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著 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国志/晋/陈寿/叙事可信、文笔优雅的断代史

作者简介

陈寿,字承祚,晋朝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于三国蜀后主建兴十年(233年),去世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享年64岁。他自幼好学,从小师从于谯周,谯周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历史学家,著有《古史考》等书。在这位历史学家的教授下,陈寿少年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三传、《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在蜀汉时,陈寿曾担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朝中大臣多阿附于他,陈寿不为所屈,后受排挤去职。曹魏灭蜀以后,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晋朝。陈寿受到司空张华的赏识,在西晋政权中担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侍御史等官职。在这个时期,由于中书监荀勖和中书令和山乔的奏请,要他整理诸葛亮文集。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孙吴降晋,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统一于晋。从这个时候开始,陈寿着手撰写《三国志》。陈寿还著有《益都耆旧传》、《古国志》等书,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三国志》成书以后,张华、杜预等都很赞赏陈寿的才华,纷纷向皇帝推荐他出任要职。张华推荐陈寿为中书郎,由于荀勖与张华有矛盾而对陈寿也有不满,将陈寿调任长平太守。因为此地与洛阳相距较远,陈寿以母亲年老为由,辞去了这个职务。镇南将军杜预表荐他可任散骑侍郎,但此职已有寿良担任,后任陈寿为治书侍御史。两个职位都是皇帝左右的侍从官,职位都很重要。不久陈寿因母病危去职。接着母亲死后葬在洛阳而不葬于蜀,受到贬议。其实是他母亲有遗言要葬在洛阳。数年后担任太子中庶子,还来不及就职,即因病去世。

《三国志》内页

背景介绍

陈寿能编撰出《三国志》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和具有的主客观条件是分不开的。从主观方面看,陈寿从小对历史就有兴趣,精研了《尚书》、《春秋》三传、《史记》、《汉书》等。其中如《春秋左氏传》,是编年体史书的范例,《史记》和《汉书》,是纪传体史书的典型。《三国志》从体例上来看,可以说完全取法《史记》和《汉书》,但又有所改变。从客观环境来看,陈寿的历官行事,也有助于他研究历史,从事著述。在仕蜀期间,曾任东观秘书郎,入晋以后,历任著作佐郎、著作郎等职。而这些职务,即是史官之职。陈寿任著作郎的时候,受命整理诸葛亮的文集,并且写了一篇全面评价诸葛亮的文章,呈给晋武帝。由此可见,陈寿有不少时间,担任的是史官之职。陈寿生活在三国后期和西晋前期,由他撰写三国史,有其便利条件。当代人写当代史,对不少史事,可以说是耳闻目睹、闻见真切。由于陈寿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决定了《三国志》这部书能成为传世之作。

名著概要

《三国志》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纪传体史书,名为志,其实无志。全书共65卷,分为《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记载了汉献帝初平元年到晋太康元年之间共90年的历史。其中《魏志》1~4卷是帝纪,《魏志》其他部分和《蜀志》、《吴志》全部是列传。《三国志》成书后就受人推崇,人们赞誉它“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辞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这确实道出了《三国志》的特点。

手抄本《三国志》西晋

《三国志》在史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三国并列为书,创纪传体国别史的典范。东汉末年,由于军阀割据,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记载这一时期历史,也以三国并列,成《魏》、《蜀》、《吴》三书,是切合当时的历史实际的。《魏》、《蜀》、《吴》三书合起来就是一部书——《三国志》。由于这种可分可合的特点,因此说它是纪传体国别史,是切合实际的。

第二,记事以历史时期的特点为断限标准,不为王朝年限所约束。《三国志》也是一部断代史,它所记录的历史就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和灭亡,各不相同。魏国建立最早,曹丕称帝在220年,紧接着第二年刘备建立了蜀国,第三年孙权建立了吴国。最先灭亡的是蜀国,263年为魏所吞并,两年以后,魏国为司马炎所取代,建立了晋朝,最后灭亡的是吴国,直到280年,投降于晋。陈寿撰《三国志》时,正视了这个历史实际,所以断限的起点不定在曹丕建国,而是从汉灵帝末年开始,上溯了将近四十年。这是很有卓见的。

名家点评

然吾所以重承祚者,又在乎叙事之可信……予性喜史学,马班而外,即推此书。

——清·钱大昕

作品评价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三国志》以三国并列为书,开创了纪传体国别史的先例。全书文笔简洁,记人叙事,生动传神。但《三国志》的确存在不足之处,如没有记载典章制度的“志”,记事比较简略,提供的历史资料不够丰富等。

第三,取材谨慎,史事编排详略互见,少彼此矛盾、重复之嫌。《三国志》在叙事方面,对于史事的安排是比较严密的。同是一事,采取详略互见,即避免了重复,又充分再现了当时的历史。

第四,全书文笔简洁,记人叙事,生动传神,在传记文学方面,亦有较大的贡献。作为一个史学家,如果没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是写不出著名史书的。陈寿从小就以“属文富艳”著称。

陈寿对三国历史有个总揽全局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三国时期历史复杂,三个政权并存,在史书上如何恰当地反映这种情况,是颇费斟酌的,陈寿对此处理得比较得当。《三国志》以魏为中心,为其帝王立纪,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同时陈寿又为蜀和吴单独写书,与《魏书》实际上并无统属关系。三书分开各自是国别史,合起来则是三国史,用三国并叙的方法,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三国志》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指词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出一些真实情况。如他在《荀传》、《董昭传》和《周瑜鲁肃吕蒙传》中都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陈寿对蜀汉虽怀故国之情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过失,记下了刘备以私怨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个表现。

三国鼎立图

相关链接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发达还表现在对重要史书注释工作的重视。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便是这个时期所完成的著名史注。宋文帝称《三国志注》是一部不朽的著作。由于陈寿的《三国志》过于简略,因此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就显得特别重要,加之他所使用的那些历史著作后来大多都失传。裴松之注《三国志》重点不在于训诂名物,而在于对史料的补缺和纠谬。《三国志注》还大量补充史实,汇集异同,进行评论,为史书注释工作开拓了新的途径。

阅读指导

《三国志》的全文文笔比较简洁,记人叙事,生动传神,读者在阅读此书时,可以把它当作传记文学看待。《三国志》的记事以历史时期的特点为断限标准,读者在阅读时,不要因各王朝存在的年限而限制了事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