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天下大乱”逐鹿中原
辽东属国表面上重归平静,底下却暗流涌动,而比辽东局势更为复杂和凶险的,则是东汉朝廷的局势。
清代的郭嵩焘认为,“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权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汉与宰相、外戚共天下,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北宋与奸臣共天下,南宋与外国共天下,元与奸臣、番僧共天下,明与宰相、太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耳。”
说实在的,笔者对郭嵩焘先生对别朝的评价毫无异议,但并不赞同他对东汉的总结。因为从历史记载来看,名士对东汉政局的影响很是有限,特别到了中后期,能与太监势力相抗衡的只有外戚一族而已。
自汉高祖发妻吕氏大权独揽,开启外戚干政的历史,此后数百年间,外戚势力始终时不时染指着两汉朝政。特别是进入东汉章帝之后,皇帝多短命而逝,新任天子年龄尚幼,外戚摄政成为家常便饭。当小皇帝长大了,对恋权的外戚日趋不满,然而此时满朝已皆是外戚之党,皇帝要夺权只能借助日夜贴身服侍、陪伴在自己身边且未被外戚收服的那些人——太监。永元四年(公元92年)六月二十三,汉和帝在钩盾令郑众的协助下,一举歼灭大权在握的外戚窦宪势力。至此,宦官依靠皇帝支持,开始成为制衡外戚的最重要力量。在日后的安帝、顺帝、桓帝等朝宦官均与外戚展开过你死我活的斗争。东汉的江山就在两股势力永无休止的缠斗中一天天衰落下去。
汉灵帝刘宏成为东汉第十一任皇帝时,张让、赵忠等十二个大宦官正受宠,人皆呼之“十常侍”。灵帝对他们的宠幸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甚至公开宣称“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既然都成了皇帝的爹妈了,还有啥事不敢干的?在昏君灵帝的纵容下,“十常侍”们朋比为奸,大兴党锢,陷害忠良。满朝文武对此早已麻木,视若无睹。
◎ 洛阳刘家井大冢,疑为汉灵帝文陵
太监们得势了,肯定有其他人不满意,比如外戚。自建宁元年(公元168年)联合朝臣与宦官作战失败后(汉桓帝岳父、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计划诛杀权宦曹节、王甫等,计划泄露,双双遇害),外戚势一直处于被压制状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容忍权力长期把持在政敌手里。灵帝死后,新任大将军、灵帝妻兄何进召来太傅袁隗的侄儿袁绍,商议召集各地军马进京,尽诛“十常侍”。袁绍也是个热血青年,两人一拍即合,并很快制定出了计划。哪知何进耳根子软,临到要动手的时候却又犹豫了起来,结果被张让等人用假密诏骗进皇宫杀死。袁绍大怒,与弟弟袁术攻破皇宫,杀死了大部分宦官。张让等首恶挟持小皇帝刘辩(汉灵帝之子)出逃,最后在小平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为尚书卢植等朝臣追上,被迫投河自杀。
何进死了,“十常侍”们也死了,在南北宫(东汉皇宫)轮流坐庄了半个多世纪的两大势力双双消亡。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进死前下令各地刺史、太守们进京锄奸的命令等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早已蠢蠢欲动的野心家们争相开往京城,企图填补难得的权力真空。最后出身西凉豪族的并州牧董卓腿比较快,抢到了头彩,控制了洛阳。
小皇帝刘辩倒霉透了,刚刚打发了恶人张让等人,却又迎来了比“十常侍”狠十倍的董卓。这家伙一控制了局面就废刘辩为弘农王,改立灵帝少子刘协。这就是东汉最后一任也是最没皇帝样子的皇帝——汉献帝。
成功挟持了天子后,董卓更加凶焰四射。他奸淫宫女、占据国库、严刑胁众、滥杀无辜,连废少帝和其母何太后都死在他的手里。对于文武大臣,他更是看着不顺眼就随意诛杀,弄得整个京都人人自危。生性残忍的董卓甚至放纵士兵劫杀手无寸铁的百姓,而后宣称大破贼人而回,其兽行真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董卓抢占洛阳,本就让那些动作慢一拍的各地诸侯深感不满,他在京城的种种暴行更激起了普天下的愤怒。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函谷关以东各州郡联名起兵讨伐董卓。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由、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各拥数万人,组成了“山东反董联盟”。因反对董卓废帝而被迫逃往冀州的袁绍被推为盟主。袁绍自称车骑将军,其余各诸侯都封了官号。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一统北方的曹操,此时也在反董盟军中。
◎ 董卓画像
