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推荐家庭必备验方(珍藏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常见症状(3)

【必备验方】

1.生姜8克(洗净,切薄片或细粒),粳米(或糯米)100克(洗净),大枣2枚。同煮成粥,温热服食,每日2次,每次半剂。适用于脾胃虚寒型反胃呕逆、呕吐清水、腹痛泄泻;对风寒感冒患者亦适用。胃热者忌用。

2.粳米50克,柿蒂3个,白梅花3克,生姜3片。将粳米洗净、煮粥,水沸后加入柿蒂、生姜,煮至粥快熟时,加入白梅花再煮片刻,捞出柿蒂、生姜,即可温热服食,早、晚各1次。适用于呃逆、胸胁胀闷、头昏目眩、恶心不食等症。

3.乳香、硫黄、陈艾各6克。共为细末,以好酒1杯煎数沸,熏鼻,同时用生姜擦胸前。适用于阴寒型呃逆。

4.麝香、冰片各3克。共研细末,混匀后敷于脐周,2~3日为1个疗程,连用1~3个疗程。适用于闭证兼见顽固性呃逆。临床上对神经内、外科急危重症患者兼见顽固性呃逆者效果尤佳。

5.选取耳穴神门、膈、脑点、皮质下、脾、胃诸穴。用胶布把王不留行固定于上述诸穴后进行压迫刺激,每次用手指按压1~3分钟,每日5~7次,2日为1个疗程,连用1~3个疗程。

【名医指导】

1.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暴怒、过喜等不良情志刺激。情志不和,容易引起机体气机不顺,易引起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从而诱发呃逆。

2.适当体育锻炼,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对抗外邪入侵的能力;同时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因为过寒引起膈肌痉挛导致呃逆。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吃饭不要过快,要充分咀嚼,每顿饭最好有汤或稀粥搭配食用,以防一时性呃逆的发生。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腻之品,避免饥饱无常,发作时应进食易消化食物。

4.防止精神性呃逆:15~20岁的女性癔症患者常可出现频繁呃逆,所以需防止癔症发作。

5.患者病情危重时突然打嗝连续不断,可能提示有疾病或病情恶化,需引起注意。

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症。中医学将大便稀薄、时作时止、病势缓者称“泄”;大便清稀、如水直下、病势急者称“泻”。临床统称泄泻。西医学将病程在4周以内称急性腹泻,4周以上称慢性腹泻。急性腹泻以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为主要病因,慢性腹泻则以慢性肠道感染、肠道肿瘤、吸收不良性腹泻、非感染性炎性病变(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为主要病因。

中医学认为,凡外感寒湿暑热,或饮食所伤,情志失调,或久病脾胃虚弱,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清浊不分,皆可发生泄泻。本病病位在肠,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与肝、肾密切相关。脾虚湿甚是发病的关键,故以运脾化湿为其治疗原则。

【必备验方】

1.大米30克,茶叶10克。将大米炒黄,再与茶叶同炒至黄黑色,加水250毫升煮沸5分钟,过滤并煎液,顿服(婴幼儿用量酌减)。

2.芡实200克,老鸭1只,姜、葱、食盐、味精各适量。将老鸭去内脏并洗净血水,纳入芡实,炖熟烂,加姜、葱、食盐、味精调味,佐餐食用。适用于脾虚泄泻。

3.大蒜2~3瓣。捣烂,敷于双足心,2~4小时后揭去(以不起疱为度),每日1次。适用于久泻。

4.车前子4份,茯苓1份,豆蔻1份。共研细末,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1岁以内每服1.5克,1~3岁每服2.5克,3岁以上酌情加大剂量。适用于婴儿泄泻。

5.山楂片20克,大枣10枚,鸡内金2个,白糖少许。将山楂片及大枣烤焦至黄黑色,加入鸡内金、白糖后煮水服,每日2~3次,连服2日。

【名医指导】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脾气旺盛,则不易受邪。

2.加强食品卫生及饮用水的管理,防止污染。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干净,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3.生活起居有规律,防止外邪侵袭。夏季切勿因热贪凉,尤其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感邪。

4.宜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饮食宜新鲜、清淡,易于消化而富有营养,忌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急性爆泄易伤津耗气,可予淡盐汤、米粥等以养胃生津。

