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顺应四季以养生,天人合一
●为什么我们都会周而复始地“春困秋乏夏打盹”?为什么自古就有“女子伤春,男子悲秋”之说?为什么大多数女人都会有规律的月经?为什么“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为什么老北京自古沿袭冬季涮羊肉的饮食习俗……想解开这些谜团,我们不得不从养生的一大重要核心思想说起,即天人合一。春暖夏暑,秋凉冬寒,只有做到天人合一—顺应四时、道法自然,我们才能携手健康,长命百岁。
第一章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旨在告诉人们,人类的生命源于天地日月,人体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正因如此,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人是运气的产物”,养生重在养人
◎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获得大自然的恩赐,要顺应自然规律。
中医作为祖国千百年传承并发展下来的一门古老学问,承载着炎黄子孙同疾病斗争数千年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指导着中国人如何未病先防、治病疗疾,当然还包括我们今天的保健养生。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去看西医时,医生往往会用各类仪器来检查你的身体,然后再用测试得到的各种参照系数作为检查指标,来衡量你的身体是否出现病变、异常。而中医就大有不同了。他们不是拿仪器来做参照系,而是综合考虑天、地和人。因为中医研究的不是病,而是人的生命规律。最经典的元气论就认为,气分为“天气”、“地气”与“中和之气”,三气“交而为合”,“相亲相爱”,以养万物众生。人是天地中和之气的产物,人欲长生不老,就应修其根本,以养气、炼气为主要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如道教养生中的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补导等,其目的就在于炼气、养气,使人体元气充实,精神旺健,最终能够健康长寿。不仅如此,《黄帝内经》还指出,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黄帝内经》中说“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养生与自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和变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养生、益寿延年。
我们养生就应当顺应天命,这样才能尽其天年,达到所谓的“顺其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是说人必须“法地”,地又必须“法天”,天又必须“法道”,道还必须“法自然”。“道法自然”才使“人”“地”“天”“道”“自然”五者之间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接近天地,离天地越近,越能获得天地的滋养。
◎人是天地中和之气的产物,只有通过养气、炼气,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四季养生小贴士
在阴阳论中,手指一般代表头,手掌一般代表内脏,手背一般代表我们的背部。内脏经脉之气出来后首到之处就是手指,所以人体的手指是非常敏感的,人体内脏的问题也会很快通过手指反映出来。无名指太短者,说明先天元气不足,常三焦经失调,总有说不出的不舒服,即整体细胞的代谢出现了问题,这就需要在平时多注意补元气了。
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风,人有精气神
古人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古代养生家遵循正确的修炼方法,往往能够获得健康和高寿。中医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说法,可见“精气神”三者,是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只要人能保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会祛病延年。《灵枢·本藏篇》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养生而周于性命者也。”(人体血气精神的相互为用,是奉养形体,维护生命的根本。)可见古人对这三方面的调护、摄养极为重视。那么,人的精气神到底是什么呢?“精”就是食物的精华,说明养生首要在于良好的饮食,充沛的营养;“气”可以当做是外在之气,如“地气”“清气”等,代表了人们生存的外在环境,气还可以当做是人体的元气;而神则代表了人的思想、心灵、精神和灵魂及其表现。
人的精气神
“精”:就是食物的精华
养生首要在于良好的饮食
“气”:代表了人们生存的外在环境
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助养生
“神”:代表了人的思想、心灵、精神等
养生还要注重调摄情志
四季养生小贴士
对于养精来说,根本的措施就是合理的膳食营养。合理膳食就是根据身体的需要,调整膳食结构,科学配餐。注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水、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比例,粮食、果蔬和动物性食物的合理搭配。“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这是中华民族对传统膳食结构的精辟论述。
