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大事
犹太王国
公元前12世纪,从事游牧的希伯来人进入巴勒斯坦,形成部落联盟。后来北方各部落统一为以色列王国,南方各部落统一为犹太王国。大约公元前10世纪,犹太国王大卫统一两王国,建立以色列犹太国家,定都耶路撒冷。这是最早的犹太王国。大约公元前935年,国王所罗门死后,又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独立为以色列王国,南部由所罗门继承者统治,称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所消灭。公元前597年,新巴比伦和犹太之间的战争爆发。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攻破,犹太王国灭亡。
日耳曼人大迁徙
日耳曼人居住在古罗马帝国的北部地区,有20多个分支,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等等。纪元初年,这些日耳曼人散居在多瑙河以北、北海和波罗的海以南、莱茵河以东、维斯瓦河以西的大约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约从公元4世纪下半期开始,这些被罗马人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的各个部落纷纷进入罗马帝国的境内,掀起了民族大迁徙的浪潮。日耳曼人大迁徙运动波及中欧、西欧、南欧和北非等广大地区,前后绵延200多年。
波斯帝国
波斯位于今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波斯帝国曾是古代西亚地区的奴隶制国家。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
在波斯帝国兴起前,伊朗高原先后出现过巴比伦和米堤亚两个国家。公元前558年,居鲁士二世统一了波斯各部落,打败了米底王国,建立起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成为波斯王。公元前538年,波斯攻陷巴比伦,统一了整个西亚地区,同时不断对外扩张,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达到极盛。它的疆域东起印度河,西至爱琴海,北达里海,南到埃及,成为当时地域空前的大帝国。
马其顿帝国
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位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奴隶制王国。马其顿在腓力二世统治时期成为军事强国。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希腊会议,确立了马其顿在希腊的霸权。后来在亚历山大当政期间,马其顿又先后消灭了波斯帝国,攻占埃及,远征印度,建立起了马其顿大帝国。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帝国随即分裂,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西亚建立了塞琉西王朝,马其顿本土建立了安提柯王朝。
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814年,被称为“罗马人的皇帝”的查理帝国皇帝查理大帝死了。30年后,他的3个孙子在凡尔登缔结了三分帝国的和约,莱茵河以东地区划归日耳曼路易,称东法兰克王国。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的政权,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萨克森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公元961年,他出兵帮助教皇约翰十二世镇压了反抗教皇的运动。教皇于公元962年加冕他为皇帝,并宣布新帝国为“神圣罗马帝国”。
阿克苏姆帝国
阿克苏姆帝国建于公元2世纪,它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岸边。到4世纪时,阿克苏姆王埃扎纳统一了埃塞俄比亚北部,征服了苏丹的麦罗埃王国,成为东非和红海地区的统治者。阿克苏姆国盛行基督教,在埃扎纳统治时期,兴建了许多高大的独石柱尖顶塔。公元570年,萨珊波斯侵占了阿克苏姆部分海岸属地和通商城市。7世纪以后,阿拉伯国家兴起,东、西方贸易商路北移,红海贸易趋于衰落。再加上北方游牧民族贝扎人的侵扰,阿克苏姆国势日衰。1000年左右,阿克苏姆国灭亡。
特洛伊战争
公元前1500年左右,希腊人的一支阿卡厘人在南希腊建立一些城邦,其中以迈锡尼最强。公元前12世纪初,迈锡尼联合其他城邦出征特洛伊城,特洛伊人顽强抵抗。该战争持续了10年,最后在“木马计”中结束。希腊人获胜后,毁灭了特洛伊城并大肆掳掠。希腊人虽胜,但也消耗了自己的力量,从此,迈锡尼诸城邦走向衰落。不久,另一支希腊人——多利亚人南下,征服了迈锡尼诸城邦。
斯巴达克起义
斯巴达克起义是公元前73年罗马爆发的一次奴隶大起义,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
斯巴达克是色雷斯(今保加利亚一带)人,在战斗中被罗马人俘虏,被卖到卡普亚城一所角斗士学校当角斗士。斯巴达克不堪忍受角斗士学校里非人的待遇,率领70多名角斗士发动起义,逃往维苏威山区。周围许多逃亡奴隶和破产农民都纷纷前来投奔,起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多次击败罗马人的军队。
斯巴达克希望率领起义军北上翻越阿尔卑斯山,返回家园。但在翻越阿尔卑斯山时遇到了困难,斯巴达克改变计划,挥师南下,希望前往西西里岛。但由于缺乏船只也只好作罢。在阿普里亚省南部,起义军和罗马军队展开了总决战。由于寡不敌众,斯巴达克战死,起义失败。
斯巴达克起义军在战斗中能组织好步兵和骑兵的协同进攻,力求夺取和掌握主动权。行军时隐蔽迅速,设置埋伏,实施突袭,对敌人实行各个击破战术,多次打退罗马精锐部队,对后来的奴隶起义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英法百年战争
自从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成为英国国王以后,英法两国的封建主在王位继承和领地归属的问题上分歧不断,最终引起了一场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英国王室在法国占有大量的领土,法国国王在12、13世纪逐渐夺回一部分,但英国仍占据法国南部部分地区,成为阻碍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另外,富庶的佛兰德尔是当时欧洲商业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1337年,法王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王在法国的领地,而英王爱德华三世也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争夺法国王位,战争由此爆发了。
