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篇
第一章 演讲前的准备
第一节 注意仪表和风度
作为一名演讲者,不但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需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风度。作为一名演讲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而听众正是通过观察一名演讲者的仪表来决定对他的第一印象的。所以注重仪表和风度是演讲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对听众的最基本的礼貌。
一、面带微笑可拉近同听众的距离
笑是大部分人能够做出的一个动作,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不停地重复着各种笑容,所以说笑是人脸上一种最棒的表情,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当一个考生面对考官时,考官的微笑可以缓解他的紧张情绪。当一个顾客遇到问题时,服务员的一个微笑可以安抚他的情绪。一个推销员,微笑可以为他赢得客户的信任。一名教师,一个微笑可以拉近他与学生们的距离。
在运用微笑传情达意时,要真诚自然,适度得体。微笑是一个人自信的标志、是待人接物时最基本的礼貌之一,同时一个人的涵养和情感都可以通过微笑表现出来。微笑可以沟通情感,消融“坚冰”,是善意的标志、友好的使者、成功的桥梁。服务业的老板大都喜欢能够面带微笑的员工。
在大部分人中,能够展现出发自内心的微笑的人,心地非常善良的人,也是可以信赖的人,这样的人所说的话是可以相信的。
作为一名演讲者,在演讲中面带微笑,不但可以给听众一种温和开朗的印象,而且可以建立一种融洽气氛。
在所演讲的内容和听众的认知有所偏差,或者有刻意刁难的问题出现时,微笑可以消除听众的抵触情绪,激发听众的感情,缓解场面上的矛盾,避免冲突的发生。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演讲中的微笑是要讲究时机的,如果时机不对,同样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的。
首先,在上台和下台时,要面带微笑。上台时的微笑可以给听众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拉近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下台时的微笑可以给演讲做一个良好的结尾,使听众感到温馨和意犹未尽。
其次,在赞美歌颂一些人、一些事时一定要面带微笑,因为只有微笑才能代表演讲者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才能加强演讲的感染力。如果演讲者面无表情地发表赞美,那么就会在听众中留下这个演讲者只是虚伪的赞美,并没有加入感情的印象,那么演讲的效果和影响力就大打折扣了。
第三,在面对听众提问时一定要面带微笑,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表示对听众的尊敬,二是通过微笑鼓励听众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四,即使遇到反对的声音,也要微笑面对。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女交警在执勤站岗时遇到了一名喝醉酒的男子的纠缠,尽管如此,女交警依然微笑着回答了男子的问题。这名女交警的态度为她赢得了赞誉。在演讲中同样是如此,听到了不同或批判的声音,就更应该微笑着聆听。因为每个人的观点和看法都是不尽相同的,通过听众的反对意见,同样可以使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同时能够使得演讲现场气氛活跃起来。
第五,如果遇到了大声喧哗,或者捣乱的听众,演讲者也不能大声训斥,因为一方面这是在公共场合的基本礼仪,另一方面,怒目相对,也会影响其他正常听演讲的听众,使得他们觉得扫兴。所以在这种时候,作为一名演讲者,可以略略停顿一小会儿,这时一些听众会自发地维持会场的纪律,等待会场稍微安静一些时,可以面带微笑地对扰乱了演讲的人进行含蓄的批评。
微笑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交谈中、辩论中、演讲中,都会用到的一种表情,那么要如何微笑,微笑训练都有哪些技术上的要求呢?
我们可以借鉴摄影师在拍摄照片时,常会问的问题,例如,问:“肥肉肥不肥?”答:“肥!”问:“糖甜不甜?”答:“甜。”或者说“田七”、“茄子”等,都可以使我们自然地做出微笑的动作。
在平时,我们可以在空闲的时候,面对镜子作微笑的练习。
看看口腔开到什么程度为宜;嘴唇呈什么形态,圆的还是扁的;嘴角是平拉还是上提。要注意,口腔打开到不露或刚露齿缝的程度,嘴唇呈扁形,嘴角微微上翘。如果能每天面对镜子练习30分钟,就能成为一个具有得体微笑的演讲者了。
同时,每天的微笑练习还能够帮助我们找出平时容易犯的毛病。
1.笑过了头,这种情况就是在微笑时嘴咧得太大。嘴咧得过大,会给人一种不礼貌的感觉。同时,嘴咧得太大会给人一种傻乎乎的感觉。所以微笑要以不露或刚露齿缝为最佳。
2.假笑,也可以叫做皮笑肉不笑,这种情况在我们在摄影师的要求下拍照时,最经常出现。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投入感情,只是机械地按照要求在摆动作。
在演讲中也是一样,听众们是很敏感的,他们能够分辨出真笑和假笑,假笑看上去让人觉得难受。所以,我们的微笑不单单是要做出个形式,还要以完全平等的态度对待对方,尊重对方的感情、人格和自尊心,只有这样,微笑才是真诚的、美丽的,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最后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是所有的演讲都要有笑容,微笑也要分清场合,如召开重要会议、处理突发事件、参加追悼大会时,就不能面带微笑。同时,其他的演讲,演讲中不能从头到尾一味微笑,否则让人感到你像一个弥勒佛,觉得你带了一个假面具上台演讲,没有感情。尤其在不该笑的感情表达时更不能笑。
二、得体的穿着可以给听众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肢体的动作同语言一样是演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无声语言。而肢体语言又包括了个人的形象和动作这两个方面。
肢体语言是补充语言传播的不足、作用于人的视觉的一种手段。
演讲者给予听众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决定听众对演讲者的态度和是否愿意认真听取演讲者的演讲。
一般人在面对一个陌生人时,只能凭着这个人的服装和仪表来判断这个人。所以要有一个好的形象,就必须从最基本的做起,注意自己的服装穿着。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人靠衣服马靠鞍。”其意思就是指一个人穿上好的衣服这个人的气质风度都会变得不一样。服装和仪表,并不仅仅是一个外在形象的问题,也是一个人内在涵养的表现和反映,良好的形象是外表得体和内涵丰富的统一。
对服装和仪表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干净、端庄、整齐,给人以清爽、精神的感觉,使人看了比较舒服。
当你意识到着装打扮的重要性时,还完全不够,如果你不会挑选、搭配,恐怕你的形象意识也是起不了作用的。
恰当的着装能够弥补自身条件的某些不足,树立起自己的独特气质,使你脱颖而出。从礼仪的角度看,着装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穿衣。它是着装人基于自身的阅历修养、审美情趣、身材特点,根据不同的时间、场合、目的,力所能及地对所穿的服装进行精心的选择、搭配和组合。在各种正式场合,注重个人着装的人能体现仪表美,增加交际魅力,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人愿意与其深入交往,同时,注意着装也是每个事业成功者的基本素养。
