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要读的书(彩图精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罗摩衍那

/印度/蚁垤仙人/印度心灵的镜子

⊙作者简介

《罗摩衍那》是蜚声世界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被称为“最初的诗”。成书时间大约为公元前4~前2世纪。史诗的作者相传是蚁垤仙人(音译为“跋垤”)。实际上,在当时,如此庞大的作品,不可能出自一人之手。无疑最初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创作,经过无数歌手和诗人的整理加工,最后由某个人对全书进行编纂而成,这个人或许就是蚁垤。

⊙背景提示

作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经典和印度人民的圣书,《罗摩衍那》同《摩诃婆罗多》一样,表明了印度人关于宇宙统一性的观念。天上、人间和大地是相互沟通的,天神、人和其他动物是互相转化的,人间的英雄与天神本质上是同一的,整个宇宙处于一种生死流转的循环状态。而人世间则是天神导演下的一个人生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不断上演着一幕幕的人生戏剧。但是显然,《罗摩衍那》没有《摩诃婆罗多》那样古老。有人认为,《摩诃婆罗多》反映的是印度西部比较原始的文化,《罗摩衍那》则展示了印度东部比较进步的文化。站在文明进化的角度看,《罗摩衍那》所反映的一夫一妻制、宗法制家庭关系及其道德理想和《摩诃婆罗多》相比是一种进步;站在文学角度看,《罗摩衍那》也不像《摩诃婆罗多》那样夹杂了那么多的非文学成分。《罗摩衍那》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这部史诗仍有深刻的认识价值。通过罗摩流放、悉多遭劫、罗波那败亡、悉多得救和罗摩复国登位等主要情节,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社会的政治风貌:宫廷内部争夺王位的阴谋、罗摩等英雄英勇地抗暴斗争、史诗作者所宣扬的忠、孝、节、悌、义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以男性为中心的家长制,以及第一篇《童年篇》的第六章中所反映出的种姓制度的存在及各种姓之间的严格区别。

罗什曼使昏倒的罗摩苏醒

⊙内容提要

在名为《童年篇》的第一篇里,蚁垤仙人把自己创作的长诗教给两个学生(后来说是罗摩的双生子),让他们唱给罗摩听。而罗摩的故事则从这篇的第五章开始,由罗摩二子朗诵出来。内容以罗摩的出生和结婚为主,说罗摩是十年王经过祭祀天神后所生的长子,他因武艺超群,折断神弓而娶得邻国的公主悉多为妻。悉多是邻国的国王遮那竭耕地时在犁沟里发现的(悉多即犁沟之意),她的母亲是大地,父亲就是遮那竭。

第二篇《阿逾陀篇》主要讲十年王宫中的矛盾与罗摩的被流放。十年王年老后,决定立罗摩为太子,但他的小王妃吉迦伊却在驼背侍女的煽动下,以过去老王曾答应要给她两项恩赐为借口,胁迫老王流放罗摩十四年,立自己的儿子婆罗多为王。十年王痛苦地应允后,不久即死去。罗摩出走后,弟弟婆罗多在位期间,供奉着罗摩交给他的一双作为替身的鞋子执政14年。

第三篇到第六篇的主要内容是:罗摩夫妇和弟弟罗什曼那被流放到森林后,悉多不幸被十首罗刹王罗波那抢去,罗摩兄弟四处寻找未获。后来,罗摩帮助一个猴王夺回王位,并结成联盟。神猴哈奴曼侦察到悉多被囚禁魔宫后,猴子们立即为征讨罗刹国的罗摩大军造桥过海。罗摩大败十首摩王罗波那后,派人从魔宫接回悉多一并启程返国。罗摩回国登基后,他统治的时代出现了太平盛世,全诗到此本已结束。

相关链接

两千多年以来,《罗摩衍那》及其各种译本和改写本在印度各地广泛流传,对印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方面,尤其是在长篇叙事诗方面,则成为后代写作者写作的典范和题材的源泉。在印度国外,它经过印度教徒和佛教徒之手传到南亚和东南亚的广大地区,甚至还从陆路传到了蒙古和中国的西藏、新疆等地。史诗中的许多故事,在十五六世纪传入西亚地区。18世纪后,又被陆续译为欧洲各种文字,使西方学者眼界大开,并成为许多学者潜心研究的对象。

第七篇估计是后加的,在这一篇里,罗摩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一个被迫害的受难者变成了封建专制暴君。如其中谈到罗摩即位若干年后,听信了所谓人民的意见,怀疑悉多居魔宫不贞而将她遗弃;十几年后,悉多的不白之冤仍得不到昭雪,最终不得已求救于地母,让大地裂开,纵身跳了进去。作品的最后结局是全家在天堂重新相聚。

⊙作品评价

《罗摩衍那》形象地反映了宫廷内部争夺王位的阴谋和罗摩等英雄人物抗暴的斗争,表达了一系列进步的、符合人民心愿和顺应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主张,同时也宣扬了作者的那种忠、孝、节、悌、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种姓制度的思想。史诗成功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典型形象。特别是悉多,作为贤淑、忠贞的妇女形象的代表,一直受到印度人民的尊敬和喜爱。神猴哈奴曼也是人们所敬爱的形象,直到今天,在印度的农村还可以看到他的塑像。同时,景物描写多姿多彩、有声有色,语言修饰美而不怪、恰如其分。作品结构错综复杂,然而布局又井然有序,风格朴实无华、简明流畅。

罗摩和悉多团聚以后,一起去造访蚁垤仙人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