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奇遇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译者序

承蒙广州花城出版社的厚爱,本人有幸自2015年底开始进行《匹诺曹奇遇记》的中文本翻译,共历时3个月,书易三稿,终于在2016年夏天,与各位读者见面。

作为一部世界闻名的儿童/青少年文学经典,匹诺曹这一长鼻子木偶的经典形象,早已跳出原著,通过漫画、动画、电影、戏剧等形式,特别是随着20世纪40年代以来,迪斯尼版《匹诺曹》在全球的热映,匹诺曹、老木匠、蓝发仙女、老蟋蟀、狐狸和老猫等经典形象,通过他们在小木偶“成人”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善恶美丑,一一飞入了世界各国孩子们的脑海,并成为了上百年来几代儿童集体记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乃至曾有人评论说:没有读过《木偶奇遇记》的人确实不少,但是不认识匹诺曹的人恐怕屈指可数。

根据对现存资料的考证,我们可以确定无疑的是,作者科洛迪(Carlo Collodi)当时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并不满意,他甚至曾经在一封致《儿童日报》主编费迪南多·马蒂尼的信中写这样的字句:“……你们想怎么改,我都没意见,重要的是一旦你们开始在报纸上刊出以后,不要忘记给我付上一笔满意的报酬,否则我肯定没有动力再(将这部糟糕的作品)继续写下去了。”

科洛迪当年绝对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部“拙劣”的作品,竟然能跨过了时空的界限,一举成为西方世界继《圣经》之后,翻译版本和阅读数量最多的一部作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意大利科洛迪基金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共同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木偶奇遇记》在全世界当年共有240种版本,几乎涵盖了世界上所有地区的主要语言。这部作品获得的空前成功,甚至引发了许多科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匹诺曹”这一角色真实身份的好奇与探究,他们通过文献分析和考古发掘,提出这部作品的灵感取自科洛迪长年生活的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而且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根据他们的考证,在科洛迪生活的年代,曾经真实生活着一个四肢都装上假肢,鼻子上也装有一支木管的人,名字就叫“匹诺曹(Pinocchio)”;此人由于在意大利统一战争中负伤失去了双手和双脚,因此不得不装上假肢,并靠在当地剧场里的表演维生,还成为一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人物。

通过译者在意大利当地的观察发现,作为匹诺曹的故乡,长鼻子木偶这一形象不仅生活在意大利人的集体记忆中,更成为了继罗马斗兽场、意大利面等之后,又一代表意大利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管来到意大利的任何一座城市,北自米兰,南至莫西拿,以小木偶为题材的各式周边产品应有尽有,除了常见的木雕模型外,还有匹诺曹闹钟、匹诺曹餐具等等,不一而足。距离佛罗伦萨(Firenze)不远的科洛迪小镇是作者卡罗·科洛迪母亲的故乡(“科洛迪”这一笔名便来自这个小镇),这里还坐落着全世界最著名的匹诺曹博物馆,馆藏一座身高16米的巨型匹诺曹雕塑。

《木偶奇遇记》这部作品,于1883年首次由位于佛罗伦萨的费力齐·帕吉出版社(Libreria Editrice Felice Paggi)成书出版,并由恩里克·马赞提(Enrico Mazzanti)手绘插图。此后的数十年间,由于科洛迪这部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意大利国内还出现了一系列以匹诺曹为主人公的改编故事,这一现象被后人称为“匹诺曹热(Pinocchiate)”,如由卡罗·科洛迪的侄子Rambadi所著的《木偶奇遇记》姐妹篇《Pinocchio under the sea》亦曾被我国翻译家宋易先生于1934年译为中文,并命名为《木偶游海记》。

“匹诺曹”这一经典形象得以进入我国,首先要感谢一位名叫徐调孚的著名翻译家;据史料记载,徐先生曾于1927年首次将英文版的《木偶奇遇记》译为中文,让我国读者首次认识了这个名叫“匹诺曹”的俏皮小木偶;徐先生的译本在此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成为了《木偶奇遇记》各个中译本的“母版”或重要参考版本,不能不说是翻译史上的一个奇迹。