天气变化,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健康与环境密切相关,人生活在大气中,时时刻刻都要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要保持健康就要注意遵行天气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起居饮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一般来说,天气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1 日照对健康的影响
适量的阳光照射,能使人体组织合成维生素D,并且促进钙类物质的吸收。生长中的幼儿,如光照不足易导致软骨病。阳光对人的精神状况也有很大影响:阴雨笼罩的日子容易产生烦恼,阳光普照时心情往往比较舒畅。在炎热的夏季,如果阳光照射时间过长,有可能得日射病,发病急骤,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心烦意乱,并可诱发白内障等疾病。太阳光作用于眼睛可影响人的脑垂体,调节抗利尿激素、控制人的排尿量。
◎阳光对人体和人的精神状况影响很大,比如适宜的阳光照射,可以促进钙类物质吸收。
2 风对健康的影响
在自然环境中,风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只是有时微弱,有时猛烈。风的存在,对人体健康也随时在影响,只是有时对人体健康有益,有时对人体健康不利。
风作用于人的皮肤,对人体体温起着调节作用,决定着人体的对流散热,并影响人体出汗的散热率。据有关部门研究发现,当风的速度大于1米/秒时,就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感觉。当气温高时(≥36℃)风会加强人体汗液的蒸发,从而使人的体温调节不良;当气温较低时,风能加强热传导和热对流,促使人的身体热量散失较多而引起感冒。温和的风则能够使人精神焕发,提高人的紧张性,持续的猛烈的大风能引起人精神兴奋,并阻碍人的正常呼吸。
3 气压对健康的影响
在高湿环境下,气压每上升1百帕(百帕为气压单位),多死亡2人,而自然风速每增大1米/秒,少死亡7人。当气压下降、天气阴沉时,人的精神最容易陷入沮丧和抑郁状态,表现为神情恍惚、六神不安,婴幼儿还可能产生躁动哭闹现象。当气压下降配合气温上升、湿度变小时,最容易诱发脑溢血和脑血栓。气压陡降、风力较大,患偏头痛病的人会增多,干燥的热风由于带电,能使空气中的负离子减少,这时候人往往心神不安,反应迟钝,办事效率下降,交通事故增多。
4 气温对健康的影响
人的体温恒定在37℃左右,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28℃,而对人体健康最理想的环境温度在18℃左右。人体对冷热有一定的适应调节功能,但是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冬季环境温度在4~10℃之间时,容易患感冒、咳嗽、生冻疮;4℃以下时最易诱发心脏病,且死亡率较高。春季气温上升,有助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增加了被虫咬的机会,传染病容易流行;夏天当环境温度上升到30~35℃时,皮肤血液循环旺盛,人会感到精神疲惫、思维迟钝、烦躁不安。35℃以上时容易出汗,不思饮食,身体消瘦,体内温度全靠出汗来调节。由于出汗消耗体内大量水分和盐分,血液浓度上升,心脏负担增加,容易发生肌肉痉挛、脱水、中暑。
5 湿度对健康的影响
夏天湿度大(尤其是我国南方),汗水聚集在人体皮肤表面,蒸发散热困难,造成体温升高、脉搏跳动加快,使人感到闷热难受,食欲下降,容易出现眩晕、皮疹、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当气温在26℃以上,空气湿度大于70%时,人容易发怒。当气温升到30℃,湿度大于50%时,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冬季空气干燥,鼻黏膜、嘴、手、脚皮肤弹性下降,常常会出现许多微小裂口。冬季呼吸道疾病、肺心病发生率最高。气象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大多具有季节性,天气突然变化时,往往在几天内骤然增加许多感冒、哮喘、胃溃疡穿孔以及咯血的病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机体难以随气候的变化及时调节而诱发疾病。
◎湿度对人的影响:空气湿度适中,人感觉舒畅,过高或过低均易引发人的情绪变化,甚至引发疾病。
四季养生小贴士
当阴雨天气来临,气压和气温下降,湿度上升时,风湿性关节炎和有创伤的部位会发生与天气相应的变化,这时患者能感觉到隐隐作痛。在阴雨连绵、雾气笼罩的梅雨和秋雨季节,能使人意志消沉,沮丧抑郁。不过久晴之后遇上一场暴风雨,空气中负离子大量增加,可使人头脑清晰、情绪安定欢快。
月亮有盈亏变化,气血有盛衰循环
中医认为:月亮的盈亏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气血、经络之气的盛衰,这种变化会对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产生奇妙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就说过:“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月亮的盈亏变化对人体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与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有关。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月球引潮力与地磁场力对人体的干扰较大,会影响人体内的激素、电解质平衡,导致生理、心理上的各种变化,使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常态,甚至犯罪率、交通事故发生率、人的食量在这一时间段也会出现突然变化。这种引潮力还会影响人的心脑血管,使已狭窄的血管因受压而变形,血压波动幅度增大,血液流动受阻,容易发生血栓、动脉痉挛、脑血管破裂等情况,诱发心绞痛、中风猝死等。月相变化对人的心理也有影响,满月时人的情绪比平时紧张,容易激动和失眠,癫痫病发作的可能性更大。