1428年,英军再度入侵法国,席卷法国北部,包围了通往南方门户的奥尔良。就在这时,法国民众在女英雄贞德的率领下奋起抗战。在贞德率领的农民军的支持下,查理七世转败为胜,于1436年收复巴黎。1453年,英法两军在波尔多附近决战,法国大获全胜。英国在法国的领地除加来港外全部被法国收回,英法百年战争结束。
百年战争,不论对英国还是法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百年战争结束之年也被认为是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的南北战争是1861年4月到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在南方,坚持战争的只是种植场奴隶主,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是把奴隶制度扩大到全国,而北方资产阶级的目的在于打败南方,以便恢复全国的统一。
19世纪中叶,美国北部自由劳动制度与南部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南部奴隶制度成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南北之间的斗争在西部土地的争夺中表现得最为激烈。
林肯就任总统后,曾试图同奴隶主谋求和解,劝告不要破坏联邦的统一,但是南方人不愿做任何妥协。1860年4月12日,南部同盟开炮轰击塞姆特要塞,公开挑起内战。1861年4月15日,林肯发布宣言,宣布南部各州叛乱,号召人民为恢复联邦的统一而战。
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南方军事准备比较充分及北方的轻敌,南方奴隶主控制着战局的主动权。第二阶段由于林肯政府采取了解放奴隶、实施《宅地法》等一系列革命性措施,战局向有利于北方的方向发展。1865年4月3日,北方攻占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满,9日,南军总司令李将军在弗吉尼亚州的阿波马托克斯法院小村向格兰特将军投降。历时4年之久的南北战争宣告结束。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扫除了奴隶制障碍,美国完全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地位。从此,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世界上经济力量最强大的国家。
巴黎公社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起义,夺取了政权,梯也尔政府逃往凡尔赛。26日进行了巴黎公社委员会的选举,28日正式成立巴黎公社。布朗基派、新雅各宾派(多数派)和蒲鲁东派(少数派)掌握公社委员会的领导权。公社砸碎资产阶级军事官僚机器,废除征兵制,取消旧的警察机构、法院、旧官僚制度等;建立了公社委员会及其分工领导的10个委员会作为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府,兼管立法与行政权。公社颁布一系列法令保护工人利益,重视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5月27日,凡尔赛反革命军在普鲁士军队的帮助下,攻入巴黎。经过激烈的巷战,28日公社失败。巴黎公社在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极宝贵的经验。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随着“阿芙乐尔”号的一声炮响,攻打冬宫这座沙皇专制统治的堡垒的战斗开始了,十月革命爆发。
攻占冬宫是一场非常艰苦的战斗。从11月7日清晨起,守卫冬宫的2000多人,用成垛的木头排成坚固的街垒,街垒里布置着机枪巢,堵住了冬宫的全部出入口。但攻打冬宫战役的指挥官安东诺夫不惧危难,亲自率领起义部队,冲进广场,冲向宫门。经过激战,起义部队终于攻占了冬宫。
11月8日晚上9点钟,苏维埃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斯莫尔尼宫开幕。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发表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庄严宣告俄国一切政权归苏维埃。列宁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安东诺夫等被选为人民委员。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农政府诞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间,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很多其他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意大利也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失去了生命,2000万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8月31日,一队化装成波兰军队的德国法西斯党卫队队员,袭击并“占领”了德国自己的格兰茨电台,于是,希特勒宣称波兰侵略了德国。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国出动大军——62个师、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袭击波兰。希特勒的“闪电”战术,使波兰军队措手不及,波兰陷入一片混乱。9月底,波兰军队全军覆没,德军占领波兰。
英、法是波兰的盟国,两国政府要求德国停止军事行动,遭到拒绝后,不得不于9月3日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直至1945年8月15日法西斯的投降才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空前的巨大灾难。据统计,全球60%的国家、4/5的人口卷入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及大洋洲,大战造成约6000万人死亡,物资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但最终,正义战胜邪恶,横扫一时的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人类文明得以拯救,世界恢复了和平。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冷战”
