把他们安插盛京。城内被俄军掳去作为人质和奴隶的160余名中国人,其中大多为索伦、达斡尔人,“仍各发回原地”,喀尔喀、厄鲁特人口,“俱察送到部,给发本主”。雅克萨之战,完全在康熙帝的掌握之中,他所设定的作战目标也实现了。不言而喻,皇帝、王公大臣、文武官员闻讯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康熙对彭春等迅速收复雅克萨甚是高兴,克复雅克萨,特予以嘉奖,命“在事人员,从优议叙”;萨布素以往的过失“亦概从宽免”。
早在正月二十三日,康熙帝即已在谕旨中对收复雅克萨之后的行动作了具体安排,他明确指出:“我兵即驻扎于黑龙江,设斥堠于雅克萨。”而且提请将领们注意:“若不如此周详区画,今纵克取雅克萨城,我进则彼退,我退则彼进,用兵不已,边民不安。”收复雅克萨后,康熙在六月十四日的谕旨中再次告诫:“至雅克萨城虽已克取,防御决不可疏。应于此地永驻官兵弹压,此时即当定议。著大学士勒德洪、学士麻勒吉、图纳、同郎谈、关保,与议政王大臣等会议具奏。”然而彭春等人收复雅克萨之后,一把火烧了城堡,没有割掉雅克萨周围的庄稼,哨所未立,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擅自撤兵回瑷珲、墨尔根等地,以至俄国人在两个月之后重新侵占了雅克萨。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十三日,康熙在数月之后才得知俄军重新侵占雅克萨。他立即降谕部署第二次雅克萨之役:“今罗刹复回雅克萨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捕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 “令将军萨布素等,始停迁移家口,如前所请,速修战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酌留盛京兵镇守,止率所部二千人,攻取雅克萨城”。四月底,又派副都统郎谈、班达尔善、马喇参赞军务。这一次康熙把收复雅克萨的艰巨任务交给了黑龙江本地驻守官兵去完成,而指挥的征途也交给黑龙江将军萨布素。
五月上旬,萨布素率所部两千人从瑷珲出发,月底逼近雅克萨城,清军于六月初从南北两个方向发起猛攻,俄军负隅顽抗。经数日激战,百余名俄军被击毙,其中包括俄国督军托尔布津,俄军被迫撤回城内固守。因城墙比较坚固,一时难于攻克,萨布素便于城周围筑垒挖壕,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临近深秋,康熙见天气转寒,河流即将结冰,考虑到前方过冬准备问题,于八月二十五日谕萨布素:“船舰若何收藏,马匹若何饲秣,敌兵来援,若何扑剿,勿令入城,尔等其详加筹划,密以奏闻。”萨布素遵旨上奏:已在雅克萨城的三面掘壕筑垒,壕外设置木桩鹿角,分汛防御;城西对江,另设一军;为了防备敌人从江上来援,已在江的东西两岸派驻了防御之兵;船泊已准备;离城六七里的上游有港而可以把船藏在那里,另设一江,一半发墨尔根,“令驻彼盛京官兵饲秣”。康熙基本同意他的安排,只是担心盛京官兵喂不好马,因而改令由索伦总管和黑龙江官兵承担。清军长期围困策略取得显著成效,至年底,800多俄军大部死亡,仅剩150余人,粮食、弹药严重缺乏,雅克萨已完全在清军的掌握之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九月二十八日,几名俄国使臣马不停蹄地赶到北京,向康熙帝递交了沙皇的信件,他向康熙帝表示,俄国政府愿意就两国边界问题举行谈判,请求中国赶快在雅克萨撤围。
(2)签订条约
期望已久的谈判即将举行,康熙帝在耐心地等待着。他指示萨布素,可以接济雅克萨俄军一些粮食,准许其患病者医治和回国,以表明中国守土自卫,期望以和平谈判解决问题的最大诚意,尽管俄军仍占据着中国的雅克萨等地。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正月初七,俄国沙皇正式任命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戈洛文为谈判使团的全权代表。除侍卫和翻译人员外,代表团还拥有一支1938人的装备齐全的军队。代表团里包括一支庞大的军队与和平谈判的精神是相违背的,却与戈洛文皮包中的沙皇训令相一致。沙皇政府虽然答应康熙帝谈判边界问题,却从来没想归还所侵占的中国领土。之所以答应康熙帝举行谈判,当然是中国的反击太坚决太凌厉了,雅克萨那些俄军士兵并不特别重要,重要的是雅克萨若被收复,清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尼布楚,甚至是色楞格斯克,那样的话再谈判就太迟了。