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推荐家庭必备验方(珍藏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3章 常见症状(12)

【名医指导】

1.在异物入目机会较多的场地工作时,可戴防护眼镜。不方便工作的话,戴近视眼镜、墨镜甚至隐形眼镜,也能保护角膜。

2.若有异物入目,需及时正确处理;切勿乱施揉擦或随意挑拨,以免加重病情或变生他症。

3.若金属异物进入眼内,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4.注意个人卫生,不随意用手或不洁之物揉眼睛。

外耳道异物

外耳道异物是指不应进入而进入外耳道的各种物体,可有动物性、植物性、合成材料和金属类等。常见于儿童嬉戏时,将玩物塞入耳内,或因耳痒难忍,而用火柴梗挖耳断入耳内,或劳动时谷物等弹飞入耳,偶有昆虫飞入或爬入耳内,形成异物;也有癫狂病患者(精神病)将异物塞入耳内者。另外,亦有行耳道治疗时,将纱条、棉条等遗留耳道内太久所致者。

本病中医学称“异物入耳”。多为异物入耳、扰及清窍。动物类异物骚动时,可有耳道奇痒、疼痛、咳嗽;若近及鼓膜,可有耳鸣、眩晕。其他类异物如体积大或遇水膨胀,阻塞、压迫耳道,可致耳内胀闭疼痛剧烈,听力减退。

【必备验方】

1.金银花20克,野菊花10克,蒲公英15克,赤芍18克,黄芩8克,柴胡12克,甘草6克。水煎服。适用于形大或遇水膨胀的异物入耳,外耳道红肿、糜烂者。肿甚者,加防风10克;热盛者,加龙胆草、紫花地丁各12克。

2.羊肉60克(洗净,切块),巴戟天、肉苁蓉各15克,薏苡仁20克,生姜3片,大蒜30克。同以武火煮开,改文火煮3小时,调味后服用。

3.猪肾1对,磁石500克。水煎磁石,入猪肾炖熟;以葱、淡豆豉、生姜、花椒作羹,空腹服食。适用于异物入耳导致化脓性中耳炎者。

4.鲜地龙数条。先放清水内游15分钟,捞出,加少许食盐浸10分钟。取液滴耳,每日2~3次,连用1~2日。或鲜地龙30~40条(洗净),白糖30克。同搅拌30分钟后,取滤出液,滴耳,每次3~4滴,每日2~3次(滴药后在外耳道塞入棉球),连用4~5日。适用于异物入耳导致化脓性中耳炎者。

5.青黛4克,黄连3克,冰片2克,蝈蝈5只。将蝈蝈、黄连烘干后捣碎,研细末,与青黛、冰片研细调匀,装瓶密封(置阴凉处备用)。每取少许吹耳内,每日2次,7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异物入耳导致化脓性中耳炎者。

【名医指导】

1.不要养成随便挖耳垢的不良习惯。因耳垢能保持耳道的适宜温度,还可防止灰尘、小虫等直接接触鼓膜。

2.教育儿童不要挖耳,不将小物件塞入耳内。玩具要坚固,以免小零件脱落入耳。

3.遇小虫等入耳时,应用双手捂住耳朵、张口,以防鼓膜震伤。先滴入油剂、乙醇或者氯仿等将虫杀死,而后用冲洗法冲出或耳镊取出。

4.游泳或洗澡时不慎耳道进水,应及时使耳道内水流出,以免引起中耳炎。

5.耳道内滑进小圆珠、玻璃球时,不要用钳子取。

6.对体积较小且活动性小而不膨胀的异物,可用生理盐水冲出;对遇水膨胀而能活动的异物,可用耳镊、耳钩取出。

7.对不合作的小儿,必要时应在全身麻醉下取出异物;成人若异物阻塞很紧,取出困难,最好先给予局部麻醉药或止痛药,再取异物。

8.外耳道发生继发性感染时,应首先予抗感染治疗;待感染消退后,再取异物。

鼻塞

鼻塞是指鼻道因受到病毒感染血管肿胀而造成阻塞的情况,是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鼻塞亦可见于鼻炎、鼻息肉、鼻癌,可带来面部疼痛或头痛以及一定程度的不适。