月相变化与养生要点
新月:阴历三十、初一、初二
补气养血、固本扶正
弦日:阴历初六、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
扶正气祛邪气,防治疾病
满月:阴历的十五、十六
调摄情志,保持情绪稳定
每月阴历三十、初一、初二,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因为此时月缺无光,白天阳气渐弱,夜晚阴气渐虚,人的机体抵抗力下降,是以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易在此时发作或加重。患有上述疾病的人在这几天内要注意及时添加衣服,避免感受风寒邪气,还要保持情绪稳定。
◎新月时可服用补气养血、固本扶正的黄芪当归鸡汤。
此时亦应注意补气养血、固本扶正,可在朔日正午时分(中午11点至下午1点)服用补气生血的黄芪当归鸡汤:将鸡腿1只切小块,汆烫后去血水,与当归5克、黄芪15克、清水1000克放入锅内,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煮至鸡腿熟烂,加盐、酒调味后食用,连服3天。午时是手少阴心经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服药能使药液迅速抵达病所,有助于药力发挥。
此外,坚持晚上9~10时就寝,睡前拍打后背,先拍正中,再拍两侧,从上至下50~100次,能振奋心阳,有助于夜间体内血液循环。
每月的阴历初六、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出现的月相统称弦日,月初三天为上弦日,月末三天为下弦日,均处于月周期涨落潮的中间段。上弦日白天阳气渐长,夜晚阴气渐生;下弦日白天阳气渐衰,夜晚阴气减弱。这段时间是支气管炎、肺炎、传染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感染性疾病的易发和加重期,尤其是上弦日的下半夜和清晨,下弦日的下午和傍晚是犯病的危险期。
呼吸系统不太好的中老年人,在弦日可服用玉屏风制剂来扶正气祛邪气,防治疾病。取黄芪360克、白术(炒)120克、防风120克粉碎加工制成药丸,或到当地药店购买成药。同时加强营养,注意气候冷热变化,及时防寒保暖(特别重视背部保暖),尽量不与呼吸道病人接触。
◎呼吸系统不好的中老年人,弦日要及时防寒保暖,注意气候变化。
阴历十四、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称为满月或望。这段时间明月高悬,人体内的血液压力就会变低,血管内外的压力差、压强差特别大,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的意外,有这方面疾病的人要引起注意。
可见,要想气血顺畅、除病祛邪,我们还要跟随月节律进行身体保养。
四季养生小贴士
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受到月节律的影响,女人每个月的月经跟月节律的变化关系密切。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就说过:“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于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潮汐,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
人体自有气场,影响整个生命
说到气场,大家可能觉得很玄妙,其实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宇宙周围有大气场,人体小宇宙也有自己的小气场,这种气场是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甚至感觉不到的,但是它却影响着我们的整个生命。
中医养生经常谈到气血,这里的气是指在人体内部巡行的气,是形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基础。真气、元气、精气、正气、邪气都是对气的不同称谓。人们常说的豪气万丈、一息尚存、气息微弱,本质上其实都是在说人体内气的盛衰。
真气是先天的父母精气和天地之气以及谷气合并而成的。《黄帝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先天之气对人的成长十分重要。父母虚弱多病的,孩子就会先天真气不足,体虚多病。如果后天的培养再不精心,孩子就很容易夭折。人活着就是不断消耗人体真气的过程,真气耗尽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不过先天真气的充足与否并不能决定人的寿命长短,后天的养护也非常重要。有的人先天真气是很充足的,但后天根本不注意保养,每天熬夜透支身体,也可能早早就去世了;有的人虽然先天不足但是后天很注意养生,讲究居住的环境,每天呼吸新鲜空气,吃得也很讲究,也可能长寿。
后天之气就是指天地之气,也就是我们时刻离不开的氧气,是从我们周围的气场中获得的,由此可见人所处环境以及气场的重要性。谷气则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所化生的精气,即水谷精微,也就是我们平常所吃的食物。人体的气就是由这三种气组成,《黄帝内经·素问·脏象论》中说:“人禀气而生,由气而化形。”庄子讲“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都说明人是靠气来维持生命活动的。