另外,如果坚持对抗,沙俄也实在无力支撑,与瑞典和土耳奇争夺波罗的海和黑海控制权的战争仍在进行,哪有余力向东方派兵。况且政府中两个沙皇(兄伊凡、弟彼得于康熙二十一年同时被立为沙皇)勾心斗角,长公主索菲亚摄政,又想把整个大权揽于手中。这样,政府向东方的侵略扩张在清朝反击下当然难以实现,“和谈”只是迫不得已。通过谈判达到战场上所期望的目的,岂不是更好。正是有此如意算盘,沙皇政府授戈洛文为全权代表并带有一支庞大的军队,并下达了一份密令:力争以黑龙江为界,将黑龙江北岸所有地区都纳入沙皇的统治。如果这一目的不能达到,便争取以牛满河(今布列亚河)或精奇里江为界,将黑龙江中游的北岸地区据为己有。实在不行,则以雅克萨为界,但牛满河和精奇里江作为中俄两国共同的渔猎场。当然,军队随代表团而来,就是要确保这些目的实现,如谈判实现不了,便直接使用武力。
这年二月下旬,戈洛文到北京,提出把谈判地点放在色楞格斯克。这虽然对中国不利,但康熙帝为尽快解决两国争端,还是表示了同意。他任命索额图和佟国纲为谈判代表,随行有其他官员和八百名士兵组成的保护队伍。
同年五月初二,清政府谈判使团出发。出发前康熙帝向索额图等发布谕旨,康熙帝指出,中俄冲突是因俄国侵略我国,收纳庇护我逃人而引起的,错误完全在俄方。他着重阐述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即系中国领土,“环江左右均系我国属鄂伦春、奇勒尔、毕喇尔等人民及赫哲、飞牙喀所居之地,若不把它收复回来,我沿边居民将永远得不到安宁”。到最后,他郑重申明清政府的严正立场:“朕以为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把一寸土地让与俄罗斯;我之逃人根特木儿等三佐领,悉应向彼索还。如俄罗斯遵谕而行,与之划定疆界,准其通使贸易。否则尔等即还,不便更与彼议和矣。”谕毕,索额图率领使团出发,行至喀匀喀蒙古地区,适值噶尔丹进攻喀尔喀土谢图汗,无法前往。康熙闻报立即遣人召回使团,另与俄使商定商谈地点。
康熙帝对北方蒙古地区局势的恶化深感忧虑,如不尽快与俄国达成和议,叛乱分子噶尔丹在俄国的支持下,会更加猖狂,局势也将更为危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月初五,俄国信使洛吉诺夫到达北京,索额图与之谈判,确定了双方谈判的新地点为尼布楚。清政府立即组成新的谈判使团,其成员有:索额图、佟国纲、郎谈、班达尔善、萨布素、马喇、温达等,此次谈判代表团成员中增加了熟悉边情的重要将领郎谈、萨布素等人,翻译人员仍由传教士徐日升、张诚担任。同年四月二十六日,清朝使团出发。行前,康熙帝亲自交待索额图三种方案:以原属我国的里雅娜江(今勒拿河)与贝加尔湖为界;或以尼布楚为界;或以额尔古纳河为界。要根据谈判情况竭力争取不损失领土,不能对俄军作大的让步。
索额图一行四月二十六日出行,出古北口一路北行,历49天,行1500公里,于六月十五日到达尼布楚。而戈洛文还在乌的柏兴策划如何进攻与镇压蒙古人。在索额图的催促下,18天后,戈洛文才率俄国谈判使团抵达尼布楚。
戈洛文挑选了和谈场所,使它处于俄军在尼布楚城的炮火的射程之内。七月初八清晨会谈正式开始,首先,戈洛文装腔作势,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架式。双方整整争辩了一天。戈洛文蛮横无礼,当天的和谈没有任何结果。次日的会议,戈洛文更是蛮横,他提出俄国的最低要求是牛满河为双方界河,决不退让。索额图为打破僵局,提出以尼布楚为界,并把尼布楚留给俄国。戈洛文仍不满足,他还想再从中捞取利益,于是态度更加强横。谈判接近破裂。
尼布楚城
在此后13天中,双方正式会谈中止,只有双方译员在活动商谈。俄国传教士在此次谈判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们刚到尼布楚便已向戈洛文表示:“按自己信仰,有责任在一切力所能及的事务中,对基督教徒给予帮助。”因此在中国代表团准备停止谈判时,两传教士又帮戈洛文出谋划策:表示让出雅克萨的意思,争取中方进一步让步。戈洛文表示同意,但提出会谈内容不涉及喀尔喀蒙古地区。中方代表果然再次让步,提出了以流入石勒喀河的格尔必齐河为界,此举竟突破了康熙帝规定的底线。如果戈洛文不是担心尼布楚地区的我国各族人民的大规模的抗俄斗争会使俄国丧失它在整个外贝加尔地区的扩张利益,戈洛文恐怕还要继续讹诈中方代表团。
七月二十三日双方恢复正式会议,次日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双方达成协议,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