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 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章 舍弃无谓的忙碌,给心灵留一些空白

太忙碌,会错失身边的风景

生活中,无数人的口头禅是“我忙啊”。没时间回家看看,没时间与好友聚会,没时间慢慢恋爱,忙的无心,忙的无情。

朋友啊,要充分享受生活,就一定要学会放慢脚步。当你停止疲于奔命时,你会发现生命中未被发掘出来的美;当生活在欲求永无止境的状态时,你永远都无法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虽然放慢脚步对一向急躁惯了的现代人来说是件难上加难的事,而且许多人对此根本就无暇考虑。但享受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你必须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然后放慢脚步。

因为我们总是在赶时间,所以很少有机会与朋友进行心灵的恳谈,结果我们就变得越来越孤独;因为忙碌,我们只知根据温度来添减衣服,却忽略了四季的更替,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了一年又一年。因为我们忙得没有时间注意所有征兆,甚至连身体有病的早期征兆都觉察不出来⋯⋯

古人云:“此生闲得宜为家,业是吟诗与看花。”这种寄生于绿柳红墙的庄园主情趣,现代人怕是难得再享受了,现代文明早已将此情调连同那个社会一同埋葬了。

英国散文家斯蒂文生在散文《步行》中写道:“我们这样匆匆忙忙地做事、写东西、挣财产,想在永恒时间的微笑的静默中有一刹那使我们的声音让人可以听见,我们竟忘掉了一件大事,在这件大事中这些事只是细目,那就是生活。我们钟情、痛饮,在地面来去匆匆,像一群受惊的羊。可是你得问问你自己:在一切完了之后,你原来如果坐在家里炉旁快快活活地想着,是否比较更好些。静坐着默想——记起女子们的面孔而不起欲念,想到人们的丰功伟绩,快意而不羡慕,对一切事物和一切地方有同情的了解,而却安心留在你所在的地方和身份——这不是同时懂得智慧和德行,不是和幸福住在一起吗?说到究竟,能拿出会游行来开心的并不是那些扛旗子游行的人们,而是那些坐在房子里眺望的人们⋯⋯”

他告诫我们,太忙碌,会忘却生活的本来意义和幸福。

时间飞快地从我们身边滑过,开始我们总认为这样紧张忙碌是有价值的,结果我们最终两手空空地走向了时光的尽头。

所以,放慢一些脚步,尽情地去享受你的人生、你的生活吧!因为享受生活是帮助我们充实人生、帮助人生充满活力的方法。

给幸福的生活脱去复杂的洋装

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一个勤劳的樵夫扛着沉甸甸的斧头上山去打柴,一路上不觉汗如雨下。就在他停下脚步准备稍作休憩之时,他看到一个人正跷着二郎腿,悠闲地躺在树底下乘凉,便忍不住上前问道:“你为什么躺在这里休息,而不去打柴呢?”

那个人看了樵夫一眼,不解地问道:“为什么要去打柴呢?”

樵夫脱口而出:“打了柴好卖钱呀。”

“那么卖了钱又为了什么呢?”乘凉的人进一步问道。

“有了钱你就可以享受生活了。”樵夫满怀憧憬地说。

听到这话,乘凉的人禁不住笑了,他意味深长地对樵夫说道:“那么你认为,我现在又是在做什么呢?”

听见此话,樵夫顿时无语,那么到底,打柴是为了什么?享受生活,不就这么简单么。

在追求幸福的途中,我们往往会为生活戴上重重枷锁,殊不知退去复杂的洋装,才能展露出幸福生活的本质。故事中的乘凉的人没有把自己盲目地投入到紧张的生活中,而是恬然地享受悠闲自在的日子——躺在树下轻松自由地呼吸,对生命充满着由衷的喜悦与感激。这种简单、干净的生活方式是多么惹人羡慕,多么令人向往啊。这种发自内心的简单与悠闲,正是幸福生活的真谛所在,睿智如他,快乐而洒脱地抓住了快乐的尾巴。

