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的统治和南北对峙
持盾武士俑 西晋
公元280年,中国重新统一,然而,与此前的几次统一大不相同,这一次的统一局面仅仅维持了30多年的时间。造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是晋朝国策的偏差和晋武帝在继承人问题上所犯下的严重错误。晋朝的天下是从魏朝篡夺过来的,而魏朝的天下之所以能够被司马氏篡夺,在于皇族曹氏的羸弱,有感于此,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分封了很多宗室为王,从而想起到保卫司马氏皇权的作用。然而,这种分封对于晋朝的统治非但没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反而引起了司马氏家族内部激烈的残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参加这场叛乱的主要人物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和东海王司马越这八王,全部是晋朝的皇族。与“八王之乱”类似,西汉景帝时期也出现过“七国之乱”,反叛者也全都是皇族。显然,这两场叛乱性质非常相似,但还是有着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西汉的“七国之乱”,是七国联合起来反叛,而西晋的“八王之乱”却并非八王联合起来同时反叛中央政府,八王之叛是分别爆发的。如此来讲,西晋平叛“八王之乱”当比西汉平定“七国之乱”更为容易,可事实却是,“七国之乱”仅仅两三个月的时间就被迅速平定了,并没有对西汉的统治造成过大的影响,然而“八王之乱”却持续了16年之久,它给西晋王朝所带来的打击是致命的。之所以会有如此不同的结果,原因当然是比较复杂的,但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当时中央政府的领导人的素质有着天壤之别。“七国之乱”时的汉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之一,汉武帝后来能够开创出那样辉煌的盛世,与其祖父汉文帝所奠定下的基业是密不可分的,而“八王之乱”时的晋惠帝,则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低能皇帝,关于这一点,有一件流传甚广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有一年闹灾荒,饿死了很多人,大臣就向他报告说,百姓们日子过得非常凄惨,因为很多天都吃不到一粒米。晋惠帝听说了这种情况,说了一句非常出人意表的话:“何不食肉糜?”意思是,如果说没有米吃,那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堂堂一国之君,却连这种常识性的问题都不清楚,又怎么能够处理好“八王之乱”这样棘手的问题呢?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晋武帝就偏偏选择他来继承君位呢?之所以如此,一半是中国传统的宗法秩序使然,另一半则还得归咎于晋武帝识人不明。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按照宗法制度的继承原则,将来是轮不到他继位当皇帝的,假使如此,则可称晋朝之大幸,可是上天偏偏眷顾司马衷,或者说是有意嫁祸于晋朝,司马衷的哥哥,也就是晋武帝的长子,很早就夭折了,这样一来,依照传统的长幼之序,太子之位也就该由司马衷来充担了。俗话讲,知子莫如父,其实,晋武帝也确曾为司马衷的能力而担心过,因此不止一次地考验过司马衷。然而,司马衷本人虽然十分愚弱,可是他却有一个很能干的妻子,也就是后来的皇后贾南风。在贾南风以及一些太子僚属的帮助下,司马衷一次次地都顺利过关了。由此,晋武帝也就放心地将天下交给了司马衷。事实证明,晋武帝的这个决定是大错特错的,司马氏家族三代人辛辛苦苦开创的一份基业,就毁在了他这个错误的决定上。
宗族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组织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从结构上看,分为皇室宗族、士族宗族、寒门宗族三种类型。皇室宗族拥有最大的政治经济特权,但是由于皇权的更替不断使他们的影响受到限制。寒门宗族由于缺乏政治权势,影响较小。而士族宗族拥有强盛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处于社会的支配地位。在宗族制度的影响下,社会上呈现重门第轻才德、重宗族轻个人、重孝悌尚复仇的观念。
骑俑 西晋
这件骑俑,装束轻便,适于行动,战马只带前护甲,是典型的轻骑兵形象。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司马衷继位,史称晋惠帝。晋武帝也许没有想到,他的儿子刚一接班,晋朝就出了乱子,这乱子首先就出在那个能力很强的皇后贾南风身上。说起这贾南风,也是出身名门,她的父亲就是曾经为晋朝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贾充。当年,魏帝曹髦因不满于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专权,决定铤而走险,率领皇宫的卫兵和仆人去擒杀司马昭。曹髦的这种做法,无异于以卵击石,他的一举一动早就完全掌控在司马昭的手中,想要凭着自己身边的几百个仆属就能够杀掉司马昭,绝对是异想天开的事情。当时,尽管魏国的大权已经牢牢地为司马昭所控制,但是他认为篡位称帝的时机还没有成熟,因而仍然让曹髦做个傀儡皇帝。虽说对于曹髦的不逊之举,司马昭大为不悦,可是他也并没打算就此杀掉曹髦,因为毕竟弑君的名声是不好听的。然而,担任中护军的贾充却指使自己的属下成济刺死了魏帝曹髦。结果,成济担当了弑君的替罪羊,被司马昭杀掉,而贾充却因此得到加封。晋武帝令贾充的女儿做太子妃,也是念及贾充对晋朝有功的一种政治笼络的行为。晋武帝司马炎不会意料到,贾充的这个女儿,其凶残程度比起她的父亲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贾充利用他的残忍为司马家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她的女儿却利用自己的狠毒给司马家族带来了极大的祸害。
士 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泛指世代为大官高爵的家族,又称世族、高门,以严格区别于庶族。东汉以后逐渐形成,东晋及南朝时势力鼎盛。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世世代代把持高官,不与庶族通婚、共坐、交往,享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特权。南朝后期,庶族出身者虽逐渐掌管机要,但士族的社会影响直至唐初仍未衰落。
