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青少版(彩图精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汉朝的衰落与三国鼎立

西汉后期,外戚王氏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公元5年,汉平帝被王莽毒杀,年仅两岁的孺子婴被立为皇太子,而王莽则代行国政,称“摄皇帝”。4年之后,王莽干脆代汉自立,改国号为“新”。王莽篡权之后,推行了一系列以复古为特点的改革,但是举措不利,反而使得社会更加动荡,公元17年,爆发了给新莽王朝带来了致命打击的赤眉、绿林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刚刚建立了14年的新朝宣告灭亡。

那时,身为汉朝皇族的刘秀,与兄长刘也参加了反抗王莽统治的起义军,并且迅速成为起义军之中杰出的将领。然而,被拥戴为帝的绿林军首领刘玄对刘、刘秀兄弟的威名很是嫉恨,唯恐他们夺取了自己的权位,因而随便找了个借口将刘杀害。与刘锋芒毕露的性格不同,刘秀颇晓韬晦之术,素来持重谨慎,警惕性非常之高,他多次劝说哥哥刘应当提防刘玄的不轨之心,但刘却对此不以为意,致使终遭不测。刘死后,刘秀的生命也就难以保全,而他此时虽然拥有了一定的实力,但是还不足以与刘玄所领导的绿林军进行对抗,因而只有忍辱负重,屈身事仇,相机而动。所以,刘秀在闻知哥哥被杀之后,立即奔往宛城向刘玄请罪,诚恳地表示刘之死是自取其咎,自己心中对兄长的被杀绝无怨意,而必当一心一意地辅佐刘玄匡平天下。刘秀的这一番举动赢得了刘玄对他的信任,令刘玄消除了对他的加害之心。而后,刘秀赴河北作战,攻克邯郸,消灭了盘踞河北的王郎,从此有了自己的根据地,羽翼日加丰满起来。刘玄看到刘秀的势力越来越大,又开始担心起来,意欲招刘秀回到洛阳,削除他的兵权,而刘秀则以河北尚未平定为理由拒绝了刘玄的调遣。而就在刘秀大力扩充自身实力之际,赤眉军与绿林军却在进行激战,这使得刘秀大可以袖手旁观,坐收渔利。公元25年,刘玄被赤眉军所败,取消帝号,改封为长沙王,不久,又为赤眉军将领张昂缢杀。同年,刘秀在洛阳登基称帝,恢复了汉朝的统治,历史上称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的汉朝被称为“东汉”。

陶院落 东汉

这个院落把住宅和防御设施结合了起来,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武装力量的一种真实反映。

刘秀称帝之后,又经过了大约10年的征战,重新平定了天下,实现了新的统一。汉光武帝在位期间,通过变革刑法、减免田赋、重用清正廉洁的官吏等一系列措施,扭转了西汉后期以来的弊政,使得汉朝重新繁荣起来,人口数量也一度恢复到接近西汉鼎盛时期的水平。然而,最终导致西汉灭亡和新朝颠覆的土地兼并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一旦国家安定下来,贵族豪强们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土地兼并运动,其规模之烈甚至超过了西汉。以土地兼并为基础,东汉形成了一批颇具经济实力的地方豪族,而这些豪族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普遍都养有家兵,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地主武装力量,这就为东汉末年的国家分裂埋下了祸根。在东汉前期,由于中央政府的控制力还比较强,因而地方势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真正令地方势力摆脱中央政府掌控的事件是黄巾大起义。黄巾大起义的主体就是深受土地兼并之害的流民队伍。东汉晚期,针对越来越为严重的流民问题,政府也曾下达过严厉的法令进行管理和限制乃至打压,但是,当人民已经被剥削到一无所有的地步之时,还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当时的流民队伍中传颂着这样一首歌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战国时代的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首歌谣的道理与孟子的观点如出一辙,事实上,东汉王朝虽然最后荡平了黄巾起义,但是从黄巾起义开始,东汉王朝的统治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当时东汉朝廷为了镇压黄巾起义,赋予了地方豪强以更高的权力,以让他们组织武装来平定农民起义军,由此,在黄巾起义失败的过程中,崛起了一批地方割据势力,东汉王朝的政治统束能力已经被严重地削弱了。

描绘剪除董卓故事的年画——连环计

东汉末年的历史画卷波澜壮阔,为后人提供了无数文艺素材。

公元188年,黄巾起义尚未被完全平定之际,汉灵帝去世,其子刘辩即位,是为汉少帝。第二年,东汉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宦官与外戚两大势力之间的矛盾呈现出空前激化的状态,外戚何进,即汉少帝的舅舅,为了除掉朝廷中的宦官势力而招并州牧董卓率师进京,然而,在董卓入京之前,何进就为宦官设计杀害,随后,司隶校尉袁绍率兵大肆诛戮宦官,不论是否有罪,凡是宦官,一个不留,一时之间有两千多人死于屠刀之下。经过这场斗争,外戚与宦官两败俱伤,而最大的受益者则是董卓。董卓进京之后,自恃军力强大,很快地把控了朝政,甚至将汉少帝刘辩废掉,改立汉灵帝的另一个儿子刘协为帝,也就是东汉的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汉献帝在位31年,但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傀儡,从未掌有一天实权。