在我们忙忙碌碌,为生活所累的时候,是否应该回头看一看现代人的生活?当我们不断地抱怨,被无穷无尽的牢骚所埋没的时候,十分应当重新考量生活的定位?现如今的我们正被包围在混乱的杂事、杂务、尤其是杂念之中,却不知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一番苦痛和挣扎之后,一颗颗活跃而跳动的心被挤压成了无气无力的皮球,在坚硬的现实中疲软地滚动。也许是因为在竞争的压力下我们逐渐丧失了内心的安全感,于是就产生了担心无事可做的恐惧,也许是内心的不安使我们急欲去寻找可以依靠的港湾,所以才愈发急着找事做来自我安慰。不知不觉中,我们业已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逐渐远离真正的快乐、远离真实的生活。

也许我们真的太累了,我们疲惫的内心,需要得到休憩的空间。在不断追逐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着放弃一些复杂的东西,让一切都恢复简单的面孔。其实生活本身并不复杂,真正复杂的是我们的内心。因而,要想恢复简单的生活,必须从“心”开始。

对“幸福”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没完没了地去追求大家普遍认同的“所谓”幸福——大房子、新汽车、时髦服装、朋友、事业,尽管可以在某些方面得到一时快乐和满足,却无法获得内心的真正满足。这些东西尽管绚烂,尽管浮华,尽管带着美丽的外表,穿着诱人的洋装,最终带给我们的,却只能是患得患失的压力和永无止境的挣扎。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褪去层层叠叠的枷锁,脱去生活复杂的洋装,就像故事中乘凉的人那样,呼吸清新自由的空气,悠闲,而又自在地,享受简单而又干净的生活。

剔除了杂质,才会留下无瑕之美

心理学家曾指出:人是最会制造垃圾污染自己的动物之一。清洁工每天早上都要清理人们制造的成堆的垃圾,这些有形的垃圾容易清理,而人们内心诸如烦恼、欲望、忧愁、痛苦等无形的垃圾却不那么容易清理了。

我们在装修房子的时候,总是会小心谨慎地制订详细的方案,研究每一个细节,墙壁的颜色,地板的质地,吊灯的造型,都是不可忽视的部分。我们为自己的家园精心选择了最好的建材。但是在建设精神家园的时候,我们却太粗心了。虽然精神家园比物质家园重要得多,但是很多人却出于各种原因不肯多费心思。那些类似恐惧、烦恼、焦虑、不安等消极念头一旦成为精神家园的建材,那么它们便可能发霉、腐烂,我们的心灵世界就岌岌可危了。

所以,为了保持心灵家园的纯洁,我们必须选择勇敢、乐观、积极的思想,并且及时进行“精神扫除”,丢弃或扫掉拖累心灵的东西。除此之外,还可以用美德来充盈我们的心灵空间,让垃圾再无容身之处。

有这样一位哲学家,他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下来,对他的学生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第四个弟子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心灵世界再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好的品格占据它。

一个人,在尘世间走得太久了,心灵无可避免地会沾染上尘埃,使原来洁净的心灵受到污染和蒙蔽。的确,对一个未知的开始,而你又不确定哪些是你想要的。所以,不要害怕自己选择了错误的东西,但一旦发现错误,一定要及时修正,清除心中的杂质,让自己纯净的心灵重新显现。

不为物累,简单生活

幸福与快乐源自内心的简约,简单使人宁静,宁静使人快乐。

人心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越来越复杂,但生活其实十分简单。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因外在的影响而痛苦抉择,便会懂得生命简单的快乐。

头上是万里无云的朗朗晴空,手中是沁人心脾的冰镇啤酒。停在这片光秃秃的灼热沙漠上的东一辆西一辆旅宿汽车和拖车的门吱吱扭扭地推开了,“独身漫游者”俱乐部的一些成员到这漫漫荒原来享受一个下午的快乐时光。

这数十名俱乐部成员全都是头发灰白的老者,而且全都是单身人士。他们聚集在一簇簇风滚草旁开始饮酒、讲故事。这个俱乐部是在西部的高速公路上打发时光的、人数越来越多的退休者大军中的一支队伍,斯拉布城是他们的最新休憩地点。他们在临时搭起的帐篷上空升起美国国旗,国旗在沙漠的疾风中呼啦作响。