5.注意调畅情志,尽量消除紧张情绪,尤忌怒时进食。

便血

便血又称血便、下血、结阴,是指血从大便而下,或血便夹杂而下,或单纯下血,或大便前后下血。可见于胃肠道炎症、溃疡、息肉、肿瘤以及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等引起的大便下血。凡见大便中有血,如大便前、后下血,或血便夹杂,或单纯下血者,均可从便血论治。注意应与痢疾、痔疮相鉴别。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湿热之邪侵及肠道,由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嗜酒等均可导致湿热内蕴、下注肠道,损伤肠道络脉,迫血下溢而致便血;中焦虚寒,脾阳虚亏,统血无力,血溢肠中,发生便血。便血有远血、近血之分,便血色鲜红者,其来较近;便血色紫者,其来较远。下血鲜红,其来如溅者,又称肠风下血;浊而色暗者,又称脏毒。

【必备验方】

1.黄泥土(或墙土)30克,焦地榆15克,红糖50克。水煎焦地榆,去渣,滤药汁半碗,将黄土研末过筛,与红糖入药中调匀温服。适用于便血不止者。

2.豆腐末入袋滤出浆者,取渣炒黄燥,研末。下紫血者,清晨以白糖水调服9克;红血块者,以砂糖调服。每日3次。

3.熏洗法:阿胶加醋浸没软化后蒸烊成膏。每取30克加醋500克,加热烧沸后熏洗肛门,每日2次,原液可洗多次。适用于肛裂、痔疮出血。

4.苍术、黄柏、连翘各10克,槐角20克,陈皮、黄芩各15克。共为细末,以鲜地黄80克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饭前白开水送服,每次30~50丸,每日2次。适用于积热便血。

5.五味子适量。打碎,蜜拌蒸晒干,研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清晨以温开水送服9克,连服半年。适用于因饮酒过多所致便血者。

【名医指导】

1.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宜进食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蛋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腻黏滞之品;戒烟、酒。莲藕、空心菜、苋菜、茄子、香椿、石榴、苹果等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西瓜、香蕉、番茄等有润肠作用;可选择性食用。夏季多饮水,每日定时排便。

2.劳逸结合:在便血期间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忌久坐、久站,以卧床休息为宜;但适当的运动可以减低静脉压,加强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消除便秘,增强肌肉的力量。

3.避免情志过极,对血证患者要注意精神调摄,消除其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

4.严密观察病情的发展和变化。若出现头昏、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芤或细数等,应及时救治,以防产生厥脱之证;便血量大或频频便血者,应暂予禁食,并积极治疗引起血证的原发疾病。

尿频、尿急和尿痛

尿频、尿急、尿痛是患者排尿时自觉不舒服的感觉,是泌尿系统发炎时的常见症状。这3种症状多同时出现,统称尿路刺激征或膀胱刺激征。如急性肾盂肾炎、尿道炎、膀胱炎等,常可出现此类症状。在一定时间内,排尿次数明显超过正常范围,即称尿频。正常成人,白天平均小便4~6次,夜间(睡觉后至天亮起床前)平均为0~2次。尿频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前者多由饮水过多、寒冷、精神紧张等引起;后者可由泌尿系统疾病和神经源性疾病引起(如膀胱疾病、前列腺炎、糖尿病、尿崩症等),常同时伴有尿急、尿痛。尿急是指尿意一来就迫不及待立即排尿的症状,常同时伴有尿频;多见于急性膀胱炎、膀胱内异物、前列腺增生等。尿痛是指排尿时,体内某个部位发生疼痛的感觉。排尿开始尿痛,多由前尿道炎引起;排尿后期尿痛,常为后尿道、膀胱、前列腺炎引起。尿痛伴有尿急、尿频者,病变多在膀胱;尿痛合并排尿困难、甚至排不出尿者,多为尿道疾病。

本病中医学属于“淋证”范畴。其病机主要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若二便灼热刺痛,为热淋;若湿热蕴结,尿液煎熬成石,则为石淋;若湿热下注,气化不利,无以分清泌浊,脂液随小便而去,小便如脂如膏,则为膏淋;若膀胱湿热,灼热血络,迫血妄行,小便涩痛有血,则为血淋。临床辨证治疗时需辨明证候之虚实,标本之缓急,实则清利,虚则补益。同时结合病程的长短辨证论治。

【必备验方】

1.丹参24克,赤芍、白芍各12克,炒川楝子、延胡索、芒硝(分次冲服)、生大黄各9克,海金沙15克,金钱草100克,木通9克。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适用于石淋。

