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工作场合的小动作(3)
口头禅8:问一下……
——有问题时,总是请教别人,会将低姿态坚持到底
现场情景
工作上遇到难题,小宋总喜欢说:“问一下经理就好了,他知道怎么办。”
时间长了,经理也烦了,对小宋说:“你能不能有点主见?不要凡事都来问我,那还要你干什么呢?”
“不就是问一下吗?”小宋暗自嘀咕。
一句话的产生
人在说“问一下×××”的时候,这里的这个×××,往往是一个地位比较高的人。因为在生活中,地位高的人所提出的意见和办法常常会被大部分人认同、赞成、执行,而地位相对较低的人,他们所提出的意见、办法就算是正确的,也难以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执行。
这种“言由人定、人以位重”的社会现象,被称为“地位效应”。而那些动不动就说“问一下×××”的人,很明显就是进入了地位效应的怪圈中。
地位效应
地位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托瑞第一个提出来的。
托瑞曾经做过一个心理学试验:他让飞机场空勤人员,其中包括驾驶员、领航员、机械师等人员一起讨论解决一个问题,每个成员都必须先要提出自己的一种想法,然后把全组都同意的某个方法记录下来。最后他发现,绝大多数成员都选择同意领航员的办法,只有很少的人同意机械师的意见。
当领航员的办法绝对正确的时候,大家都会100%同意;但是当机械师有同样正确的办法时,却只有40%的人同意。由此,托瑞得出结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人们会更倾向于遵循地位较高人的意见。
为什么会产生地位效应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们总认为那些地位高的人更有能力,他们比自己更强,所以这些人说的话也就被认为更接近于真理,不会去怀疑他们的话是否有错误。而地位相对较低的人,人们常常认为他们的能力一般,甚至还不如自己,因此,人们总是太容易低估了他们的能力,对他们说的话也没有太多的信任。
第二,地位高的人往往拥有权力、名气、财富,而这些外在的东西又往往给人权威感。古人说“权大气粗、财大气粗、学大气粗”,这就证明,地位较高的人时常让人不得不仰视,不得不认同。
第三,地位高的人与地位相对较低的人的信息持有量是不对等的。位高者处于较高的地位,他们的信息来源更广泛、更可靠,所以他们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更正确,这也是地位效应的理性一面。地位高的人,确实更加值得信任。相比较而言,低位者得到的信息十分有限,有些还是小道消息,再加上思考时间有限,主要精力用于具体工作,因此,他们所说的话不太会引起重视,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影响很大。事实上,位低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有掷地有声的见解,只是被地位效应所湮没而已。
这三个方面就是地位效应产生的根源所在。
改善贴士
我们前面说,在有问题的时候,去问一些地位高的人,让他们给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由于地位高的人处于高位,人们对他们的关注程度高,再加上难免有些拍马讨好者的奉承,这些高人们往往也会过度地高估自己的实力,如果全盘接受他们的建议,不见得就一定正确。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将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参考,这才是成功之道。
口头禅9:帮我把……做一下
——总叫别人帮忙做事的人,习惯性当老大
现场情景
公司的某个项目原来是陈锋一个人在做的,最后公司发现一个人做这个项目确实有些吃力,进展又慢,就派了一个同事和陈锋一起完成项目。
结果,自从这个同事来了之后,陈锋就总是在说:帮我把这个做一下,帮我把那个做一下。他自己呢,倒落得个清闲。结果,项目的进度更慢了,公司非常不满意。
一句话的产生
钓过螃蟹的人或许都知道,篓子中放一群螃蟹,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会纷纷攀附在它的身上,把它也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能够出去。
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也是一个问题。企业里常会有一些人嫉妒别人的成就与杰出表现,天天想尽办法进行破坏与打压。如果企业不把这种人除去,久而久之,组织里就只下一群互相牵制、毫无生产力的“螃蟹”。
人多力量大,在这时候成为了一句空话。相反,会因为组织人数的增多,造成效率进一步下降的恶果。
华盛顿合作定律
华盛顿合作定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这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和尚”的故事。
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在这种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就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因为人不是静止的动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互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