埃尔伍德·威尔逊问道:“你以为我们会愿意整天闲坐着不动吗?”他喝下一大口米尔沃基啤酒后说:“绝非如此。”上年纪了,住进退休者之家,日夜守在电视机旁,周日没完没了地招待儿女和孙辈——谁愿意过这样的日子?他们所向往的是没有尽头的公路,尤其是西部那些一流的高速公路。

由于提前退休的人有所增加和医学的进步使更多的老年人健康长寿,也由于现在有了像佛罗里达公寓一样舒适的新型车辆,以公路为家变成了一种比较容易适应的生活方式。许多人卖掉房子,把家当存放起来,把终生的储备兑换成金钱,然后告别自己旧有的生活方式,乘坐各式各样的车辆,冬季穿行于西部广袤的沙漠,夏季漫游于太平洋西北沿岸茂密的森林,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转动方向盘,开始新的游历。

有些人在公路上生活得太久了,以至于对任何其他生活方式都不能接受。退休护士佩吉·韦布自5年前和她那退役的丈夫卖掉房子起,就一直驾车漫游。一天早上,她一边在画板上练习绘画一边说:“我从未想到我会有这样的勇气。但是,我们的孩子都长大成人了。我们住在空空荡荡的房子里,不知该干什么。于是我们便上路了。现在我认为我永远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生活了。”

也许,这种生活方式该算最彻头彻尾的“简单生活”了。人们几乎都在通过自己独特的途径探索最简单的、最符合心灵需求的新生活方式,以替代目前日渐奢侈、日渐繁冗的生活。

简单的生活,快乐的源头,为我们省去了汲汲于外物的烦恼,又为我们开阔了身心解放的快乐空间。“简单生活”并不是要你放弃追求,放弃劳作,而是要抓住生活、工作中的本质及重心,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去掉世俗浮华的琐务。

简单,每每能找到生活的快乐,平凡是人生的主旋律,简单则是生活的真谛。

让都市人的心灵回归简单

人生就好像带着背包去旅行,背的东西越多,自己的脚步就会越沉重。

《简单生活》作者丽莎·茵·普兰特说过,“简单不一定最美,但最美的一定简单”。由此可见,最美的生活也应当是简单的生活。在西方社会,简单主义正在成为一种新兴的生活主张。因为大多数的生活以及许多所谓的舒适生活,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人类进步的障碍和历史的悲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愿意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过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一天夜里,凯瑞在她的无电小屋中和家人围坐在炉火前望着窗外的星空,静静地聆听,静静地观察。桌上几只蜡烛跳动着火焰,炉中黑色的铁锅在冒着热气。玛丽在她所在的社区的一次停电中,发现了许多事情的真相。在那次意外的停电中,玛丽和她的家人,对黑暗所带来的神秘和欢喜的体验印象深刻。黑暗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有神奇的萤火虫,还有城市的静寂、久违的家庭温馨和邻里的关怀。

当你用一种新的视野观察生活、对待生活时,你会发现简单的东西才是最美的,而许多美的东西正是那些最简单的事物。

有这么一位行吟诗人,他一生都住在旅馆里。他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旅行到另一个地方。他的一生都是在路上、在各种交通工具和旅馆中度过的。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座房子,这是他选择的生存方式。后来,鉴于他为文化艺术所作的贡献,也鉴于他已年老体衰,政府决定免费为他提供住宅,但他还是拒绝了,理由是他不愿意为房子之类的麻烦事情耗费精力。就这样,这位特立独行的行吟诗人,在旅馆和路途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他死后,朋友为他整理遗物时发现,他一生的物质财富就是一个简单的行囊,行囊里是供写作用的纸笔和简单的衣物;而在精神财富方面,他给世界留下了10卷优美的诗歌和随笔作品。

这位诗人的生活是简单而富有意义的。他的人生是一种去繁就简的人生,没有太多不必要的干扰,没有太多欲望的压迫,是一种简单而又纯粹的人生。

人的一生难免会有许多欲望和追求,诸如房子、汽车、金钱、爱情,以及对生命的信仰。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这些东西有些是我们必需的,而有些却是没有一点用处的。那些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除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和攀比心以外,只会将我们的心灵弄得烦躁不安。

就好像带着背包去旅行,装的东西越多,自己的脚步就会越沉重。所以,与其让自己在疲惫与痛苦中前行,不如将心里的包袱放下。就做最简单的自己,就做最快乐的自己。

在人生路上轻装前行

弘一法师出家前的头一天晚上,与自己的学生话别。学生们对老师能割舍一切遁入空门既敬仰又觉得难以理解,一位学生问:“老师为何而出家?”

