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晋/干宝/六朝小说之白眉
作者简介
《搜神记》的作者是晋朝人干宝。干宝,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县)人。少年时便勤于学习,博览群书,以才气闻名,被朝廷征召为著作郎。曾著《晋记》,记事忠直而文笔婉转,被誉为“良史”。又著有《春秋左氏义外传》等书。干宝喜好阴阳术数。传说,他家中曾发生两件怪事:他父亲的妾随父陪葬十余年,后来开墓,竟然生还,并说“其父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某年,干宝的兄长气绝身亡,尸体却未冷,很多天后复苏,叙说自己碰见鬼神的种种事情。这些事情触发干宝“集古今神奇灵异人物变化为《搜神记》”。书写成之后,送给刘惔,刘惔读后说:“卿可谓鬼之董狐。”对其人其书推崇备至。
名家点评
● 情节古雅,文字简洁,实六朝小说中白眉。
——日·盐谷温
● 其文字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之文的特征。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相关链接
《山海经》:西汉至魏晋时期成书的一部内容丰富、风貌独特的古代著作。古人常把它列入地理著作中,清《四库全书》将它列入小说类,鲁迅也认为此书是巫觋、方士之书。它的内容包含历史、地理、民族、神话、宗教、生物、水利、矿产、医学等诸方面,其中记载了很多神话故事,诡谲荒诞,引人入胜。
《神异经》:传说为汉东方朔撰,大概不可信。这是一部志怪小说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评论说《神异经》“略于山川道里而详于异物”。这部书文字不像《山海经》那样古朴。书中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尤其是关于东王公、穷奇、昆仑天柱、扶桑山玉鸡等的记载,都是珍贵的神话资料。
背景介绍
魏晋时期,我国陷入长期的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之间矛盾尖锐,民众的生活痛苦不堪。痛苦的生活容易催生人的幻想,晋人笃信天地鬼神的存在,鬼怪故事很流行。
在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东汉后期以至魏晋南北朝,老庄哲学渐渐兴起。对汉代的儒学感到厌倦的士人,借用老庄哲学标榜的“自然”和“无为而治”,企图摆脱传统力量的束缚。这一社会思潮的根本内涵即是对个性价值的重视。在“任自然”这个名目下,他们所要得到的是更大的精神自由,是个人选择其生活方式的权利。
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迅猛发展起来。无论北方南方,无论上层下层,佛教很快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寺庙建筑遍布各地。南朝梁武帝虔诚信奉佛教,甚至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为奴。道教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东汉末年正式形成。它讲求仙,讲炼丹,不但不否定现世生活,相反以各种法术来帮助享乐,也很受民众的欢迎。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说。”一语道破《搜神记》产生的背景。
名著概要
《搜神记》主要内容是记载鬼神怪魅,作者著此书的主旨在于“发明神道之不诬”,该书是较早集中记述神话传说、俗闻逸事的专书,共搜集故事464篇。书中故事大都源于神话传说、宗教演义和民间传闻,虽然虚妄荒诞,却也各有理寓。讲忠孝节义的,反映儒家观点;讲神仙术数的,植根道教思想;表现因果报应的,源于佛学宗旨;劝善惩恶则是三教殊途同归的目的。如果我们撩开其鬼怪世界的神秘面纱,可以窥见民俗风情,可以了解世道人心。
书中有很多鬼故事:有的写人鬼相恋,如卷十六《紫玉》、《附马都尉》、《汉谈生》、《崔少府墓》等,这些故事或者反映帝王扼杀自由恋爱的专制,或者反映女子对婚姻和生儿育女的渴望,都写得情节曲折,楚楚动人;有的写鬼扬善惩恶,如卷五《赵公明参佐》中勾魂使者徇情枉法,放还阳寿已尽的高官王佑,阴曹使者深情地述说放他生还的理由,“卿位大常伯,而家无余财。向闻与尊夫人辞诀,言辞哀苦。然则卿国士也,如何可令死?”又如卷十七《倪彦思》中,鬼魅痛斥前来驱鬼的典农:“汝取官若干百斛谷,藏著某处。为吏污秽,而敢论吾!”那贪官污吏被揭疮疤,立即“大怖而谢之”,大快人心;有的写不怕鬼的故事,最著名的是卷十六的《宋定伯》。宋定伯不怕鬼而能制鬼获利,很耐人寻味。歌颂英雄人物的凛然正气与藐视鬼神妖怪是本书的主题之一,这类作品中传颂最广的是卷十九的《李寄》。无能昏官年年搜求童女祭祀巨蛇,巨蛇先后吃掉九个女孩。童女李寄自告奋勇,愿作祭品,设法将巨蛇杀死。李寄的智勇双全,令人钦敬。