本病中医学亦称“鼻塞”,主要见于肺系疾病中。如外感风寒和外感风热均可见鼻塞;如鼻渊、咳嗽、痰饮等证也可见鼻塞。

【必备验方】

1.大枣250克(去核),白扁豆1000克,面粉1000克。将白扁豆水煎至软,加入大枣煮至豆能捣碎时离火,趁热捣成泥状作馅;将面粉和好发酵,发好后加适量苏打(或碱)揉匀、擀皮,包入馅,蒸熟食。适用于慢性鼻炎所致鼻塞。

2.生黄芪120克,母鸡1只(750~1000克),胡荽20克,佐料适量。将母鸡去毛及内脏,洗净后纳入黄芪(缝合),加入佐料同炖熟,放入胡荽做正餐主菜食。适用于慢性鼻炎所致鼻塞。

3.胖头鱼100克(洗净后用热油两面稍煎),大枣15克(去核,洗净),黄花30克,白术15克,苍耳子12克,白芷10克,生姜3片。同炖服。

4.苍耳子10粒(砸裂),白芷、辛夷各3克,冰片、薄荷各0.2克,香油50毫升。将香油放于铁勺内烧热,入苍耳子、辛夷、白芷炸成黑黄色,去渣后入冰片、薄荷,凉后滴鼻,每日数次。

5.狗头骨50克,乌梅25克,人指甲9克。置瓦上炭火焙烤,待分别呈白色、黑炭样和焦黄色时取出,待凉研极细末,与硼砂末(6克)和匀。每取少许吹鼻中,1~2小时1次,10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各型鼻息肉所致鼻塞。

【名医指导】

1.注意工作、生活环境的空气洁净,避免接触灰尘及化学气体等有害气体。

2.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3.及时矫正一切鼻腔的畸形,如鼻中隔偏曲等;彻底治疗扁桃体炎、鼻窦炎等慢性疾病。

4.慎用鼻黏膜收缩剂,尤其不要长期不间断使用,如萘甲唑啉、麻黄碱、羟甲唑啉等。

5.注意保暖,气候转变极易感冒引发鼻塞。季节转换注意观看天气预报及时进行适当添衣。

6.睡前使用热水泡脚。

7.若是婴儿鼻塞,可采用体位变位法,将婴儿竖直抱起,很快便能安然入睡。

骨鲠

骨鲠是指鱼骨或其他骨类鲠于咽喉或食管,以致咽喉疼痛、吞咽不利,甚至感染邪毒而致咽喉肌膜腐烂化脓。重者有引起窒息的危险。患者一般都有骨鲠史,咽喉有异物感,或刺痛,或划痛,吞咽时尤甚,甚至痛及胸背。伤口染毒时,可有发热症状,检查可发现骨刺。若骨鲠位于食管,则应做X线钡餐食管检查。患者咽喉疼痛却找不到异物时,应注意与风热乳蛾、喉痈相鉴别:风热乳蛾检查可见喉核红肿,甚者喉核表面有白腐物,无误吞异物史;喉痈可见咽喉局部红肿高突,痈肿成脓则触之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本病中医学亦称“骨鲠”。多由于饮食不慎所致。如小儿进食时哭时笑、老人牙齿缺如、咀嚼困难等原因而误将鱼刺或其他骨类鲠于咽喉、食管。若骨刺刺入过深、停留过久或取出方法不当,误损肌肉,感染邪毒,则气血凝滞、化热成腐,变成喉痈之症。治疗上,对能看到的异物应立即用钳取出;看不到者,可用内治法。

