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来,静下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常归零,学会放空自己(3)

韩国的法顶禅师,常年住在深山之中,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所居住的地方,冬天的气温常常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冬天时,溪水结成厚厚的冰层,每次都需要敲破冰层才能取水。但就算把厚冰敲破了,很快又会结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法顶禅师依然过得很开心自在。他放弃了世俗中的一切功名利禄,将自己还原为原始山民,虽然身在深山之中,却成为韩国人的精神导师。

法顶禅师放空了自己,才获得了内心的真正圆满。他的物质虽然匮乏,可内心却比我们更充实。只有善于放空自己,我们才能除却妄念,获得一种宁静专一的状态。

放空自己并不是彻底放弃自己的初衷,相反,这恰恰是为了寻找更好的自己。正如印度克里希那穆提在《重新认识你自己》的第十四章中所说的那样:“你必须每天都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

“大死一番”其实就是放空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归零。能够做到这一点,你才能更加深刻地体验到生命的清纯、美好与完满无缺。

可是,现实中的许多人却总是把时间和思想填得满满的,常常忘了自己心之所想,忘了奋斗的目的,以为放松就是浪费时间,是无意义、是懈怠。所以,大街上也便多了步履匆匆、满腹心事,甚至焦躁不安的人,他们从不肯让自己闲下来、静下来,保留一份空白,独享时间的流逝。然而,人们常常总会在某一个时刻,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心已经被重重琐事所羁绊,自己以前十分喜爱的工作也变得那么陌生,甚至厌倦和松懈,而以前引以为傲的成功经验转眼间已经成了绊脚石……于是,心累了、倦了。这时如果我们再固执地争做强者,强撑下去,只能让自己的心更累、更沉重。最好的办法就是放空自己,让自己暂时忘掉一切,暂时抛开世俗的一切,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让自己的心灵得以沉淀。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间无处不净地。”有人说这是传说,也有人说这是事实,但这句话可以让我们彻悟打扫心地的要义:心明清净才是人生智慧的提炼与升华。

金庸先生的武侠名作《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张三丰教张无忌学太极剑。张三丰先演示了一遍,然后问张无忌:“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答道:“看清楚了。”张三丰又问:“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儿,张三丰问:“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于是提剑出招,又演将起来。张无忌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与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只见张三丰画剑成圈,又问道:“孩儿,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3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放剑归座。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忽然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下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了。”

金庸老先生也许就是想通过这段内容告诉读者:要想最快地接受新鲜的事物,就要把自己的心当成是一个瓶子。只有把瓶子里的东西放空之后,才能更好地去装下其他的东西,寻找到最初的梦想。

心灵也像一个家一样,容量是有限的。不管你的名气有多大、职位有多高,也不管你拥有多少物质财富,你都无法突破这种限定。而人生一世,难免有挫折、失败、不幸,难免有烦恼、寂寞、孤独,这些东西就像旧书报和废手稿一样,于你的人生毫无用处,却侵占了你大量的生命空间。为什么不及时清理掉,非要让自己的心灵变成一个塞满尘埃的垃圾桶呢?

慧律法师曾说:人们看到皎洁的明月,远在宇宙的彼方,高不可攀;禅者则静静地合掌掬水,看见月儿落在手中,世上一切,全是自心影现。清净之心,生琉璃之象,清澈明透,世上一切,不过是云水禅心之境界,如水人生,单纯见底;云海烟波,飘浮于心。人生活在世界上,必定有欲望,有欲望便有失有得,有得失便心生烦恼,本心也因此而晦暗不明。当我们蓦然回头时,早已看不清曾经的自己;观望现在,也迷茫于眼前正在走的路;遥想未来,更不见未来的方向。如果能从烟雾迷绕的世相中寻找到自己的初心,发现自己的本性,便眼明心亮了。

所以,我们在行走的过程中,应该适时地停下来,清空心灵,静听心音。一切由心而生的东西,应该由心来主导。我们可以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要相信自己的心,清净明亮的心。相信如此,我们的生命便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由和欢乐。

6.为烦恼找到出口,幸福就会像花儿一样

将快乐洒满心田,心中就会开出芬芳灿烂的花朵。

人为什么会烦恼?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但究其原因,也许还是智慧不够,参不透;心胸太小,想不开。我们都是世俗中的凡人,不想离群索居,也无法摆脱纷扰的世事,但是,至少我们应不让烦恼无时无刻纠缠着我们,即便这可能有一些难度。

鞋子里进了沙粒,需要及时清除,否则会磨伤自己的双脚,成为我们长途跋涉的障碍。我们的心中有时也会进入沙粒、浮尘,这些沙粒、浮尘就是世间的那些烦恼、忧虑,它们也会成为剥夺我们快乐和幸福的隐患,同样要及时清除。如若不然,我们的心灵定然会饱受摧残。