嫦娥执桂图 明 唐寅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吴县人,其诗、书、画皆臻妙境,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子”。嫦娥的故事始见于《搜神记》中,是干宝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画家在绘制嫦娥时,将自己傲物不羁的性情融入其中,心与笔齐,色墨并施,堪称卓绝。
本书中的神怪故事都有“神道设教”警世醒俗的意味。神道一如人道,有正有邪有善有恶有宽有猛,秉性各不相同。同样是凡人戏谑地指神像为婚,卷四《张璞》中的庐君义还二女,而卷五《蒋山祠(三)》中的蒋侯却逼死三子,贤与不肖相映成趣。魏晋人太信神,因此多淫祀,本书对这种现象有所揭示。卷十九《丹阳道士》写龟、鼍之辈冒充庙神,徒费人间祭祀酒食。后来毁庙杀怪,地方才太平无事。卷五《张助》更妙,桑树空洞中生出李树,目痛者偶然休息树阴下,碰巧病愈,于是哄传有神,能使盲人复明。因此不论远近的人都来祭祀,“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后来被张助道出原委,拆穿骗局。这则故事对当时滥信神者无疑是当头棒喝,具有反迷信色彩。
本书精彩篇章不少,脍炙人口的还有卷十一《三王墓》、《东海孝妇》、《韩凭妻》等。这些故事反映了社会上层统治者的残暴、荒淫和昏聩,下层百姓无辜惨死的血海深仇以及他们渴望复仇申冤的强烈心态。《三王墓》中干将、莫邪的儿子眉间尺为报父仇毅然自刎,借手侠客,通过神奇的方式最终杀死楚王。这种复仇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个故事虽然虚幻,结果却大快人心,因而被广为传诵。鲁迅先生还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小说《铸剑》,收在《故事新编》中。《韩凭妻》中荒淫无耻的宋康王活活拆散韩凭、何氏一对恩爱夫妻,并将他们迫害至死。结果韩凭夫妇虽然未能同穴而葬,然而两墓各生大梓树,“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树上早晚栖息着一对鸳鸯,交颈悲鸣。在悲剧色彩中,显示他们没有被帝王的淫威所征服,以超自然的力量重新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至死不渝、忠贞不屈的抗争精神。这个故事的结局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末尾“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很相似,也和后世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末场彩蝶追随双飞情景相仿佛,都是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象征,有浓烈的浪漫色彩。《东海孝妇》是一个著名冤案,孝妇周青被昏聩的太守判成死罪,行刑时鲜血逆流而上旗杆,行刑后东海枯旱三年。这个故事与卷七《淳于伯》情节类同,都是对“刑罚妄加”黑暗司法的控诉和揭露。
干莫炼剑图 清 任颐
任颐,字伯年,浙江绍兴人,清末海派画家的代表人物。干将、莫邪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干宝《搜神记》书中。任颐这幅作品以这个故事为底本,用轻盈飘逸的笔致将干将、莫邪炼剑的情景予以充分展现。
总之,《搜神记》464篇小说中有很多貌似离奇、实则广泛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故事,读者在品味怪诞情节的同时,也能够形象地了解历史,受到启迪。
阅读指导
《搜神记》是古代民间传说的总汇,有一部分是后来民间传说的根源。它所收的传说有许多至今还流传在平民口头上,例如“蚕神的故事”、“盘瓠的故事”、“颛顼氏二子的故事”、“细腰的故事”等;或者经过许多变化,而演变成今日流行的传说,成为后代戏曲的素材,比如“董永的故事”、“嫦娥的故事”等。《董永》、《三王墓》、《李寄》、《韩凭妻》、《毛衣女》、《神农》、《华佗》、《嫦娥》等篇甚至得到国际民俗学界的重视。我们读《搜神记》,可以看到很多我们很熟悉的故事的雏形,这是很有意思的。
《搜神记》中有不少故事是精彩的文言小说,有人物形象、曲折情节、生动细节乃至对话、动作等,欣赏它们能够获得美的享受。然而也有些故事情节简单,形象单薄,像简要新闻。当时小说发展尚处雏型阶段,对素材的整理加工还比较粗糙,不及后世的精雕细琢。任何事物的发展期往往如此,不能因为这些瑕疵而否定全书。
精彩语段
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搜神记·序》
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
——《搜神记·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