◎气有卫护肌肤、防御邪气的作用,可使机体强健,少发疾病。
讲了人体的气,我们再来讲讲气场。气场其实就是人所生活的环境,人体后天所需要的气都是由周围的气场获得的,风水养生强调的就是“气”,好的气场可以使我们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境界,有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人要生存,一个好的环境非常重要。古人对风水地理的重视,也是建立在重气的理论基础上。注重山环水抱,注重空气清新与流通,注重水质与植被的相互融合,气的清香洁美来源于环境的优美。一个好的区域地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天清地洁,住在那里的人必定是身体健康,地灵人美。
我们都知道候鸟是夏天在北方生活,秋天来临就要飞到南方去,这就是因为它明白自己需要的气场,当北方渐渐变得寒冷,这种环境已经让它感觉不适应,它就要飞到南方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候鸟尚且知道选择生存的气场,作为人来说却有很多无奈,但是我们还是要在自己能够掌控的范围内,尽量改善周围环境,比如经常保持居室通风顺畅,每周做一次大扫除,节假日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等等,这对于营造一个健康的气场、保养我们的身体都有积极意义。
◎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环境中生活,必定身心健康,地灵人美。
四季养生小贴士
人的情感气场、思维气场会受到美好的大自然的物质气场的熏染而高尚豁达。反之,人的器官在各种杂气、毒气或长期恒定的一种气场之中受到侵害、腐蚀,其思维、情感气场也必定会低迷或亢燥。反映到行为上,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则极为深远。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城市人总是觉得压抑郁闷,而农村人却相对更加开朗豁达,就是因为城市人生活的气场拥挤繁杂混乱,而农村人生活的气场则自在清净悠然。
我们的五脏六腑,本性最为“天真”
《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所谓天真,是指本性,就是本性最为天真。在我们的身体中五脏六腑的本性是天真的,它们处于一种非常和谐自足的状态当中。所谓“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所谓“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特点是主管饮食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黄帝内经》中对五脏六腑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其中,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脾胃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胆为“中正之官”,大肠为“传导之官”,小肠为“受盛之官”,膀胱为“州都之官”,三焦为“决渎之官”。这里的五脏六腑已经超越了具体的组织器官,上升为一个国家的若干种官职,通过这几种官职把同类功能的组织器官整合在一起,没有提到名字的器官都归这些有名称的官员统帅,再通过经络把各个器官联系起来,就形成了身体这个“国家”了。只要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就能把身体这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只要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处于非常和谐自足的状态,身体就会健康安适。
曲黎敏教授在她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书中曾引用《老子》中的一句话来形容五脏六腑的关系:“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意思是,每个脏腑都只得自己该得到的东西,如小肠该得到的是液,那它就只要那个液;每个脏腑也都有自己的本分,如脾主运化、肝主生发等,谁也不羡慕谁的“工作”,可见它们的本性是非常朴实的。由此可见,我们保养五脏六腑,就是要顺应它们的本性,使它们的本性能够得到合乎自然的发挥,简而言之,也就是使五脏六腑能够各得其所、各司其职。
不仅如此,在《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里还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的问题,即五脏和自然界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