首先,文明大方:忌过露、过透、过短、过紧。
整洁的衣着反映出一个人振奋、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而褴褛、肮脏的服装,则是一个人颓废、消极、精神空虚的表现。因此,衣服要勤换、勤洗、熨平整,裤子要熨出裤线;衣扣、裤扣要扣好、裤带要系好;穿中山装应扣好风纪扣;穿长袖衬衣衣襟要塞在裤内,袖口不要卷起,短袖衫、港衫衣襟不要塞在裤内。
装饰必须端庄、大方,要让对方感到可亲、可近、可信、乐于与你交往。在演讲前,应适当打扮一下,把脸洗干净,头发梳理整齐。男士应刮胡子,女士还可化一点淡妆。 一般来说,女服色彩丰富,轮廓较优美,面料较讲究,显示出秀丽、文雅、贤淑、温和等气质。男服则要求线条简洁有力,色彩沉着,衣料挺括。
其次,搭配得体:完美和谐、色彩搭配、鞋袜搭配。
服饰礼仪中所说的服饰,不完全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服和装饰物,而主要是指在着装后构成的一种状态。它包括了它所表达的人的社会地位、民族习惯、风土人情以及人的修养、趣味等因素。所以不能孤立地以衣物的好与坏来评价人在着装之后的美与丑恶。必须从整体综合的角度来考虑和体现各因素和谐一致,做到适体、入时、从俗。
适体,就是追求服饰与人体比例的协调和谐。服饰是美化人体的艺术,服饰只有与人体相结合,使服饰的色彩、式样、比例等均适合人体本身的“高、矮、胖、瘦”,从而把服饰与人体融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因此,过肥或过紧的衣衫,过小或过大的裤腿、过高的“高跟鞋”以及不得当的颜色搭配等,都会扭曲人的形体、影响人的形象。
入时,就是追求服饰和自然界的协调和谐。人与自然相适应,有春夏秋冬、风雨阴晴的不同服饰;根据四季的变化穿着衣物,不但很合时宜,而且还可保证人体健康。一般来说,冬天衣服的质地应厚实一点,保暖性强一点,如呢毛料等,而春秋衣服的质地则应单薄些。可以设想,一个人在寒冷的天气穿着单薄,浑身颤颤抖抖;在炎热的天气里穿着厚实,满头大汗地出现在交际场所时那种难堪模样。
从俗,就是追求服饰与社会生活环境、民情习俗的协调和谐。应努力使服饰体现出新时代的新风貌和特征,各民族的不同习俗和特色,各种场合的不同气氛和特点。
再次,个性鲜明:与年龄、体型、职业、场合相吻合,保持自己的风格。
选择什么样的服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穿着者的个性。在服饰整体统一要求中,追求个性美,可以说是现代生活的一大趋势。
个性特征原则要求着装适应自身形体、年龄、职业的特点,扬长避短,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和保持自己独有的风格,即在不违反礼仪规范的前提下,在某些方面可体现与众不同的个性,切勿盲目追逐时髦。
那么,如何使自己的穿着得体呢?
(一)服饰礼仪
1.着装应与自身条件相适应
选择服装首先应该与自己的年龄、身份、体型、肤色、性格和谐统一。年长者,身份地位高者,选择服装款式不宜太新潮,款式简单而面料质地则应讲究些才与身份年龄相吻合。青少年着装则着重体现青春气息,朴素、整洁为宜,清新、活泼最好,“青春自有三分俏”,若以过分的修饰破坏了青春朝气实在得不偿失。形体条件对服装款式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身材矮胖、颈粗圆脸形者,宜穿深色低“V”字领,大“U”形领套装,浅色高领服装则不适合。而身材瘦长、颈细长、长脸形者宜穿浅色、高领或圆形领服装。方脸形者则宜穿小圆领或双翻领服装。身材匀称,形体条件好,肤色也好的人,着装范围则较广,可谓“浓妆淡抹总相宜”。
2.着装要合体,讲究线条配置、搭配合理、色调和谐
瘦高体型的人,不宜选用竖条纹的服装,否则会夸大纤细的身形。太薄的衣服也会给人以呆板、缺乏韵味的感觉,而质感、厚实一点的衣料会使体瘦的人看上去精神抖擞。体型丰满的人则相反,衣服质地太厚显得笨重,当然也不能太薄,否则体型弱点就暴露无遗了,衣料以薄厚适度为宜。胖人切忌穿大花纹、横花纹、大方格图案的服装,否则只会夸张体型。
3.衣着服饰要投听众所好
有的演讲者总是喜欢根据自己的爱好穿着服装,这样的好处是面谈时感到自然轻松。
一般说来,着装不必赶时髦,不必求流行,尤其不能浓妆艳抹,花枝招展。
许多人心理上都认为“过分追时髦的人往往是不求上进的人”。专家告诫,当不知道穿什么好时,与其追求新潮,不如穿得正统一点。
(二)服装的选择
1.男性
春、秋、冬季,男士最好穿正式的西装,西装的色调要用给人稳重感觉的深素色为主,如藏青色、蓝色、黑色、深灰色等。夏天要穿长袖衬衫,衬衫最好选择白色,系领带,领带应选用丝质的,领带上图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最好是单色的,它能够和各种西装及衬衫相配。单色为底,印有规则重复的小型图案的领带,格调高雅,也可用。斜条纹的领带能表现出你的精明。领带在胸前的长度以达到皮带扣为好。如果一定要用领带夹,应夹在衬衫第三和第四个扣子中间的位置。不要穿短袖衬衫或休闲衬衫。
要穿深色的袜子、黑色的皮鞋。皮带要和西装相配,一般选用黑色。皮鞋、皮带、皮包颜色一致,一般为黑色。眼镜要和自己的脸型相配。镜片擦拭干净。如果选用钢笔一定不要插在西装上衣的口袋里,西装上衣的口袋是起装饰作用的。
2.女性
要穿简洁、大方、合体的套装,裙子不宜太长,这样显得不利落,但是也不宜穿太短、低胸、紧身的服装,过分时髦和暴露的服装都不适合演讲,春秋的套装可用较厚实的面料,夏季用真丝等轻薄的面料。衣服的质地不要太薄、太透,薄和透有不踏实、不庄重的感觉。色彩要表现出青春、典雅的格调。用颜色表现你的品位和气质。不宜穿抢眼的颜色。
丝袜一定要穿,以透明近似肤色的颜色最好。要随时检查是否有脱线和破损情况。穿式样简单、没有过多装饰的皮鞋,后跟不宜太高,颜色和套装的颜色一致,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配色,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穿黑色的皮鞋。
3.服装的色彩搭配
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暖色调——红色象征热烈、活泼、兴奋、富有激情;黄色象征明快、鼓舞、希望、富有朝气;橙色象征开朗、欣喜、活跃。冷色调——黑色象征沉稳、庄重、冷漠、富有神秘感;蓝色象征深远、沉静、安详、清爽、自信而幽远。中间色——黄绿色象征安详、活泼、幼嫩;红紫色象征明艳、夺目;紫色象征华丽、高贵。过渡色——粉色象征活泼、年轻、明丽而娇美;白色象征朴素、高雅、明亮、纯洁;淡绿色象征生命、鲜嫩、愉快和青春等等。
4.色彩搭配原则和方法
服装的色彩是着装成功的重要因素。服装配色以“整体协调”为基本准则。
全身着装颜色搭配最好不超过三种颜色,而且以一种颜色为主色调,颜色太多则显得乱而无序,不协调。灰、黑、白三种颜色在服装配色中占有重要位置,几乎可以和任何颜色相配并且都很合适。
着装配色和谐的几种比较保险的办法:一是上下装同色——即套装,以饰物点缀;二是同色系配色。利用同色系中深浅、明暗度不同的颜色搭配,整体效果比较协调。
年轻人着上深下浅的服装,显得活泼、飘逸、富有青春气息。中老年人采用上浅下深的搭配,给人以稳重、沉着的静感。
服装的色彩搭配考虑与季节的沟通,与大自然对话也会收到不同凡响的理想效果。
同一件外套服装,利用衬衣的样式与颜色的变化与之相衬托,会表现出不同的独特风格,能以简单的打扮发挥理想的效果,本身就说明着装人内在的充实与修养。利用衬衣与外套搭配应注意衬衣颜色不能与外套相同,明暗度、深浅程度应有明显的对比。
着装配色要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根据个人的肤色、年龄、体型选择颜色。
肤色黑,不宜着颜色过深或过浅的服装,而应选用与肤色对比不明显的粉红色、蓝绿色,最忌用色泽明亮的黄橙色或色调极暗的褐色、黑紫等。
