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国
7~13世纪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中国史籍称大食。西方史书称萨拉森帝国。阿拉伯帝国是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帝国的历史经历了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年)、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年)和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年)。穆罕默德逝世后,帝国的宗教和政治首脑称为哈里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最初的四代哈里发是经穆斯林公社选举产生的。第一代哈里发阿布·伯克尔(632~634年在位);第二代欧麦尔(634~644年在位);第三代奥斯曼·伊本·阿凡(644~656年在位);第四代阿里(656~661年在位)。史称他们为四大哈里发。从第二代哈里发开始,在圣战的旗帜下,先后征服了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636年)、巴勒斯坦(637年)、埃及(641年),灭伊朗萨珊王朝(651年),奠定了阿拉伯帝国的基础。第四代哈里发被刺杀后,帝国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被拥立为哈里发,定都大马士革,建立倭马亚家族的世袭王朝,哈里发不再由选举产生。经过多次大规模战争,向东征服了中亚广大地区,势力直达印度河下游地区;向西扫荡了拜占庭在埃及以西的北非势力,跨越直布罗陀海峡,进入伊比利亚半岛。至8世纪上半叶,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最终形成。它东起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西抵大西洋海岸,形成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阿布尔·阿拔斯推翻倭马亚王朝后建立了阿拔斯王朝。最初100年是帝国鼎盛时期,东面控制直至中亚的广大地区,西面全力进攻拜占庭。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在帝国广大范围内实现了伊斯兰化和阿拉伯语化,形成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等文化中心,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波斯、犹太、古希腊和印度等文化传统相结合,在文学、医学、史学、哲学、数学、天文、建筑等领域,成就卓著,对世界文化宝库作出过重要贡献。首都巴格达成为当时世界贸易和文化的中心之一。9世纪后期,帝国开始分裂和衰落。1055年中亚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巴格达。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蒙古大军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倭马亚王朝(Umayyad Dynasty)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王朝(661~750年)。公元661年帝国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建立。因其出自麦加古莱氏部落倭马亚家族,故名。首都大马士革。7世纪末8世纪初是王朝的鼎盛时期。向东征服中亚的布哈拉、撒马尔罕和印度河流域的信德和部分旁遮普,向西占领北非和西班牙。王朝统治时期,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的阿拉伯帝国最终形成。全国划分为五个行政区,设总督辖领;统一货币;规定阿拉伯文字为官方文书使用的文字,阿拉伯语为通用语言。王朝后期,王室内讧、教派争夺和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国力削弱。公元747年,伊朗呼罗珊爆发了阿布·穆斯林起义。公元750年被阿拔斯王朝推翻。倭马亚人的后裔在西班牙以科尔多瓦为首都建立的哈里发国家,史称后倭马亚王朝(929~1031年)。中国史籍称白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Abbāsid dynasty)阿拉伯帝国的王朝(750—1258年)。中国史籍成黑衣大食。西方史书称东莎拉森帝国。穆罕默德的伯父阿拔斯的后裔阿布尔·阿拔斯推翻倭马亚王朝后建立,故名。首都巴格达。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上半期是王朝的鼎盛时期。领土跨亚非欧三洲。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完善行政体制,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在帝国范围内实现伊斯兰化和阿拉伯语化,使阿拉伯语在中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各国学术文化界使用的国际语言。9世纪中叶后,进入分裂和衰落期,各地封建主割据自立,帝国趋于瓦解。1055年中亚突厥人占领巴格达。1258年蒙古人入侵,最后结束了阿拔斯王朝。(本文出自《中国百科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古兰经》
《古兰经》经文的内容,是穆罕默德在去世前23年里,针对当时发生的事情陆续获得真主启示的记录。其中历史、法律等内容占相当比重,但核心是真主存在、真主唯独的说教。《古兰经》语言生动,寓意深邃,充满隐喻和哲理,是伊斯兰教最主要的经典和教法的根本依据。(出自《中国百科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