怎样才能清除心灵中的这些烦恼呢?烦恼不会无故消失,最好的方法就是为它们找个出口,将烦恼释放出去。先贤说过:把心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烦恼就没有了。先贤的话如同水中的一粒石子,你可能什么都没想,心就沉静下来了。而芸芸众生在听着“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恐怕便又如涟漪般荡漾开来了。

生活中的烦恼,说有就有,没有也会有;说没有就没有,有也会没有,关键还在于世人对待烦恼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在很多人看来,幸福都是围绕在别人身边的,烦恼总是纠缠在自己心里的——这也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没有房子的人,以为买了房子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获得幸福。而结果呢?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获幸福。

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

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平事,让你寝食难安,伤心恨日常,烦恼无间断,心里被塞得满满的。此时,你是否想过放手,让自己紧紧抓住的烦恼消失,静看云淡风轻呢?

有一个小和尚,心中经常被各种各样的烦恼占据,为此他常常焦虑不安,夜不能寐。他觉得自己受了很多苦:自幼失去父母,被亲戚扔到佛寺,在佛寺里经常被凶恶的和尚欺负,每天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干很多粗活累活……

有一天,小和尚忍不住找到寺庙的住持,诉说自己的心事。让他纳闷的是,住持并没有安慰他,反倒说:“谁又是幸运的呢?你以为别人都比你幸福吗?也许他们比你还要烦恼呢!”

“那么,他们都是怎么熬过来的呢?”小和尚问。

住持让小和尚端来一杯清水,他在清水中放了一勺盐,让小和尚喝一口,然后问他:“咸吗?”小和尚皱着眉头说:“又咸又苦!真难喝!”

住持又让小和尚到寺院后的湖边,将那杯盐水倒入湖水中,又舀了一杯水递给小和尚。小和尚喝下后,住持又问:“苦吗?”小和尚摇摇头,说:“不苦不苦,甜甜的!”

“你看,这就是方法。”住持微笑着说。

溶解苦难的,只有心灵的甘甜。只要心灵足够清澈、足够甘甜,再多的烦恼也不能改变你的笑脸。人之所以容易烦恼,往往是心灵被各种欲望所捆绑,其实多是作茧自缚、自投罗网。如果你能学着放开心头的那些烦恼事,你会发现:快乐和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就如卞之琳的《断章》诗所写的那样: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心静,则万事安。人生若善于除去杂念,心静如水,生命便会更加清澈美好。即使苦痛时有,甚至常随身边,最终也会成为让我们内心强大的力量,因为它始终由心承载。若能面对世间烦恼而心如止水,那么生活也会跟随本心安然度过。舒额顺眉,放下内心的忧虑和烦恼,悠然自得地漫步在人生路上,一切都会向着预想的方向伸展。既然生命有定数,苦恼本无意,我们为什么不宽心释怀,享受当下的美好呢?

早晨第一缕阳光照进房间,我们醒来,呼吸第一口清新的空气,虽然简单,却很重要,我们依然活在这世上。存在是美好的。

充满阳光的午后,工作的间隙,泡一杯清茶,对窗,透过阳光,与时光分享,让身心充分沉浸在幽幽的茶香中。阳光是美好的。

晚饭后,与爱人手挽手,漫步在林荫路上,回忆过往,憧憬未来,轻嗅路边野花的芳香。陪伴是美好的。

正忙着,母亲打来电话,说点生活的琐事,发点柴米油盐的牢骚。家庭里的小吵小闹,说明父母身体健康,活力十足。家人健康是美好的。

工作虽然忙碌,但仍可以放慢脚步,用心感受生活,同时休整身心,为下一步的成功努力。有希望是美好的。

……

你看,生活中几乎所有你认为烦恼的事,如果换个角度来看,都会发现它们并非不幸,反倒可以看到幸福的一面。可见,烦恼都是自找的。之所以感到烦恼,是我们自己捆住了自己的心。

真正的生活,是在日常生活之上的心灵享受。就像大海中的鱼,越是深潜,就越是感到水的压力和渔网的逼近,但若能尽力跳出水面,却会看到一番海阔天高的美景。即使再次潜入深海,它也已经是一条开了眼界、有了见识的鱼。从此,它可以比较天蓝与海蓝的区别,思考鸟儿的翅膀与鱼儿的鳍有什么不同。而一旦你的心灵能够跳出生活的囹圄,将其中的烦恼释放,幸福也就会像花儿一样安然绽放。

《菜根谭》上说:“随缘便是遣缘,似舞蝶与飞花共适;顺事自然无事,若满月偕盂水同圆。”随缘,便会与花开蝶舞一般自然;顺事,便不会滋生是非。庸人自扰,如月射盂缸,两轮明月,一样圆盈。诸多幻象,稍纵疏离。我们把握不住生活中的琐事,却可以把握住看生活的窗口。打开心窗,看到的将是彩虹,而不是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