皮肤发黄的人,不宜选用半黄色、土黄色、灰色的服装,否则会显得精神不振和无精打采。脸色苍白不宜着绿色服装,否则会使脸色更显病态。而肤色红润、粉白,穿绿色服装效果会很好。白色衣服任何肤色效果都不错,因为白色的反光会使人显得神采奕奕。体型瘦小的人适合穿色彩明亮度高的浅色服装,这样显得丰满。而体型肥胖的人用明亮度低的深颜色则显得苗条等。大多数人体型、肤色属中间混合型,所以颜色搭配没有绝对性的原则,重要的是在着装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搭配颜色。
(三)发型的搭配
大多数人关注一个人,目光首先的落点都是对方的头发。所以,注意保持头发的清洁,并修饰整齐。
发型不仅要符合美观、大方、整洁和方便生活、工作的总体原则,而且要与自己发质、脸型、体型、年龄、气质、四季服装以及环境等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以整体美的形象。
发型设计可以使人活泼年轻,也可以让人变得端庄文雅,起到修饰脸型、协调体型的作用。就不同的脸型来说,椭圆形脸是东方女性的标准脸型,可选任意发式。长脸看起来面部消瘦,发型设计上应适当遮住前额,并设法使双颊显得宽一些。圆脸型的人应将头顶部的头发梳高,使脸部在视觉造型上增加几分力度,并设法遮住两颊。而方脸型应设法掩饰棱角,使脸型显得圆润些。额部窄的脸型,应增加额头两侧头发的厚度。长脸形的人不宜留太短的头发,下巴较长的人可以留些鬓发,矮胖或瘦小的人头发不宜长,瘦高的人应留长一点的发型。
就季节来说,春秋两季的发式可以自由活泼一些,而冬夏季的头发则由于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需要格外注意。
夏天天气炎热,可留凉爽、舒畅的短发,如果是长发,则可以梳辫子或将头发盘起。由于多数人夏天面部油脂分泌都很旺盛,而额前的头发过多往往容易使热量不便于散发,反过来更加使得面部油光光的。因此,夏季的发型一定要考虑前额、两颊的头发不能留得过多,应尽量把头发向后向内梳理。同时,搭配一个浅色的上衣领,能够把脸部衬托得光亮鲜活一些。
冬天人们的衣着较厚,衣领高,留长发既美观又保暖。在冬季较爱刮风的地方,参加演讲前最好用帽子、头巾或者干脆用发带把头发束缚起来,等到达演讲地点前,利用上卫生间的机会将头发理顺。
女性如果再在头发的适当部位装饰花色款式、质地适合的发夹、发带或头花等饰物,那么就对整体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增添无限魅力和风韵。但要注意饰物不可过多,色彩也不能过于光亮耀眼,形成堆砌,则给人一种俗气的感觉,反而失去自然美。
男性的发型也要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气质。短发型可以体现男性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具体来看,寸发适合于头型较好,面部饱满的男性;前额较宽的人应该梳“三七开”的分头,以便更多的头发能够遮盖前额;选择“四六开”或“中分”发型的男性面部一般都不会过长,而且发质偏油性的较为合适。
(四)化妆的重要性
肤色十分重要,面色红润昭示着你的青春健康。
脸部皮肤的整体妆饰,除了要体现出自然光泽,还要注意脸部各器官妆饰的整体协调,否则便难以达到美容的效果。比如:有一双又黑又大的眼睛和长长的睫毛,为了突出眼睛的魅力,口红的颜色就应该有所限制,尽量使用与肤色接近的口红。
女性在化妆时一定要懂得如何把握淡雅适度的分寸,如果把口红抹得过浓,加上粉底较厚,整个面部便愈发夸大了一张喋血红唇。
为了达到美容的效果,妆饰还应考虑到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根据自身的性格气质、职业特点、年龄、场合而采用不同风格的化法。
对于女性来说,化淡妆比较适宜,这样能显得端庄、秀丽,给人以自然、含蓄、舒适、得体的感觉。人们常说“化过妆就好像没有化一样”的效果就是化妆的最高境界。
少数男性也喜欢用一些化妆品,除非你很内行,而且确实无人能识破你的“伪装”,否则大多数人会认为男性涂脂抹粉显得缺乏阳刚之气。
第二节 注意演讲的姿态
演讲的姿态,是演讲者的重要辅助工具,帮助演讲者加强演讲的效果,对听众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手势的配合
手势是人们演讲态势的主要形式。借助手势说话的关键在于“助”,它既不同于烘托语,可代替讲话,又不同于演节目,可以用手势演出情节。
手势有两大作用,一能表示形象,二能表达感情。许多演讲家的手势语独显其妙。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常习惯于用左手大拇指横插于坎肩,右手有力地挥动的手势:以右手坚定地探向前方,身体微倾向听众,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姿态。
可见,恰当的手势不仅有助于表达情感,而且有很大的包容性,往往是“无声胜有声”。
论辩,尤其是赛场论辩与法庭论辩时,手势运用能构成论辩者丰富多彩的主体型象,使表达富有感染力量。自然而安稳的手势,可以帮助表达者平静地说明问题;急剧而有力的手势,可以帮助表达者升华感情;稳妥而含蓄的手势,可以帮助表达者表明心迹。
林肯在做律师时的老朋友赫恩登曾回忆林肯在进行法庭论辩时说:“他对听众恳切地发表讲话时,那瘦长的右手指自然地充满着动人的力量,一切思想情绪完全贯注在那里。为了表现欢乐的情绪,他把两手臂举成50度的角,手掌向上,好像已抓住了他渴望的喜悦。他讲到痛心处,如痛斥奴隶制时,他更紧握双拳,在空中用力挥动。”
手势语“词汇”丰富,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作为一个出色的演讲者,平时要认真观察生活,刻苦训练,积极付诸实践。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手势:
1.拇指式。竖起大拇指,其余四指自然弯曲,表示强大、肯定、赞美、第一等意。
2.小指式。竖起小指,其余四指弯曲合拢,表示精细、微小或蔑视对方。
3.食指式。食指伸出,其余四指弯曲并拢。用来指称人物、事物、方向,或者表示观点甚至表示肯定。胳膊向上伸直,食指向空中则表示强调,也可以表示数字“一”、“十”、“百”、“千”、“万”……食指弯曲或钩形表示九、九十、九百……齐肩画线表示直线,在空中划弧线表示弧形。
4.食指、中指并用式。食指、中指伸直分开,其余三指弯曲,这一手势一般表示二、二十、二百……在一些欧美国家与非洲国家表示胜利的含义。
5.拇指、食指并用式。拇指、食指分开伸出,其余三指弯曲表示八、八十、八百……如果并拢表示肯定、赞赏之意;如果二者弯曲靠拢但未接触,则表示“微小”、“精细”之意。
6.拇指、食指、中指并用式。三指相捏向前表示“这”、“这些”,用力一点表示强调。
7.仰手式。掌心向上,拇指自然张开,其余弯曲,这一手势包容量很大。区域不同,意义有别:手部抬高表示“赞美”、“欢欣”、“希望”之意;平放是“乞求”、“请施舍”之意;手部放低表示无可奈何,很坦诚。
8.俯手式。掌心向下,其余状态同仰手式,这是审慎的提醒手势,同时表示反对、否定之意;有时表示安慰、许可之意。
9.手切式。五指并拢、手掌挺直,像一把斧子用力劈下,表示果断、坚决、排除之意。
10.手啄式。五指并拢呈簸箕形,指尖向前,表示提醒注意之意,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向性,并带有一定的挑衅性。
11.挥手式。手举过头挥动,表示兴奋、致意;双手同时挥动表示热情致意。
12.掌分式。双手自然撑掌,用力分开。掌心向上表示“开展”、“行动起来”等意;掌心向下表示“排除”、“取缔”等意;平行伸手则表示“面积”、“平面”等意。
13.拳举式。单手或双手握拳,平举胸前,表示示威、报复;高举过肩或挥动或直锤或斜击,表示愤怒、呐喊等意。
14.拳击式。双手握拳在胸前做撞击动作,表示事物间的矛盾冲突。
15.拍肩式。用手指拍肩击膀,表示担负工作、责任和使命的意思。
16.颤手式。单手或双手颤动,必须与其他手势配合才表示一个明确的含义。
手势语言是人类在漫长进化历程中最早使用的一种交际工具。在原始社会里,先民们主要是依靠手势语言进行交际的。而后,人类社会出现了有声语言和文字,手势语言才降为对有声语言辅助、补充和修饰的从属地位。