法师淡淡答道:“无所为。”

学生进而问道:“忍抛骨肉乎?”

法师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人世无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抛又安可得?”

世上人,无论学佛的还是不学佛的,都深知“放下”的重要性。可是真能做到的,能有几人?如弘一法师这般放下令人艳羡的社会地位与大好前途、离别妻子骨肉的,可谓少之又少。“放下”二字,诸多禅味。我们生活在世界上,被诸多事情拖累,事业、爱情、金钱、子女、财产、学业⋯⋯这些东西看起来都那么重要,一个也不可放下。要知道,什么都想得到的人,最终可能会为物所累,导致一无所有。只有懂得放弃的人,才能达到人生至高的境界。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当我们面临选择时,必须学会放弃。弘一法师为了更高的人生追求,毅然决然地放下了一切。丰子恺在谈到弘一法师为何出家时做了如下分析: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座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这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我们的弘一大师,是一层层地走上去的⋯⋯故我对于弘一大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认为当然,毫不足怪。”

丰子恺认为,弘一法师为了探知人生的究竟、登上灵魂生活的层楼,把财产子孙都当做身外物,轻轻放下,轻装前行。这是一种气魄,是凡夫俗子难以领会的情怀。

我们每个人都是背着背囊在人生路上行走,负累的东西少,走得快,就能尽早接触到生命的真意。遗憾的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自身无法摆脱的负累还不够,还要给自己增添莫名的烦忧。禅宗的一个公案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希迁禅师住在湖南。禅师有一次问一位新来参学的学僧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学僧恭敬地回答:“从江西来。”

禅师问:“那你见过马祖道一禅师吗?”

学僧回答:“见过。”

禅师随意用手指着一堆木柴问道:“马祖禅师像一堆木柴吗?”

学僧无言以对。

因为在希迁禅师处无法契入,这位学僧就又回到江西见马祖禅师,讲述了他与希迁禅师的对话。马祖道一禅师听完后,安详地一笑,问学僧道:“你看那一堆木柴大约有多少重?”

“我没仔细量过。”学僧回答。

马祖哈哈大笑:“你的力量实在太大了。”

学僧很惊讶,问:“为什么呢?”

马祖说:“你从南岳那么远的地方,背了一堆柴来,还不够有力气?”

仅仅一句话,这位学僧就当做一个莫大的烦恼执著地记在心中,从湖南一路记到江西,耿耿于怀不肯放下,难怪马祖会说他“力气大”。我们的心有多大的空间能承载下这些无意义的东西?

天空广阔能盛下无数的飞鸟和云,海湖广阔能盛下无数的游鱼和水草,可人并没有天空开阔的视野也没有海广阔的胸襟,要想能有足够轻松自由的空间,就得抛去琐碎的繁杂之物,比如无意义的烦恼、多余的忧愁、虚情假意的阿谀、假模假式的奉承⋯⋯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座花园,这些东西就是无用的杂草,我们要学会将这些杂草铲除。

放弃实权虚名,放弃人事纷争,放弃变了味的友谊,放弃失败的爱情,放弃破裂的婚姻,放弃不适合自己的职业,放弃异化扭曲自己的职位,放弃暴露你的弱点、缺陷的环境和工作,放弃没有意义的交际应酬,放弃坏的情绪,放弃偏见、恶习,放弃不必要的忙碌、压力⋯⋯勇敢大胆的放下,不要像故事里的那位学僧,把一捆重柴背在身上不放手。如果不懂得放下,我们会比那位学僧更可悲,因为我们面对琐碎的生活,需要担起的柴火,比他要多得多。