“冷战”指西方资本主义集团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封锁等非武装的对抗行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集团,竭力想颠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他们不仅通过战争,即所谓“热战”,还依靠除军事对抗形式之外的一切形式反对社会主义的活动,其表现为组建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干涉他国内政、扶植代理人进行局部战争等。“冷战”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状态,与“热战”一词相对应。
“冷战”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莱纳奇伦比亚的一次演说。此外,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维斯特,一幅横跨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由此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
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国际社会几乎一致认为“冷战”时期已基本结束。
东欧剧变
自20世纪80年代年起,东欧局势发生剧烈的动荡,各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短的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东欧各国的剧变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党内出现了反对派。二是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压力下,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反对派势力扩大。三是反对派通过不断制造动乱,施加压力,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取得政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
1989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提出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年2月6日到4月5日,包括团结工会在内的第一次圆桌会议在华沙举行。政府当局和团结工会达成了政治、经济改革方案,并且修改宪法,实行总统制。4月17日,华沙法院宣布团结工会为合法组织。在6月4日的大选中,团结工会获胜,统一工人党惨败。12月29日,波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了关于波兰统一工人党在国家中起领导作用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款,改波兰人民共和国为波兰共和国。
1990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通过《关于波兰统一工人党停止活动的决议》,决定结束党的存在。1990年5月,国会通过了政党法,禁止各党派在工厂、军队和国家机关中从事党派活动。12月9日,瓦文萨当选总统。由此,波兰进入了多党角逐时期。
1988年5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多元化,加速改革。1989年2月,社会主义工人党重新评价了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认为这是一次“真正的起义——人民起义”,并通过了实行多党制的决议,认为政治体制多元化可以在多党制范围内实现。1989年10月,社会主义工人党将党的名称改为社会党,并把党的奋斗目标定为民主社会主义。原党中央总书记格罗斯不同意这一决定,改组社会主义工人党。社会主义工人党宣称长远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当前目标是阻止资本主义复辟。1990年10月18日,国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改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为匈牙利共和国。
1986年,保加利亚共产党提出了对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等一切领域进行根本性的变革。1989年5月29日,保加利亚开放边界,引起31万保加利亚人大出逃,造成国民经济的停顿。1989年11月10日,姆拉德诺夫任保共中央总书记,他极力倡导政治多元化。12月,党的领导机构大改组,30多名中央委员被开除或解职。
1990年1月30日至2月2日,保共中央召开第14次特别代表大会,通过了《保加利亚民主社会主义宣言》和新的党章,正式放弃原来的奋斗目标,政治上主张建设民主与人道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经济上实行所有制多元化和市场经济。4月3日,保共改称保加利亚社会党。1990年4月,国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改法、政党法和选举法,姆拉德诺夫当选为总统。1990年6月10日,保加利亚举行政治多元化后的首次选举,社会党获得多数席位,成为执政党,组成新政府。此后,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仍然非常激烈,社会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1968年布拉格之春事件后,捷克斯洛伐克一直陷入僵化和停滞状态之中。1989年春,捷克斯洛伐克围绕如何评价布拉格之春事件,爆发了一场政治风暴。各地发生大规模游行。11月19日,以哈维尔为首的公民论坛成立。11月29日,捷议会批准宪法修正案,取消了捷共的领导地位。11月30日,捷共中央主席团举行会议,宣布苏联1968年出兵捷克是错误的。12月20日到21日,在捷共非常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在捷克斯洛伐克实现民主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12月28日,联邦议会选举刚被恢复名誉的杜布切克为捷共主席;29日,选举哈维尔为总统。至此,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领导职务已不在捷共手中,捷共成为在野党,失去了执政党的地位。