【必备验方】

1.威灵仙30克。加水2碗煎至半碗,加白醋半碗徐徐咽下,每日1~2剂,连服4剂。无效者,应在喉镜或食管镜下取出骨刺。

2.黄芩、黄连、黄柏各12克,金银花、赤芍、玄参、青皮、天花粉各10克,薄荷6克(后下),射干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3.薤白适量。煨半熟,线缠其中央,嚼服,薤白下喉至鲠处,牵引即出。

4.朱砂、丁香各9克,血竭、磁石、龙骨各15克。共为末,以蜂蜡9克炼为丸,朱砂为衣,每服1丸,香油煎,好醋吞服。如要吐,用矮荷煎,用茶服(如无矮荷,用桐油代之)。

5.白砂糖1大匙,铜绿末半匙,香油少许。茶汤调服,即吐出。如不吐,用猪牙皂细末,吹鼻中取嚏。

【名医指导】

1.进食时应细心咀嚼,不要谈笑;对有骨刺的食物要倍加注意。

2.老人及小儿尽量不要进食坚硬多刺的食物;若进食有刺的食物,最好能剔除骨刺后再进食。

3.骨鲠后切不可用吞饭团、馒头、韭菜等,企图把异物咽下。

4.若咽喉被骨刺划伤者,最好进食冷流质1~2日;注意口腔清洁,以减轻疼痛及预防感染。

5.如果是较小的鱼刺,感觉刺痛,可用手电筒照亮口咽部:用小勺将舌背压低,仔细检查喉咽的入口两边;如果发现扎得不深,可用长镊夹出。如果较大应及时就医。

6.处理中老年食管异物时要仔细询问异物的种类、弄清楚异物的部位、异物对食管损伤的程度。

7.对食管异物造成食管穿孔且停留时间过长,患者有难以忍受的颈部、胸骨后疼痛,发热,颈部或纵隔气肿,造影剂外泄者,尽快想办法取出异物,同时应禁食、置入胃管吸出胃液、抗感染、补液和肠外营养。

咽喉疼痛

咽喉疼痛是指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咽喉局部炎症而出现疼痛的现象,是咽喉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于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炎,急、慢性喉炎及咽部脓肿等。

本病中医又称“喉咙痛”、“咽嗌痛”。咽为饮食之道,喉为气息之道,由于两者部位靠近,常常互相影响,故合称为咽喉,发病时也往往同时出现疼痛。本病多见于喉痹、乳蛾、喉痈、急喉风等证,多因风热、风寒、湿热、郁火、阴虚等因素引起。

【必备验方】

1.朱砂5克(研),桂枝6克(去粗皮),绛矾3克。共研为末(绵裹),用好酒少许浸(良久),含饮即瘥。

2.黄柏90克,黄连15克,栀子30克,米酒500毫升。合煎数百沸,去渣,凉服,每日100毫升。

3.升麻10克,通草5克,射干12克,羚羊角3克,芍药15克,生芦根30克。分别切碎,以水7升,煮取2.5升,去渣,分3次徐徐服下。

4.哈蟆衣、凤尾草各适量。捣烂,入霜梅肉煮酒,绞汁,以鹅翎刷患处,吐痰即消。适用于喉蛾所致咽喉疼痛。

5.独头蒜10克。捣泥如豌豆大,敷经渠穴(近手腕寸脉有窝处即是),男左女右,用瓦楞子或相类之物,盖上扎住,过5~6小时起一水疱,用银针挑破,去毒水即愈。

【名医指导】

1.起居有常,生活规律,忌烟、酒。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过食辛辣醇酒及肥甘厚味;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以及富含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食物,如猪蹄、鱼、牛奶、豆类、动物肝脏、瘦肉等。再辅助一些清爽去火、柔嫩多汁的食物。

3.注意保暖防寒,改善环境,减少空气污染。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4.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的疾病以防诱发本病,如伤风鼻塞、鼻窒、鼻渊、龋齿等。

