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维持生命的根本
能量指的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热能。人体所需要的热能都来自产热的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人体从食物中获得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如内脏的活动、肌肉的收缩、维持体温以及生长发育等。
◎ 能量的食物来源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是人体的能量来源。这3种蕴藏能量的物质普遍存在于各类食物中。动物性食物含有较多的脂肪和蛋白质。植物性食物中,油料作物的籽仁含有丰富的脂肪;谷类中则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大豆除含脂肪外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坚果,如花生、核桃等与大豆近似;蔬菜水果中含能量很少。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这3种供给能量的营养素在代谢中可以互相转化,但彼此不能完全替代,因为它们在人体内各自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它们在膳食中应保持恰当的比例。
根据我国居民膳食习惯,在摄入的总能量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60%~70%,脂肪提供的能量应占20%~25%,蛋白质提供的能量应占10%~15%。
◎ 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人体每天从食物中获取能量以维持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影响这些能量消耗的主要因素有:
● 肌肉活动的影响。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肌肉的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机体代谢率。剧烈运动或强体力劳动可使产热量超过安静时很多倍。在肌肉活动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能量代谢仍保持较高水平,而后才逐渐恢复到正常。
● 精神活动的影响。人在平静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产热量增加一般不超过4%;但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时,如烦恼、恐惧或情绪强烈激动时,由于随之而出现的无意识的肌紧张加强,虽无明显的肌肉活动,但产热量已明显增多。另外,由于神经紧张状态可促使某些激素(如肾上腺素)分泌,结果使机体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加速,产热量增加。
小知识:从能量光知健康
通过特殊摄影方法,可以把人体的能量光拍摄下来。人在健康的时候所拍下的光谱和在疲劳或生病时所拍下的光谱,有着明显的区别。也就是说,一个人身体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包裹着他身体周围的能量场的强弱。而这种人体能量场的强弱,又会直接影响它对人体保护作用的大小。
●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人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从食后1小时开始,延续到7~8小时左右),机体虽然处于安静状态,但产热量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饭后2~3小时代谢率升高达最大值,若膳食全部是蛋白质,则额外增加热量达30%左右;若为糖类或脂肪,增加热量约为4%~6%;混合食物可增加产热量10%左右。因此,为了弥补机体额外产热的消耗,需要补充足够的能量。
● 环境温度的影响。人在20~30℃的环境中,在安静状态下,能量代谢最稳定。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即开始有所增加,在10℃以下显著增加,主要是因寒冷刺激引起寒战以及肌肉紧张度增加所致。当环境温度为30~40℃时,代谢率又会逐渐增加。原因可能是体内生化反应速度有所增加。此外,还有发汗功能旺盛及呼吸、循环功能增强等因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