在各种交际场合,遇到了相识的人,如距离较远,一般可举手招呼,也可点头致意,还可脱帽致意;遇到不熟悉的朋友,可点头或微笑致意;送别客人或朋友时,可举手致意,或挥手致意,也可挥手帕致意,或挥动帽子致意。手的挥动幅度越大,表现的感情也就越强烈。此外,一般场合都需要握手,这也是平日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手势语言,它承载着丰富、深邃而微妙的信息。一般说来,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女性与男性、主人与宾客之间,应由上级、长辈、女性、主人先伸出右手,下级、晚辈、男性、宾客才能伸出右手与之相握。握手力度要均匀适中,这是礼貌、热情、友善和诚恳的表示;而握手用力太轻,被认为是冷淡、不够热情;用力太重,又会显得粗鲁无礼。
手势语言运用得是否恰当自然,这直接关系到口才表达主体的形象。在日常交际中,既要避免像石头人一般的站立着,两手无力地下垂或在后背相交,自始至终只用一个手势动作,也不更换一个姿势,显得呆滞死板;也要防止手势动作泛滥,轻佻作态,前松后紧,前紧后松,前后脱节等现象;更要纠正用手玩弄扣子或不断地用手抚摸茶杯,或老是重复同一动作,或用手指对方鼻子等不良习惯。应在口才实践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做到手势动作优雅、适当贴切、准确干练、舒展自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协调一致、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手势语言传情达意的功用,增强口才表达的效果。
二、用眼睛表达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可获得的信息总量中,眼睛要占80%以上。人内心的隐秘,胸中的冲突,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不断变幻的眼神中流露出来,它犹如一面聚焦镜,凝聚着一个人的神韵气质。泰戈尔说:“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
高尔基在回忆列宁的演讲时写道:“在他那蒙古型的脸上,一双锐利的眼睛在闪闪发光,表现出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对谎言的反对以及对生活的忠实,他那双眯缝着的眼睛在燃烧着,使着眼色,讽刺地微笑着,闪烁着愤怒。这双眼睛的光泽使得他的演讲更加热烈、更加清晰,有时仿佛是他精神上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从他的眼睛里喷射出来,那内容丰富的话语在空中闪光。”当代演讲家彭清一演讲时,总是以自己的亲身体验现身说法,把饱满的热情淋漓尽致地“写”在眼里,其眼窝、眼睑、虹膜和瞳孔组成一台完整的戏。
刘鹗在他的小说《老残游记》中有一段关于艺人王小玉上台说唱的描写:“……她将鼓槌子轻轻地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白水银里头裹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连那坐在远远墙角里的人都觉得她看见自己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她的眼神的意思是:我已经注意到各位了。”
这眼神奇妙绝伦,就像无声的问候和命令,比高叫一声“请大家安静”更起作用。
眼神是运用眼的神态和神采来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在面部表情中,是最生动、最复杂、最微妙、也最富有表现力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倾诉感情,沟通心灵。眼神千变万化,表露着人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正如苏联作家费定的小说《初欢》中所描写的那样:“……眼睛会发光,会发火花,会变得像雾一样暗淡,会变成模糊的乳状,会展开无底的深渊,会像火花和枪弹一样投射,会质问、会拒绝、会取、会予、会表示恋恋之意……”眼睛的表情,远比人类的语言来得丰富。
在与人交谈中,正视对方,表明对对方的尊重;斜视对方,表明对对方的蔑视;看的次数多,表明对对方的好感和重视;看的次数很少或不屑一顾,表明对对方的反感和轻视;眼睛眨动的次数多,表示喜悦和欢快,也可表示疑问或生气;眼睛眨动的次数少甚至凝视不动,表示惊奇、恐惧和忧伤;如果不敢直视对方,也可能是因为害羞,可能有什么事不愿让对方知道;如果怀有敌意的双方互相紧盯着,其中一方突然把眼光移向别处,则意味着退缩和胆怯;如果谈判时有一方不停地转动着眼球,就要提防他打什么新主意或坏主意;如果是频繁而急促地眨眼,也许是表示羞愧、内疚,但也可能表明他在撒谎……
配合着眉毛的变化,眉目传情意义更广泛。欢乐时眉开眼笑,眉飞色舞;忧愁时双眉紧锁;愤怒时横眉怒目;顺从时低眉顺眼;戏谑时挤眉弄眼;畅快时扬眉吐气等。
演讲目光语最主要的是强调眼神的运用。一般来说,不同的眼神表达着不同的情感。目光明澈表现胸怀坦荡;目光狡黠表现心术不正;目光炯炯表现精神焕发;目光如豆表现心胸狭窄;目光执著表示志向高远;目光浮动表现轻薄浅陋;目光睿智表现聪明机敏;目光呆滞表现心事重重;目光坚毅表示自强自信;目光哀颓表示自暴自弃。除此之外,故弄玄虚的眼神乃是高傲自大的反映;神秘莫测的眼神则是老奸巨猾的反映;似宝剑出鞘咄咄逼人的目光是正派敏锐的写照;如蛇蝎蛰伏灰冷阴暗的目光是邪恶刁钻的写照。坦诚者目光像一泓清泉,悠然见底;英武者目光如电掣雷奔,波澜壮阔;典雅者目光似云雾初开,林鸟相逐;俊秀者目光如玉,珠胎含月;妖媚者目光似春花始香,夏梅初笑;豪放者目光如风云波浪,海天苍茫……
眼神的表达丰富多彩。有诗人描述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会隐藏更不会说谎。”得体地运用目光语会令你的演讲增添光彩。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的奇妙变化倾诉着一个人微妙的心曲,它是会“说话”的。在演讲中,让眼睛说话,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明亮有神、热情友善、充满智慧的眼神,向听众表明你的坦诚、灵活、自信和修养,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2.用眼神的变化表达自己内在的丰富感情。比如,讲到兴奋的时候,睁大眼睛,让它散发出兴奋的光芒;讲到哀伤处,眼皮下垂,或让眼睛呆滞一会儿,以渲染哀伤的情绪;讲到愤怒时,瞪大眼睛,怒视前方,让其充满着逼人的神色……总之,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应当配以什么样的眼神。
3.三种视线交替使用。三种视线分别是指环顾的视线、专注的视线、模糊的视线。环顾的视线,可以照顾全场,关心每一位听众,增强听众的“参与感”,表明演讲者是同所有听众交谈;专注的视线,就如同进行“典型调查”,把准听众的心理,可以用来启发引导听众,或者赞扬、鼓励听众,或者制止个别听众的骚动,调整、控制会场;模糊不清的视线,可以向听众表现演讲者在认真思考,加强话语的价值,也可以借此为视线变化的过渡,稳定自己激动的情绪,同时向听众表明自己有较好的经验与修养。
三、摆正体姿
通过人的身体姿态传递信息,在当今社会,不仅是“修身养性”的基本要求,还是用来表示仪表、传递信息的重要体态语言。
在社会交际中,雅俗的表现与显露,姿势是一个衡量的重要标志。姿势在礼节上是一种文明修养的表现,也是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反映。优美的姿势联系着一个人的心灵,可以说是心灵舞姿的外化。形体动作的词汇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可以传情达意,更可透露一个人的心态。不同的姿势可以反映一个人特定条件下的心态,通过姿势可以准确地窥测其心灵的俗与雅。