1991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国名改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2年6月5日到6日,在新的议会选举中,捷克主张维持联邦制,斯洛伐克主张独立,双方意见相左。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分裂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因抗议解除一名持不同政见的神父职务举行的群众示威,演变成骚乱。不久,布加勒斯特也开始了骚乱,军队倒戈。党和国家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被捕,并被秘密处决。12月27日,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罗马尼亚。1990年5月20日,罗马尼亚举行全国大选,伊埃利斯库当选总统,救国阵线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组成新政府。
铁托逝世后,南斯拉夫民族矛盾加剧。境内的不同种族中,塞尔维亚人占人口的36%,克罗地亚族占19.8%,穆斯林人占9%,斯洛文尼亚人占8%,此外有马其顿、黑山、阿尔巴尼亚等。1990年5月26日,南共联盟宣布解散,各共和国的共盟分别改称社会党、社会民主党或民主改革党。
1990年4月到5月,各共和国先后进行了选举,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原共盟失去了执政党的地位。1991年6月25日,克罗地亚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分别宣布独立。南人民军进行干预,发生了流血冲突,国际社会介入调解。1991年10月8日,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正式脱离南斯拉夫独立,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1992年3月,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宣布独立,但境内塞族反对,自行成立塞尔维亚波黑共和国。1992年4月,双方冲突演变为武装冲突,发生了迄今为止欧洲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波黑战争。由于欧共体、美国、俄罗斯的介入,波黑战争不仅旷日持久,而且越来越复杂。1992年4月27日,南联邦议会通过了成立由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联合组成的新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45年以来成立的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不复存在。
东欧发生的这场剧变,其性质绝非是社会主义完善自身的改革,而是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
“9·11”事件
2001年9月11日,纽约市世贸中心双塔摩天大楼被恐怖分子劫机撞毁,共有2823人遇难,另外还有10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算。这就是人们谈之色变的“9·11”事件。这一事件直接导致美国华尔街股市休市一周,欧洲和拉美股市、亚洲股市都遭受巨大冲击。“9·11”事件后,美国经济全面衰退。
当地时间早上8时51分,一架飞机撞向世界贸易中心的其中一座大楼。大楼随即发生爆炸,滚滚浓烟从上部冒出。18分钟后,在当地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时,一架小型飞机从相反的方向高速而精确地撞向世界贸易中心的另一座大楼。大楼随即也发生巨大爆炸。世界贸易中心的两座“双子星”大楼上端各出现了一个硕大的黑洞。世贸中心被撞击后不久,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也遭到了袭击。一架飞机在早上9时47分撞向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并造成大火。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门外也发生一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
由于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遭到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那斯达克市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等各大证券交易所均停止交易。在东部时间上午9时32分,美国股市宣布停市,外汇市场也出现了大幅的震荡。受它的影响,欧洲股市遭到重挫;不久,拉美股市也全部停盘。
一连串事件发生后,美国进入戒备状态,政府下令所有机场暂时关闭,飞机停飞,华尔街股市停市,白宫和国防部均紧急疏散。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称这是一起明显的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布什发誓要追查到底,严惩元凶,要开展一场打击恐怖主义的全球战争。世界各国领导人也很快发表讲话,严厉谴责这一恐怖袭击事件,并对美国人民表示同情。美国认定流亡的沙特大亨本·拉登及其领导的“基地组织”策划并组织了“9·11”事件,并要求庇护他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立刻将其交出,但遭到拒绝。于是,美国在10月7日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战争。“9·11”事件以后,反恐怖斗争逐渐呈现出白热化和僵持不下的局面。一方面,美国组织起国际反恐统一战线,取得了对阿富汗战争的胜利。阿富汗塔利班军事组织遭受重创,本·拉登基地组织的总部被端;另一方面,国际恐怖势力更加肆虐。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后,国际恐怖势力相继在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摩洛哥、巴基斯坦、印度和伊拉克等地掀起新一波报复性恐怖袭击浪潮。
“9·11”事件后,国际安全形势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大。外交上,反恐成为现阶段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的重要粘合剂。主要大国不同程度地调整了安全战略,导致国际反恐合作与传统军事竞争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