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君子
/法国/莫里哀/欧洲古典主义戏剧的最高峰
莫里哀像
⊙作者简介
莫里哀(1622~1673年),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17世纪法国著名古典主义喜剧家。他出身于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父亲是宫廷室内陈设商。他自幼喜爱戏剧,1643年和朋友组成了剧团,亲自参加演出,并为此放弃了继承权。1650年起任剧团负责人并开始喜剧创作。1659年公演的《可笑的女才子》嘲讽当时贵族矫揉造作的风气,也奠定了莫里哀喜剧家的地位。他的主要作品还有讽刺天主教会的《伪君子》,批判修道院妇女教育的《太太学堂》、《丈夫学堂》、《屈打成医》、《吝啬鬼》(一译《悭吝人》)、《乔治·唐丹》、《唐璜》、《恨世者》、《史嘉本的诡计》、《无病呻吟》,舞蹈剧《布索那克先生》、《醉心贵族的小市民》等。其中,《太太学堂》的演出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莫里哀是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他对喜剧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主要讽刺对象是上层资产者和没落贵族,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题,用喜剧的形式揭露封建制度、宗教与一切虚假的事物。在艺术手法上,他大胆吸收了很多民间艺术手法,语言自然,把生活中的矛盾和人物性格都表现得很透彻,法国人评价他是“无法模仿的莫里哀”。
⊙背景提示
在路易十四的统治期间,法国那表面的繁荣其实更深化了它事实上的危机,而僵硬腐朽的制度也带来了同样窒息的古典主义文学。就在这个时候,冷嘲热讽、刺破伪善的《伪君子》问世了。剖析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就会发现,它的诞生注定了是一次难产。由于它攻击一切不合理的现象,攻击经院哲学,攻击富商的不择手段,攻击天主教的危害多端,所以,在1664年这出戏初次上演时就遭到了天主教的攻击,路易十四便命令禁演。第二年又被最高法院下令禁演,巴黎大主教甚至宣布:凡看此剧者均逐出教门。直到1669年,莫里哀第三次向国王陈情,才最终获准公演。
名家点评
古典主义是17世纪初产生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后在欧洲各国都产生很大影响,一直持续到18世纪初。法国古典主义在17世纪中叶形成,以笛卡儿的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其主要特征是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注重理性,模仿古代,重视格律。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布瓦洛的《诗艺》是古典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集中阐述了许多古典主义原则性的创作理论,比如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即要求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单一,就是说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一昼夜之内。这其实是对亚里士多德的“三一律”的一种曲解。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200多年,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高乃依和拉辛等人的悲剧。古典主义虽然范围狭窄,但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
⊙内容提要
富商奥尔恭把一个叫答尔丢夫的教士带回了家,他母亲和他都认为答尔丢夫是一个虔诚敬奉上帝的道德君子,并要家族成员都服从他。但家里的其他人都反对,奥尔恭的儿子达米斯说答尔丢夫是一个假仁假义的人,女仆桃丽娜说他对奥尔恭的妻子欧米尔有坏心,但奥尔恭并不相信。这是因为他曾看到了答尔丢夫的许多善行,所以他才把答尔丢夫接到家里来。并且,他还想把自己的女儿玛丽雅娜与瓦赖尔的婚事退掉,把她嫁给答尔丢夫。
玛丽雅娜当然不愿意,但又不敢反对,女仆桃丽娜却替她出面,并与瓦赖尔等人一起商议如何挽回这桩事。达米斯想用蛮干来阻止此事,桃丽娜却看出答尔丢夫对欧米尔的念头,所以她认为可以由欧米尔出面。果然,答尔丢夫一见欧米尔就大献殷勤甚至调情,这一切都被达米斯看到了,他告诉了奥尔恭,欧米尔也证实了此事,可奥尔恭还是被答尔丢夫的伪善所蒙蔽,他撵走了儿子,并剥夺了他的继承权;而且让答尔丢夫多亲近欧米尔,还把全部财产都赠给了答尔丢夫。玛丽雅娜跪在父亲面前,苦苦哀求不要把自己嫁给一个自己深为厌恶的人,而奥尔恭还是固执己见。
莫里哀的晚期作品《伪君子》中的插图
欧米尔责备丈夫瞎了眼,成见太深。她问如果他亲眼看到了又会怎样,奥尔恭说如果这样他就相信他们所说的。于是,她让丈夫钻到桌子底下等着,然后叫来了答尔丢夫。在这时,答尔丢夫真相毕露,奥尔恭终于看清了这个伪君子,并把他赶出了家门。然而,奥尔恭已经把家业赠给了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与一个在逃犯的秘密文件也落在答尔丢夫手中。果然,答尔丢夫不仅要霸占家产,还到王爷那里告了奥尔恭。所幸的是王爷极为圣明,他早就看穿了答尔丢夫的所作所为,并把他投进了监狱。
⊙作品评价
各种喜剧手法的综合应用是《伪君子》一剧的突出特色。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奥尔恭刚从外面回来,竟来不及与妻舅克雷央特打招呼,先问桃丽娜大家是否平安,然而下文中连用了4个“答尔丢夫呢”的问句和4个“真怪可怜的”的答句,这让我们看到他的所谓“大家”不过是答尔丢夫一人罢了,而且他连妻子的病充耳不闻。每在桃丽娜讽刺性地说答尔丢夫如何好时,他总是说“怪可怜的”,这里的喜剧效果便极为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