姿势是雅俗表现与显露的必要标尺,人的身体的每一个姿势变化通常都反映了交际者的文明程度。比如,社会交往中,步伐矫健,轻松敏捷,能让人感到年轻、健康和精神焕发;步伐稳健,端正有力,给人以庄重、沉着和自信的印象;步履蹒跚,弯腰弓背,垂首无神,摇头晃膀,往往给人以丑陋庸俗、无知浅薄或是精神压抑的印象。又比如,交谈时高跷二郎腿,随心所欲地搔痒,习惯性地抖腿;或是将两手夹在大腿中间和垫在大腿下,或是撒开两腿呈现“大”字形,或有女性在场时,半躺半坐、歪歪斜斜地瘫在坐椅上,都是失礼而不雅观的,会给人留下缺乏教养、低俗轻浮、散漫不羁的不良印象。
体姿对一个人整体型象的塑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人的体姿与人的相貌有同等的重要性,共同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和风度。如果“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即使相貌再漂亮也会大打折扣。外表相貌是天生的,而体姿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向理想姿态转变。
体姿语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说话双方的空间距离,二是指各种不同的身体姿势。体姿语运用的总体要求是准确、适度、自然、得体、和谐、统一。
首先,准确、适度。所谓的准确、适度,就是要根据说话内容、说话环境、说话对象、说话目的的需要,准确恰当地运用。
其次,自然、得体。就是要求体姿语的运用不故作姿态,要适合自己的身份和交际场合。无论是从审美的角度,还是从表达功能的角度,体姿语的运用都要自然、得体,做到既符合审美的原则,给人以美感,又符合特定的情况。
再次,和谐、统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姿语言和有声语言配合统一,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否则,就不能收到既定的效果。二是各种体姿语言要求一致而协调。
“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这是古人提出的姿势范式。在社会交际中,对姿势的基本要求是:秀雅合适,端庄稳重,自然得体,优美大方。
具体地说,对各种姿势有以下要求:
(一)稳重的坐姿
在各种场合,都要力求做到“坐如钟”,即坐得端正、稳重、温文尔雅。这是坐姿的最基本要求。
入座时,应轻、缓、稳,动作协调柔和,神态从容自如。人应走到椅子前,转身背对椅子平稳坐下,若离椅子较远,可用右脚向后移半步落座。女子入座尤其要娴雅、文静、柔美,若穿裙子则应注意收好裙脚。一般应从椅子左边入座,起身时也应从椅子左边站立,这是一种礼貌。如要挪动椅子的位置,应当先把椅子移到欲就座处,然后坐下去。坐在椅子上移动位置,是有违社交礼仪的。
落座后,应双目平视,嘴唇微闭,面带微笑,挺胸收腹,腰部挺起,重心垂直向下,双肩平正放松,上身微向前倾,手自然放在双膝上,双膝要并拢。亦可双脚一脚稍前,一脚稍后。两臂曲放在桌子上或沙发两侧的扶手上,掌心向下。坐椅子时,一般只坐满2/3,脊背轻靠椅背。端坐时间过长,可以将身体略为倾斜,头面向主人,双腿交叉,足部重叠,脚尖朝下,斜放一侧,双手互叠或互握,放在膝上。若是着西装裙的女子,最好不要交叉两脚,而是并靠两脚,向左或向右一方稍倾斜放置。起立时,右脚先向后收半步,然后站起。
(二)端正的立姿
在各种场合,都要力求做到“站如松”,即站得端正、挺拔、优美、典雅。这是立姿的最基本要求。
站立时,应头正颈直,双眼平视,嘴唇微闭,下颌微收,挺胸直腰,上体自然挺拔,双肩保持水平,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自然微屈,双手中指压裤缝,腿膝伸直,脚跟并拢,两脚尖张开夹角45度,身体重心落在两脚之间。男女的立姿略有不同。男子站立时身体重心放在两脚中间,不要偏左或偏右;双脚与肩同宽而立;手可自然下垂,向体前交叉或背后交叉也可以。女子站立时身体重心在两足中间脚弓前端位置,双脚呈倒“八”字站立;手自然下垂或向前向后交叉放置。
站立后,竖看要有直立感,即以鼻子为中线的人体应大体成直线;横看要有开阔感,即肢体及身段应给人以舒展的感觉;侧看要有垂直感,即从耳与颈相接处至脚的踝骨前侧亦应大体成直线,给人一种挺、直、高的美感。男女的立姿亦应形成不同侧重的形象,男子应站得刚毅洒脱,挺拔向上,舒展俊美,精力充沛;女子应站得庄重大方,亲切有礼,秀雅优美,亭亭玉立。
(三)优雅的走姿
在各种场合,都要力求做到“行如风”,即行得正确、优雅、轻盈,有节奏感。这是走姿的最基本要求。
行走时,应昂首挺胸,收腹直腰,两眼平视,肩平不摇,双臂自然前后摆动,脚尖微向外或向正前方伸出,行走时脚跟成一条直线。起步时身体微向前倾,身体重量落于前脚掌,行走中身体的重心要随着移动的脚步不断向前过渡,不要让重心停留在后脚,并注意在前脚着地和后脚离地时伸直膝部;迈出每一步都应从胸膛开始向前移动,而不是腿独自伸向前。男女的走姿及步态风格亦有所区别。男子的步履应雄健、有力、潇洒、豪迈,步伐稍大,展示出刚健、英武的阳刚之美;女子的步履应轻捷、蕴蓄、娴雅、飘逸,步伐略小,展示出温柔、娇巧的阴柔之美。还应看到,现代女性穿高跟鞋,主要目的不仅在于增加身高,而在于能收腹挺胸,显示自身走路的动人的身姿和曲线美;而步态高度艺术化的时装模特儿,与其说是展示千姿百态的时装,不如说是在显露高雅美妙的走姿。
人的形体在运动中构成种种姿势,良好的姿势形成优美的仪态。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秀雅合适的姿势在社会交际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注意体姿的培养。
第三节 克服紧张、怕羞情绪
在公众面前讲话时感到恐惧、怯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次有趣的测验,题目是:“你最害怕的是什么?”测验的结果竟然是“死亡”名列第二,而“当众演讲”却名列榜首。有41%的人对在公众面前讲话比做其他事情感到恐惧。可见,在大多数人看来,当众讲话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
一位代表本单位参加演讲比赛的年轻姑娘,一站到讲台上,脸就涨得通红,两腿微微颤抖,说话的声音变调,呼吸也显得急促起来。她刚说了几句就忘词了。她越发感到恐惧,好像所有人的目光都像利箭一样射向她。她想尽快躲避,但又不甘心临阵脱逃。她不能当众出丑,给本单位丢脸,可她唯一能感觉到的是心跳加快,而脑子里一片空白,早已背熟的语句全都飞得无影无踪。她放弃了这次演讲,跑回自己的座位坐下。直到演讲会结束,她也没敢把头抬起来。
一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作为见习老师第一次登上讲台,当学生起立,师生互致问候时,他想好的开场白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惊慌中,他用颤抖的声音说了句:“同学们,再见!”同学们莫名其妙,面面相觑,见老师满脸通红,不知所措,不由得哄堂大笑。他努力让场面安静下来,但换来的不是镇静,而是脑门上涔涔的汗珠。当他下意识地掏出“手帕”揩汗时,台下又是一阵哄堂大笑。这是为什么?经一位学生暗示,他才发现自己手里拿的不是手帕,而是一只袜子——啊?!真该死!大概是昨晚洗脚时,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地把袜子装进衣兜了。他想避开几十双眼睛的注视,抓起板擦擦黑板,整个课堂闹得翻了天。他窘得无地自容,只好跑下了讲台,慌乱中一抬脚又踢翻了讲台旁的热水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
“我听过许多报告,多数报告都有答疑的时间。即使我坐在听众中间,大多数人甚至不知我是谁,但每当我考虑提出一个问题时,我的心就怦怦地跳个不停,整个胳膊感觉像木棍一样,连举手都很困难。”
“我的老师在每堂课上都喜欢提问。无论何时被叫到,我都会口干舌燥。如果是一对一闲谈,我能感觉好一点,但仍然紧张,我不愿说蠢话或去表达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
“没有比求职更糟的了。我花了6个月来找工作,真是令人痛苦。在等待会见时,我总是冒冷汗,额头布满汗珠,腋窝也湿了,衬衫贴在后背上。还没进办公室就这副样子。”
