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新形势下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及其意义(1)
第一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
一、世界格局的新态势
从世界局势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前,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是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具体来说,世界格局有如下新态势。
1.国际政治格局错综复杂
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的地位影响此消彼长,美国受到两场战争与金融危机影响,支配世界事务是力不从心。而中国成为解决世界经济和全球问题的关键角色,格局的变化使中美关系凸显敏感性、重要性。中国面对周边环境的新情况与外交新挑战,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国际机制在发生变化,多边外交平台出现了日益响亮的新兴大国的声音。世界格局出现新变化,这一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大国关系的变化上。
首先,美国虽然一直有称霸世界的愿望,但实现这个愿望的希望越来越小。随着一些新兴国家在经济上的强大,美国不可能单靠自己的力量掌控世界事务,同时G20取代G8,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对话机制,也表明以往主导世界政治的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呈现了此消彼长的态势。事实上,美国因为深陷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长期支配世界事务的能力正在下降。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则进一步削弱了美国的地位。美国虽然也在进行对外战略的调整,将外交作为战略重点,把外交与经济政策、军事力量结合起来,谋求扩大伙伴关系,而战争只是最后不得已的手段。但是,从美国的国家本质来看,它不可能完全摆脱战争。
其次,与美国身陷经济危机形成对照的是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走到世界经济的前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这种格局的变化推动着更多新兴力量参与到游戏规则的制定之中。因此,世界多极化仍然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最后,在大国间关系中,中美关系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世界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大国关系之一。从整体来看,两国间的战略对话与合作有突出表现。同时,两者的权力政治冲突也明显尖锐化了。如自奥巴马执政以来,中美关系总体上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也出现了一些重大波折。如2009年出现的谷歌事件、对台军售、奥巴马会见达赖、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导致了双方关系紧张上升。但随后于2010年双方领导人的会晤,特别是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体现了双方强烈的合作意愿。然而,双方在安全上的不信任状态并没有减少,除了外交上的交锋之外,双方以军演频频亮剑,特别是美国针对中国的威慑、围堵意图明显。这就不能不使中美关系处于十分复杂的状态之中。
政治与军事安全态势不容乐观。由于分离主义、意识形态、宗教和民族矛盾等原因,遍及全球的武装冲突特别是重大武装冲突、军备竞赛与裁军谈判、军事部署与军演接连不断。在亚洲的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缅甸、菲律宾,中东的伊拉克、以色列、巴勒斯坦、土耳其,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非洲的尼日利亚、民主刚果、索马里、苏丹和乍得等,都曾经发生过持续多年的重大武装冲突。近期,中东的埃及、巴林,北非的利比亚局势也发生剧烈动荡。从全球的军备情况看,军备竞赛与军备削减在同步进行。一方面,全球军费支出升至历史新高,全球有65%的国家增加了军费开支。美国仍然是全球军费开支最高的国家,而东南亚和南美的军队发展最为突出。另一方面,欧洲主要国家受主权债务危机和财政紧缩政策的影响,大规模缩减国防费开支,一些老牌军事大国包括英国、德国的军事实力受到了削弱。在军控和裁军领域,2010年美俄签署新的核裁军条约,这虽然是一个重要进步,但是,全球核安全布局并没有因此发生根本改变。
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非传统安全是指政治、军事安全之外的安全问题,主要指当今的恐怖主义、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政治以及难民移民等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能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通过军事政治手段,而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国际合作和多层次的治理。近年来,在恐怖主义问题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起恐怖袭击事件。恐怖主义作为一种具有政治目的的暴力形式,不仅与战争行为日益交织在一起,而且危害程度重大,造成成千上万人的死伤。虽然面对猖獗的恐怖主义活动,世界各国进一步深化合作,在完善反恐立法、加强危机管理方面推出了一些新举措,但在反恐合作中也不时出现矛盾与分歧。在能源政治问题上,主要集中于国家间围绕油气资源所有权进行的竞争更加激烈。事实上,当今海洋领土争端,甚至一些地区性的战争,大都与能源有关。从未来的发展看,在中东、非洲、南美、中亚等油气资源富集区,能源投机竞争还将持续。新兴国家由于在全球经济政治中地位上升,因此会在能源政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气候变化上,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责任分担、减排目标、技术与资金援助等问题上分歧严重,要想在短时期解决分歧是很难的。在难民移民问题上,全球范围内被迫迁移的人口包括因战争冲突和种族、宗教迫害等原因而造成的难民流离失所,以及因自然灾害而形成的国际生态移民,数量巨大,迁移的去向一般是欧美国家,因此一些欧美国家排斥移民情绪有所抬头,政府对移民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措施,打击非法移民的手段更为强硬,而国际统一的更具约束力、更加完善的解决移民问题的国际合作框架尚未建立起来。这些问题的严重存在,都对国际社会的安全构成一定威胁。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面临新挑战。伴随着我国外交活动的拓展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外部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与我国的互动也在发生变化,我国面对着发挥更大作用的机遇,也面对着处理复杂外交问题的挑战。如朝韩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特别是2010年3月“天安号”爆炸沉没事件,导致了朝韩的强硬对峙;11月朝鲜与韩国在西部争议海域发生炮战,使局势随时有爆发战争的危险,从而使整个地区失去和平与稳定。再加上朝核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从而使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有了更大的危险性。再如东海的钓鱼岛,2010年9月发生日本海上巡逻船与中国渔船相撞事件后,不仅使中日领土争端陡然升温,而且日本也以此为借口鼓吹中国威胁论、大力发展军力、加强了在相关海域的军事力量、加强日美军事同盟。特别是美国在2010年从东海到南海进行了一系列外交和军事活动,包括派航母参与在黄海的军演和访问越南,针对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美国为了实现重返亚洲的战略,除了进一步加强与韩日的军事同盟外,还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以及印度的外交与军事关系,对南海领土争端的干预,使得中国面对的领土主权安全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了。美国总统奥巴马接连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和印度进行访问。再如东南亚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也都采取了各种行动宣示其主权,并且加强了军备建设。印度甚至有专家鼓吹,受到中国扩张威胁的印度、日本和越南,应该建立河内合作组织,其创始国还应该包括美国。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的周边环境较为严峻。
2.世界经济开始复苏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实体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
在经历了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之后的今天,世界经济已出现复苏的良好势头。但是,这次的经济复苏还有一些不容乐观之处:一是复苏的过程中有波动性,二是世界各国复苏的步伐不一致,三是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复苏并没有就业的复苏,四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不是那么强。由于上述一些主要特点,从而使当前一些国家特别是主要经济体的总体实力发生了变化,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新兴经济体,作为一个整体,特别是“金砖”国家整体实力迅速提升,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再有就是各个国家特别是主要经济体之间经济政策的协调方面在危机期间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随之分歧也在增加。上述情况,必然使世界经济在今后的发展中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全球总需求、金融部门和资本市场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债务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公共债务、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政策、主要经济体内部与外部不平衡、全球治理的效果、一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等问题将如何变化,还是很难准确预测的。总之,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复苏是总体趋势,但全球经济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威胁经济复苏的风险仍然存在。
在上述国际局势之下,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更加积极主动的实施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和体现我国的新优势。这就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抓住国际形势提供的发展机遇,应对国际局势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可能给我们带来的风险,攻坚克难;才能适应对外开放战略的总体需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国内现阶段性新特征
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人减少到两千多万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新的跨越,我们党就必须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第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认识当前的基本国情,是党确立和坚持正确的执政理念的重要基础。从我国现阶段来看,我们的基本国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开始于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直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在这长达100年的时间之内,必然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