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纳方法:破解本土营销8大难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营销思想在挑战中变革

“假如你不喜欢变革,那么你将与这个世界绝缘。”这句话是美国陆军参谋长埃里克·辛赛克说的,我觉得很有道理,整个世界都在变,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改变呢?还有一个企业家说“唯一不变的是改变”,我是一个喜欢改变,喜欢挑战的人,以至于不会与世界绝缘。

从大学生物专业转行搞市场营销,从农科院研究员到日化食品质检员,从质检员到广告人,再从广告人到销售业务员,到市场部经理,到营销总监,再到营销总经理;从国外著名企业(小护士日化、英国联合饼干)到中国民营企业,最终在1995年年底创办了自己的企业——采纳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我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营销实战,接触了营销战线上的各色人士,从读书到实战再到海外营销、向广告大师学艺,我从一个营销广告界的小学生,成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的EMBA班营销讲师、中国十大营销专家、影响中国咨询业的20人之一,我一直在挑战,一直在超越。

2013年,采纳迎来了它18岁诞辰。在这18年里,采纳服务了国内外著名的品牌,包括摩托罗拉、西门子、青岛啤酒、皇明太阳能、中国移动、TCL通信、吉利汽车、黄山香烟、苏泊尔等。我和采纳一直在挑战,而这一系列的改变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在这个营销无处不在的时代,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世界环境在变,人们生活水平在变,科学技术在变,消费者心理在变……我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样的营销思想才能适合我们应对变化着的市场环境呢?是需要理论工具,还是需要像我这样一大批从实战中成长起来的所谓“本土专家”的思想呢?

营销大师科特勒的营销观点认为,营销首先是展示营销环境下的背景,然后提出营销的理论体系,最后提供给我们可借鉴的理性营销方法。但是我们看到的中国市场是非理性的,消费者不成熟,市场环境法制系统不健全,营销人员无职业,企业老板“英雄莫问出处”,企业的原始积累带有“原罪”等等。中国营销呈现出与欧美国家营销完全不一样的状态,所以我认为,营销理论应该是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利用价值,中国的营销只有在变化的操作中,才能演绎其精彩。没有创新,没有变化,我们的营销只会停留在狭小的范围内来展示它有限的魅力,而我们也会因为有科特勒这样的大师而忘记理性地创造未来。大师或许没有错,我们所处的环境也没有错,中国的市场状况也没有错,错误的是教条主义,生搬硬套,不肯改变的观念!

现阶段,中国企业最需要专业化、系统化的营销,最缺乏的也是专业化、系统化营销。理论永远无法演绎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市场营销实践,我们更应该大刀阔斧地去创造、去实践,没有实践,不可能会有可实际操作的解决问题的营销方法,要在实践中找到新方法。企业需要的永远是能为企业创造利润,能够带动产品销量,能够维护企业利益的营销,即使是被所谓的“外国专家”、“大师”看成“层次低”的中国企业,也需要有新的营销理论来领导团队、培训员工、管理员工,因为在大环境下存在的变化,需要我们这些“本土专家”在不断思考中引领企业的营销观。

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好的营销方案应该是营销战略的明确化、营销政策的制度化、营销管理的规范化、营销执行的流程化、组织的弹性化、执行者的素质化、营销努力的品牌化等几大方面都有所突破,从而使企业能够面对新的营销环境而不断地提升。

营销模式高屋建瓴,具有很强的营销实践指导意义:

(1)它将企业的营销战略集中于创造品牌价值、为企业打造持续性的品牌价值观上。

(2)战略性的定价超越以前的战术性定价,价值营销替代价格战。

(3)将分销战略与长期规划相结合,建设性地提出“战略伙伴”计划。

(4)将零散的创意、促销用整合传播来贯穿。

这些思想必将影响中国更多的营销人,使他们借助一盏盏明灯,更加勇敢地前行!在本书里你会看到大量实战的案例在支持、印证着这些新思想、新方法!

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市场也变得全球化了,每个企业都在努力地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以适应形势,迎接新环境下的新挑战。但是中国还有很多企业的发展没有搭上世界市场发展的早班车,因此,许多企业在面对价格战、渠道战、促销战、终端战时,便束手无策。许多中国企业不仅缺乏理论指导,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理论上的混乱,例如客户关系的管理、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价格大战、渠道冲突等问题。在本书中我们将试图做更清楚的阐述。

“痛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太极循环的变化格局哲理,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一切,而是螺旋式地上升前进,冲向巅峰,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变化发展。万事万物都遵循这个发展规律,作为营销理念的倡导者,我倍感责任重大,更加应该为更多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提供一种前瞻性的引导。

本书凝聚了众多国内外营销专家的智慧,书中有一些工具、思想并非我的原创,也正是有着众多营销人的实践与总结,才有了这本书观点及案例的诞生,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感谢采纳品牌部以及所有对本书做出贡献的人,没有你们的支持就不会有这本书的完成!

朱玉童

联系E-mail:zhuyutong@caina.com

微博地址:http://weibo.com/u/124975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