在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数管理制度和行业都是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利用组织提高人的效能。换言之,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
21世纪将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真诚合作的重要性,正在努力学习合作。
改善贴士
华盛顿合作定律影响了群体关系,降低了组织效能。破解华盛顿合作定律,必须明确成员分工,落实成员责任,以降低旁观者效应;采用激励机制,实行目标管理,以避免社会惰化作用;注重素质结构,重视组织沟通,以减少组织内耗现象。
在多个人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旁观者效应,必须进行详细的职务设计,明确成员分工,落实成员责任,以确定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应该承担什么责任;然后对每个成员的努力程度和工作业绩进行单独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公开,让大家知道所有成员的努力程度,知道谁在敷衍了事,谁在互相推诿,从而督促员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防止团体中出现“南郭先生”似的旁观者。
在三个和尚挑水喝的故事中,如果方丈对三个和尚进行明确分工,就能够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具体说来,为了避免华盛顿合作定律,方丈至少可以采用两种分工方案:一是要求三个和尚实行挑水“接力赛”。
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全程三分之一处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三分之一路程,再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然后,空桶返回,再接着挑。这样,三个和尚各司其职,水很快就挑满了。二是对三个和尚挑水实行轮班制。方丈可以每天安排两个和尚挑水,每人挑一段路,第三个和尚休息,这样每个和尚都可以挑两天后休息一天;或者每天安排一个和尚挑水,另外两个和尚休息,这样每个和尚都可以干一天休息两天。
口头禅10:完了,完了
——说这句话的人,做事没头没脑,容易陷入消极的情绪中
现场情景
下午,领导走到李亮桌前,敲敲他的桌子,说:“李亮,仙境花园二期工程策划做完了么?”李亮不假思索地说:“完了,完了。”
“那好,既然完了,一会儿送到我办公桌上。”领导说。
“啊!”李亮如梦初醒一般:“经理,我不是说做完了,是说根本就没做,我完了。”
经理听了这话非常生气,说:“最好在明天早上之前你给我做完,要不然,你就真完了。”
一句话的产生
“完了,完了”这句话我们听到的时候都会有种大难临头的感觉。因此,只有在重大变故发生,而且这种变故对我们不利时,我们才会如此表达我们的情绪。但动不动就把“完了,完了”挂在嘴边,那才会真的“完蛋了”。
“完了”的意思是结束,没有了希望、办法,通常用于人们感到绝望的时候。所以从该词的意义上来讲,它的使用要求很严谨,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用到的这个词。只有当一件事情结束的时候,或者一件事情无法挽回的时候,才能用到它。所以它所带有的感情色彩是非常浓重的。
我们之所以会动不动就把“完了,完了”这句话挂在嘴边上,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太容易陷入消极、绝望的情绪当中。
绝望心理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因绝望而自杀的诗人。在屈原投江自尽之前,心里可能呼喊的就是“完了,楚国完了”这句话。
绝望,是一种非常恐怖的心理。1934年,马丁·加德纳决定用真人去做“绝望自杀”试验。
马丁·加德纳经过无数周折,才在警察局和法院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位即将被处死的罪犯,作为试验的对象。
马丁·加德纳对这位罪犯说: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试验,这个试验可能会导致被试验者死亡。不过我们能够保证,试验的过程不会有生理上的巨大痛苦。而且如果你愿意参加试验的话,我们会给你家人一大笔钱。
这个罪犯可能想:反正我也是命不久矣,还不如选择一种没有痛苦、还能对家人有所帮助的死法。最终,他决定参加试验。
试验开始之后,罪犯被送到了一个试验室中。马丁·加德纳的助手把罪犯捆到床上,将他的手臂伸出床外固定好,并将罪犯的视线隔开。
而后,马丁·加德纳的助手将一把明晃晃的手术刀伸到罪犯面前说:我就用这把刀切开你的动脉血管。说着,用锋利的手术刀在罪犯手腕动脉上轻轻一划,由于受伤甚轻,少许鲜血流出后不久就自行凝固了。
不过,马丁·加德纳在罪犯手臂的下面放置了一个金属的小盆,然后,用滴漏将水一滴一滴地滴到盆里。水滴落在金属盆中,滴答作响。
由于视线被隔开,罪犯根本不知道马丁·加德纳和他的助手们到底做了什么,他只是感觉到自己的手腕被利器割了一下,然后听见“自己的血”滴答滴答地落到一个容器中。
试验室里静悄悄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只有马丁·加德纳偶尔会说:已经有300毫升了……600毫升了……900毫升了……
我们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流逝,那滴答滴答的声音传到罪犯的耳中,就如同一记记重锤敲打在他心上!
