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经过扩充与修订的柯尼斯堡战役纪实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本书初版之时,笔者还是求学途中的一介羁旅,再版之时却已届而立之年。附上这篇序言的目的,并非出于古人所谓的“自惭少作”,欲先为谦抑之辞,以塞悠悠之口;这部昔日作品,笔者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一些不得不说的话,或借此机会略作交代。
重版此书是刚寒锋兄长极力推动的,若没有他的鼓励和支持,修订版绝不易完成,故在此应先谨致谢忱!这次借重版的机会,还将初版中曾删去的部分原稿文字重新添入了正文中,主要是关于19世纪前的普鲁士史和柯尼斯堡城市史的内容,因此全书的历史色彩显得更加浓重。战争史叙事本不必然须由隆隆的炮声和子弹的呼啸,抑或战士的怒吼和哀鸣开篇。在战略战术分析之外,真实反映个体或集体的战争体验,也是本书所追求的基调。不论是将军还是普通士兵,市民或是村夫,杂货铺店主或是学生,犹太人或是德国人,父母或是儿女,这些人在整部历史中来回闪现,反映出个体或集体乃至一种历史传统在经历人类意志无法左右的历史事件时的虚弱无助和绝望抗争。这是更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性质的一种战争叙事。读者若跳过这些部分直接进入要塞争夺战的腥风血雨中,定会多少感到遗憾。
本书初版之后,因其中少量内容涉及到双方军队在战争进程中某些不尽符合当时的国际公约和交战道德的行为,曾在小范围内引起过讨论甚至质疑。相关事件作为由史料充分支撑的史实,是本段历史中的客观存在,对此笔者既未加以曲笔讳饰也未铺张渲染。至于如何对这些事件作道德评价,读者心中自有尺度。前言中的若干议论,虽然不免冒失与稚气,然此区区至今未改,此次修订时也一并保留。笔者仍然希望读者的目光能超越战争中的流血暴行,而看到历史的本相,即那些决定历史发展的更重要的社会、经济、政治、乃至心理的因素。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后的烧杀掳掠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痛之记忆,对此英国史家爱德华·吉本则仅言 :“历史学家不得不去重复那些千篇一律的灾难故事:同样的人类激情必然导致同样的结果;一旦沉溺于这些激情无法自拔,文明人之所以异于野蛮人者几希!”这并非历史学家的犬儒主义,而是历史学家的职责。
本书写作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论著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详情已具于前言,此处不再赘述。在无法接触原始档案或与访谈当事人的前提下,谈原创性研究是颇不现实的。2012年,笔者在德国图宾根大学政治系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其时亦曾赴柏林、弗莱堡和慕尼黑等地访求军事史著作和史料,本有机会可以多少弥补这一缺憾,然终因学业繁忙,修订原作之事远未能提上日程。在此,也期待国内同好能继续出版关于东线战役的更详细和全面的作品,以飨读者。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谢芳老师为本书的修订提供了许多的灵感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2014年5月23日
于京城萧秦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