晋武帝临终时嘱托杨皇后的父亲,也就是司马衷的外祖父杨骏辅政,可是新任皇后贾南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权,就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了禁卫军政变,杀掉了杨骏。不过,杨骏被杀之后,大权并没有为贾家所掌控,而是落到了汝南王司马亮和晋朝元老卫瓘的手中。贾后的野心没有得逞,岂能善罢甘休?于是,她又让楚王司马玮杀掉了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却反诬楚王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由此,贾后就得以大权独揽。她马上废掉了不是自己所生的太子司马遹,继而又将司马遹杀害。但是,贾后的这种倒行逆施立即引起了晋朝皇族和朝廷大臣的普遍反对,不久之后,贾后就被赵王司马伦和齐王司马冏所杀。
四系带盖双鸟盂 西晋
事态发展到这里,有人以为,贾后一死,朝廷也就可以恢复安宁了。却不料,赵王司马伦也并非忠诚之辈,他控制了朝政之后,很快就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被废了的晋惠帝则被尊为“太上皇”,其实,这司马伦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叔祖,侄孙竟然当起了叔祖的太上皇,说起来真是逗人一哂。
也许,换下了这个昏弱无能的皇帝对晋朝来讲是一件好事,但是,司马伦能力虽强,然而他这个皇位也不是名正言顺地得来的,在皇宫里,他的屁股还没有坐热,驻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冏就起兵声讨,紧接着,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也都举兵响应,而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加入了讨伐司马伦的行列。众叛亲离之下,司马伦转瞬之间就落得个身死非命的可悲下场。
司马伦被杀之后,晋惠帝被迎立复位,而齐王司马冏则自任大司马,留京辅政。然而,司马冏的专权同样引起了他人的不满,河间王司马颙又从关中起兵征讨司马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司马乂也举兵入宫。齐王司马冏旋即被杀,政权落入司马乂的手中。次年,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再又联合起兵讨伐司马乂。不过,这一次起兵不像往前那么顺利,因为司马乂已经吸取了前任的教训,做好了应付地方叛王的准备,所以,司马颙和司马颖的军队屡次被司马乂的大军所挫败。不过,司马乂在外面做好了防御,在城中却谋事不周,第二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与部分禁军合谋突袭司马乂,将其擒拿。然后,司马越又把司马乂交给了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而张方则残忍地将司马乂烧死。
此后,成都王司马颖自任丞相,并且以皇太弟的身份专政。不过,司马颖又吸取了司马乂的教训,没有留守洛阳,而是回到了他的大本营邺城,一时之间,邺城成为了晋朝的政治中心。
然而,司马颖并没有因此而能够逃脱厄运,他的专政依然遭到了他人的反对,东海王司马越立即率领禁军挟持着晋惠帝北上进攻邺城。但是,司马越的军队在荡阴(今河南汤阴)为司马颖所败,晋惠帝也被劫持到邺城。就在司马越与司马颖交战的同时,河间王司马颙又派张方率军占领了洛阳。紧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与幽州刺史王浚又联兵攻打邺城。司马颖没有抵挡住这一次进攻,带着晋惠帝逃往长安,邺城失陷。这时,东海王司马越又起兵击败了河间王司马颙,随后,晋惠帝被迎回洛阳,而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相继被杀,晋朝大权落入司马越手中。不久,晋惠帝司马衷为司马越所鸩杀(一说为病死),皇太弟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而大权仍为司马越所掌控。至此,前后相延长达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方才告一段落。
西晋鎏金马鞍具复原图
河南安阳孝民屯晋墓出土。
晋朝经此一乱,元气丧尽,而在“八王之乱”的同时,晋朝的流民问题也十分严重,各地农民的武装暴动此起彼伏,再有,北方的匈奴、鲜卑等部族也乘机兴兵伐晋。公元316年,匈奴人刘曜率军围困长安,晋愍帝出降,西晋宣告灭亡。
西晋灭亡之后,皇族司马氏迁至中国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继续维持着晋朝的统治,但是南迁之后的晋朝领土仅有半壁江山,史称东晋。东晋的统治时间是公元317年到420年,这一时期,北方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列国割据纷争的状态,先后有十几个政权建立,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在这100多年间,东晋曾数次北伐,但是统治者进取之心的不足和政权内部的激烈斗争使得北伐一次次前功尽弃,由此,晋朝始终未能再次统一全国。同时,北方因为政治不统一,也无力南征,中国就这样处于南北对峙的状态。当然,国家的统一是任何一个局部政权的强烈愿望,一旦具备实力,就必然会迈出统一的步伐。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人所建立的前秦统一了中国北方,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领87万大军进攻东晋,但是因为部署不当,却被人数远远少于秦军的晋军打得惨败而还,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挫败了前秦统一中国的图谋,而苻坚退还之后,也无力再掌控北方,北部中国又陷入分裂和乱战之中。
公元439年,鲜卑族所建立的魏国再次统一了北方,史称北魏。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不久之后,东魏和西魏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公元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再次统一北方。而这一时期的南方,继东晋之后,从公元420年到589年,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这4个朝代。西晋之后,北方虽然经历了几度的分裂和统一,南方的王朝也数次更迭,但是这270多年间,中国南北对峙的大格局一直没有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