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
/法国/雨果/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和最杰出的代表。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贝桑松城的一个军官家庭,他的父亲早期是拿破仑的部下,母亲却是王室的热烈拥护者,因此他少年时代思想保守,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作品多以歌颂王政与宗教为主。但后来雨果在思想上开始转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积极参加浪漫主义文学运动,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1830年发表的《欧那尼》及其公演则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决定性胜利。雨果也因此成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此后雨果的思想一直追随时代步伐前进,并曾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反革命政变及其独裁统治而被迫流亡国外。
雨果像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但主要成就在诗歌与小说方面,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雨果的代表作品有诗歌集《惩罚集》(1853)以及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悲惨世界》(1862)、《笑面人》(1869)和《九三年》(1874)等。
⊙背景提示
1828年,雨果与书商戈斯兰签订协议,答应为他写一部沃尔特·司各特式的小说。作者为此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书籍,看过巴黎一些旧址遗迹,并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15世纪的巴黎。一天,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北钟楼暗角里,发现墙上刻着一个希腊单词:命运。这个单词触动了他的灵魂,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他写下了《巴黎圣母院》这部包含着历史、建筑艺术、神权、宗教、爱情和暴动等诸多内容的,并且与这座教堂一样不朽的著作。
⊙内容提要
《巴黎圣母院》讲述了一位美丽迷人的吉卜赛跳舞女郎爱斯美拉达在巴黎的出现及其所引发的一场震撼人心的轩然大波。这部书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400多年前的历史真实,反映了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又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的故事。
相关链接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文学巨匠巴金深受雨果作品的影响,他曾说:“在我幼年的时候,法国小说家雨果的作品很流行,比方他的Les Misérables,Les Travailleurs de la Mer(《海上劳工》),Notre Dame(《巴黎圣母院》),以后我都找到了翻译本的。” 正是从雨果等人那儿,他学到了“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人间美好事物”的品质,学到了“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作家和人民融合在一起”。这反映了包括《巴黎圣母院》在内的雨果作品对中国作家的深刻影响。
故事开始于1482年的愚人节。在格雷弗广场上,靠街头卖艺为生的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带着小羊加里以精彩表演吸引了不少围观的群众,但她的美艳也引起了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的贪婪欲望。这位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夜间打发自己的养子,也即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去劫持少女,但少女最终却被少年英俊的御前侍卫队长弗比斯救出,并捉住了敲钟人。姑娘也因此爱上了弗比斯。第二天,敲钟人被带到广场受众人鞭笞。克洛德路经此地,为了保全自己的身份,他竟无动于衷;而爱斯美拉达却给他送来水喝,这使得敲钟人感动得流下眼泪。
在弗比斯和爱斯美拉达的一次幽会中,满怀嫉妒的克洛德竟掏出暗藏的匕首刺死了弗比斯。然而,真正的杀人元凶逍遥法外,纯洁善良的爱斯美拉达却被教会法庭判为杀人罪犯要送上绞刑台。在临刑之际,善良的卡西莫多从执刑人员手中救出爱斯美拉达,并带她躲入具有避难权的巴黎圣母院避难。然而邪恶的克洛德仍在打姑娘的主意,在屡次不能得手之后,他勾结司法机关大理寺破坏圣殿避难权,最终把可怜的波希米亚女郎爱斯美拉达送上绞刑台处以极刑。深爱着爱斯美拉达的卡西莫多对此义愤填膺,怒气冲冲,他在剧烈的悲痛和愤怒中把克洛德推下钟楼,亲手结束了克洛德罪恶的生命,自己则到公墓里面找到少女的尸体,死在她身旁。大约两年以后,人们在鹰山地穴埋葬绞死犯人的墓地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男一女的骷髅,那就是以奇特姿态搂抱着的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
《巴黎圣母院》插图
满怀嫉妒的克洛德掏出暗藏的匕首向幽会中的弗比斯刺去。
⊙作品评价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着三个主要人物展开:波希米亚女郎爱斯美拉达、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和敲钟人卡西莫多。而作者将爱斯美拉达塑造为善与美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对封建教会及王权产生强烈的愤恨。至于那位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形象,则与克洛德副主教恰恰相反。他外表丑陋,内心崇高。他爱慕着爱斯美拉达,但这是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朴质的爱,完全不同于副主教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和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巴黎圣母院》也是作者雨果小说创作的里程碑,它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这部小说描写的虽然是15世纪的巴黎生活,贬斥的却是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通篇充满了反封建、反教权和反对社会黑暗压迫的浪漫主义战斗精神。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有意借鉴了司各特历史小说的写法,出色地记录了巴黎城市的壮丽图景和中世纪阴暗生活的风貌,使得作品具有浓厚的历史厚重感。同时,它也具有了浪漫主义小说所应具有的一般要素,如曲折紧张的情节结构,引人入胜的大型时代历史场景以及像浮雕一般的、充满戏剧性意味的人物形象等。此外,作者在这部书中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使之成为一部气势宏大的艺术杰作。
《巴黎圣母院》被多次改编成电影或戏剧等其他不同艺术形式演出,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受到了亿万观众的欢迎。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它的巨大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