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气温与热量资源
气温分布
中国陆地面积广阔,位于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在气温上表现为明显的大陆性。例如,中国哈尔滨(北纬45°41′)比法国巴黎(北纬48°48′)纬度约低3°,而气温的年较差,前者为42.4℃,后者仅15.2℃。中国各地气温的年振幅,冬季低于同纬度的平均值,为负距平;夏季高于同纬度的平均值,是正距平。但近海及低纬地区距平值较小,越向内陆或纬度越高,距平值则相应增大。在气温分布上,由于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和温带,所跨纬度广,地势起伏显著,致使南北温差较大,地形影响气温分布极为明显。以年平均气温为例,南海西沙(北纬16°51′)高达26.4℃,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北纬51°43′)低至-2.1℃,两地相差28.5℃。气温分布的基本特征是:东半部自南向北逐渐降低;西半部地形影响超过了纬度影响,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0℃,而北面塔里木盆地的和田与吐鲁番则分别为12.1℃和14.0℃。
[冬季气温] 1月是冬季环流极盛时期,除海洋岛屿外,中国各地气温下降到最低值,所以1月气温可以代表中国的冬季气温。中国东部气温随纬度的增高而迅速降低,西沙比呼玛高50.5℃,等温线分布相对较密,与纬线大致平行。大致纬度增高1°,气温降低1.5℃。西部地区的高原和山地,因海拔高,气温偏低,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有山岭屏障的盆地,冬季成为温暖中心。有寒潮、冷空气侵袭的地区,冬季气温偏低,如东北北部、内蒙古、长江中下游平原等。1月平均0℃等温线大致东起淮河下游,经秦岭沿四川盆地西缘向南至北纬27°左右折向西藏东南角。此线以北基本上都在0℃以下,东北地区大都在-10℃以下,大兴安岭北部低至-30℃,是冬季全国最寒冷的地方;内蒙古、宁夏北部、甘肃北部以及新疆境内,一般都在-10~-22℃之间;青藏高原除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横断山脉外,大部分在-10~-20℃之间;华北地区为-2~-10℃。0℃等值线以南,长江流域在0~8℃之间;南岭以南、中国台湾中部和北部、云南南部大都在12~20℃之间;中国台湾和海南岛南部,已超过20℃;南海诸岛高达22~26℃左右。冬季强寒潮侵袭时,除南海诸岛外,各地均会出现低温或极端低温,华南可结冰,甚至海南岛也曾出现过0℃以下。1960年1月21日,新疆阿尔泰山南坡的富蕴,气温曾降至-51.5℃;1969年2月13日,黑龙江省漠河县曾出现过-52.3℃的低温,这是中国现有观测资料中的最低值。
[夏季气温] 除海洋岛屿外,7月份全国各地气温最高,所以可以代表中国的夏季气温。与冬季相反,夏季气温南北差异很小,西沙比呼玛仅高8.5℃。从等温线分布上看,东南部等温线十分稀疏,大致纬度增高1°,气温降低0.2℃;西部地区,由于内陆盆地夏季受热增温强烈,与高山间气温垂直变化大,等温线较密。全国7月平均气温大都在20~28℃,淮河以南大致在28~30℃,东北平原为22~24℃。青藏高原、天山、大小兴安岭等因海拔影响而低于20℃,其中藏北高原大部低于10℃。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谷地、渭河谷地等,受地形影响,成为中国夏季的炎热中心。鄱阳湖附近,7月平均气温高达30℃。新疆吐鲁番盆地在闭塞地形与干旱气候双重影响下,7月平均气温竟高达32.8℃,最高气温≥40℃的天数平均每年有37天,绝对最高气温达48.9℃,是中国现有观测记录的最高值。华南地区高温期虽然较长,平均气温较高,但因午后多云或雷阵雨,并常受台风影响,其绝对最高气温反比上述炎热中心低,一般都在40℃以下。
气温年变化
中国位于西风带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绝大部分地区最冷月在1月,最热月在7月,气温的年变化表现为大陆性气候的年变化。沿海地区受海洋热力的调节作用,夏季最热月可推迟到8月。受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7、8月份雨日过多,最热月出现在雨季前的5月。各地气温年较差明显地随纬度增高而加大。黑龙江省大部、内蒙古东北部和新疆天山北麓的准噶尔盆地,气温年较差最大,大都在40℃以上,最高可达50℃左右。黄河流域、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约在30℃上下。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在22~26℃,其中四川盆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只有18℃左右。珠江流域、云南高原和中国台湾省大部地区平均在15℃左右,海南岛南部、南海诸岛和台湾山地则小于10℃。