跳出忙碌的圈子,丢掉过高的期望

欧仁和他的妻子王佳原来在一家国营单位供职,夫妻双方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每逢节假日,夫妻俩都会带着5岁的女儿小燕去游乐园打球,或者到博物馆去看展览,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后来,经人介绍,欧仁跳槽去了一家外企公司,不久,在丈夫的动员下,王佳也离职去了一家外资企业。凭着出色的业绩,欧仁和王佳都成了各自公司的骨干力量。夫妻俩白天拼命工作,有时忙不过来还要把工作带回家。5岁的女儿只能被送到寄宿制幼儿园里。王佳觉得自从自己和丈夫跳到体面又风光的外企之后,这个家就有点旅店的味道了。孩子一个星期回来一次,有时她要出差,就很难与孩子相见。不知不觉中,孩子幼儿园毕业了,在毕业典礼上,她看到自己的女儿表演节目,竟然有点不认得这个懂事却可怜的孩子。孩子跟着老师学习了那么多,可是在亲情的花园里,她却像孤独的小花。频繁的加班侵占了周末陪女儿的时间,以至于平时最疼爱的女儿在自己的眼中也显得有点陌生了。这一切都让王佳陷入了一种迷惘和不安当中。

你是否和王佳一样经常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陷入一种不安之中,而找不出合理的理由。面对生活,我们的内心会发出微弱的呼唤,只有躲开外在的嘈杂喧闹,静静聆听并听从它,你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否则,你将在匆忙喧闹的生活中迷失,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一些过高的期望其实并不能给你带来快乐,但却一直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拥有宽敞豪华的寓所;幸福的婚姻;让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成为最有出息的人;努力工作以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能买高档商品,穿名贵的时装;跟上流行的大潮,永不落伍。要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改变这些过高期望是很重要的。富裕奢华的生活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并不能相应地给人带来幸福。如果我们降低对物质的需求,改变这种奢华的生活时装,我们将节省更多的时间充实自己。清闲的生活将让人更加自信果敢,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提高生活质量。幸福、快乐、轻松是简单生活追求的目标。这样的生活更能让人认识到生命的真谛所在。

生活需要简单来沉淀。跳出忙碌的圈子,丢掉过高的期望,走进自己的内心,认真地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你会发现生活原本就是简单而富有乐趣的。简单生活不是忙碌的生活,也不是贫乏的生活,它只是一种不让自己迷失的方法,你可以因此抛弃那些纷繁而无意义的生活,全身心投入你的生活,体验生命的激情和至高境界。

在日历中留一些空白

“9月5号参加一个重要的谈判”、“9月6号参加公司的高层管理会议”、“12月7号去美国检查分公司的工作”⋯⋯

生活中,很多人的日程都是被提前安排得满满的。的确,他们是真的很忙,总有做不完的工作。但是,无论多么忙,我们总是可以在日历上留一些空白页。当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看到日历上没有任何计划的空白页,你的心中会很奇妙地有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留白”是完全属于你的时间,你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可以什么事都不做。在你的日历上留白,会给你一种平静的感觉,感觉自己拥有大把珍贵的时间。

在你容许自己的生活中留白之前,你永远找不到时间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但是只要你能为自己留一些空白时间,你就能为自己做一些事,而不只是在应允别人的要求。通常你周围的人会要求你做一些事,或者你的邻居、朋友与家人需要你为他们做些什么。除此之外,你还有些社会责任,有些是你爱做的,有些则是你应尽的义务。

当然,来自工作,甚至陌生人的恳求也是不断的,譬如电话拜访或推销员的打扰,感觉上好像每个人都想侵占一点你的时间,只有你自己一点时间也没有。

唯一的解决之道是与自己定个约会。和自己订约会的方法很简单:在日历上画出几个不让任何人打扰的空白日子即可。

当你在看你的行事日历时,你会发现这个星期六的二点半到四点半之间是属于自己的时间。除非是有特殊的事情发生,任何人都不能从你手中抢走这段时间。也就是说,任何人要求你在这段时间做任何事——同事约你谈一个工作计划、有人要等你的电话,或是客户需要你帮忙等——任何事都不行,因为你已经有计划了,而这个计划是跟你自己在一起。在这个月接近月底的时候,还有另一天是画掉的空白日子,那也是个和自己约会的神圣时光,你必须确定那天绝不会被别的事填满的。