董卓不仅控制了朝政,而且为非作恶,他一方面收罗亲信,广树爪牙,一方面大力打击异己力量,不出多时,朝中反对董卓的人不是被逼出逃,就是惨遭杀害,从而使得东汉朝廷完全成为董家天下。然而,董卓的更为可恨之处还不在于打击政敌,而是对人民也极尽凶残之能事。当时洛阳作为东汉都城,相沿已达160余年,城中人民普遍较为富裕,董卓见此情形,便不禁流涎欲滴,放纵手下士兵进行所谓的“收牢”行动,实际上就是赤裸裸地抢劫,而且不仅仅是劫掠财物,与之同时,如狼似虎般的兵士,奸淫烧杀,几乎可以说是无恶不作,整个洛阳城因此而暗无天日,人心惟危。董卓专权,以其种种滔天的恶迹而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绎了最为阴惨的一幕。

水田附船陶器 汉

东汉末年,曹操占据北方,实行屯田,这样既能舒解军粮短缺的压力,又可操练军队,控制军纪。汉代规定,作战士兵每人以月供应粮物,粮物的进出都有严格的手续,曹操更是规范了这一程序,并且更为严密。此器即是军屯的士兵在水田中劳作的形象反映。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称帝前夕,采纳陈群建议设立九品官人法,在各郡县设中正,对人才进行评定,并分出九等,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中正权力被门阀士族所垄断,因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略,家世逐渐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成为维护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隋唐以后,门阀制度衰落,隋文帝改革吏制,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九品中正制至此被废除。

董卓的这番肆无忌惮的倒行逆施,当然会引起普天之下的共同声讨,在他入京的第二年,各路诸侯就汇合成一支声势威赫的征讨董卓的联军,浩浩荡荡地向洛阳进发。为了躲避兵锋,董卓挟持皇帝迁移到长安。同时,在联军内部,各方将领勾心斗角,都想伺机为自身争夺到更多的利益,而并不将追击董卓作为首要的任务放在心上。董卓因此得以在长安过了两年舒心的日子。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设计除掉了董卓。董卓被杀的消息一经传出,“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街肆”。而人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将满腔的怒火喷射到董卓的尸体上,大家将火放在董卓尸体的脐上,而董卓因为身体肥胖,体内油脂很多,竟使火焰燃烧了很长的时间。

然而,东汉王朝的穷途之势却无法因为董卓一人之死而得以改变,很快,汉家天下就落入了另一个人的手中,此人就是曹操。曹操名义上保卫汉朝江山,实际上却是将汉献帝控制起来,自己代行朝政,以丞相之名而行皇帝之实。但是,曹操并未能掌控整个汉朝,因为与其同时还有着其他很多的割据势力。初期,曹操的主要对手是有“四世三公”之称的袁绍。“三公”是汉朝的最高官职,袁绍家中连续四代都有人高居“三公”之位,可见门庭之显赫。然而袁绍虽然实力强大,东汉十三州,他一人就独占三州,却因为个人性格与能力上的严重缺陷致使其一再执行错误的策略而最终在官渡之战中遭受了决定性的失败。

公元200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击溃了袁绍的主力,其后又利用袁绍死后他的几个儿子间的纷争而将整个袁氏家族彻底逐出了历史舞台,从而统一了中国北方。公元208年,曹操发起了旨在统一中国的赤壁之战。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同样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意味着其统一中国图谋的破产,其后,曹操继续雄踞北方,刘备向西发展夺取了益州,而孙权则占据着扬州、荆州和交州,中国形成了三分之势。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年,他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改国号为“魏”,东汉由此正式宣告灭亡。随后,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以示继承汉朝大统,史称“蜀汉”,通常又习惯称为蜀国,从而避免与统一的西汉和东汉相混淆。不久之后,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同样建号称帝,创立吴国。至此,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40多年,其间主要的军事斗争在于魏、蜀两国之间,蜀汉前期,丞相诸葛亮曾多次出师北伐,但终究由于种种原因——当然,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蜀国地狭人少,与魏国的国力之雄厚不具可比性——诸葛亮多次北伐均未能成功。蜀汉后期,主管军务的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多次兴师伐魏,但依然全都落于徒劳。公元263年,魏军攻蜀,一战告成,兵临成都之时,蜀汉皇帝刘禅不战而降,蜀国宣告灭亡。两年之后,早已掌握魏国大权的司马氏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15年之后,即公元280年,晋国灭吴,中国再次实现了统一。