在场的人惊奇地发现,罪犯的脸色逐渐变得苍白,就如同真的大量失血了一般。又过了一会儿,罪犯的呼吸也变得微弱起来。
一刻钟之后,罪犯面色苍白地死去。
这位罪犯,就是被绝望杀死的。由此可见,绝望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绝望也许不会产生如实验中那般的破坏力。但是,当一个人绝望的时候,会对某种事物完全失去信心,在经历了许多次失败之后,最终绝望,也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正常心理。但是,如果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产生绝望心理,就可能陷入某种心理误区当中,值得警惕。
改善贴士
摈弃绝望,其实是一次心理逻辑的改变。只要你认识到,所谓绝望,其实正代表着希望的存在。既然绝望生于希望,那么就意味着战胜绝望就可以迎来希望。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加缪曾经说过:既然是荒谬的,就反抗吧。这,或许是我们走出绝望的好办法。
口头禅11:是我们头儿让我这么做的……
——爱讲这句话的人情商较低,喜欢推诿责任
现场情景
“小张,不是让你把这个线路改了么,你怎么还照着原来的老线路安装?”设计师检查时问。
小张嗫嗫嚅嚅地说:“是我们头儿让我这么做的,他说听他的没错。”
设计师问:“谁是设计师呀!你们头儿看到设计图了吗?我告诉你,这个线路今天必须改好。”
小张听后小声嘟囔:“都是我们头儿让我这么做的,再说了,发工资的也是我们头儿啊!”
设计师一气之下找到了小张的经理,说道:“你的员工不肯按我的意思办,还说是你指使的,有这么回事儿吗?”
虽然经理确实说过这样的话,但是他怎么能承认呢?于是便说:“这小子,又打着我的旗号胡说八道,看我怎么收拾他……”
一句话的产生
总是说“是我们头儿让我这么做的”的人实际上就是公司的“罪犯”,他们总是会把所有犯错误的理由都踢给上司,而他们则是一脸无辜的样子。
这其实就是一种因推诿心理而产生的逃避行为。
逃避行为
心理学家迪维克在美国蒙哥马利等地的学校调查研究发现,那些经常因聪明而被称赞的学生,在面临困难的任务时,往往会产生逃避心理。他们害怕自己“聪明”的名声因一次任务的失败而蒙上污点。
有逃避心理的人,如果实在推托不了自己的任务,那么他们大都会在任务失败后,将失败的责任推给他人。
采取逃避方法的人,最大的特点是,他们从来不对任何事物作出决策。
一个人如果从来不对任何事情承担责任,那么就“永不犯错”。因为他们会将错误推诿到决策者身上,也就是上司的身上。这种人虽然永不犯错,但事实上,他们会引起上司和同事的反感,对自己的前程也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改善贴士
不逃避的秘密在于,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IBM前营销总裁巴克·罗杰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能把工作当做是为了赚那几张美钞的事,我们必须从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意义才行。”从工作当中找到乐趣、尊严以及成就感,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热情,其实就是对工作、对自己的一种自信,是一种自动自发、视工作为快乐的工作态度。每一名对工作充满热情的职员都将成为公司最信赖、最看重的一分子,让公司不吝付出等值的报酬予以答谢。
总而言之,每天精神饱满地去迎接工作挑战,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来发挥自己的才能,便可以充分激发潜力,同时,内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你会变得越来越有自信,旁人将因此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