你可以想象得到,和自己约会是需要时间慢慢去适应的。也许刚开始这么做时,你的心中总是满怀恐慌,好像在浪费时间,错失机会,甚至自私自利。尤其是当你的日历上还有空白时,你实在很难向别人说你没有时间!不过,很快你就会知道和自己订约会是让自己精神愉快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日历中留白将成为你的行事日历中最重要的计划,也是你最珍惜最愿意保留的重要时光。但这并不是说你的工作对你而言就不重要,或是你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没有价值。而是这段空白的时光对你的心灵有平衡与滋养的作用,缺乏了这样的时间,你很容易变得暴躁易怒、沮丧不安。

为了让自己随时保持精神的愉快,你可以从今天开始与自己定个约会。首先是从行事日历中挑选一段固定的时间,一周一次或一个月一次都可以,而且时间长短不限,就算只是几小时也可以,重点在你为自己留下了一点空白。其次是当别人要跟你约定时间时,绝对不能将这段可贵的留白时光牺牲了。你要特别珍惜这样的时光,甚至比任何时光都重要,别担心,你绝不会因此而变成一个自私的人,相反,当你再度感到生命是属于自己的时候,你会感到无尽的欢乐,也更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

涤荡唠叨的争吵,弹奏生活的和谐

我们总是觉得生活亏待了自己,所以总是对生活怀有很大的怨气。这些怨气发泄出来的时候,又会牵连到我们身边的人,于是很多无缘无故的争吵,破坏了我们生活的和谐⋯⋯

有两个有着特殊背景的人都有着亚洲血统,后来都被来自欧洲的外交官家庭所收养。两个人都上过世界各地有名的学校。但他们两个人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别:其中一位是40岁出头的成功商人,他实际上已经可以退休享受人生了;而另一个是学校教师,收入低,并且一直觉得自己很失败。

有一天,他们一起去吃晚饭。晚餐在烛光映照中开场了,他们开始谈论在异国他乡的趣闻轶事。随着话题的一步步展开,那位学校教师开始越来越多地讲述自己的不幸:她是一个如何可怜的亚细亚孤儿,又如何被欧洲来的父母领养到遥远的瑞士,她觉得自己是如何的孤独。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表现出同情。随着她的怨气越来越重,那位商人变得越来越不耐烦,终于忍不住制止了她的叙述:“够了!你一直在讲自己有多么不幸。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的养父母当初在成百上千个孤儿中挑了别人又会怎样?”学校教师直视着商人说:“你不知道,我不开心的根源在于⋯⋯”然后接着描述她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

最终,商人朋友说:“我不敢相信你还在这么想!我记得自己25岁的时候无法忍受周围的世界,我恨周围的每一件事,我恨周围的每一个人,好像所有的人都在和我作对似的。我很伤心无奈,也很沮丧。我那时的想法和你现在的想法一样,我们都有足够的理由报怨。”他越说越激动。“我劝你不要再这样对待自己了!想一想你有多幸运,你不必像真正的孤儿那样度过悲惨的一生,实际上你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你负有帮助别人脱离贫困漩涡的责任,而不是找一堆自怨自艾的借口把自己围起来。在我摆脱了顾影自怜,同时意识到自己究竟有多幸运之后,我才获得了现在的成功!”

那位教师深受震动。这是第一次有人否定她的想法,打断了她的凄苦回忆,而这一切回忆曾是多么容易引起他人的同情。

商人朋友很清楚地说明他二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历经挣扎,而不同的是他通过清醒的自我选择,让自己看到了有利的方面,而不是不利的阴影,“凡墙都是门”,即使你面前的墙将你封堵得密不透风,你也依然可以把它视作你的一种出路。