事实上,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就拿夏季来说,夏季是人体的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尤其是室外活动特别多,而且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再加上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特别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这样,就使得体内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环加快,出汗亦多。因此,在夏季,心脏的负担特别重,如果不注意加强对心脏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损害。由此可见,中医提出“心主夏”的观点是正确的。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我国古代,对一年季节的划分,有四季和五季两种方法,因人体有五脏,故常用五脏与五季相配合来说明人体五脏的季节变化。四季就是春、夏、秋、冬,这个很好理解。那么五季是怎么划分的呢?原来,长夏这个季节被从四季抽出来以后,就成了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了。
对此,张其成教授在其著作中阐释道:“因为春、夏、秋、冬各有三个月,在它们最后一个月就是三月、六月、九月和十二月中,分别把后18天抽出来,共72天,这72天就是一个‘时’,叫长夏。”如果将一年分为五季,那就刚好与五行和人体的五脏一一对应了。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季即秋、春、冬、夏、长夏,五脏即肺、肝、肾、心、脾。
◎五脏相克图示。
四季养生小贴士
法时养生,就是养生要和天时气候同步。说得具体一点,就是热天有热天的养生原则,冷天有冷天的养生道理。总的原则就是要顺应天时养生,也就是要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来调养我们的身体。法时养生的精髓是四季养生,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温、热、凉、寒的变化来养生,也就是养生要和天时气候同步。四季养生的总原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说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这是因为身体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一样,春、夏、秋、冬分别对应阳气的生、长、收、藏。比如,春季,人体阳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要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凡有损阳气的情况都应避免。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破坏身体的自然生发,有损健康。
一起细数身体对大自然的应和
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精辟论述,它以人和自然界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四时六气为中心,把气候对人类健康及发病的关系具体、完整地诠释出来。很多患有慢性病的朋友有这样的经验,当气候变化的时候,有些病往往会发作或加重。其实气候变化和疾病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现代科学初步揭示了气象条件与疾病的关系。
研究发现:77%的心肌梗死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对气候变化的感受性升高。在高气压控制下的气候条件里,特别在冬季寒潮天气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最高。这主要是寒冷刺激,使人体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心肌需要的指数(心率与血压的乘积)相应增高,加之患者本身的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现象加重,所以到了冬初,心肌梗死患者特别多。
◎天气骤变易引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也具有季节性复发的特征。溃疡并发症常因天气骤变而诱发。病变部位虽在胃及十二指肠,但致病原因往往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关。当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因骤冷、雨淋、气压变化而失调时,就可引起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壁紧张性收缩及蠕动增强、局部血管痉挛、胃黏膜营养障碍,从而使溃疡加重。医学研究人员分析了345个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或穿孔的病例,发现天气变化越突然越急骤,所引起的生理、病理反应也越大,主要表现是胃酸分泌和黏膜的改变。
◎许多疾病都有季节性复发的特征,尤其是气候骤变时,比如风雨来临时,关节炎患者关节会出现疼痛。
关节炎病人对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人体的各个关节虽然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这种适应能力由于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若病人关节的功能已遭到破坏,则每当风雨到来之前,常常会出现疼痛。研究发现,关节疼痛的诱发并不是个别气象因素的作用,而是气象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气压和温度的变化。如果气压低、温差大,则多数病人的症状会明显加重。