2.玉米须30克,灯心草、车前子各10克,猪肚1个,食盐适量。将玉米须、灯心草、车前子水煎,取汁煮猪肚(切块),加少许食盐调味服食,连服3~5日。适用于热淋。

3.荠菜250克,瘦猪肉、大米各100克,黄酒、酱油、食盐、淀粉、味精各适量。将猪肉剁成泥,加黄酒、酱油、淀粉搅成肉糜,以油烧热炒熟;荠菜洗净、切碎;大米煮成粥,加入荠菜末煮5分钟,再调入肉糜煮沸,调味即可。适用于老年肾亏型肾结石、血淋。

4.大蒜适量。捣烂,用纱布置于两足心涌泉穴12小时后除去。适用于热淋。

5.大黄、黄柏、黄连各30克,野菊花20克,血竭、苏木各10克,赤芍、芒硝(后下)各25克,前7味药加水2500毫升煮沸后再煎20分钟,倒入芒硝溶解。取液先熏蒸会阴部后坐浴,每日1剂,每剂可用2~3次(加热后再用),连用20日(不加用其他疗法)。适用于热淋。

【名医指导】

1.控制饮食结构: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平时要多吃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的食品,如新鲜蔬菜等;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

2.远离烟、酒:烟、酒都是典型的酸性食品,抽烟、喝酒极易导致人体的酸化。

3.多饮水:饮水能补充人体必需的水分,有利于稀释血液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有益于机体的新陈代谢,促使机体多余的尿酸排出。

4.经常进行户外运动:在阳光下多做运动多出汗,可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多呼吸新鲜空气可减少发病的概率。

5.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压力过重会导致酸性物质的沉积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适当的调节心情和缓解自身压力可以保持弱碱性体质,能进一步改善尿频等症状。

6.生活规律:生活习惯不规律,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等均会加重体质酸化,病毒容易入侵。

腹痛

腹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而表现为腹部的疼痛,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其病因十分复杂,多由腹腔内脏器疾病引起,某些全身性疾病,如中毒、过敏等也可引起腹痛。按疼痛的部位可分为上腹痛、脐周或全腰痛、下腹痛、侧腹痛。

中医学认为,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症。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均属本病范畴。凡外邪入侵、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跌仆损伤以及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腹部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均可导致腹痛。常见有寒邪内阻、湿热积滞、饮食停滞、气机郁滞、瘀血阻滞和中虚脏寒等证型。

【必备验方】

1.生姜6克,葱白30克,吴茱萸2克,粳米适量。将生姜、葱白切碎,吴茱萸研细末;先用粳米煮成粥,加入吴茱萸末及生姜、葱白,再煮3~5分钟,温热服食。适用于虚寒腹痛。

2.带鱼500克,淡豆豉6克,陈皮3克,胡椒1.5克,生姜3片,料酒、食盐各适量。将带鱼去鳞及内脏、洗净、切块;将淡豆豉、生姜片、陈皮、胡椒加适量清水烧沸,入带鱼、料酒、食盐,煮熟。每日1剂,分2~3次服。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腹痛、饮食减少、消化不良者。

3.香附40克,莱菔子50克,生姜30克,葱白头15个。共打碎后炒热,加米酒稍炒,装进透气布包内,于脐腹部热熨。适用于急性腹痛。

4.手蘸温水,于患者膝、腕处用力拍打至有紫黑斑点出现,以针刺去恶血即愈。

5.小茴香根9克。水煎服。或鸡蛋黄2个,放小勺内炼油服。或乌药3~6克,水煎顿服。或小茴香、老姜、艾叶各9克,葱头1个;同捣烂,炒热,敷脐(或布包熨脐或茶油少许点在脐上),外以火罐拔之。适用于小儿腹痛。

【名医指导】

1.注意寒温调摄,避免外邪入侵。

2.合理、科学地安排膳食,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避免损伤脾胃元气。注意饮食卫生。带有有害菌的不洁食物进入肠道后,打破了肠道菌群平衡,引起肠胃不适和腹痛。夏季脾胃功能弱,如果入秋就吃很油腻的食品会加重肠胃负担,不妨服用一些益气健脾、理气和胃的保健品,帮助肠胃调整适应。

3.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如忧思过度易损伤脾胃影响脾气不舒;郁怒容易伤肝,肝郁横逆犯脾,也容易引起脾胃的功能调节受损。

4.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机体内的各个内脏器官适应运动的需要。训练或比赛前要特别注意饮食的内容、饮食的时间和饮食的量,以防止运动性腹痛的发生。

5.发生腹痛时应密切关注病情,不适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