此外,对于这部脍炙人口的意大利经典文学作品,我国的意大利文学研究学者,如著名翻译大家吕同六先生,也早从上世纪50年代起便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重视。此外,著名意大利语翻译家刘月樵先生也曾于2005年开始,从意大利原文出发,将该作品译为中文。

随着各种中文版本的《木偶奇遇记》在华人世界的出版,毋庸置疑的是,“匹诺曹”早已不再是一个停留在文学作品里的儿童角色,而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华人童年记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试想有多少的爸爸妈妈,曾经通过匹诺曹长鼻子的教训,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就连以辛辣讽刺闻名的台湾著名政治评论家李敖先生,也曾经自比“老蟋蟀”,希望做一个能对社会丑陋现象,发出逆耳忠言的人。

本人作为中国意大利研究学界的后起之辈,亦自童年起便深受《木偶奇遇记》的影响,虽然由于时间久远,本人已不能记起其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许多主要人物的名字,但是“长鼻子小木偶”这一经典形象,早已深深印入我的脑海之中;特别是自2003年开始学习意大利语后,《木偶奇遇记》更是通过各种原文阅读和影视材料,进入到我大学生涯中;此外,在我校每年举办的“欧罗巴文化节”中,意语系学生更是通过现场配音的表演方式,完美地用意大利语诠释了科洛迪的这部传世佳作,并获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为了更好地中国读者们展示《木偶奇遇记》,本人选取了RL Gruppo Editoriale srl 出版社出版的《匹诺曹奇遇记》完整版,并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刘月樵先生的意译版本和李晓童的英译版本。在翻译过程中,本人遇到了一些之前未曾想象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跨文化翻译的方式,让中国读者更好地领悟原汁原味的《木偶奇遇记》。

语言问题。由于科洛迪写作此书时为19世纪80年代,而且故事背景选取在托斯卡纳大公国(1569-1859)时代;因此,原文不乏许多晦涩难懂的词句,在此仅举一例: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各种古代货币单位,如soldo,zecchino d'oro等,若将之直译为“钱”和“金块”,译者愚见认为不仅会导致阅读美感的丧失,更会让人对其实际价值,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而这一点对于更好地理解最后一章中“仙女赠还金币”一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鉴于作者科洛迪以16世纪的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公国为背景,本人亦将soldo译为我国古代常用的基础货币单位“文/钱”,以期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这部意大利经典作品的同时,得以开展一场中意文化交流的“穿越之旅”。此外,作品中还出现了大量的托斯卡纳当地方言与表达习惯,亦对本书的翻译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此不一一举例。

文化背景问题。由于时空的巨大间隔,作品中科洛迪所展现一幕幕场景,不仅对来自异质文化的译者长吁短叹,就是意大利本国人,也对其中的部分场景描写,不能胸有成竹。在此仅举一例:在作品的第三十五章,作者在一段关于“大鲨鱼”腹中环境的描写中,曾经提到了“大斋节的炸鱼味”,译者对此出现这样的一段描写甚是不解;后经过访问调查和文献查询,才发现在意大利的传统习俗中,“大斋节”期间人们由于宗教的原因,不得食用红肉(如牛、羊肉等),因此鱼肉便成为了许多意大利人餐食的唯一选择;此外,炸鱼的味道还常常会引发意大利人的油腻恶心之感;因此科洛迪在这里所希望描述的是一个让小木偶倍感难受的环境。

为了更贴近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本译本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以意大利语原文发音为基础,将部分故事人物以中国特色的方式进行命名,如“梅兰坡”“蒋乔”等角色。

以意大利语原文意思为基础,将部分故事人物以中国特色的方式进行命名,如将Mangiafoco(“食火人”)译为“火云邪神”。

插入了部分中国传统评书中的常用句式表达,如“话分两头”“另一边厢”“欲知后事如何”等。

最后,我要感谢花城出版社的林菁老师,这次《木偶奇遇记》得以最终出版,离不开林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本人在翻译过程中,曾因为各种问题,通过电邮和微信等方式多次烦扰林老师,然而她每一次都会以耐心的讲解和细致的回答,给予我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此外,我要感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Matteo Brandi老师,以及米兰国立大学的中文博士研究生Simona Gallo女士。他们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与介绍,让本人于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许多文化背景和语言问题,得以一一迎刃而解。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通过默默的付出,促成了本书的最终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