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发生,如果你一直沉溺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中,不停地抱怨,不断地自责,这样下去,你的心境就会越来越沮丧。一直只懂得抱怨的人,注定会活在迷离混沌的状态中,看不见前头亮着一片明朗的人生天空。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的,你坦然面对,却突然发现原来的事情都不算是事儿了。就像俗语所说的:天没放晴,是因为雨没下透,下透了,自然就晴了。所以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跟家人和朋友一起,享受坦然的生活,追逐自然的幸福。

给“活得累”开个新药方

现代社会中,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竞争也日渐激烈,如果人们不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就很容易感到身心疲劳,即人们常说的“活得累”。

有位医生在给一位企业家进行诊疗时,劝他多多休息。这位企业家愤怒地抗议说:“我每天承担巨大的工作量,没有一个人可以分担一丁点的业务。大夫,您知道吗?我每天都得提一个沉重的手提包回家,里面装的是满满的文件呀!”

“为什么晚上还要批那么多文件呢?”医生讶异地问道。

“那些都是必须处理的急件。”企业家不耐烦地回答。

“难道没有人可以帮你忙吗?助手呢?”医生问。

“不行呀!只有我才能正确地批示呀!而且我还必须尽快处理完,要不然公司怎么办呢?”

“这样吧!现在我开一个处方给你,你能否照着做呢?”医生有所决定地说道。

这病人听完医生的话,读着处方的规定:每天散步两小时;每星期空出半天的时间到墓地一次。病人怪异地问道:“为什么要我去墓地呢?”

“因为⋯⋯”医生不慌不忙地问答:“我是希望你四处走一走,瞧一瞧那些与世长辞的人的墓碑。你仔细思考一下,他们生前也与你一样,认为全世界的事都得自己扛在双肩,如今他们全都永眠于黄土之中,也许将来有一天你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然而整个地球的活动还是永恒不断地进行着。而其他世人们仍是如你一般继续工作。我建议你站在墓碑前好好地想一想这些摆在眼前的事实。”医生这番苦口婆心的劝说终于敲醒了企业家,他依照医生的指示,放慢生活的步调,并且转移一部分职责,他知道生命的真义不在急躁或焦虑,他的心已经得到平和,也可以说他比以前活得更好,当然事业也蒸蒸日上。

“生活太累了!”经常听见有人喊出这样的一句话。其实,生活本身并不累,它只是按照自然规律,按照本身的规律在运转。说生活太累的人是本人活得太累了。心理学家认为:有“活得累”想法的人,大多数得的是“心病”,也就是他们的心理失去平衡或发生障碍。

心累与身累的最大不同是,身累睡眠状况特好,往往一入睡就跟死猪一般,被人抬走了都醒不过来,一旦醒来,便觉浑身轻松,精神百倍;而心累虽然十分疲乏,但睡眠相当不好,常常失眠,越命令自己不考虑事儿越是接二连三地考虑,甚至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事情全都涌向心头。好不容易入睡了,却不是被一点小声音弄醒,就是被梦魇惊醒,醒来后头晕目眩,跟大病了一场似的,而且很难再次入睡,往往形成恶性循环。

人生苦短,拼搏之余学会放松自己,给自己一点时间去休息,才可谓是享受人生。累了,当然要歇一会儿,但愿所有人都会善待自己,留下每一个歇息的足迹!

内心不依赖外物,即获得自由

何为逍遥?庄子在《逍遥游》中将其解说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意思是说,如果人们能做到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他们就不必再仰赖什么了。这样的人,因为不依赖外物,自然能逍遥遨游于天地之间。

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够得到逍遥,他的精神为什么不能获得自由呢?学术大师徐复观先生通过对《庄子》一书分析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不能获得自由,就是因为个人自己不能支配自己,而须受外力的牵连。受外力的牵连,即会受到外力的限制甚至支配。这种牵连,庄子称之为“待”。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渴望获得自由,一个人要想获得人生的自由,必须超越“待”字,摆脱外力的牵连,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有一则逸事,即在告诫人们无谓的执著是多么愚蠢的事情。

那是马祖和尚和南岳和尚正在修行时所发生的事情。一天,南岳和尚来拜访马祖和尚说:“马祖,你最近在做什么?”

“我每天都在坐禅。”

“哦,原来如此,你坐禅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是为了成佛呀!”