古代人做大事总要讲究个名分,历次想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往往要先立个前朝宗室为帝,好打上“光复前朝”的旗号;而乱世军阀之间互相攻打,也往往要找个像样的借口。董卓虽然残暴,但他手里毕竟掌握着献帝,反董联盟就这么出去打他,不是臣子讨伐天子么?袁绍和韩馥一商量,决定立个新皇帝来代替董卓手里那个。为了镇服人心,新皇帝的威望必须大大高于献帝。选谁好呢?思来想去,两人同时想到了一个对象:刘虞。
汉朝实行的是封建制,宗室子弟被派到外地去做官的一点也不少,现存宗室出身的刺史、太守虽有几个,但怕是没有人的声望能超过刘虞的。敲定了对象后,前乐浪太守张岐作为反董联盟的使者,带着劝进书踏上了前往幽州的路。
◎ 函谷关
张纯之乱平息后,辽东迎来了难得的和平期,刘虞在领地内继续推行仁政。他本人勤俭节约,蔽衣绳履,食不兼肉。在经济上,他鼓励农业生产,开放与上谷胡人的商业贸易,积极招徕青、徐地区的流亡百姓。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饱受战争创伤的辽东属国迅速得以恢复,连年丰收,人口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竟增加了一百多万。幽州俨然成为北方远离战火的世外桃源。
张岐的到来,打破了短暂的宁静。
“你不必再劝了,我绝不会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刘虞将劝进表狠狠扔在地上,坚决拒绝了袁绍、张岐等人给他上的尊号。
“阁下不肯做皇帝,那么先做尚书令如何?”袁绍等人只得退而求其次。尚书令掌管天下官职的册封,刘虞做了尚书令,那反董联盟众人自封的官职就能合法化了。
“如今天下动乱,圣主蒙难。你们身受国恩,不思报效,却试图用这种逆谋来玷污我刘伯安(刘虞字伯安)的名声吗?我就把话说白了,让我答应帮你们,除非太阳从西头出来。如果你们再逼我,我就逃到匈奴那去!”刘虞愤怒地说着,一面真的打算整理行装。
“别,我们不难为你就是了。”袁绍、韩馥等见刘虞的态度如此坚决,只得作罢。
刘虞虽然拒绝了袁绍劝他称帝的建议,私下里却依旧和反董联盟保持着联系。而刘虞之子刘和时任侍中,正陪伴在献帝身边。董卓见反对势力强大,干脆一把火烧了洛阳,将天子和文武百官一并迁往西汉故都长安。献帝无时无刻不在想家,便派刘和逃出长安,前往刘虞处求援。刘和经过后将军袁术的地盘南阳时,被袁术留住。
袁术留下刘和是喜欢这个年轻人么?当然不是,他只是为了获得刘虞的支持而已。袁术许诺与刘虞共同出兵长安,让刘和通知老爸。接到儿子的信,刘虞立刻作出决定,派几千人马前往南阳。
正当刘虞整点军马的时候,一个人拦住了他。谁?公孙瓒。
别看公孙瓒在对待反叛问题上没有刘虞老道,但对袁术的野心他还是看得很清楚的。袁术虽然一口一个“只承认献帝为正统”,并因此不惜与老哥闹翻,其实他一直心存异志。
当时传说袁氏是大舜的后裔,舜氏尚土,而东汉尚火德。舜和东汉之间正符合阴阳说的五行相克理论。时下又有谶言流传:“代汉者,当涂高也。”因此袁术就此认为老天也暗示他才是真正的代汉之人。董卓撤离洛阳后,诸侯联军相继开进已是一片废墟的京师。隶属袁术的豫州刺史孙坚在一口井里发现了被丢弃的传国玉玺。袁术得知后,竟软禁了孙坚夫人,将玉玺夺了过来。天子之物在手,袁术更加深信不疑自己是天命所属。他联合刘虞,只是为了加强己方实力而已。
看透这一切的公孙瓒极力阻止刘虞发兵南阳。然而刘虞根本不听公孙瓒的劝说,还是把兵马派了出去。这一派,麻烦就来了。公孙瓒害怕自己和刘虞的私聊内容被袁术知道,干脆先下手为强,让弟弟公孙越带一千骑兵抢先赶到袁术处。公孙越和袁术偷偷说了些啥,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刘虞的人马来到南阳后没过多久就被迫成了袁家军的一部分,而刘和的地位也由上宾变成了囚犯。刘和后来从袁术处逃跑,又被袁绍扣留。刘虞得知以后,与公孙瓒的矛盾更深了。
辽东属国在勾心斗角,中原也不消停。当反董联盟刚刚成立的时候,重要成员之一的济北相鲍信就私下对曹操说:“这些人没一个是干大事的料,只有您例外。”一语道破反董联盟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的本质。后来的历史走向也证明大多数联盟成员都是在讨伐逆臣遮羞布下各自谋利的主。如此松散的集团,怎能成大事?因此当董卓迁都长安后,诸侯们见一时难以消灭它,又多少已经捞到了些名声,便在消耗完粮食后一哄而散。只有曹操与孙坚各自继续坚持讨伐董卓。
山东各路人马失去了共同敌人后,立刻陷入了全面火拼中。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结仇,刘岱杀死桥瑁,占领东郡。紧接着袁绍联合韩馥叛将麴义,吞并了冀州,逼死韩馥。
下一对较量者是袁氏兄弟,袁术轻袁绍为婢女所生,平时就很看不起他。这次在刘虞的事上又彼此相左,于是公开翻脸。袁绍派部将周昂袭占了孙坚的豫州治所阳城(今河南汝州),孙坚回击,周昂败退,坚守阳城。袁术派公孙越援助孙坚,公孙越却在攻打阳城时被流箭射死。公孙瓒得知后大怒,从此与袁绍结仇。
愤怒的公孙瓒上表朝廷,历数袁绍引来董卓、逼杀韩馥、以微贱身份继承袁家、辱没袁宗等十大罪状,随后尽起主力进驻磐河(今山东德平县)。当时袁绍的实力还不够强,对公孙瓒昔日的威名很是忌惮。为了向公孙瓒“请罪”,袁绍将自己所佩的渤海(今河北、辽宁渤海湾一带)太守印交给公孙瓒堂弟公孙范,试图与公孙家和解。没想到公孙范一到渤海就倒向公孙瓒,冀州、青州、兖州等地刺史全换了公孙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