具体来讲,造成这种紧张、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不想献丑。
这些人的想法是,只要我不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短处,别人也就不会知道我的缺点。一旦在众人面前说话,自己的粗浅根底、拙劣看法都会暴露出来,那么从此以后,哪里还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所以,不说话更稳妥。
不过,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想一想,一个人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短处,那么其长处又能充分发挥无遗吗?如果自己的长处发挥受到影响,无疑也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别人有时会以较低的水平来评价你。其实,只要你认真地发挥全力,诚诚恳恳地把话说出来,不必踮高足尖来充内行,相信必会有不错的表现。
同时,现代社会的个体人具有高度的社会化特性,一个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绝对免不了要与社会接触、与他人接触,而说话则是人与社会接触、与他人交流的最重要手段。所以,可想而知,一个不想说话的人肯定会为现代社会所不容,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第二种,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说话的内容,就像被硬拉到一个陌生的世界一样,所以会感到惊惶。
有的人是因为先天原因。有些人生来性格内向,气质属于黏液质、抑郁质类型,他们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脸红,甚至常怀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举手投足、寻路问津也思前想后。
还有一些教育不当的因素也占其中。有些家长对儿童的胆小不加引导,孩子见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习惯性地害羞、躲避,没有自信心。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有一个“光辉形象”留在别人的心目中,为此,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他们在交往中生怕被人耻笑,因此表现得不自然、心跳、腼腆。久而久之,便羞于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对此,应给予正确指导,鼓励青少年大胆、真实、自然地表现自己。
纵览古今中外,很多政治家、演说家都是最初被认为说话笨拙的人,遭受过无数次的失败,然而他们却凭着胆量和勇气,经过无数次的磨炼,最后成为优秀的演说家。如林肯、狄更斯、丘吉尔、田中角荣等,年轻时口才都不算好,都经历过许多次的失败。但后来他们都成了令世人瞩目的一流演讲家和政治家。他们除了勤学苦练之外,敢于面对现实,不怕失败,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这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拿林肯来说,他当年在演讲台上窘迫不已,甚至恐惧得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直到被轰下台去。但他并未就此消沉下去,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勤讲多练,绝不放过每一次讲话机会,演讲水平日益提高。后来他的就职演讲被誉为最精彩的总统就职演讲之一。
又如雅典著名的演讲家狄里斯,在最初走上演讲台时,尽管经过周密细致的思索,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仍然遭到了失败。极度的恐惧让他语无伦次,别人不知他在说什么。但他并没有就此灰心泄气,丧失信心,而是比过去更努力地训练自己的讲话胆量。他每天跑到海边,对着岩石呐喊,向着浪花抒怀;回到家里对着镜子做发声练习,反复矫正,坚持不懈。经过几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功了,被誉为“历史的雄辩家”。可见,克服恐惧是演讲成功者的必备素质,是迈向卓越口才的第一步。
平时做一些抗怯场练习,对于改善神经系统的状态,减缓紧张和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抗怯场的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害怕当众讲话,没有谁会是特例。在卡耐基的成人演讲训练班里,经调查得出80%~90%的学员在上课之初会感到上台的恐惧。许多职业演讲者都向卡耐基坦白过,他们从来没有完全消除对登台的紧张情绪。在他们发言之前,总是会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在演讲开始阶段一直持续着。
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所谓“要脸”,就是特别关注自我形象在别人心目中是个什么样。每个人都有一种理想的自我形象,总是希望别人都以赞许的目光看待自己;每个人还都有一种社会的自我形象,总是希望在群众中和社交中大家都能喜欢自己;每个人都有一种性别上、年龄上、职业上、家庭上,以及经济上的自我形象,总是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能融入社会,对经验很少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渴望更是十分自然而强烈的。年轻人总有一些从未体验过的欲望和不便公之于众的弱点和心愿。于是,自信与自卑、开朗与烦恼、大胆与怯懦、立志和消沉等互相矛盾的心理在他们身上往往混合存在,交替出现,因而他们也就特别关心自我形象在别人心目中会是什么样子,对周围的一切也就特别敏感。
由于害怕丢面子,被人议论,所以胆怯、腼腆、惊慌和恐惧便涌上心头。这种胆怯心理,不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大多数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其比例数字还相当高:在青少年中大约占80%以上,而在已经工作多年有一定阅历的人当中差不多也占5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性的普遍难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人都可能在说话前后或说话过程中出现紧张、恐惧心理: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者如此;天性活泼、思想活跃者如此;即便演说专家、能言善辩者也不例外。
每当我们打开电视机时,往往会被一些潇洒大方、表达自如的节目主持人所折服;每当我们拧开收音机时,也往往会被一些口若悬河、音色优美的播音员所倾倒。其实,他们也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在说话时无忧无虑,应付自如。他们也一样常常怯场。据闻,日本某演员临近自己拍片的时候就想上厕所,甚至一去就是5分钟。美国某播音员,起初每临播音,都要先到浴池去洗一次澡,不这样,播音时就不能镇定自若。如果碰到外出进行现场直播,他便不得不提前到达目的地,并在直播现场寻找浴室。
