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战国/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作者简介
关于本书的作者,历史上多有争议。唐宋以前,人们都认为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著。比如西汉时的司马迁,在《史记》卷一百三十中提到左丘明整理了这部著作,还有东汉的班固、三国吴的韦昭、唐朝的刘知几等。按照他们的说法,我们可以得知《国语》的成书经过为:孔子作《春秋》后,左丘明为之作传,即《春秋左氏传》。后来,左丘明不幸失明,根据纂著《春秋》时所剩材料,编著了一本《国语》。根据《史记》记载,左丘明在20岁左右时,会见过年老的孔子,而在他编《国语》时差不多70岁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部书的形成就不可能早于约公元前425年。唐宋以后很多学者对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一事提出异议,现代学者中也有人认为《国语》是在战国初年编辑而成,作者有待进一步考证。
背景介绍
随着周平王的东迁,周王朝对于诸侯的控制逐渐受到挑战,各个诸侯国为了自己领土的扩张,攻伐与结盟这两种手段在诸侯国之间被普遍采用。在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中,对于治国方略、外交辞令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前代经验的总结也成了历史的必然。这就是《国语》一书出现的历史背景。
名著概要
《国语》言谈为事实而发,事实又作为言谈的验证。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故名《国语》。《国语》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所记载史实的时间,上起西周周穆王征犬戎(约前976年),下至韩、赵、魏灭智伯,共约500年间的历史,内容涉及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以记载言论为主,但也有不少记事的成分。这部书不是系统完整的历史著作,除《周语》略为连贯外,其余各国只是重点记载了个别事件。可能作者所掌握的原始材料就是零散的,他只是将这些材料汇编起来,所以各国史事的详略多寡也不一样。其中《晋语》九卷,占全书近半;《周语》三卷;《鲁语》、《楚语》、《越语》各二卷;《齐语》、《郑语》、《吴语》各一卷。
《国语解叙》书影
作品评价
《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常璩的《华阳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国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其缜密、生动、精练、真切的笔法,在历史散文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国语》与《左传》不同,详于记言而略于记事,记言的文笔又略较《左传》浅显。既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又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但《国语》不是编年体,它是以国分类。《国语》中《周语》排在最前面,内容也很丰富,它又和鲁、齐、晋、郑、楚、吴、越并列,所以又不像严格意义上的分国史体例。《国语》记载晋国史事最多,内容最丰富,其卷数占整书的近一半,相比之下,其他国的记载就很简略了,如《郑语》,仅记载了桓公与史伯的对话。因此,有人将《国语》称之为《晋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关链接
《非国语》是唐代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对先秦典籍《国语》一书进行批判,而阐述无神论思想。《非国语》批判的虽然只是一部史书,但其锋芒实际指向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推天引神以为灵奇”的社会思潮,即对神怪迷信思想进行批判。着重批判了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阐发了唯物主义自然观。《非国语》在唯物主义无神论发展中占有一定地位。
《国语》记有穆、恭、厉、幽、宣、襄、定、灵、景、敬十王的大事,为后代保留了研究周王室的宝贵资料。《国语》的《齐语》专记管仲相齐的业绩,对后人详细了解齐桓公霸业形成之经过大有裨益。《越语》用很大的篇幅,生动详细地记载了越王勾践如何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灭吴的历史。《国语》很注重各国贵族的言论。
《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不同风格、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国语》记史,生动、精练,为历代所称道。《吴语》、《越语》记载吴越两国斗争始末,从吴败越,越王勾践卑事吴王夫差,最后终于灭吴,如此大事,包括两国最高层的谋略,大臣的劝谏,两国外交、内政、战争以及人心向背等,大都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除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外,作者还善于选取一些精彩的言论,用以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如《周语》“召公谏厉王弭谤”一节,提出了统治者如何对待民间舆论的问题,对那些专制霸道、妄图用高压手段压制来自人民的批评的统治者提出了警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一著名论断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中开明之士的重民思想。《国语》中的《鲁语》,记载孔子的言论,含有儒家的思想;《齐语》记管仲谈霸术,含有法家思想;《越语》记范蠡尚阴柔,功成身退,带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因此,《国语》又是古代思想史研究的资料来源。
晋文公复国图(之五、之六)南宋 李唐
《吴语》和《越语》在全书中风格较为特殊。它以吴越争霸和勾践报仇雪耻之事为中心,写得波澜起伏,很有气势。其中写到吴王夫差发兵北征,与晋人争霸中原,事情尚未成功,后院起火,传来了越王勾践袭击吴都姑苏的消息。夫差急召大臣合谋,采用王孙雒的建议,连夜布成三个万人方阵,中军白旗白甲,左军红旗红甲,右军黑旗黑甲,望去“如荼”、“如火”、“如墨”。晋军“大骇不出”,吴王乘势要求晋君让他当盟主,然后连忙撤兵,班师回吴。这一段写得有声有色,宛如后世小说笔法。
精彩语段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止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宜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所反映的进步思想虽不如《左传》鲜明,然如祭公谏穆王征犬戎说:“先王耀德不观兵。”又说:“无勤民于远。”召公谏厉王弭谤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都是很有意义的文章。从文学上的成就说,《国语》远不如《左传》。这从长勺之战可以看出。两书所记,意同而辞不同,一则简练而姿态有神,一则平庸而枯槁乏味。试一比较,优劣自见。
但《国语》记言之文亦有风趣绝佳者,如《晋语》记姜氏与子犯谋醉重耳一段,重耳和子犯二人对话,幽默生动,当时情景如在目前;而《左传》于此过于求简,反觉有所不足。此外《晋语》八记叔向谏晋平公事,滑稽讽刺有似《晏子春秋》;《越语》下载越王勾践与范蠡的问答多用韵语,也各具特色。
阅读指导
凡是研究古代史学的人,都在研究《国语》和《左传》的关系,鉴于此,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把《左传》、《国语》进行比较,因为两者都同是记载春秋时期的历史,都成书于战国时期,可以比较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同时《国语》也可与《尚书》比较,虽同属记言之书,但两者还是有其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