四季划分
中国四季的划分,一般根据物候资料定出每候(5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高于22℃为夏,介于二者之间为春秋。如,北京候平均气温10℃最早出现于4月1日,以这个日期作为北京的春始日期,在物候上与桃花初开的日期大致相符。又如长江下游地区一般在9月23日候温低于22℃,作为夏去秋来的日期,在物候上与家燕南归的日期大致吻合。按此标准,大致在东北黑河、嫩江直到内蒙古大青山一线以北为无夏区,冬长255天以上。青藏高原最热月候温很少长至22℃以上,所以没有夏季。南岭山地以南大致无冬,海南岛夏长超过8个月,南海诸岛全年皆夏。其余地区则四季分明。但中国西部地形复杂,四季分配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全国各地四季的开始与结束,与大气环流、季风进退的年际变化也有密切联系。
秋季长城
[农耕期] 当日平均气温高出0℃时,土壤解冻,农事活动开始,称为农耕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全年都是农耕期;该线以北,农耕期逐渐缩短。农耕期开始日期南北相差约3个月(1月下旬至4月下旬)。西藏北部6月份起,日平均气温才开始≥0℃。日平均气温≥0℃的终止日期,从黑龙江北部10月上旬开始,往南逐渐推迟,至长江流域已是1月上中旬。西藏北部9月始,日平均气温低于0℃。
[生长期]日平均气温5℃在春秋两季的出现日期,和主要农作物及多数木本植物的生长期相符,因此日平均气温≥5℃的持续期称为生长期。其分布情况是:东北北部约130天,松花江流域和内蒙古北部150~180天,辽江流域到燕山、河套一线为180~210天,辽东半岛、华北北部和汾河流域210~240天,黄淮平原和汉水上游240~270天,长江中下游270~300天,而北纬25°以南的东南沿海一带,全年均为生长期。在东经110°以西,四川盆地的生长期长达300天,川西高原、河西走廊和北疆不足200天,南疆在200天以上,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在250天左右,西藏东南部多达270天以上。而藏北高原仅100天上下,为全国生长期最短的地区。
[生长活跃期] 当日平均气温≥10℃时,多数植物的生长才见活跃,这一温度指标称为活动温度,其持续期称为生长活跃期。生长活跃期与活动积温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它相对地表示着植物生长有效热量的多少。中国境内≥10℃的持续期,大小兴安岭不足120天,东北平原和内蒙古北部为120~150天,黄土高原及河西走廊150~180天,黄淮平原200~220天,长江中下游220~240天,四川盆地250~280天,南岭山地以南超过300天,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约200天,新疆最北部不到120天。西藏雅鲁藏布江谷地大约150天。随着地势的增高,≥10℃的持续期迅速减少。从活动积温来看,青藏高原、北疆、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北部各在2000℃与1500℃以下,东北及内蒙古大部在3000℃以下,华北在3000~4500℃之间,长江流域大部在4500℃以上,至北纬25°以南升至6500℃以上。西北干旱地区大都在3000℃以上,其中塔里木盆地可高出4000℃,库车为4329.0℃,和田为4297.0℃,吐鲁番高达5464.6℃,热量资源甚为丰富。
[霜期] 中国的霜期,除青藏高原全年都可能见霜外,其他地区都随纬度和海拔的增高而加长。东北与北疆为9月~5月,南疆10月~次年3月,黄河流域10月中旬~次年3月中旬,长江流域大部为11月~次年3月,四川盆地12月~次年2月,南岭以南仅在1月出现。各地初霜和终霜的迟早,因各年南下冷空气的早晚而异。地形及海拔高度对霜期有一定的影响。如,黄土高原霜期长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易受寒潮影响而霜期长于四川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