日本有位专家认为,人类用以视觉为首的五官来感知外界的动态,随即采取相应的行动。所谓“怯场”一事,乃人体器官正常动作的一种先兆,这种动作是当见到大庭广众,或见到意想不到的陌生面孔等之后,五官感受到了,并对之做出反应,明显症状是脸红、心扑通扑通地跳、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等。如果此刻说话者想到:“怯场啦!怎么办呀!”他就会因慌张而说不出话来。但是,如果他当时想到的是:“换了任何一个人遇此情景,都有可能怯场!”那他心里就会踏实多了,并随之而镇静下来,很快恢复正常。所以,正确地对待怯场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把平时生活中关于怯场之类的事反复地思量一下,认真清醒一下自己的头脑,正确对待怯场这件事。
问问自己为什么怕人笑呢?自己说的话真的值得被人取笑吗?怎样才能避免被人笑话呢?是不是自己说话缺乏自信而致使别人笑话呢?究竟怎样才能克服自己的弊端,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呢?如果说话者能够真正地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了,查出了问题的症结,一切也就容易解决了。
说话怕羞的人甚至可以这样想想:如果某一个人取笑了你说话,不等于每一个人都取笑过你;如果你的话可笑,那并不是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让人取笑;如果你的话可笑,那别人笑的只是那句话,而不是你本人;而且,谁都被他人笑过,这是很平常的事。还有,如果那个笑你的人是一个以取笑别人为乐的人,那么大部分错不在你身上,而在喜欢取笑人的那个人身上。况且,古今中外那么多名人大家都有过怯场的经历,你只是一个普通人,紧张是在所难免的。
当你真正认识到说话怯场的真实状况,就不再那么担心会“丢脸”,心情放松下来,你的谈吐自然会随之舒畅起来。
一、心病还须心药医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的毛病用心理的方法去矫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心理卑怯现象是心理夸张性感受所致,必须让心理感受重新归位。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采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对对方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做准确、公正的评估,这样就能保持清醒,树立信心。如当别人说话显示出我们没有的优势时,我们可做这样的暗示:这是他的优势所在,我同样也有优势,一样是他比不上的。
对于一个要当众讲话的人来说,首先要对自己的讲话的内容和讲话的效果充满自信,要在精神上鼓励自己去争取成功。你可以用如下几句话反复暗示、刺激自己:“我的讲话对别人具有极大的价值,他们一定会喜欢。”“我非常熟悉这类题材,我一定会成功。”“我准备得非常充分了。”讲话者不应在讲话前过多考虑可能导致演讲失败的因素,如:“我忘了词怎么办?”“别人嘲笑我怎么办?”这种负面的自我暗示往往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关于克服当众怕羞的心理,卡耐基先生最有经验,而在他的众多经验中最基本的经验就是:“你要假设听众都欠你的钱,正要求你多宽限几天;你是神气的债主,根本不用怕他们。”
现代实验心理学表明,由自我启发、自我暗示而产生的学习、行为动机,即使这动机是佯装的,也是导致学习、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手段。
树立自信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记住自己是被邀请来做讲话的。有人相信你的能力,相信你对这一论题十分精通。提醒自己,如果在座的观众中有人比你更权威,他们早就该被邀请来做演讲了。
我们应该想到恐惧是后天的反应。两岁大的孩子在过马路时不会懂得害怕,直到有人猛地把他拽回来,警告他过马路有多么危险。同样,当我们第一次看见同学站起来背诵诗歌,发现他突然哽住了,变得慌张窘迫,以致全班发出阵阵的窃笑时,我们懂得了当众讲话时害怕。既然紧张害怕是后天造成的,那么它也是可以被忘却的,或者至少是可以被控制的。
二、胆子是练出来的
胆量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从天而降,就像庄稼需要施肥、道路需要整修,它也需要不断磨炼。有人曾对丘吉尔的口才进行各种分析,他的儿子却一语中的:“我的父亲把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用在写演讲稿和背诵演讲稿上了。”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演说家!毫无疑问,丘吉尔被誉为“世纪的演说家”是当之无愧的,但人们可能忘了,他原先讲话结巴,口齿不清,根本就不是当演说家的材料。他本人身高五英尺半左右(约1.65米),没有堂堂的仪表和风度,他那难听的叫喊声又不像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或是马丁·路德·金的嗓音那样洪亮。丘吉尔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他曾经在下院最初的一次演讲中,讲了一半便垮下来了……然而,他并不为此而自卑,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认为自己就不是这块料。在经过多次的主动练习后,经验和胆量都大大增加的他终于成了举世皆知的雄辩的演说家。
英国的现代主义戏剧家萧伯纳才华杰出,并且以幽默的演讲才能著称于世,显示了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但是,在他年轻时却胆子很小,羞于见人。初到伦敦,上朋友家做客,总是先在人家门前忐忑不安地徘徊良久,却不敢直接去按门铃。有一次,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一个学会的辩论会,他在会上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站了起来,做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公开演讲。当他讲完时,迎接他的不是掌声,而是喝倒彩和讥笑。这次下来,萧伯纳感到蒙受了莫大的耻辱。但是,萧伯纳并没有从此不在公开场合演讲,而是化自卑为动力,化弱点为长处,鼓足勇气,面对挑战。他越挫越勇,拿出超人的毅力,参加了许多社团辩论,并且在社团辩论中总是参与发言,据理力争。他每星期都找机会当众公开演讲,在市场、在教堂、在公园、在码头,无论是面对成千上万的听众还是寥寥无几的听众,都慷慨陈词。终于,萧伯纳成了一名世界级的演说家。
面对陌生的事物或人,我们总是很容易退缩、害怕,想要让自己大胆表达,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习惯开口说话,怎么样让自己习惯开口说话呢?在任何场合,你都应该积极把握或创造与人交谈的机会,试着与他人闲聊、寒暄、攀谈,说话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成了习惯,胆怯就会逐渐消失。
成功的推销员、演说家并非一开始就对说话习以为常,无所畏惧。一名成功的推销员很可能在历经多次失败之后才建立起说话的勇气,著名的演说家也是从无数次演说经验中才掌握演讲的技巧,才能赢得满堂彩。第一次的尝试总是比较艰难,但是一回生、二回熟,熟悉之后就能泰然处之,游刃有余。
如果一个人能抓住机会努力练习口才,那他的说话胆量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家庭是练习口才的第一个场所。家庭不免会有些经济收支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卫生保健问题、饮食起居问题,你能平时就这些问题与你的妻子好好谈一谈吗?如果你能时常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或帮助她解决一些或大或小的困难,那说明你的口才练习有了明显进步。社会是由男性和女性组成的,男女间的相互交往、夫妻间的良好相处,都是练习口才的极好途径。同时,从和自己最熟悉的人开始练习,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这样很方便训练说话的胆量。
