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要读的书(彩图精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哈姆雷特

/英国/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艺术的最高峰

⊙背景提示

该剧的故事取材于1200年的丹麦历史,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曾被许多人改编与再创作,但莎士比亚却以他的天才为这个古老的故事注入了时代的气息与哲理的灵魂。《哈姆雷特》写于1601年,虽然是以4个世纪以前的丹麦宫廷为背景,但他通过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却真实地描绘并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社会的广阔图景。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明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从此开始,欧洲文明突然发现了“人”的尊严与价值,发现了这个世界的主宰是人而并不是所谓的上帝。于是,人类的自我意识逐步觉醒,个性的张扬成为这个时代永不倾覆的大旗。然而,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人性的张扬逐渐变成了“为所欲为”,私欲的泛滥与世风的浇薄成为像莎士比亚这样的人文主义者所痛心疾首的社会现实。《哈姆雷特》正是作者对这种社会状态的艺术反映。

⊙内容提要

哈姆雷特是丹麦年轻的王子,他刚从德国威登堡留学回来,而他的父亲在他回国时突然死去了,母亲乔特鲁德也在两个月后改嫁给了他的叔父——新王克劳狄斯。国内对此事议论纷纷,都觉得有些蹊跷,刚回来的哈姆雷特也是颇多疑忌,加上他在宫廷里看到了许多丑陋的事情,使得他极为苦闷。

这时,他的朋友霍拉旭与兵士在守夜时,竟见到了已故国王的鬼魂。正当霍拉旭想上前询问时,鸡鸣了,那国王的鬼魂也随之不见。哈姆雷特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亲自去看看。在新王与廷臣们寻欢作乐的又一个夜晚,他来到城上,果然见到了老王的阴魂。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的死是出自最卑鄙的谋杀,而他的弟弟就是那伤天害理的凶手:克劳狄斯趁他午睡时,把毒汁灌进了他的耳朵,却谎称他是被毒蛇咬死的。老王命令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但不要他伤害王后。

奥菲丽娅像

19世纪杰出的画家密莱斯描绘的奥菲丽娅在河中漂浮、直到被淹没的情景,她是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一个不幸的少女。

哈姆雷特决定复仇,但他一来并不敢完全相信鬼魂的证词,二来也怕引起新王的怀疑,于是便决定装疯。对于他的发疯,国王与王后都在猜测其原因。新王的亲信大臣波洛涅斯则认为是因为爱情,哈姆雷特一直热恋着他美丽的女儿奥菲丽娅。为了证实这一猜测,他们设计让二人相遇,偷听他们会说些什么。哈姆雷特这时正困在对人生、对罪恶的思考之中,同时也为了不至于泄露机密,所以,对自己所爱的人仍然是说些颠三倒四的疯话。然而,国王听后却认为,他的发疯并非因为爱情,而是也许有极危险的原因。这时,恰有一个戏团进宫廷演出,哈姆雷特特意安排上演谋杀窃位的戏。果然,克劳狄斯看过后大失常态,这就证实了他的罪行。就在克劳狄斯惶恐万分地向上帝祷告时,哈姆雷特来了,他拔出剑来想乘机杀了他,但又觉得在他祷告赎罪时杀他不好,于是他放弃了这次机会。

王后叫哈姆雷特到自己寝宫来,波洛涅斯偷偷在帷幔后窃听,哈姆雷特以为是国王,便一剑刺去,误杀了波洛涅斯。国王乘机决定把哈姆雷特送到英国去,又暗中给英王一封信,要他帮忙除掉哈姆雷特。后来哈姆雷特在无意中看到了这封信,并调了包。几经周折,哈姆雷特终于回到了丹麦。但与此同时,奥菲丽娅经受不住失去父亲与情人的双重打击而精神崩溃,她带着自己编织的花冠落水而亡。哈姆雷特回来时正赶上她的葬礼。

《哈姆雷特》舞台剧照

悲剧讲述了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故事以王子寡不敌众最后失败而告终。这一戏剧中人物的悲剧,作者赋予了多重含义,既有古希腊悲剧中命运的捉弄,也带有近代悲剧的特征。

恐慌的克劳狄斯精心安排了一次宫廷的比剑大会,想让复仇心切的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杀死哈姆雷特。为了保险起见,他不但准备了毒酒,而且给雷欧提斯的剑上淬了毒药。后来,王后误饮毒酒而死,比剑的双方也均中毒剑,临死前的哈姆雷特终于以雷霆万钧之势刺死了克劳狄斯,完成了自己的复仇使命。这时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正率军路经此地,便就此继承了丹麦王位。

⊙作品评价

由于哈姆雷特本人的个性特征与表现方式的特点,独白成为这部剧作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作者正是通过哈姆雷特内心那丰富而充满了多种潜台词与阐释可能性的独白来展示他的思想与欲望、决心与游移、坚定与懦弱、爱恨与生死。这些内心独白的精彩篇章都值得反复品味与咀嚼,其艺术感染力与深刻的哲理都令人惊叹。

相关链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重要论点。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不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我们已看到过许多为了表现时代精神而创作出的高大人物,但事实上真正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不是这种在某种观念的支配下臆造的人物,而是从社会的土壤里诞生并成长起来的人物。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真正传达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脉搏。哈姆雷特就是这样的人物,他的痛苦与彷徨其实是凝聚了那个时代整个人类的痛苦与彷徨。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大作家本·琼生评论莎士比亚时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由于哈姆雷特的痛苦都是集中在对人的本质的追问中,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移用在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