还有,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慢性肺部疾病者,在秋末冬初气候突变时,容易使旧病复发或加重。这是因为寒冷会降低人体呼吸道的抵抗力,破坏其防疫功能。由于全身受凉、呼吸道温度降低、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减少,加之寒冷使黏膜上皮的纤毛活动减慢,气管排出细菌、异物的功能减弱,因而易引起感染或使原有的疾病复发及加重。
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即气候阴晴冷热的变化,往往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每当秋高气爽或风和日丽的时候,人们往往精神乐观通达、心情舒畅;当寒风阴雨、干燥闷热的时候,人们的心情就会变得烦躁易怒或抑郁低沉。这是因为气候的突然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而生理功能的变化又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气候的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很大,最突出的是不良的气候条件很容易使人着凉感冒。感冒虽然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是发病较多的是冬春两季,在这期间又尤以寒潮袭来时发病最多。寒潮袭来时,气温大幅度下降,如保暖不及时,机体容易着凉感冒,特别是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由于身体的抵抗力差,更容易发病。另外,如果冬季气候该冷不冷,空气中的多种细菌、病毒就会趁机大量繁殖,从而增加传染病的感染机会。
从养生保健角度来看,我们要减轻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注意天气预报是最简便的方法。根据气候变化来增减衣物,调理饮食,调整心态等,是降低气候对自身健康影响的最好办法。
◎气候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当风和日丽时,人们往往心情舒畅;当寒风阴雨时,人则会变得抑郁低沉。
四季养生小贴士
气候变化与癌症也有一定的关联。美国科学家克拉斯诺指出:“子宫颈癌及肺癌的发生与较高的气温有关,而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往往是在较冷气候下频频发生。”英国研究人员在对大不列颠、瑞典和挪威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进行研究后发现,恶性肿瘤常常在较冷的气候条件下发生得更为频繁。一些科学家认为,某些病毒性癌症媒介只有在特定的温度下才能幸存。
一年四季,身体也有不同节律
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生命过程是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而发生发展的。大自然是我们活动的场所,自然界存在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身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换句话说,人类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不仅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而且与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息息相通。
因此,顺应人体生理和天地变化来养生治病,应是我们养生与康复的基本原则。
天地环境的变化和人体生理的相关性,如某些生理现象的四季节律、月节律、日节律、气候差异、地理差异等,已愈来愈多地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例如:有人结合现代研究发现了人体内有多方面的年周期变化,如血浆皮质醇在秋冬季节每日平均浓度和分泌总量高于春夏;血中T3和T4浓度有季节性改变,夏季最低,冬季最高;有学者证实不同的季节手指血流速度不同,对寒冷引起的皮肤温度反应也不同,即使冬夏保持相同室温,仍表现出反应差异,提示血管运动中枢有四季节律,证明了中医对四时阴阳节律认识的正确性。
在月节律方面,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人体的体液代谢与月球引力的作用密切相关。其他诸如体内某些激素的昼夜节律变化,气温对人体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湿度对人体的热代谢和水盐代谢的影响,风对人体的热代谢和精神神经系统的影响,太阳辐射的生物效应等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这些,我们都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讲解。
◎养生要符合四季的气候变化,顺应生理节律和天地变化养生治病,便可避开病邪,人也可气血充足,五脏安康,延年益寿。
人体在四季中的节律变化
自然界的节律变化规律:春天,万物复苏,阳气开始活跃;夏天,阳光强烈,阳气也达到一年中最高潮的时候;秋天,阳气由“长”转为“收”;到了冬天,阳气由“收”转“藏”,阴气升腾。
正常人体生理现象随季节的变换而变化,春天的时候,阳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体外;夏天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时候;秋天时,体表的阳气逐渐减少,毛孔开始关闭;到了冬天,阳气便会收敛,沉到肾水之中,安静地休养,为来年的生发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