坐禅是为了观照真正的自我,而悟道成佛,这是一般人对坐禅的认识,马祖也这么认为。

可是,南岳和尚一听到马祖的话,竟然拿来一枚瓦片,默默地磨了起来,觉得不可思议的马祖便开口问:

“你究竟想干什么啊?”

南岳平静地回答:“你没有看到我在磨瓦吗?”

“你磨瓦做什么?”

“做镜子。”

“大师,瓦片是没法磨成镜子的。”

“马祖啊,坐禅也是不能成佛的。”

南岳和尚用瓦片不能磨成镜子的道理来告诉马祖,坐禅也不能成佛,这个对话的内容看似有点滑稽,实际上意义深远。

如前所述,一般人都认为坐禅是悟道成佛的唯一方法,因此在修行时非常重视坐禅,主张彻底地去做;不过,南岳看到马祖天天坐禅的生活,却予以否定的评价。

为什么呢?南岳言外之意是想告诉马祖,他过分执著坐禅的形式和手段。虽然坐禅很有意义,可是如果被坐禅束缚,心的自由就会受到制约、控制,也就无法悟道成佛了。因此,坐禅的方法虽然是禅最重视的,一旦过分执著其中,反而需要予以否定了。如此这般,以禅的立场来看,执著必须全被否定,否则一旦陷入执著,就什么东西也得不到了。

换言之,人们常常执著一些东西来过日子,可是一旦持有执著的心情,就无法真正自由地生活,也无法用禅性的想法来谋求自我实现。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放下,就会执著于外物,就会在做事的时候有所分心,这样的人无法获得最后的成功,更何谈精神的自由呢?

因此,一个人不但要学会执著,更要学会放,就像庄子所说的,如果能够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一个人不再依赖外物的时刻,就是获得自由的时刻!

舍掉一些无谓的忙碌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从早到晚忙忙碌碌的,没有一点空闲,但当你仔细回想一下,又觉得自己这一天并没有做什么事。这是因为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一些无谓的小事上,泛滥的忙碌只会让我们失去自由。

《时代杂志》曾经报道过一则封面故事“昏睡的美国人”,大概的意思是说:很多美国人都很难体会“完全清醒”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因为他们不是忙得没有空闲,就是有太多做不完的事。

美国人终年“昏睡不已”,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这并不是好玩的笑话,这是极为严肃的话题。

仔细想一想,你一年之中是不是也像美国人一样,没多少时间是“清醒”的?每天又忙又赶,熬夜、加班、开会,还有那些没完没了的家务,几乎占据了你所有的时间。有多少次,你可以从容地和家人一起吃顿晚饭?有多少个夜晚,你可以不担心明天的业务报告,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

应接不暇的杂务明显成为日益艰巨的挑战。许多人整日行色匆匆,疲惫不堪。放眼四周,“我好忙”似乎成为一般人共同的口头禅,忙是正常,不忙是不正常。试问,还有能在行程表上挤出空档的人吗?

奇怪的是,尽管大多数人都已经忙昏了,每天为了“该选择做什么”而无所适从,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认为自己“不够”。这是最常听见的说法,“我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就好了”、“我如果能赚更多的钱就好了”,好像很少听到有人说:“我已经够了,我想要的更少!”

事实上,太多选择的结果,往往是变成无可选择。即使是芝麻绿豆大的事,都在拼命消耗人们的精力。根据一份调查,有50%的美国人承认,每天为了选择医生、旅游地点、该穿什么衣服而伤透脑筋。

如果你的生活也不自觉地陷入这种境地,你要来个“清理门户”的行动,那么以下有三种选择:第一,面面俱到。对每一件事都采取行动,直到把自己累死为止。第二,重新整理。改变事情的先后顺序,重要的先做,不重要的以后再说。第三,丢弃。你会发现,丢掉的某些东西,其实是你一辈子都不会再需要的。

当你发现自己被四面八方的各种琐事捆绑得动弹不得的时候,难道你不想知道是谁造成今天这个局面?是谁让你昏睡不已?答案很明白——是你,不是别人。

昏睡中忙碌着的你我,必须学会割舍,才能清醒地活着,也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