5.不要乱用抗生素,以免导致咽喉部正常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

牙痛

牙痛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牙齿疼痛,为口腔疾病的常见症状。可见于龋齿、牙髓炎、根尖周围炎和牙本质过敏等,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牙痛发作或加重。

本病中医学属“牙宣”、“骨槽风”等范畴。手、足阳明经脉分别入下齿、上齿,大肠、胃腑积热,或风邪外袭经络,郁于阳明而化火,火邪循经上炎而发为牙痛。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亦可引起牙痛,亦有多食甘酸之物、口齿不洁、垢秽蚀齿而作痛者。

【必备验方】

1.咸鸭蛋2个,干牡蛎50克,粳米60克。将咸鸭蛋和粳米煮成粥,捞起咸鸭蛋去壳后切碎,与干牡蛎放粥内再煮片刻,调味食用。适用于肝火犯胃牙痛。

2.针刺耳穴:主穴三焦,辅以神门,均取患侧,用5分毫针快速刺入反应点,年老体弱者轻捻转,年轻体壮者强刺激,使针感达患处牙龈,留针10~20分钟,每日1次,4次为1个疗程。

3.大蒜2瓣,轻粉5克。同捣烂,贴经渠穴,用小蚌壳盖住(或以他物盖上),捆好,少时觉微辣揭下,内起1疱,用针挑破,流净黄水即愈。

4.葱白1根,白矾15克。共捣烂,置于痛处,5小时换1次。适用于牙痛,包括实火牙痛、虚火牙痛、龋齿牙痛等。

5.花椒15克,食醋100毫升。合煎10分钟,凉后含漱。

【名医指导】

1.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睡前不宜吃东西。

2.发现蛀牙,及时治疗。

3.多吃清胃火及清肝火的食物,如南瓜、西瓜、荸荠、芹菜、萝卜等;勿吃过硬食物,少吃过酸、过冷、过热食物;忌酒及热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4.保持心胸豁达。

5.烤瓷牙初戴时应吃软的食物,适应后再吃正常食物;勿咬坚硬食物,咀嚼时最好缓慢进行,以免咬伤舌头或者口腔黏膜。

6.定期到医院检查牙齿,以便及时发现虫牙、龋齿等,及时治疗。

牙龈出血

牙龈出血为牙周病或全身疾病在牙龈组织上出现的一种症状,是口腔疾病的常见症状。近年来,牙周病与糖尿病的关系也越来越被医学界所认识。

本病中医学称“牙衄”。多由胃热或阴虚引起。由胃热引起者:轻者无明显不适,牙龈轻度红肿,仅在刷牙时容易出血,色鲜红,量不多;重者牙龈渗血量多,牙龈红肿疼痛,伴有口苦而渴、大便结、小便黄等。由阴虚引起者,牙龈渗血时发时止,牙龈微微红肿,伴有心烦、手足心热、咽干舌燥、腰酸胀等,宜用滋阴泻火的方药。

【必备验方】

1.蜂蜜15克,西红柿2个(洗净,榨汁),生大黄5克(用开水泡10分钟)。混匀,顿服,每日1~2次。适用于胃热牙衄伴大便干结。

2.绿茶1克,鲜芒果50克(去核),白糖25克。每日1剂,将芒果加水400毫升煮沸3分钟,加入绿茶和白糖,分2次温服。

3.盐末适量。每夜用盐末厚封齿根肉上,等液汁流尽后再睡觉(流汁时,不断敲叩牙齿),连用10宿(忌食荤腥)。

4.白矾(研碎)、白萝卜(洗净,去皮)各适量。同捣烂,每取适量加麝香(0.1克)和匀,涂于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适用于牙龈出血伴牙痛。

5.大枣3个,雄黄2克。将大枣去核,纳入雄黄,置瓦上焙焦、研细末,每取少许搽患处,每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