广结良友,与朋友频繁往来,是练习口才的又一途径。我们的朋友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处于不同的年龄,属于不同的阶层,从事不同的工作,因而与他们相处时会遇到一些各种不同的问题。如果想练习好自己的口才,训练自己的说话胆量,就最好去了解他们的各种情况,好好找他们谈谈,尽量想出如何帮助、开导、启发他们的谈话内容来。这样,无形之中,你拥有的朋友,你了解的谈话内容,都会渐渐地增多起来,你说话的胆量也会渐渐大起来。
在陌生人聚会的场合也可以训练说话的胆量。每个人都免不了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如果我们参加的社交活动是陌生者的聚会,又要我们尽量去寻找与人说话的机会,那可以说是训练说话胆量的很好机会。在这种陌生者聚会的场合,我们想与人说话的机会和方法很多。大家相聚时,不外乎出现两种情形:一是有的人在交谈,而有的人却孤零零地待在一边;二是大家都三五成群地在一起交谈。如果我们仔细一观察,发现有人也像自己一样,孤孤单单地坐在某个角落,那么就大胆地走上前去,向对方介绍自己。打完招呼可由天气等无关紧要的话题说起,逐渐加深话题力度。这时候,除了某些特殊原因之外,对方多半是欢迎我们的。如果在这种陌生人聚会的场所多锻炼几次,下次再碰到陌生人,也就不至于生疏和胆怯了。只要自己愿意主动开口,并掌握好说话的有效时机和方法,就一定不会被拒绝,这也无疑是对你下一次主动出击的最大鼓励。
总之,胆子是练出来的,要想拥有好的口才,就要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胆子。只有不懈地锻炼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三、主动营造减压的气氛
有时候,有的人在单位里见到以前在一起玩过的同事,竟然低头不语,装作没看见,自顾自地走过去。乍看起来,似乎觉得这种人很没有礼貌。其实不然,他们并不是高傲不理人,而是害羞、胆小,连很普通的招呼都不知道该怎么打,也不喜欢有事没事都露出一脸微笑,所以,见人只好假装没看见。像这种没有表情的人,除了可以和三四个密友谈天说笑之外,面对其他的人,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无法像闲聊那样,与不熟悉的人自如畅谈。
其实,一个人说话胆量的大小,说话水平发挥得如何,与说话时的气氛很有关系。说话时的气氛好,人的兴致便高,情绪便较高昂,谈兴也会较浓,这样便会使人放下包袱,倾心畅谈。反之,说话时的气氛不好,人的情趣就很难调动起来,人一觉得乏味,也就不会有什么好的兴致说话了。比如,当我们在与自己的家人或亲友交谈时,一般气氛都较好,这样几乎不需要思考,就能根据报上看的、广播里说的、街上听的关于昨天、今天或明天的重要的或一般的事情,聊个没完,越聊越起劲。但是,当我们在遇到初次见面的人、地位显赫的大人物、神秘的谈话对象时,往往大家都很拘束,很难一下子就形成良好的轻松气氛,这样谈话就没有那么顺利了,而且因为气氛不好,还有可能使自己脑中一片空白,完全想不出该说什么话。
所以,为了使我们的说话胆量得到提高,为了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较好口才的人,我们在与他人说话时,要设法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说话气氛。
热情是这种气氛所必不可少的元素。你最好钻出自己的壳,热情主动地与人交往,不要使冰霜结在你的脸上。要把冰霜融化掉,方法是说些有趣的事。热情的力量都会帮助你营造一种愉快气氛,并且使它有人情味儿。
你也可以适当开开玩笑,在笑声中解开紧张的情绪,这种方式很容易使气氛达到高潮。你也许在电影或在日常生活中看过男女双方第一次见面时手足无措的情节。男女相亲,双方默默无语,好不容易一方正要开口说话时,另一方也正好想说些什么,于是两人同时张开嘴巴,又尴尬地同时闭了口。过了一会儿,同样的事情又重演了。不过这都是出现在别人身上,如果真发生在自己身上,其慌张失措的窘态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具有高度民主的社会,再怎么有名的大人物,也跟我们一样是人。我们应该对他们表示敬意,但却不必畏缩、恐慌。只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戚或师长,很自然地与之进行对话,就可以了。我们说话的时候,不必害怕或紧张,应该泰然自若,以尊敬而明朗愉快的语调,和知名人士交谈。这样就可以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了。
总之,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与什么人说话,营造轻松和谐的说话气氛都是非常重要的。
四、绝不放过每一个练习的机会
发明大王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汗水的结晶。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刻苦的锻炼更为关键。在实践中磨炼口才,以坚强的意志作为通向成功的基石,用汗水浇灌成功的花朵,勤奋的苦练加上技巧,一定会成功。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威廉·詹姆士说过:“我们只是半醒着。我们仅仅在使用我们体力和智力的一小部分。说得明白一点,人类就是一直这样画地为牢,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人具有各种力量,但往往未加发挥。”这些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却对这些力量置若罔闻,真是太可惜了!
有的人想练习口才,但苦于找不到机会,我们可以清楚地告诉你:路就在脚下。练习口才的机会处处都有,不仅很多,而且方便省事。我们每天都要见人,都要说话,所以到处都是练习的机会,千万不要以为日常的说话不需要什么口才。其实,练习口才的人应该把每一句话都说好,口才好的人才能一开口就能说上一句好话、一句动听的话。这恰如练习书法的人一样,必须首先练好每一个字。一个书法好的人,一动笔就能把一个字写好。所以,我们绝不能轻视那些日常生活对话。就是这些极简单抽象的日常对话,口才好的人和口才不好的人,说起来都是截然不同的,即使是“哼”一声也迥然有异。
面对陌生的事物,我们很容易害怕退缩。想让自己能够流利地表达意见,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习惯开口。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练习才会进步,说话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无法自在地与陌生人交谈,假如你能鼓起勇气和超市店员或不太熟识的邻居说声“你好”,你就会发觉自己越来越习惯面对陌生人发言了。
所以在任何场合,你都要积极把握和别人交谈的机会,试着与他人闲聊、寒暄,从中学习说话技巧,建立自信。
主持会议或在会议上发言也是练习口才的绝好机会。会议语言是一种很好的磨炼形式,能迅速促进你的提高。
说话的机会随处皆是,如果有可能,你不妨参加一个社会组织,志愿从事需要你讲话的职务。在公众聚会里,你要勇敢地站起身来,使自己出个头,哪怕是附议也好。在参加各种会议时,千万别去敬陪末座,而要洒脱一些。另外,还应当参加相应的团体活动,并活跃地参加各种聚会。我们只要多留心我们周围的事情,便会发现,没有哪种商业、社交、政治、副业甚至邻里间的活动是你不能举步向前、开口说话的。如果我们不主动地开口说话,并且抓住一切机会不停地说,我们永远不会有进步,也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有怎样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